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有效性的研究
2015-03-17赵善庆
赵善庆
公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有效性的研究
赵善庆
公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偏低是客观现实,究其原因是管理层缺乏设备使用效益的观念,整体缺乏共享有偿观念;配置缺乏标准、配置计划性差;管理体制散乱,管理流程失当;重买求占轻使用,过度自主损害整体利益,管理技术落后,绩效考核难实施;管理队伍素质欠缺等,应通过树立效益理念,引导全员参与;科学架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狠抓配前管理,加强使用管理;开发数字平台,实现动态管理;加强绩效评价,促进高效使用等措施,以不断促进公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有效性。
公立高校 仪器设备 高效使用 科学管理
一方面,为有效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教育部于2000年出台了《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对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提出了要求;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对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的配置提出了最低评估标准;2012年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资产”;2013年底则召开了国有资产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切实提高国有资产配置与使用效益,通过合理配置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开展绩效考核等途径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2015年6月30日,教育部再次召开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视频会议,教育部部长、驻部纪检组组长、分管副部长出席会议,要求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国有资产配置与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在公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值已超总值40%,且数量大增与层次升级等都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由于高校非营利性单位的缘故,使得人们对高校投入带来的效益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致使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偏低的痼疾未见根本好转。因此,确立公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先进理念,通过系统化、精细化、全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以解决大型仪器设备存在的无序配置、重复购买、闲置浪费、使用偏低、缺乏共享等普遍问题,从而实现对公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科学与有效管理。
一、公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偏低的文献综述
我国高校仪器设备利用率偏低是一个客观事实,下面笔者就以时间先后予以不完全简述:
(一)1999年的部分文献
卢娜披露,世界银行调查表明,我国部分高校实验室使用率仅60%,同时原国家教委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有20%的仪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二)2000年的部分文献
1998年教育部03类《教学科研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透露,大型仪器设备开机时数与教育部要求的不低于400学时/年相差很远。
(三)2002年的部分文献
应安明,林军,王桂玲披露,教育部高教司对56所直属高校1999-2000年度40万元以上的贵重仪器设备发挥效益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60分以下不合格的仪器设备占33%,60-75分之间的合格仪器设备占28.5%,75-90分之间的良好仪器设备占25.7%,90分以上的优秀仪器设备仅占12.8%。
(四)2003年--2004年的部分文献
周松秀(2004)认为,在高校之间,高校院系之间,长期存在着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相当一部分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偏低。并指出衡阳师范学院的圆顶天文台年总课时为316课时,低于教育部不低于400学时/年的要求。彭洁,田杰(2004)认为,从2004年调查结果来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为65%。
(五)2005年的部分文献
李跃英,李雪梅认为,不少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投资效益低,达不到《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中要求的标准,成为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长安大学2001一2002学年10万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达标的仅占总考评设备的43%。
(六)2006年--2008年的部分文献
乔玉梅(2006)认为“有的仪器设备年平均使用率一般30%一50%,最低为20%,有的设备年使用时间只有几个小时”。熊宏齐,戴玉蓉,郑家茂(2008)认为,大多数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几乎没有共享。
(七)2009年--2011年的部分文献
张树庆等人(2011)以山东农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为例,认为三年平均使用率大于定额机时数 100%的占全部大型仪器设备的 36.2%,50-100%的占全部大型仪器设备的35.7%,不足50%的占全部大型仪器设备的28.1%。
(八)2012年的部分文献
黄云与马洪雨认为,我国高校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仅15%。而有资料表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高达170%-200%,差距之大令人震惊。
(九)2013年的部分文献表述
华兴夏,王铁邦,黄玮认为,设备利用率总体上是偏低,甚至部分是零机时。何军志调查及检查实验记录后,发现在77台件1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中,未能正常使用的占总数的13.2%,平均每周使用不足2学时的占总数的17.1%,平均每周使用不足10学时的占总数的40.8%。3年内购入的大型仪器每周能够使用大约32学时,购入时间10年以上的大型仪器每周只能使用4学时。陈铎,刘鹤认为吉林大学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仍比较低,少数仪器设备年使用机时还不足额定机时的50%。许晶指出,在武汉地区部属7所院校中,一是使用机时偏低。03类通用设备仅有一所学校平均机时超过1400小时的额定标准,达到1553小时,其余为0-1267小时;二是高闲置率。实验室装备闲置率为24.580%率、光学仪器与成分分析仪器闲置率为20%;三是缺乏共享。如A校同类27台设备中最高机时8352小时,有的则为0机时;B校同类25台设备中最高机时2563小时,有的则为0机时。
(十)2014年的部分文献表述
作者所在学校绩效考核的结果是,二级学院平均69.95分(满分100分),主要表现是:(1)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考核参差不齐。全校19个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考核均分虽然已达90.5分,但各个项目之间的差距较大。即最高为97分,最低仅为46.5分。主要是全校平均机时为807小时,最高为1889机时,最低仅为48机时。(2)一般设备(实验室)绩效考核普遍偏低。全校127个一般设备(实验室)绩效考核平均64.33分,利用机时平均为600机时,最高为1003机时,最低仅为310机时。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只有三个二级学院达标,其余6个二级学院远未达到要求。
二、公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偏低的成因分析
(一)管理理念落后
《辞海》对“理念”的解释,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哈佛校训则是: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先进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正是因为管理理念对管理活动的这种先导性、制约性、决定性,所以,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要求对大型仪器设备实行专管公用;2012年进一步要求“积极推进国有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应当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但这些要求并未完全落实,共享、高效、经济等理念尚未引入公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中。
1、管理层缺乏设备使用效益的观念
所谓设备使用效益是指设备产出成果的价值超过了设备投入的代价,其差额为正效益,即产出多于投入。反之,则为负效益。用同样多的设备投入获得的产出成果多,效益就高;反之,效益就低。设备使用效益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学校经济管理水平,是学校前景兴隆的标志。但是,公立高校管理层仍然缺乏市场意识,依旧停留在所谓的“社会效益”观上,轻视经济效益,始终无法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点,导致既不重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更是忽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2、整体缺乏共享有偿观念
一是难以共享。既由于购置经费来源不同,又由于特定项目与专业乃至是“特殊人才”的需要等,导致仪器设备的“课程化”、“专业化”、“院系化”、“项目化”、“私人化”等现象非常普遍,致使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偏低,资产浪费。二是无偿使用。公立高校的公有与公益性质,政府拨款与社会捐赠等的无偿性,使公立高校在内部也形成了对各院系、部门乃至个人的无偿占用与无偿使用,导致在仪器设备管理上争购积极性远大于使用效益性,“图方便”、“讲排场”、“上档次”、“全新齐”、“管而不用”、“有而不用”等观念十分盛行。
(二)新增仪器设备配置比较随意
1、配置缺乏标准
所谓配置标准是指用来为仪器设备配置活动及其结果制定规则、导则或特性定义的技术规范或者精确准则,其目的是确保配置活动符合需要预定标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则要求“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配置标准;国家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应当加强论证,从严控制,合理配置。”具体而言,首先是配置条件。一是现有仪器设备难以满足现实需要;二是该仪器设备无法与其他部门的资产共享共用。但由于第一,对仪器设备的数量与性能等状况不清;第二,无论是购前论证,还是购后使用,都未执行教育部《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表》中规定的量化考核标准。其次是数量标准。目前,“国家规定的配置标准”有两份文件,一是《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其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包括了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其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包括了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等。二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规定了教学仪器设备理工农医类与文史财经管类分别达到优秀与合格标准的生均配置金额。但生均配置金额即使达到优秀标准,也只是解决了仪器设备配置的金额标准问题,仍不能解决仪器设备配置的数量标准问题。加之,学校对不同专业及学生规模大小,确实没有制定出配置标准,所以,在仪器设备配置上往往表现为因“需”配置,而非因“效”配置。
2、配置计划性差
所谓仪器设备配置计划是指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高校内部条件的变化,制定在未1至5年至少是下个年度为完成教科研目标必须的仪器设备配置方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则要求“编制基本支出年度资产购置计划和项目支出年度资产购置计划”,“新增资产配置预算一经批复,除无法预见的临时性或特殊增支事项外,不得调整。”但事实却是仪器设备配置不仅没有长远计划,就是年度计划也是在暑假前才能确定实验室建设项目,而日常仪器设备配置则以“急需”更加随意。
(三)管理体系不完善
1、管理体制散乱
“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教育部对直属高校设的资产管理体制。但是这一管理体制的弊端是“归口管理”而不是“集中管理”,导致仪器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分散多头管理的局面未能改变。虽然不少公立高校为统一管理国有资产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是涉及到仪器设备管理时实际上仍然是财务处负责仪器设备经费管理;教务处或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教学设备购置计划以经费管理;科研处负责科研设备购置计划以经费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行政与后勤办公设备的购置计划及经费管理以及资产登记、调拨、报废及处理等工作。这种管理体制看似都在管但事实上却是无人管,往往形成了互相推诿被动的局面。
2、管理流程失当
尽管很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规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学校的固定资产统一管理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对使用单位提出的固定资产处置意见进行论证,按规定权限办理固定资产相关申报审批工作,根据审批结果办理固定资产相关处理;合理配置和管理固定资产,强化新增资产的论证、计划、采购和验收;负责研究建立固定资产绩效考核体系,对学校固定资产实行绩效管理等,但是在公立高校内部由于缺乏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责的正确界定与名部门之间互相衔接的认识,所以造成仪器设备购置管理职责的流程失当。具体而言,一是购置前资产管理部门不参加论证与汇报会,仅负责批准后的采购工作。通常做法是教务处或实验室管理处审核使用部门的需求后再上报院(校)长办公会议审定,之后交资产管理部门负责采购。二是不经过资产管理部门组织鉴定报废处置仪器设备即申请更新仪器设备,且一般会得到批准,只是事后要求办理报废手续。
(四)管理方式欠妥
1、重买求占轻使用
在资金短缺严重,难以购进仪器设备的情况下,重买求占似乎也属情有可原。但是随着仪器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加,档次的极大提高,仪器设备的短缺已基本成为往事,迫切需要将仪器设备的管理由“重购买求占有”向“共享共同高使用”的方向转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重购买求占有”的管理方式依旧,“共享共同高使用”依然任重道远。
2、过度自主损害整体利益
随着公立高校办学规模的膨胀,确实需要大力推进二级资产管理。然而,有利必有害,下放仪器设备采购权限,虽然提高了仪器设备管理的方便性,尤其是实现了采购上快速性,但是分散采购的其危害也非同一般,容易造成以次充优、质次价高、重复采购、成本增加等问题,可能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隐患。
3、管理技术落后
首先是没有建立仪器设备使用状况分析系统,无法及时准确反映仪器设备的占有结构和使用状况,全面、动态地掌握学校仪器设备占有、使用状况,控制仪器设备的分布和办学条件的适应性。其次是没有建立仪器设备信息查询平台,不能及时将仪器设备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学校的仪器设备管理网络信息查询平台,统一仪器设备管理动态信息,对学校仪器设备实行动态管理。
4、绩效考核难实施
首先是政策要求不明晰。据笔者略知这类规定有两份文件,一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指出:仪器设备达到优秀标准的规定是“教学设备利用率”、校内实训条件达到优秀标准的规定是“利用率高”。但却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虽然专列了“资产管理绩效考核”章节,但同样缺乏可操作的量化绩效考核标准。其次是使用绩效管理环境。只讲需要,不讲绩效;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只讲“无偿占用”;不讲“投资回报”;只讲“我有我用”,不讲“共有共享”;对如何集中管理,余缺调剂、物尽其用、资源共享等现有仪器设备管理的核心问题重视不够、考虑不多。既缺乏对仪器设备投资效益的刨根问底,更没有建立仪器设备使用经济责任制度,造成重复购置,低效使用。再次是未建衡量标准,考核缺乏依据。一是仪器设备使用绩效考核缺乏政策标准。二是仪器设备购置论证缺乏标准。三是仪器设备使用绩效考核缺乏客观依据。四是仪器设备使用绩效考核缺乏必要经验。最后是设备使用单一,难以形成共享。首先是使用单一。由于缺乏学校共享平台和院系共享平台,导致“专业型”乃至“课程型”实验室屡见不鲜,使用绩效越来越低。
(五)管理队伍素质欠缺
首先是培训不足。公立高校一直高度重视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早已构建起了师资培训体系,但是对各级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队伍的培训不够重视,几乎从不外派他们进行必要的学习、培训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其次是地位偏低。在公立高校内部,资产管理部门的地位低下根本无法与教务部门相比,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队伍的地位同样不能与教师岗位的地位同日而语。最后是职业前景受限。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队伍的职称最高只能评到副高职称,工资待遇明显偏低。等等。严重制约了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的效果。
三、促进公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一)全面转变理念,引领科学管理
1、树立效益理念,讲求投入产出
成本效益理念要求将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学费收入等视为投入,则其产出就不能只停留在实物管理上,而要从二者的对比上来考察这种投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因此,大型仪器设备的购买与否必须经过不同层次的系统调研与论证,而其中考虑的重点是其购入后的使用效益。这应当成为公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首要前提。
2、引导全员参与,谋求整体效应
仪器设备管理涉及到了众多部门与管理人员、使用人员、维修人员。他们之间并非都是孤岛,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互相配合,密切沟通,有效协调,才能促进仪器设备从购置论证、绩效评价、使用管理报、废处置等全部环节的所有相关人员自觉参与到仪器设备管理的过程中,形成共关心,谋高效的仪器设备管理新局面。
(二)规范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
1、科学架构管理体制
公立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体制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探索,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形成了由“学校有效统一领导,资产部门全面管理,领用单位使用维护,使用人员高度负责”的四级管理模式。所谓“学校有效统一领导”是指以校长为主任、以分管教科研及设备的副校长为副主任的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仪器设备的总体规划设计,统一调配学校仪器设备,审批决策仪器设备的重大事项等;所谓“资产部门全面管理”是指设立唯一权威的资产管理部门,由其负责对仪器设备申报计划进行初步审核、专家论证、完善优化、上会汇报、公开招标、登记验收、绩效考核、共享共用、调剂余缺、资产清查、鉴定报废等一系列工作;所谓“领用单位使用维护”是指各使用管理部门要编制仪器设备需求计划并对本部门领取使用的仪器设备保值增值、安全运行、高效使用、合规报废等工作负全面责任;所谓“使用人员高度负责”是指各二级学院实验室管理员要对仪器设备请购立项报批、采购、验收、入库、登记、报账、领用、粘贴标签、设备现状、使用情况、维修情况、借用登记、定期自查、绩效考核、处置报批、注销手续等工作负责。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公立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一定要具备精细明确、全面完整、合规合法、科学可行、时代特征的总要求。管理制度一定要涵.配置标准、立项审批、预算约束、规范采购、安装验收、使用操作、维修保养、损失赔偿、绩效考核、资产清查、规范处置等全程管理活动,以规范公立高校仪器设备管理行为。
(三)遵从生命周期,实施全程管理
1、狠抓配前管理
配置包括调剂与新购,都是仪器设备的入口,因此,必须做好购前准备与科学论证工作。购前准备包括:摸清仪器设备的数量与质量及使用绩效等家底;制定五年仪器设备需求规划及分年度实施计划;进行充分有效的系统调研,如需求是否合理、校内已有设备的使用绩效是否达标、校内外用户已使用效率的高低与优劣评价;仪器设备的配套条件等。论证工作则包括:第一,要建立五级论证机制。即要进行教研室、二级院系、资产管理部门、专家组、院(校)长等五级论证;第二,要高度审视购置理由。如仪器设备对学科布局及发展的关系是否密切与迫切、该仪器设备在校内外的共享状况及绩效是否达标、仪器设备是否已具备了使用与安全的保障条件等;第三,要建立论证追责机制。一是五级论证的部门及参与专家、领导等都是论证追责的对象,一定要确立敢签字,必负责的责任意识,避免专家成为“砖家”,停留于形式论证。二是申请部门必须全面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加强使用管理
首先是明确保管责任。一方面要营造人人负责的氛围,争取形成“件件设备都有人管、人人都是管理员”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要通过资产清查、绩效考核、安全检查等明确使用职责,以确保学校仪器设备的安全与高效运行。其次是进行管理创新。一是对各专业均可共用的仪器设备要在“统一安排、集中管理、共同使用”的原则下,进行全面整合,构建校级实验管理中心,实行“一室多能、一机多用”的共享模式。二是对大型贵重仪器开展社会化共享共用。如建立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开放教学科研设备查询网站、开放实验网上预约系统开放实验室等,最大限度地实现仪器设备有效利用。三是实行有偿使用。四是加强定期与不定期的考核与评比。再次是建立资产调剂机制。再其次是做好维护保养。最后是坚持合规处置。
(四)开发数字平台,实现动态管理
公立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应立足先进、成熟的软件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开发平台,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与完备通用的技术规范,基于统一的信息标准整合、集成各种信息资源,构建安全、可靠、可扩展、易维护的综合管理平台,以实现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全面信息化。主要包括:
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为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一致性提供依据;构建统一的信息门户,为广大的资产管理、使用人员提供快捷、便利的信息服务通道;构建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集中人员管理,统一权限管理,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实现众多系统的用户单点登陆;构建安全可靠的公共数据交换系统,实现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建设先进、实用的资产管理各个业务应用系统,实现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室共享平台和闲置与待报废资产的调剂与处置平台,提高有效利用率,规范处置过程;对仪器设备进行绩效考评,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五)加强绩效评价,促进高效使用
绩效评价是仪器设备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构建绩效评价指标。既要从管理基础入手,从体制机制、管理队伍、管理成效等方面设置考核指标,也要从管理科学的角度设置配置标准、立项论证、预算管理、招标采购、专家验收、资产清查、资产处置等考核指标;既要从设立资金支出结构、非经营性资产比重、生均设备值及增长率、教科研资产比重及增长率等方面来对投入进行衡量,也要从资产安全、使用效益、使用效果等方面对使用绩效予以评价。其次首先,要坚持有效考核。做到分类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绩效考核与预算考评相结合,绩效结果与部门评级相结合,不断提高高校仪器设备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最后,要促进结果运用。要将考核结果作为分配设备购置和维修经费的重要依据,对考核结果“优秀”的有关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有关单位暂停其设备购置新增与调入,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1]许晶.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科学化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卢娜.教育浪费不容忽视.辽宁高等教育研究,2009 (02)38
[3]戚向阳.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的分析与对策.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04)132-134
[4]应安明,林军,王桂玲.提高贵重仪器设备利用率的途径探析.南京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2(06)86-88
[5]周松秀.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的现状分析及解决措施初探.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06)141-413
[6]彭洁,田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统计分析及建议.现代仪器.2007(02)55-58
[7]李跃英,李雪梅.高校设备管理效益与投资效益分析.实验室科学.2005(02)101-103
[8]乔玉梅.关于如何提高高校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效率的探讨.甘肃科技纵横.2006(03)79-80
[9]熊宏齐,戴玉蓉,郑家茂.教学实验项目类型及其“开放内禀性”.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5-7
[10]张树庆等.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探讨——以山东农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为范例.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296-300
[11]黄云,马洪雨.加强管理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04)81-83
[12]刘丽葵,贺丽苹,伦璇.提升高校大型科研仪器在研究生培养中效能的思考.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2)203-205
[13]华兴夏,王铁邦,黄玮.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探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5)231-233
[14]何军志.提高大型仪器利用效率的尝试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6)424-427
[15]陈铎,刘鹤.提高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管理模式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2)215-220
[16]实验技术与管理编辑部.巩固改革、发展成果,深化各项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争取高教事业继续快速发展——教育部部分直属高等学校21世纪高校实验室工作咨询座谈会实录(摘要).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 (05)1-4
[17]王玉香.公立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效益评价研究.会计之友.2015(05)93-96
[18]张煜.以绩效管理推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经济师. 2011(05)97-98
[19]康清香,胡小平.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5)43-44
[20]黄绍斌,李清源.地方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0):381-383
[21]黄曦施.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14(26)50-51
[22]赵永俭,汪春华,朱西桂.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6)105-107
[23]庞敦之.探索与发展-山东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征文获奖作品集.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
Research on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in Publ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O Shan-qing
Department of Assets and Equipment Management,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Wuxi 214153
The low service efficiency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in publ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objective reality,which due to lacking of holism for management layer,concept of paid sharing and allocation standard and planning,scattered management system,inappropriate management process,emphasizing purchasing instead of using,damaging overall interests for excessively autonomy,outdated management technology,unfeasible performance assessment,deficient quality among managers.It is supposed to build the benefit concept,guide the whole staff participation,erect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system,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in advance,reinforce the usage management, develop the digital platform,realize the dynamic management,enhance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lift efficiency to promote th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in publ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strument and Equipment,Efficient Use,Scientific Management
F484
A
赵善庆,男,山西襄汾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校财务及资产管理;江苏无锡,21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