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与思考

2015-03-17薛明磊谢桂庆

关键词:学院大学生教育

薛明磊,谢桂庆

(华北电力大学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北京 102206)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与思考

薛明磊,谢桂庆

(华北电力大学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北京 102206)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是当前世界教育的热点,中外很多高校都结合学校特点,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方面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成效显著。在借鉴国内外典型做法的基础上,华北电力大学控计学院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中依托行业和地域以及专业特色,结合社团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制度和氛围,取得显著效果。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探索

当今世界,创业革命席卷全球。美国创业教育与研究的先驱迪蒙斯指出:创业革命对二十一世纪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将相当于甚至超越工业革命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所产生的影响。[1]国外一些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远远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国内高校在国家推动大学生创业的一系列政策驱动下,进行了许多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国内外的一些典型做法,对今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创业教育实践经验

发达国家在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方面起步早成效大,以美国为例,著名的美国大科技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更重要的是,高校创业活动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以麻省理工大学(MIT)为例,自1990年以来,MIT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多个新公司,截至1999年该校毕业生已经创办了4000家公司,雇佣了110万人,创造出了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对美国特别是麻省的经济发展贡献卓著。[2]

(一)创业学学科建设方面

作为创业教育的发源地,创业学已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不仅专门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而且强调创业教育思想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许多高校要求所有教学科目都应体现创业教育思想,所有教师要求能够教授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如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主要由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承担,有著名的创业课程教学大纲、独一无二的外延扩展计划。创业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必修课程有《新生管理体验》、《新企业创立》等。外延扩展计划包括百森种子基金、百森孵化器、创业者日等。学术研究则有创业研究协会和世界著名的百森商学院考夫曼创业研究基金会。哈佛商学院将创业精神定义为“追求超越现有资源控制下的机会的行为”,认为创业精神隐含的是一种创新行为,而不是一个特别的经济现象,或个人的特质表现。并针对创业管理建立完整的资料和案例库,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唯一为创业管理与创业教育研究发行期刊的学校。斯坦福商学院非常注重应用导向和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创业教育从创业者而非投资者的角度来规划创业个案,学生必须学会评估创业机会,并且结合个人能力、专业特长以及面对的外部环境,来采取具体的创业行动。这种全过程参与有助于学生探讨和处理创业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议题,全面了解如何将一个“点子”转变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际知识和技能。[2]

(二)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日本高校在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如早稻田大学,在日本较早设立了创业课程,已经具备了完整的课程体系,1993年成立了创业教育研究会,创业教育课程有9门(本科3门,研究生6门),其中,研究生创业教育由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负责,本科生创业教育由学校开放教育中心负责。立命馆大学,在创业课程方面,设置了“基础科目群”、“拓展科目群”、“实践科目群”,课程体系比较完备,例如其实践科目群就包括创业实践讲座、活动见习、支援见习、管理实习、海外创业见习等5个方面,通过学校、国内企业、海外企业见习来拓展创业能力。[3]

(三)高校与地方合作创业教育实践

还有一些日本高校比较重视与地方的合作,如大阪商业大学通过创业教育研究会开展创业教育的信息交流和创业教育教材的开发,并与部分高中联合,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创业教育在不同教育层次间的衔接;针对研究生开设地域政策学研究项目,同时学校还设有学生创业俱乐部,通过创业设计竞赛等形式开展活动,并与当地企业、政府合作,进行调研、走访等实践活动;通过创业育成中心、企业孵化器及相关的资助中心等创业基础设施对具有成熟潜力的创业计划进行支援,提出基于实践的课程设定型学习体系,面向新产品开发设定具体的课题,成立项目小组,同时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业的能力和技巧。[3]

(四)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方面

韩国的大学生创业虽然兴起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1998年,韩国情报通信部在25个大学设立了创业支援中心,在每个中心投入了相当于2—3个亿韩元的电脑设备,5000万韩元的启动资金,截至2000年底这些中心共支持了464个风险企业,年营业额为2000万韩元。随后,韩国的中小企业厅又于2000年设立了23个创业支援中心,共投入资金10亿韩元,目前支持了400多家大学生企业。韩国的产业资源部下属的产业技术评价院也在40个大学建立了创业研究中心,每年在每个中心各投入2000万韩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韩国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迅速高涨,并成立了自己的创业组织“全国大学生创业同友会”,在每一所大学都成立了分会。协会组织大家学习创业课程,进行经验交流,帮助会员筹集资金,为会员提供技术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4]

二、国内高校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

据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当今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占毕业生总数的20%—30%,而中国不到1%(大约在0.3%——0.4%)。[5]为了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助、享受更多公共服务。与之相适应的,教育部、科技部、团中央以及各省市都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重点扶持和建设了大学科技园和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举办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在此背景下,国内高校开始探索创业教育,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特别重视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会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86[6]上海交通大学把实验中心和创业基地作为创业实践场所。一方面以创新教育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学校投入8000多万资金建立了若干实验中心和创业基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6]温州大学群注重汲取地域文化精髓(永嘉学派义利并重、温商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专业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创业教育实践形式,引导大学生创业;广泛动用社会资源(包括政府、共青团、商会);实施多项举措保障大学生创业。[7]中南民族大学依托创新创业中心,高度重视KAB俱乐部、创业者协会、未来管理者协会、聚贤人力资源协会和挑战杯联盟等创业型社团的建设和培育。这些基于共同的需要和目标的社团可以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发挥其主动性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学校为社团提供场地和资金,使创业型社团成为在校生感知创业、体验创业的第二课堂。[8]福州大学依托校企合作推动创业实践。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提供环境和条件,共建立了254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9]湖南大学独辟蹊径,构建了“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基于集群的产学研与公益一体化的高校研究生公益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新模式,综合运用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多学科资源,拓展传统创业观念,通过高校研究生公益创业产学研项目集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高素质创业人才。[10]

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学院注重依托中关村软件行业、昌平区大中关村TBD区域优势,创新了一系列优秀的大学生项目,如:开吃吧、Vgool校园生活交友平台、黑卡工作室、学渣网等。学院设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6个本科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建立了5个科研创新创业基地,即Sunrise实验室、ACM实验室、Ideal实验室、Hunter实验室、华茂工作室(研究生团队),参加的学生人数大约保持在120人左右。在这些实验室的带动下,每年学院参加挑战杯、美国数学建模、电工杯数学建模、程序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项目的学生大约有600人左右,每年大约有90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多次获得美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水中机器人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挑战杯等比赛中多次获奖。部分成果转化成了大学生创业项目。

“开吃吧”项目是为高校学生推出的支持在线订餐的网站,获得风投资金100万元,目前该网站已经收录了北京、武汉、天津、济南、廊坊、南京、成都七个城市的大部分高校和知名商圈周边的外卖商家。以绿色电力门户网站为依托的北京绿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致力于清洁能源行业,提供网络信息交互、招标、广告、软件开发等业务,现已获得大学基金的支持。学院对这些重点项目,主动联系校内外风投资金、相关部门和领导,积极寻找政策、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关心这些项目的发展,解决他们的难题,使这些项目不断发展壮大。

三、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为基础,发挥院系的专业优势

国际知名高校创业教育模式都建立在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如学术研究成果、学术人才、硬件条件、实验室设备等基础之上,这种基于学科专业优势和发展领域的不同而设计的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了各自学校的特色。同样,高校二级学院创业也应该以各自专业为依托,发挥专业特色,形成独具院系特点的创业项目。另外,院系大学生创业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具体的创业实践中。

(二)形成“大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业氛围

国内大学生在创业比例和成功率上远远落后于一些国外发达国家,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我们还不是教育强国,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跟国外还有差距,另一方面是我们的一些教育教学的理念需要改革。大学生创业固然需要国家和高校从多个方面鼓励和扶持,同样,它也需要高校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改革,需要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加强。例如哈佛大学商学院就认为创业精神隐含的是一种创新行为,而不是一个特别的经济现象,或个人的特质表现。院系创业教育也要形成大创业教育体系,一方面积极开设跟创业有关的课程,举行跟创业有关的各项讲座,鼓励学生参与各项科技竞赛,也要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融入创业精神的培养,甚至在一些小的细节比如活动的设计、小制作等方面都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三)建设院校创业的规章制度

没有好的规章制度做保障大学生创业将始终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和集团优势。当前,高校正在制定自己的大学章程,这是各级高校依法治校和自主管理的依据和准则,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形成有关大学生创业的规章制度,院系也可以将这些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使之适应院系的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比如,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学院为了推动学院师生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教育及实践中,出台了《控计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意见》、《控计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控计学院关于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见》等文件,编写了《科技之光——控计学院创新创业指引手册》,把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与学风建设、学生管理、全面发展、奖励资助等结合起来。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具体专门负责该项工作,成立创新创业基金对项目进行支持。并定期对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成果进行奖励,在每年一度的学风表彰大会上对年度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评比、表彰,不定期举行创新创业经验交流会、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创新创业评审答辩、在学院新闻中心、院学生微信平台、学院《学风》期刊等媒体宣传报道先进集体和个人。通过多种途径在学院内形成了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发挥大学生社团的组织优势

正如中南民族大学依托创新创业中心,高度重视KAB俱乐部等创业社团的聚集和培育,华北电力大学控计学院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该基地挂靠学院团总支,由团总支书记兼任基地主任,团总支学生会下设科技创新创业部具体负责此项工作,主要是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负责项目立项、组织实施、检查评估和项目基金的管理使用,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工作、构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组织协调广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和各类创新创业竞赛。

控计学院还成立了学院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紧密联系团总支创新创业部和学校创业俱乐部,以各个实验室创新创业大学生为骨干,面向全院同学,组织对创新创业有兴趣的同学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通过座谈、沙龙等活动普及创新创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学院科技创业创业部和大学生创业俱乐部还经常联系一些校内外企业领导和已经毕业的学长们回学校做报告、座谈,担任电力科技杯指导教师和评委,参加“对话·成长”师生面对面活动,参加“中国梦·科技梦·创业梦”主题班会。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五)发挥院校创业的行业与地域优势

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都离不开所在的行业与地域环境。美国一些大学在建立之初就是为了支持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而提供人力支持,日本很多大学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特别注重结合所在地域的特点,国内与地域优势结合较好的是温州大学,充分利用温商的文化、资金、发展等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实践。华北电力大学控计学院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也得到了中关村软件行业、昌平区大中关村TBD区域的大力支持。

[1] 陈成文,孙淇庭.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9(7).

[2] 黄四枚.高校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长沙市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09.

[3] 李志永.日本大学创业教育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9(8).

[4] 王巍.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5] 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6] 许爱华.浅议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职业时空,2009(3).

[7] 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土化——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8] 耿新.依托大学生创业型社团开展创业教育实践与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5).

[9] 陈笃钦.关于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新思考——以福州大学的探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1).

[10] 唐亚阳,何飘文.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为例[J].企业导报,2010(1).

(责任编辑:杜红琴)

2015-06-20

薛明磊,男,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谢桂庆,男,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

G641

A

1008-2603(2015)05-0132-03

猜你喜欢

学院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初等教育学院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