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独立电影作品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
2015-03-17王冕
王冕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北京 100024)
贾樟柯独立电影作品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
王冕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北京 100024)
贾樟柯作为中国独立电影导演群体的典型代表,他的电影作品一经问世,便以其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人文关照和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承袭,在国内外电影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贾樟柯的电影创作风格,电影界的评论褒贬不一,但他的作品带有极强的个人书写风格,传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也颇具独立意味。从贾樟柯出发,对其个人影像的美学特征和文化意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中国独立电影当前的发展情况和前景。
中国电影;贾樟柯;现实主义;独立电影
从20世纪90年代初独立电影在中国出现,独立导演群体不断壮大,创作了一批内容广泛、风格多样的独立影片,在题材选择和视听语言上对中国电影进行了创新和突破。但早期的中国独立电影,多取材于边缘个体的日常生活,并未参与对中国社会问题的讨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仍显不足。
贾樟柯作为中国独立电影导演群体的典型代表,他的电影作品一经问世,便以其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人文关照和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承袭,在国内外电影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从1997年《小武》问世以来,贾樟柯接连拍摄了《站台》(2000)、《任逍遥》(2002)、《世界》(2004)、《三峡好人》(2006)、《二十四城记》(2008)、《海上传奇》(2010)和《天注定》(2013)等一系列反映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的影片,表现出独立电影人强烈的独立思考和社会批判精神。
一、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形象
身处改革转型期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外来思潮的涌入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一部分人已经开始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充满好奇地接触西方文化。而大多数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百姓仍然在为生计奔波,他们无力追赶改革的浪潮,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大街小巷的流行文化带给他们的只有迷茫和不解。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视线之外,底层民众的生活困境被社会的飞速进步所掩盖,他们成为被忽略、被遗忘的群体。“故乡三部曲”里的县城青年小武、崔明亮和斌斌,他们传统的生存方式不断地受到冲击,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过程中,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感到不适应,也开始经历痛苦。
贾樟柯观察他们的生活,拍摄的也是自己的经历,这也就决定了他的视角不是居高临下的审视,而是设身处地的贴近与平视。他认为“一个作品里的角色有没有普遍性并不在于他具体的社会身份是什么,而在于你是否能从人性这个角度去对这个特定的角色加以把握”。[1](P55)就拿《小武》来说,小武并不像一般影视作品中的小偷形象,充满流氓地痞之气,被刻画成“恶”的代表。小武沉默少言,以偷为生,对待朋友真诚热忱,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拥有真实感情的实实在在的人。
通过个体命运表达社会思考是贾樟柯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学特点之一。《小武》里的小勇抓住了商业发展的机会,成为知名企业家;因为三峡库区拆迁移民,《三峡好人》里韩三明的寻妻之路困难重重;经济结构转型要求关停大型工厂,才有了《二十四城记》里的下岗工人群像;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拉大的背景下,《天注定》里的大海和三儿选择了以暴制暴。一直以来,贾樟柯作品中的人物都不曾脱离社会环境,他们的酸甜苦辣都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他们的挣扎和悲苦由于社会现实的无法逃离而具有悲剧色彩。贾樟柯充满人文关怀的影片把这群人带到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他们的悲喜,被他们深深打动。
二、社会话题的影像表达——以《天注定》为例
2013年上映的《天注定》,贾樟柯对社会话题的表达走到了新的高度。《天注定》首次直接取材于社会事件,主角成为轰动整个中国社会的新闻人物。
《天注定》一改贾樟柯冷静、平淡的叙事风格,大量暴力、血腥的场面出现在影片当中。相比贾樟柯以前的作品,《天注定》的视角更尖锐,导演的态度也更加直接。枪杀、刀刺、跳楼……赤裸裸的暴力场景刺激着观众的神经,也迫使观众思考影片中“以暴制暴”的社会根源。另一方面,《天注定》虽然沿袭了贾樟柯惯用的板块式结构,但板块内部的情节性明显增强。一直以来贾樟柯的作品都以淡化叙事情节,直接呈现人物状态而倍受赞扬。而《天注定》里的四个故事不但有完整的情节结构,在大海连环杀人和小玉被迫反击的两个段落里还充满了叙事张力,带给观众视觉的跳跃感和震撼力。
诚然,贾樟柯在《天注定》中所做的尝试带来了很多争议,其中有对贾樟柯电影多年来揭露中国负面社会现实的抨击,也有不少声音指出,贾樟柯放弃了一贯坚持的影片风格,加入大量类型片元素,为了吸引眼球选择暴力事件作为题材,是导演独立精神的丧失。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天注定》不仅继承了贾樟柯此前的电影主题,并且在视听风格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第一,《天注定》形式杂糅的外壳之下,依然体现了近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贾樟柯所一贯秉承的“新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主张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尤其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作为银幕的主人公加以表现”[2](P45),贾樟柯深受“还我普通人”这一创作理念的影响,坚持与底层对话,描写社会中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困境。《天注定》中的四个主要角色的社会身份分别是矿工、劫匪、前台小姐和农民工,影片中呈现了他们遭遇的生存困境:大海上访无门,将不满诉诸连环杀人;三儿不喜农村生活的无趣,走向持枪抢劫的道路;小玉不甘受辱,把刀刺向图谋不轨的客人;打工仔小辉工作、爱情皆不顺利,内心空洞的他选择结束生命。影片中的四个主人公都是沦落在社会边缘的底层人物,贾樟柯再一次把镜头对准这一人群,是对他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继承性实践的延续。
第二,相比于贾樟柯其他作品的温和敦厚,《天注定》的确在视觉上更加具有冲击力,全片都充斥着猩红的血色。影片一开场就是农村青年三儿持枪连杀三人的冷冽段落,三个半大的小混混想要点买路钱而已,三儿面无表情地掏出手枪,干脆利落撂倒两人。面对惊慌失措、落荒而逃的最后一人,三儿像老鹰看着猎物挣扎一样,放他跑出几十米后一枪解决。片中人物枪响血溅,手起刀落,血腥的视觉效果取决于影片所要表现的暴力主题。贾樟柯认为这些事件都表现出瞬间的、极端的暴力,杀人者是生活的受害者,他们被逼近到死亡的边缘,隐忍和压抑下的暴力色彩变得越来越强。过去的二十年里,草根阶层已经走过了《小武》的迷茫困惑,也走过了《二十四城记》的无助无奈。分配不公、贫富差异等社会问题导致人们的心理失衡,整个社会的戾气似乎在变得越来越重。贾樟柯对社会变化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天注定》中的人物面临困境不得解脱,最终诉诸暴力是中国社会残酷的现实写照。新现实主义电影要求以纪实风格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善于挖掘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生存问题。[2](P45)从这个层面来看,《天注定》不仅沿袭了贾樟柯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并且通过视听元素的尝试表现了现实社会的变化。
第三,《天注定》中借鉴了类型片的元素,增强了情节性和戏剧性。打工仔小辉工作时导致工友受伤,自己为了逃避责任投奔老乡,在新工作中结识的三陪女又是自己那天在动车上见过的。几次交谈后,小辉逐渐爱上了李梦饰演的三陪女,却不想她已经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这段故事糅合了爱情片的元素,少男少女朦胧的恋情,相爱却不能走到一起的无奈现实,清晰的叙事使观众容易跟随。影片中小玉的段落引入了武侠片的概念,高高梳起的马尾造型是向胡金铨《侠女》的致敬,赵涛持刀杀人的动作戏也颇有武侠片的风范。贾樟柯在这部影片中之所以增强了情节性和戏剧性,是为铺陈四个人物走向极端暴力的原因和过程。现代与武侠的结合带有超现实的色彩,这种间离突显了杀人者疯狂和极端的状态。《天注定》坚持了贾樟柯对社会现实的独立思考,在风格上进行了融合类型片元素的尝试和突破,可以说是导演对独立电影发展道路的一次探索。
三、纪实与虚构并存的叙事手法
纪实和虚构并存是贾樟柯电影最突出的风格特点,贾樟柯以纪实的手法描绘人物和他们所处的社会,大量采用跟进的长镜头、水平机位的中近景使观众感受到一种真实感,灰色基调和嘈杂的音响勾勒出极其现实的物质世界。在追求真实的同时,贾樟柯通过设计一些日常生活细节,表现人的精神状态。贾樟柯曾提到他的这种影像风格受到意大利导演德·西卡的极大影响,他描述德·西卡电影为“在仿佛是信手拈来的纪实风格的表层下有着一些其实是精心结构的形式因素”,贾樟柯也从他的电影中“学到了怎么在一个非常实在的现实环境中,去寻找、去发现一种诗意”。[1](P67)
德·西卡的电影还引起了贾樟柯对于纪实风格美学层面的思考,他开始认识到“那些非常纯粹的记录和那些表现性的、超现实的内容之间,并不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壁垒”。贾樟柯的尝试源自《小武》中梅梅吻了小武之后,画面配上《喋血双雄》的音响以营造现实和非现实的间离效果。在《三峡好人》里,贾樟柯加入了超现实的元素,比如伫立在长江边的三峡移民纪念塔忽然像火箭一样冲上云霄,非现实的处理手法表达的却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座塔和移民工程的真实态度;韩三明在小马哥死后独自一人喝酒,邻桌是三个刘关张扮相的京剧演员,而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玩着手里的手机。导演的意图在于为观众构筑一个想象的空间,在非现实的画面里感受和体会。《天注定》中的超现实色彩更是大大增强,灵蛇美女的多次出现,夜总会的红楼选秀,以及人物身上带有的武侠色彩。贾樟柯在《天注定》里力图通过超现实的手法和人物的脸谱化,呈现片中人物走向极端的状态,用看似虚幻的画面突显暴力的疯狂和真实感。
贾樟柯对现实和非现实所做的另一种尝试体现在《二十四城记》和《海上传奇》中。《二十四城记》被贾樟柯定义为一部故事片,但里面有五个真实人物的讲述。同样在《海上传奇》中,电影记录了对十八位不同年代上海人的采访,而赵涛演绎的寻找恋人的故事贯穿起整部影片。贾樟柯将《二十四城记》和《海上传奇》“半纪录”的创作方式归因于中国文化状态给他的影响,这两部影片的主题都与历史相关,人物是历史的经历者、讲述者。贾樟柯认为对历史的认识,人们不可能总是形成一种共识,真实讲述和虚构剧情的并存意味着对历史的不同理解。这样的处理也带给观众一种间离感,影片中的历史似乎总带有确定性和不可颠覆性,而虚构的存在给观众留出了思考和辨别的空间,寻找历史的真实。
中国独立电影从1990年产生开始,已经经过了二十五年的发展,这期间涌现了大量极富艺术价值的精品之作,在国内外都收获了良好的评价。以张元、王小帅为代表的早期独立导演,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化的拍摄手法为中国独立电影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1997年《小武》的问世,标志着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独立影人开始将目光转向更为复杂的中国社会现实,更多地关注底层群体的生存境遇,展现了独立导演的社会良知和人文关怀。期待未来涌现更多坚持现实主义美学的电影导演,也期待中国的电影产业能够更加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1]贾樟柯.贾想1996—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Realistic Aesthetic Features of Jia Zhangke’s Independent Films
WANG Mian
(Art Studies Department,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Jia Zhangke is a typical member of Chinese independent filmmakers.His films,once available,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film festival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for its human care to the individual fate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inheritance of neorealist film aesthetics.As to Jia’s film making style,there are mixed reviews in the film industry.However,his films have a strong personal writing style,conveying that his thinking to social reality is also with quite independent meaning.A more in-depth study should be conducted on his aesthetic feature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individual images,from which point to explor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China’s independent films.
Chinese film;Jia Zhangke;realistic aesthetics;independent film
G901
A
1008-469X(2015)01-0106-03
2014-12-05
王冕(1991-),女,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电影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电影史论与电影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