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英美文学课程探析
2015-03-17庞敬春
庞敬春
(绥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英美文学课程探析
庞敬春
(绥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当今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美文学系列课程教学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激烈的就业竞争背景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偏离了人文素质培养性课程,转向有益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这一导向将导致学生人文素质降低,也会影响学生就业,因而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英美文学系列课程不容忽视。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地方高校;人文素质
“应用型大学是以实施应用性教育为主体,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一种高等学校办学类型。”[1]在这一办学思路的指导下地方高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向实践性和实用型倾斜,突出应用的课程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之相对应,研究型的课程不断压缩、减少乃至缺省,当这种倾向化课程设置长时间应用,可能会导致学生人文素质的下滑。这一点在英语专业学生表现尤为明显。本文以英语专业为例分析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联性研究。
一、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变化
按照应用型大学的指导方针,势必导致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系列课程全面的变化。一是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学生减少。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英美文学系列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同时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这一目的与突出实践性和应用型的商务英语以及英语翻译等相距较远。按照应用型大学的要求,在课程设置的角度进行调整,商务英语和英语翻译等方向的学生不再学习英美文学课程,而充实了如文秘英语、旅游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等实践性更强的课程,仅英语语言文化方向的学生继续学习这一系列课程。二是教师研究方向的转移。应用型大学要求教师队伍向应用型本科教师师资队伍方向发展,并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和支持,这就导致英语专业教师研究方向及精力更多的投向“应用型”方向,而对研究性的英美文学方向投入相应减少。三是在应用教材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发生了变化,加入了过程考核,过程考核会让学生在学期过程注重学习,导致英美文学学习的扁平化,学生更加倾向于知识的掌握,但会对英美文学纵向研究的兴趣和能力产生影响,在最后的论文撰写阶段也不再向英美文学研究的纵深发展。以上变化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以及对西方文学、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弱化,也就是学生人文素质的下滑。
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实用意义
英语专业学生,无论是研究型的语言与文化方向还是实用型的商务英语、翻译方向,其毕业后的就业预期总体而言是要应用所学习的“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在工作中实践、应用与体现其价值,因而离不开对英语(西方)语言的文化环境与背景的了解和掌握,而学生对西方文化环境与背景了解和掌握的不足——也就是人文素质的下滑——会从根本上削弱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进而影响学生的长期发展。基于此,英美文学系列课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也就凸显出来: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解读和分析,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促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学及文化。毋庸置疑,在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英美文学系列课程与实践性和实用型英语方向课程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英美文学课程所学习的都是经过历史淘洗的优秀作品,是了解英美文化的一面镜子,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研读与分析,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学知识,了解西方风俗习惯、社交特点,而且能够体验到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启迪对于自身和世界的深刻思考;其次即使单从语言习得的角度,英美文学课程也能够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用环境,学习优美的语言提供很好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用英语文化自身进行思考、言说以及应用的能力。结合以上分析,可以说英美文学课程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工作奠定基础,提供助力与支持,无论学校建设和发展方向如何,英美文学课程都应是学生学习重点。
三、商务英语的文化要求
商务英语服务于商务活动,而商务活动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因而商务活动的主体——商务人才要直接面对外国人,需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才能够更好的同外国人打交道。无疑商务英语“融合扎实的英语功底、丰富的商业背景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三个方面,具有商务性和跨文化性两方面特点。”[2]商务活动始终贯穿着商务文化,商务文化包括广义的商务文化和狭义的商务文化,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狭义商务文化。狭义的商务文化是指传统文化对商人性格的塑造,在其身上的积淀, 并渗透在经济领域中表现出的各种商务行为习惯。也就是说在商务文化中,商务人才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奠基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合作、交流等商务活动的实现。综上,商务英语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和文化要求。 参与商务活动的双方,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背景、商务文化环境、企业文化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商务文化观和价值观,商务活动双方都以自身的商务文化观和价值观为标准,与对方进行商务交流,这种商务文化观和价值观就构成了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属性。商务英语的跨文化属性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各种商业文化因素,如商业礼仪、商业习俗等,还包括商业文化的延伸,如母语文化、交际习惯、 文化背景、 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商务语境下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2]因而在商务活动中,正确并彻底了解商务目标的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务活动的成败,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对价值性质和意义指向的判断是我国学生对西方国家文化及文学理解的最大障碍。扫除这个障碍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外语专业的学习,习得、完善、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英美文化课程。英美文学系列课程不会直接给予应用型外语课程以实际用途,但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一个途径是商务英语课程的对基本商务礼仪、商业习俗的教授。但商务英语课程对这些跨文化传播的要素的教授,是依附于“商务”知识的语言应用,其出发点与着眼点都是围绕“商务”进行的,有极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对英美文化及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基本上很少涉及。商务英语课程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在校园内、考试中游刃有余,但学生英美文学知识缺乏,自身对英美文化认识匮乏、对英美商务环境不了解的事实却无法掩盖。当学生走向社会,面向实际工作,自身综合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就会逐步显现,势必将影响职业的发展,甚至会给学校带来不利影响。而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在职业实践中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够弥补。
四、商务英语跨文化误读实例
在一次商务谈判中,和美国公司谈判有丰富经验的中国公司副总经理突然生病,改为公司另一名副总经理去谈判,这名副总经理熟悉美国主流文化,有与美国企业白人代表谈判的经历,但对美国黑人母语文化、交际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不熟悉。当中美谈判人员坐到一起进行谈判时,这名副总经理的谈判对手却是美国公司的美国黑人谈判代表。此前美企业白人代表在谈判中热情、坦率、外向,办事干脆,不兜圈子,不介意双方发生纠纷,直截了当,而这名黑人代表则相对随意,时间观念淡薄,黑人种族意识较强。而中方代表依然按照此前的方式进行谈判,导致整个谈判过程生涩、掣肘,最后因中方企业代表无意间因为种族问题冒犯了这位美方企业黑人谈判代表,致使谈判拖后很久。
在上面案例中,中方企业后来的代表对黑人文化的陌生是导致谈判拖延的根本原因。在商务英语谈判相关的课程中,都会对美国谈判风格、礼仪与禁忌进行教授乃至实训,学生也会在课程中习得诸如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约会要事先约定、赴会要准时,谈论话题不要涉及个人隐私等一般性事项,甚至会习得名片回赠,小费与帐单等细节问题,但对美国“黑人文化”涉及相对不足,对美国黑人文化的传授与研究则会成为空白领域,而学生在商务实践活动(工作中)——无论是一场商务谈判还是国际贸易实务——所要应对的却并不是课堂上限定的美国主流文化,显而易见,这里学生所缺乏的是自身综合文化素质。
五、英美文学课程对文化传授的意义
英美文学课程主要以优秀文学作品选读和文学史的教授为主。文学反映人与自我、世界、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文学活动不是部分的、片面的,而是完整地代表文化,是文化的全面投影,反映着人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以及人的需要和人的心灵,在文化系统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英美文学课程不是专业技能性课程,无法提升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实际应用的能力,但这门课程却可以提高学生素质。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阅读,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文学世界,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的感知,来主动寻找、发现和创造文学作品的意义,逐渐培养出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准确的表达方式。在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解读、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亲自体验到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培养感受、分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同时“英美文学教学以文学为依托,即训练语言能力又培养人文精神,是英语语言艺术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整合体”[3]。可见,英美文学课堂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英美文学系列课程)从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为人文素质培养提供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不失为人文精神养成的最佳平台。”[4]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清晰的定位英美文学系列课程在培养学生认为素质方面的作用,即通过经典英美文学作品和英美文学史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对英美历史文化、宗教精神等方面的理解,从根本上提高英语学习水平,提高学生专业和人文素养。因而可以开设一系列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文化、文学经典相关的选修课程,比如圣经文化,英国戏剧,英美文学经典选读,20世纪英美文学作品选读等,使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化全面的接触、了解来提升人文素养。在上面案例中,中方代表所犯的错误在于对美国文化的误读,尤其是对美国黑人文化了解不足。而英美文学系列课程对美国文化包括美国黑人文化都有涉及。
《潜鸟》(The Loons)选自玛格丽特·劳伦斯《笼中之鸟》一书中的两短篇之一。《潜鸟》的作者是玛格丽特·劳伦斯,她以自己在非洲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为小说创作内容,玛格丽特·劳伦斯关注非洲黑人族裔的生活状态,非洲黑人的个体命运以及不同种族和文化间的平等。在《潜鸟》中她“真实地再现玛纳沃卡镇上印第安人姑娘皮盖特在白人主流社会的边缘苦苦挣扎,同不平等的社会抗争,但最终命运悲惨的故事。”[5]这部小说对散居在美国社会边缘地位少数族群的生存状态进行了透彻的描写,也深入表现了美国黑人的敏感、自尊和禁忌。这篇《潜鸟》涉及到了玛格丽特·劳伦斯、白人主流社会文化下处于边缘地位的非洲人的个体命运、种族和文化等许多内容。这些内容英美文学课程无论从课堂教学还是课程考核都会有所涉及,同样,学生都会进行习得,同时在不同年级此类课程会重复出现,不断加深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最终使学生对美国社会及美国社会的黑人都有所了解和掌握,对英语语言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类课程无论是语言文化方向还是商务方向、翻译方向的学生都进行学习,那么就会对美国黑人文化有所掌握,进而对美国的百纳被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1]庄严.地方应用型大学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庞敬春.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级英语阅读讨论式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
[3]刘桂兰,吴志杰.博雅教育与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咸宁学院学报, 2007,(5).
[4]左菊.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1).
[5]孙文君.无声的呐喊——评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鸟》[EB/OL].中国加拿大研究网,http://www.zhuoda.org/cs/64196.html.
2095-4654(2015)08-0102-03
2015-04-18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院校英美文学系列课程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联性研究”(JG2014010612)
G4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