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院落式民居建筑和而不同的装饰艺术特点
2015-03-17薛梅
薛 梅
(巢湖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徽州传统院落式民居建筑和而不同的装饰艺术特点
薛 梅
(巢湖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徽州传统院落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源自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认识论,因而具备重视整体的系统思维;而漫长的历史与多彩的文化积淀出了装饰艺术内蕴丰富的象征思维;遵循阴阳观与人生观合一的本体论则完善了装饰艺术含蓄的个性。本文以徽州传统院落民居装饰艺术为案例研究,突出研究其装饰风格的和而不同。
徽州院落民居;建筑装饰;系统观;和而不同
中国疆域辽阔,各地地形气候有别、民俗文化各异,传统民居也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作为农耕社会里最先进的一种居住模式,院落式民居最为普遍,因其材料使用最得当、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其装修装饰也最为多样。院落民居整体空间特征是封闭围院、中轴对称、主次内外分明,然而相配的建筑装饰风格却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欲探索其装饰艺术的基本特点及形成规律,尚需深入的分析与广泛的比较研究。
从哲学体系考察,徽州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源自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认识论,遵循阴阳观与人生观合一的宇宙本体论。本文就将从传统民居中呈现出来的人的观念习俗、行为特征与物象空间模式的互动等关联原因入手,以系统观研究其装饰多重统一的特点、以文化观研究其装饰中丰富的隐喻、以矛盾论探讨其装饰艺术含蓄的个性。
一、多重的统一(系统观)
徽州传统思维之中,“万物一体”的认识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天地万物互相联系、渗透、转换,并按照一定的节奏和秩序而存在和变化的宇宙整体图式;“天人合一”更蕴涵着对人与自然统一的最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观物取象”和“类比推理”的方法论则指出了如何认知、表达乃至利用这一整体统一规律。
中国古代这种整体系统观念在文化、艺术乃至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传统院落民居的营造从规划布局、院落群体到建筑单体,均宛若有机和谐的整体,而其建筑装饰也表现出从内到外、由此及彼、因质而形等等多重统一的特点。
(一)徽州建筑内部装饰与外部整体的统一
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相地顺应自然、布局结合环境、设计符合规矩、营造就地取材,都渗透着整体性思维影响,同时,材料加工、工匠技艺与民俗延续自成一脉,各地民居装饰内外自然整体谐调。
传统的理想居住模式中,风水吉地一般要求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不仅满足了生态、防卫和景观等功能要求,更承载着天人合一的精神观念和象征意义。院落格局如是,而建筑内部亦然:如厅堂内部正中摆设桌椅,后供神案,左右排椅状如护卫,堂顶天花象征明堂,恰为理想居住模式的一个缩影。正是通过这一系列风水图式的应用,院落民居从装饰到单体、群落乃至环境得以全面统一。
(二)建筑不同装饰物之间的统一(通过尺度、材料、技法等连续呼应)
《周易》中“观物—取象—比类—体道”的方法,让古人在仰观俯察、近观远取的基础上,分类外物并进行类推,概括出包括天地人在内的整体性理想“宇宙图式”(如阴阳八卦、五行、太极等模式),再以此模式来推理有关对象,进而借以规范自身以求“体道”。这其中也自然包括对居住环境的模式化控制。反映在民居营造上,除了整体院落格局具有既定图式,建筑的不同装饰物之间,也通过在尺度、材料、技法等方面都采用同一图式的手段来连续呼应,达成统一。
天圆地方——中正平和的方与圆为传统造型首选,小到铜钱、窗花图案,大到辟庸明堂建筑格局,借此同一图式,各处装饰得以与彼此、与整体呼应联系。
比例谱系——传统建筑中的柱径、斗口尺寸乃至“间”的概念,代表了一种完善而精确的模数化建筑构图比例谱系,控制着整体到细节的协调统一。
因材致用——文化基因中的自然意识要求营建时因材致用、物尽其材,对建材的装饰处理也不例外,民居亦因此形成朴实、内敛的整体风格。
张驰收放——类同于传统国画的审美意念,传统民居往往整体素雅,墙壁大面留白,装饰则为点睛之笔,整体画面张驰有度、收放自如。
(三)徽州建筑装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天人合一”实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整体结构。因为人具有智慧、情感和道德,能够体验天或天道,其结构格局能与天地并立,故可用人道去规范天道,这反映在建筑哲学上,则体现为朴素的以人为本、功能至上的主体思想。
传统民居的院落格局具有广泛的功能适应性,而其建筑装饰所体现的直接和间接的实用追求,也反映出质朴的实用主义思想。这种以功能为主导的营建思路,明显有利于装饰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功能的整体统一。
结构构造的艺术化:结构功能性装饰注重机能而反对矫饰的艺术倾向;
装饰艺术的实用化:看似点缀的小装饰品,往往也具有丰富景观层次、代表礼教文化或体现精神情趣的多种用途,较少务虚。
(四)徽州建筑装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徽州传统哲学强调人的生命精神,以自己的生命通贯整个宇宙,将人的生命展开来去契合宇宙,而居住空间则是生命精神提升起点。风水吉地一如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有机协调;在建筑装饰细部之中,类似的拟人化空间暗喻依然存在。这样通过人体的宇宙图式,天、地、人在建筑中全面融合,这也包括建筑装饰从物象到精神的和谐统一。
具体来说,传统民居装饰在部位选择上就采用了与拟人化宇宙图式对应的重点突出模式,在内容题材上注重实体形象与精神象征的呼应联系,在材料应用上则特别关注材料特性的文化定位。
二、丰富的隐喻(文化观)
徽州传统装饰艺术中,象征性的图形、符号或色彩隐喻源自朴素、神秘的原始自然观,再经过先秦哲人的补充和强化而演化更新,兼之宗教艺术的不断渗透,多方演进融合,使传统民居装饰的象征性特点突出且隐喻丰富。
除了居住功能,宅院也反映着民众的精神寄托、人生追求和生活理念。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也成为人们趋吉避凶心理的外化形式,装饰中丰富的隐喻作为传统居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具体的表现手法有以下三大类:
(一)象征与比拟(形象、谐音、数字)
象征是人类相互交流的基本方式之一,往往用特定的事物或形象,暗示另一形象或某种特殊意义。与徽州传统诗词书画一样,为了在一栋建筑这有限的篇幅里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主题形象简练的象征与比拟手法自然是首选之一。
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传统装饰艺术象征包括两大系统,即祈福纳吉的生存观念系统和子孙繁息的生殖观念系统。从具体的象征手法来看则有以下三种:
形象比拟: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形象艺术,而形象比拟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也最为普遍。形象比拟所借原物常因其本身特点被赋予相应象征意义,并逐渐定型。
动物类形象比拟:龙凤崇高、龟为长寿、喜鹊示喜等。植物类形象比拟:“岁寒三友”象征清高品格;牡丹象征高贵富丽等。动植物组合形象比拟:如“松鹤延年”等等。
谐音比拟:民居装饰中借助主题名称的同音或近音字来表现其思想内容就是谐音比拟。
如蝙蝠,因其与“福”谐音,而广泛出现在古建装饰中,且多有美化,又如双狮表示“事事如意”,某些器物如盒、瓶谐音“和”、“合”与“平”,瓶中插麦穗喻指“岁岁平安”等等。
数字比拟:在中国古代营建中,数与形、物的结合有其特殊象征,阴阳尺数之用、天井奇偶步数、压白八字尺数等,皆象征人和自然、宇宙的统一和谐,具有一种法天象地的意义。如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四正、四维、五行;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数值序列;……。这类含蓄的比拟解读不易,却具有间接而深刻的象征内涵。
(二)程式化形象(概括、简化)
装饰作为建筑的附属物,外形及位置受制于构件形式,其所用主题形象往往需要连续、重复出现,这恰为一般绘画雕刻之禁忌。这时简化的形态结构就成为必然选择。
例如秦汉瓦当上的动物形象被简化为二维平面形态,常用的花卉植物也有其定型的图案样式。
又如表现文人情趣的题材在民居装饰中被概括为古琴、棋盘、书册、画卷四物;而形象复杂的八仙也被各自所用的八件器物代替,并程式化地简化为了相当标准的样式。
(三)含蓄的个性(矛盾论)
中华人民普遍的民族性格,是以含蓄内敛、坚韧包容而著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千人一面地缺乏个性。反映在体现着家族地位、暗示着户主品位、寄托着生活期望的民居装饰上,就表现为一种沉稳而不失灵活、变通而不失原则的个性变化,相当微妙而复杂,这其中的思想根源,或许就是朴素辩证的阴阳矛盾观。传统院落民居这种整体内敛而又不乏创造精神的装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弹性变化上:
院落尺度的地域弹性差异影响着装饰尺度变化。院落规格的等级弹性差异体现于装饰内容选择。院落装饰的风格弹性差异折射出装饰观念取向。
通过探索徽州传统院落民居装饰艺术的文化思想根源,解析其特有的重视整体的系统思维、内蕴丰富的象征思维及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对传统民居装饰形成自己艺术特色的共同内在推动作用。如此丰富多彩而极具内涵的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或许表明装饰之道也在追求和而不同——和者,求谐睦,内在秩序从众;不同,则求异,表象应变随机。
[1]王镇华.合院的格局与弹性[J].新建筑,2006,104(1):4~11.
[2]荆其敏,张丽安.中外传统民居[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38~41,373~399.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4]司马金桃,龚建.建筑装饰艺术演变历程的研究[J].时代经贸,2008,(4).
[5]Strahler.A.N.Geography and Man's Environment[M].New York:John Wiley,1977.
[6]G.Clark.Housing and Planning in the Countryside[M].New York:Research Studies Press,1982.
2095-4654(2015)08-0114-03
2015-04-04
2014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徽州古民居设计生态观的传承与应用研究”(SK2014A027)阶段成果
J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