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5-03-17葛万锋田乐乐
葛万锋,田乐乐,朱 光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无可回避的日渐淡漠的趋势和特点。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既处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和社区中,同时又处于社会之中,作为具有相似心理特征的同龄人群体,其人际关系也同样表现出让人担忧的日趋冷淡的现状。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乃至以后走向社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现状
人际关系在不同的学术范畴有不同的定义,人际关系的本质特性可以从人际关系定义的广义、狭义之分来得到充分体现。广义上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所有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涉及的一切方面;狭义上的人际关系则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心理上的直接关系[1]。因此,笔者认为人际关系应是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相互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其人际关系同样也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就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形成的一切人际联系的总和,而狭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则是指大学生在学校时期及其在校园范围内与周围人或群体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家人关系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等多个维度[2]。因此,作为由不同地区、民族以及文化背景个体所组成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着自身的特点,诸如大学生人际关系中交往对象以系别为主;同学间的亲疏远近以目控(视线范围内,比如宿舍人际关系)为主要参照;人际交往的动力以需要为驱动;同学间相处以适应为主要任务等等。
就社会领域而言,正常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作为群体中的个体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角色定位,以相适应的角色与所处的个体或群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并最终达成自身角色所需完成的任务。大学生正常的人际关系表现不仅包括社会人际关系正常表现中的与父母亲密、能与团队合作等,还包括特定环境中的一些要求,如与教师和同学能够保持良好的关系,能够按照目的实现有效沟通,能与室友和谐相处;在集体活动中能与同学融为一体等等。
一直以来,大学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常被广泛传颂,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就是人们提到的最多问题之一。为了了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笔者依据上述大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标准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根据笔者针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16%的学生感觉自己在与同学交往时有压力,有7%的学生感觉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得比较糟糕。部分学生在开放式问题“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的具体表现”中,提到“班级同学交往往往是点头之交”、“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很少参加班级院校组织的集体活动”、“随着年级升高,人际关系更趋向功利化”、“不喜欢去自己的固定教室上自习”、“室友过生日时自己躲在一边玩手机电脑”、“回到宿舍都是一张张面向电脑的脸”等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另一方面,现实中师生关系现状也进一步反映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状况。大部分学生和授课教师之间没有交流,彼此非常陌生;授课教师们大多在授课结束后或因赶班车或因忙科研都匆匆离去,少有教师还有耐心帮助学生答疑或和学生促膝长谈;甚至有些学生在几年的大学生活中与辅导员的见面次数都屈指可数;而除了班长、团支书等主要学生干部外,教师也几乎不认识自己的学生。另外,中国青年报联合腾讯教育共同进行的校园人际关系调查结果也验证了我们的结论:在他们的受访者中,对于人际温度53%的人表示一般,4.4%的人感觉有点冷漠,4.1%的人感觉非常冷漠,仅有6.2%的人感觉比较温暖[3]。
根据以上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的调查,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人际冷漠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普遍现象,它不仅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冷漠,还包括师生关系之间人际交往的冷漠。不少大学生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而感到苦闷,转而向网络寻找“知音”。大学生对大学人际关系所表现出的不满和悲观,已经影响到他们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因此,不论学校、社会、家长,还是大学生自己,都要重视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现象的解决,以全力改善现有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
二、大学生人际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人际冷漠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既有国家和社会宏观政策方面的客观因素,同时也有大学生个人认知等微观方面的主观因素。因此,要从根源上提出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的对策,首先必须科学理性地分析现今大学生人际冷漠问题产生的原因。
1.国家计生政策原因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独生子女政策得到了比较彻底地执行和落实。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大部分都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相对于多子女而言,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的是更加细心的呵护甚至溺爱,他们享受着一个甚至几个家庭全心投入的爱,从而使得他们的个性养成相比较非独生子女更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他们渴望友爱和关心却很少愿意付出。所以一般情况下,独生子女的自我期望偏高,但自我评价却偏低,这也造成了他们性格上的一些缺陷。在日常生活中,独生子女也没有兄弟姐妹让他们自然养成谦让和沟通的意识和基本技能,加之80%的独生子女在进入大学之前也没经历过集体生活的锻炼,因而他们对大学集体生活的人际关系适应也比其他同学慢得多。这是导致在80后、90后居多的大学生群体中人际关系冷漠现象尤为突出的客观因素之一[4]。
2.教育体制机制原因
一方面,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展开和不断深入,大学生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也逐步发生了根本改变。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国家教育政策,当时大学生的毕业分配是按国家计划分配的,那时大学生的自主选择余地几乎为零,但是同时他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相对较小。如此的环境也为大学生们在校期间全身心地投身学习、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提供了有利条件。与当今的大学生相比,那时的大学生学习、交往方式是比较积极健康的,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集体活动是相当关注的。而随着近十余年来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实行了收费制和奖学金制度,这使大学生切身体验到了未曾有过的巨大的社会压力、生存压力和发展压力。在此环境下,大学生不由自主地在生活中将自我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其他人的事不甚关心,大学生之间原本较为单纯的关系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一些利益冲突因素,大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加大,从而导致了大学生之间原本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冷漠。
另一方面,扩招带来了高校办学和教学模式的变化。这具体表现为大多数大学由一个校区办学变为多个校区,教育教学模式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多校区办学使得教师奔波于校区之间授课,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时间大为减少,教师和学生只是在学期内为数不多的授课课堂见面,课外师生之间没有更多的互动,甚至连上交作业都是通过网络邮件等进行联系。而由于学生人数剧增,教师和教室资源凸显不足,大学公共课均采取了大班教学的形式,一名教师往往要为几百名学生授课,甚至连专业课的授课学生数也大多在百人以上,教师连学生的名字都认不全,更别说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了。同样,有些大学生在结课后甚至连授课教师的名字都不知道,师生在校园中迎面相向经过而不称呼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现象。因此,师生关系冷漠也成为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的一个重要表现。
3.社会负面影响原因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的今天,其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巨大潜能,另一方面也使得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负面思想,西方不良社会思潮也开始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不再是以往的品学兼优而是财富,利己主义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二十岁左右的年纪,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可塑性很强,也很容易被不良思想影响。在不良风气影响之下,大学生很容易发展成严重的利己主义者、个人主义者,衡量一切的标准在于是否对自己有利,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物,其他的则漠不关心。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也变成了与对方的交往能否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以这样的标准和方式去处理自己的生活只能造成人际关系冷漠,也必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5]。
4.就业形势严峻原因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政策由国家“统招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面对着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在此压力之下,有的大学生产生了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认为读大学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读书既改变不了他们的人生命运,也给予不了他们所追求的东西,这些消极错误的思想导致他们在校期间萎靡不振,逃课、上网、混日子成为这些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这是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冷漠。而另有一部分大学生,则全身心投入到各种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或兼职等他们认为能够增加自己就业竞争力的活动中,以期为走向社会提早做准备,将本应是学习辅助的考证等行为作为大学的主要追求,这一对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但本来应作为主角的大学教学却成为了学生最先忽视或轻视的东西,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显然也是非理性的。上述两类情况,一类对自己的自身发展都态度冷漠,更不用说对待他人;而另一类由于时间多用于了考证和兼职,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经营大学期间的人际关系。因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也是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5]。
5.信息网络技术原因
日渐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对人们的生活而言是把双刃剑,尤其对大学生来说,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是最具争议的一个因素。一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日趋变小,让原本没有交集的事物联系到一起,让“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为现实,同样也使得人际交往更加快捷、方便,让彼此遥远的人距离拉近了。另一方面网络也为自我认知偏差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可以在网络中得到满足,对信息网络的专注和依赖挤占了现实人际关系处理的时间,这无形中使距离近的人更“远”了。在如今的大学校园,学生更多的是自己对着自己的电脑,他们宁愿通过网络与互不相识的人交友聊天也不愿与同学室友交心;在聚餐时大部分大学生多是对着自己的手机更新QQ、刷新微博,也不愿与坐在身边的同班同学多交谈一句;大多数人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心情状态,却很少愿意与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与人面对面交往的能力,因此也是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的一个客观原因。
三、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对策建议
冷漠、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导致人的心理失衡,形成自卑、自私、猜疑和没有责任感的人格,这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今后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因此,提高大学生自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应是大学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立足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观方面原因,从中微观层面就如何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在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对于自身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要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解自己,公正客观地评价自己,主动加强对自身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情感情绪、意志力等非理性因素的管理,以养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一是要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不能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身为独生子女,要能有宽阔的胸怀包容人,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所有人,从而形成坚强、自信、独立的性格。二是要理性地对待日渐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虚拟社交的存在意义并非是取代实际人际交往,而是为了让彼此之间的沟通超越时空界限,使彼此的人际关系距离更近,要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拒绝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三是要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并以此为指导制定自身科学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要避免功利思想和短视行为扰乱有序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四是要合理地处理好课堂习得等第一课堂学习与考证兼职等第二课堂学习在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关系,要清晰地认识情商高低也是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五是要改变自己的人际交往观念,在生活中关心同学并多与辅导员沟通,在学习上多与任课教师交流,努力在大学期间形成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网。
2.发挥学校在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中的积极引导作用
学校应当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搭建平台、提供保障,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可以不断地提高自身情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一是在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要让学生明白与奖学金、评奖评优相比,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进行人际交往,拒绝大学生人际交往冷漠,这也是大学期间所应习得的一种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定期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学校内人际关系的动态,并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人际关系冷漠现象做到提早预防、防治结合。同时对于因人际关系冷漠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心理辅导,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三是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和责任感。辅导员既要在学习生活上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更要保证在情感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冷漠现象,并适时为其提供相应的改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四是完善对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主动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在课堂内外的良性互动,使教师真正担当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6]。
3.坚持家庭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提升中的持续性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细胞,也是每个人一生都脱离不开的重要环境。在家庭中,父母既是每个大学生生活的经济基础保障基地,更是每个大学生个体最早的老师,父母对大学生的教养作用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因为这种作用贯穿人的一生。父母是子女的榜样也是子女的模仿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成长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和子女就像两面镜子各自映照着自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子女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7]。有鉴于此,在家庭的养育教育中,一方面父母应不断地通过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地教会子女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如何关心他人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等方方面面的能力与技巧;另一方面,父母应积极地配合子女所在学校,持续地加强对子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健全人格教育,强化他们的德育教育效果。这些对于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现象也可起到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然,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现象中,社会亦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诸如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氛围,让大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拥有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人际冷漠现象对于社会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小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压力等等。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将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努力促使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就自觉有意识地学会互助友爱、自尊自爱、自信自立,培养起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品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针对当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冷漠现象,我们应当调动全社会各方面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力量,共同为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而不断努力。
[1]高颢源.人际心理距离的研究综述[J].现代企业教育,2012,(17):140.
[2]赵 文,晓 航,慕 娴.大学生何以陷入人际冷漠[N].鲁东大学报,2009-07-01(2).
[3]刘淑云,陆 平.大学生人际冷漠现象及改善途径分析[J].校园心理,2009,(5):329-331.
[4]陈保卫,贾建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1):163-166.
[5]赵 振,王星明.大学生关心冷漠及其矫正——诺丁斯教育理论“动机移置”的重要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47-51.
[6]杜 萍.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论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80-82.
[7]邓世英,刘世湘,郑日吕.西方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及其研究论述[J].心理发展及教育,2001,(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