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标准下高校辅导员工作转变思考
2015-03-17董明牛
董明牛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职业能力标准下高校辅导员工作转变思考
董明牛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呈现一对多名学生、一对多项职责、一对多重角色、一对多种问题、一对多层管理的“一对多”工作模式和现状。这种工作模式制约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提高、职责角色的定位、职业等级的晋升以及职业身份的认同,难以契合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应在职业能力标准下,进行辅导员职业认同、配置模式、工作理念、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的转变,推动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顺利实施。
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职业化;转变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的颁布实施,将“高等学校辅导员”作为一个正式的职业名称确定下来,并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素质和工作规范做出明确规定,以引领高校辅导员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但当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和现状制约《能力标准》的推动实施,应在职业能力标准下进行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转变,以更好地落实职业能力标准的实施,真正使辅导员走上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一对多”的工作现状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现状是:一名辅导员要带多名学生,一个辅导员要扮演多重角色,处理多种问题,面对多重管理,呈现“一对多”的工作模式。
(一)一对多名学生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带的学生数远超规定的200名学生。一份关于全国部分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调研显示,专职辅导员所带学生数在200及以下的仅占28.75%,有将近30%的辅导员所带学生数超过300[1]。可见,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都是带200以上的学生,有的高校辅导员带的学生数甚至离谱到上千名。一个辅导员对多名学生,繁重的学生工作使辅导员难以有精力投入学习及研究工作中,难以走职业化的道路。
(二)一对多项职责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有八个方面,已经涉及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及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然而当前辅导员的工作现状是远不止这八个方面的职责,多数高校辅导员承担了远远超于规定范围的工作职责。事实上,很多高校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只要是和学生相关的最终都交给辅导员来承担,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泛化,普遍形成高校辅导员一对多项职责的现状。高校辅导员一人面对多项职责,不利于辅导员的健康成长,阻碍了其专业化发展。
(三)一对多重角色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有学者把应该扮演的角色总结为五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组织者、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实施者、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指导者、大学生人生困惑的疏导者、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者[2]。当前随着办学功能不断多样化复杂化,随着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高校辅导员扮演的角色实际上远不止这五种角色。面对多重角色,辅导员需要在不同的角色间转换,承受着不同的压力,有时还会形成角色的冲突。
(四)一对多种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辅导员面对的社会现象以及大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许多新的问题都需要辅导员去面对,如单亲离异家庭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等各种不同类型大学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的心困、学困、情困大学生的教育问题等等。一个辅导员带几百名学生,这些现象和问题在这几百名学生中都有可能发生,作为辅导员必须都要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五)一对多层管理
当前,多数高校的管理体制都对辅导员形成了多层管理,辅导员不仅直接接受本院系领导的管理,与学生工作相关的一些部门也要对其进行垂直管理,如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多数高校很多部门都可以指挥辅导员,院系领导和学校各部门会随时下达各种工作任务和要求,有些高校会联合所有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部门对辅导员进行考核,使辅导员不得不接受这些部门的工作任务和管理。
二、当前辅导员工作模式对职业能力标准的制约
《能力标准》的颁布旨在进一步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规范辅导员工作范畴,明晰辅导员岗位职责,正确角色定位,以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和现状难以迎合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制约职业能力标准的推动实施,主要体现在。
(一)专业水平难以提高
当前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和现状使辅导员的专业水平难以提高。一方面,一对多的工作现状和模式,辅导员难以有精力和时间学习和自我提升,难以进一步通过理论学习和科研提升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当前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和现状使辅导员难以选择一个方向进行专业化发展,因为一对多的模式,无论辅导员怎么发展,仍然要处理和解决学生方方面面的问题,无暇也难以在一个方面进行专业化发展。
(二)职责角色难以定位
“一对多”的工作模式和现状很难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多名学生让一个辅导员来负责,不管其它的制度机制如何改变,可能暂时会有一些效果,但最终辅导员还是会陷入只要是和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管去抓的处境。此外,面对学校的多层管理和考核,辅导员不得不接受上层下达各种任务。如果不改变当前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和现状,能力标准的要求下仍然会很难定位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角色。
(三)职业等级难以晋升
职业能力标准为解决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定辅导员可以实现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等级晋升。然而现状是,辅导员往高等级晋升比较困难。职业能力标准规定的高级辅导员要求成为辅导员工作某一方面的专家,其晋升条件要求比教师职称序列的副教授要难,要想达到职业能力标准关于高级辅导员的要求,辅导员更愿意去评副教授职称。此外,当前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和现状使得辅导员难以有精力也难以选定一个专业方向来发展成为高级辅导员。
(四)职业身份难以认同
能力标准的实施旨在进一步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但当前的现状却难以使辅导员实现职业身份的认同。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地位低下。当前多数高校辅导员处于学校管理结构的最低层,即使按照能力标准辅导员晋升为高级辅导员,如果高校辅导员的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不改变,高级辅导员仍然处于学校管理的最底层;另一方面,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并难以改变。能力标准规定了不同等级辅导员不同的工作内容,高级辅导员更是要求某一方面工作的专业化。但从当前辅导员工作现状来看,特别是一个辅导员负责多名学生的工作模式,即使成为高级辅导员,最终仍然和初级辅导员一样从事繁杂的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内容,难以实现工作内容的改变和专一化,难以形成对辅导员这一职业的认同。
三、辅导员工作转变思考
能力标准的制定颁布,是为进一步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需要结合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现状和实际,在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下,进行辅导员工作的转变,以推动能力标准的贯彻落实,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一)职业认同转变:从“否认”转向“认同”
在能力标准下,应转变辅导员对其自身职业不认同的理念,强化职业精神,形成辅导员职业的认同。首先,提升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是辅导员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可以更好地言传身教[3]。其次,加强对辅导员职业的重视,积极组织宣传和学习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促进辅导员更深入理解辅导员职业内涵。再次,实行辅导员培训的全面化。当前辅导员的培训除入职培训外大都是选拨优秀的辅导员进行培训,大部分辅导员缺乏培训机会,应实行辅导员全面培训,定期轮流进行辅导员培训,从而进一步提升辅导员职业理念,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最后,在能力标准下切实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晰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地位,从工作转变上推动理念转变,形成职业认同,把辅导员职业作为终身事业。
(二)配置模式转变:从“一对多”转向“多对一”
当前高校辅导员配置普遍按照一定的学生数配备到各院系,也即“一个辅导员对多名的学生”配置模式,这种模式阻碍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应进行辅导员配置模式的转变,探索新的配置模式,以适应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如实行“多对一”的辅导员配置模式,即辅导员团队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指通过团队的形式成员相互配合,取长补短,通力合作共同辅助固定学生的辅导工作团队成员之间有一定的分工,而不是传统的一个辅导员负责某些学生的所有事物的工作模式[4]。“多对一”的团队工作模式契合了职业能力标准推动实施,有利于辅导员选择工作的某一方面进行专业化发展,有利于辅导员的职业等级晋升,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消解辅导员职业倦怠。
(三)工作理念转变:从“事务型”转向“研究型”
职业能力标准下,辅导员应进行工作理念的转变,实现从事务性、经验型转向科学型、研究型。首先,转变工作重心,以育人为本。当前辅导员工作环境和现状使大多数辅导员整体围绕事务性工作转,工作重心放在学生事务性工作上,应把辅导员的工作转变到以育人为重心,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其次,以职业能力为标准提升自身素质。辅导员应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提升自己工作的专业素养,以专业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开展学生工作,改变工作凭经验的理念。最后,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新的时代,辅导员应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开拓新的德育思路,利用新的科学技术解决事务性工作的繁琐过程。总之,在职业能力标准下,辅导员应进行工作理念转变和创新,成为专业型、研究型辅导员。
(四)管理体制转变:从“多层管理”转向“统一管理”
当前的辅导员多层管理体制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障碍,在职业能力标准下,应进行管理体制的转变。应理顺辅导员管理体制,变“多层管理”为“统一管理”,在职业能力标准下,按照职业化模式运行。将校、系和部门的领导进行合理整合,避免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的现象,以免造成辅导员无所适从和疲于奔命[5]。统一管理下,辅导员不用再无奈承担学校其它部门下达的与本职工作无关的工作任务,不用再分担院系日常事务性工作,从而实现职责明晰、角色明确,进一步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五)激励机制转变从:“稀缺”转向“多元”
当前多数高校辅导员激励措施稀少,有的根本没有制定相关激励办法。职业能力标准下,要实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必须要稳定辅导员队伍,而要稳定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激励机制必不可少。应转变当前辅导员激励稀缺的现状,实行辅导员多元激励,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首先,提高辅导员工资待遇。应适当提高辅导员的工资水平,根据辅导员工作特点,实行岗位津贴、通讯费等的补助。其次,尽快落实辅导员等级晋升的具体办法。职业能力标准颁布以来,目前几乎没有高校制定具体的等级晋升办法来落实辅导员等级晋升,应尽快制定具体办法和措施,切实实现辅导员的等级晋升。再次,重视辅导员工作,进行榜样激励。对辅导员工作应进一步重视,对辅导员予以尊重,关心辅导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对优秀典型辅导员进行大力宣传,进行榜样激励。最后,职业发展激励。高校应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有优越的条件和畅通的渠道,从职业发展角度使辅导员形成认同,激励其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
[1]赵海丰.高校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1):10~13.
[2]仇道滨.高校辅导员应当扮演好“五种角色”[J].中国成人教育,2009,(2):68~69.
[3]马小红.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6):55~56.
[4]关晓芳.论高校辅导员团队模式及优势[J].知识经济,2014,(1):127.
[5]周杰,韦家朝.高校辅导员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11):105~106.
2095-4654(2015)08-0123-03
2015-05-16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