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感意象转换的认知与美学阐释

2015-03-17赵春雨1

关键词:通感触觉隐喻

赵春雨1,2

(1.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2.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7)

通感意象转换的认知与美学阐释

赵春雨1,2

(1.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2.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7)

通感隐喻是一种普遍认知方式。感官感觉互相联系,彼此贯通,是通感产生的生理基础。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可以通过感官际沟通,引起基于相似性的心理联想,是通感产生的心理机制。通感隐喻的认知过程把某一感官域的意象投射至其它感官域,是不同的感官意象之间的转换,且该转换过程具有层级性。通感隐喻意象的转换过程具有很强的美学功能,它以审美体验为基础,是审美想象的结果,同时强化了审美表达。

通感意象认知美学

通感,英语作synaesthesia或synesthesia。从词源看,syn来自希腊语sún,意为together,aesthesia源于希腊语aisthētikós或aisthánomai,意为perceive①Scott,A.F.Current Literary Terms.New York:St.Martin’s Press Inc.1965,P.284.,synaesthesia即“perceiving together”。据J.A.Cuddon的定义,synaesthesia是“The mixing of sensations;the concurrent appeal to more than one sense;the response through several senses to the stimulation of one(感觉之混合;同时唤起不止一种感官感觉;若干感官对于某一感官刺激同时产生反应)”。②Cuddon,J.A.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New York:Doubleday&Company,Inc.1977,P.659.“通感”作为修辞术语在汉语中正式使用始于钱钟书先生1962年在《文学评论》上发表的《通感》一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③钱钟书:《通感》,《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

这些感觉彼此相通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色彩有“冷”“暖”之分,声音有“酸”“甜”之感;诗人可以用文字取得音乐的效果,音乐家可以用乐符表现色彩,而画家则能用绘画来表现音乐。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之间互相渗透、互相混合。如《红楼梦》中描述:“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人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从何处来的……”,这里触觉感知的“凉森森”和味觉感知的“甜丝丝”都用来表达嗅觉感知的“香”。

通感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手段,在国内历来都受到修辞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修辞格的通感研究长期以来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早期以探讨通感修辞格的范围、生理和心理机制为主,如李国南①李国南:《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外国语》1996年第3期。、郭焰坤②郭焰坤:《通感的历史演变及心理基础》,《修辞学习》1998年第5期。③郭焰坤:《论汉语通感的范围及其心理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李鑫华④李鑫华:《通感修辞格的心理与哲学依据及表达》,《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深入发展,以及国外对通感研究角度的影响,通感逐渐成为一门神经学、解剖学、心理学、美学、文学、修辞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不同学科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其中又以认知视角的通感研究为最,如汪少华⑤汪少华:《移觉的认知性阐释》,《修辞学习》2001年第4期。⑥汪少华:《通感·联想·认知》,《现代外语》2002年第2期。⑦汪少华、徐健:《通感与概念隐喻》,《外语学刊》2002年第3期。,王志红⑧王志红:《通感隐喻的认知阐释》,《修辞学习》2005年第3期。,宋德生⑨宋德生:《通感单向映射的工作机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8期。,王彩丽⑩王彩丽:《通感——从修辞到认知的过程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彭懿、白解红⑪彭懿、白解红:《通感认知新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期。,王牧群⑫王牧群:《外国诗歌审美通感的认知机制与体验哲学》,《外语学刊》2009年第4期。等。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视角探讨通感中感觉意象的认知与转换过程,并对此过程作美学功能上的阐释。

一、通感现象的生理与心理机制

(一)生理基础

通感是一种古老且广为使用的语言现象,在各种语言中都已发现其踪影。“通感隐喻出现在中国、日本、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巴比伦尼亚和巴勒斯坦”。⑬Ullmann,S.ThePrinciplesofSemantics.Oxford:Basil Blackwell,1957,P.268.这种语言现象在不同语言中的广泛存在必然有其共同的生理基础。

从解剖学的角度着眼,人类的五官是相通的。虽然人体的感受器各司其职,各种感受器只对各自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发生反应而兴奋,并使与之相连的感觉神经发放(discharge)冲动;然而,冲动并不因刺激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视神经的冲动和听神经的冲动就全然区别不开。因此通感的产生有其人类生理学共性,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生理现象。⑭李国南:《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外国语》1996年第3期。

中国古代即有关于感官相通的论述,如庄子赞成各种感官可以相通互借,在《庄子·人间世》有“夫洵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之观点。《列子·黄帝篇》中可见“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的论述。在西方,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中也曾提及:“Acute和grave在此为隐喻,皆由其原有感官范围,即触觉转移而来…由听觉所感知的acute和grave与由触觉所感知sharp和blunt似乎并行发生”。

近年来,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也在更深入地探究通感现象的生理基础,一些西方学者不断探索用各种理论来解释通感现象。研究已经发现,人类大脑的前额叶(frontal lobes)部分感官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关联并结成一体的。Andy Meltzoff提出“跨感官迁移(Cross-Modal Transfer(CMT))假说”,神经科学家Daphne Maurer随后提出了“新生儿感觉互通假说”(The Neonatal Synaesthesia hypothesis)。神经科学家Lewkowicz和Turkewitz也在对婴儿进行白光(white light)和白噪音(white noise)刺激的实验中,发现婴儿能识别强度相当的听觉和视觉刺激,并且其神经系统的反应随着刺激强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⑮汪少华:《通感·联想·认知》,《现代外语》2002年第2期。这些都说明,人体感官感觉可以互相联系,彼此贯通,这是通感现象产生的生理基础。

(二)心理机制

通感是真实世界的心理表征化表述,是以心理表征的方式来反映人对真实世界的感受的一种修辞格。⑯李鑫华:《通感修辞格的心理与哲学依据及表达》,《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从心智哲学视角来看,语言表达的事物从根本上说是人们的眼、耳、鼻、舌、四肢等身体的感觉器官感知的事物以及感知后的心理感受。感知是人对客观事物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的反映,来自人们对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即感觉。这些属性综合起来实际上也就是各种感觉相通的过程。①李淑静:《通感的心智“通道”》,《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第8期。

心理学研究证明,我们的感觉器官,如五官和皮肤,可以感知到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从而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方面不同的感觉。“这些不同的感觉是在不同的感觉分析器的外周部分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经过传入神经通知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而形成的。而各种中枢神经又互相影响,彼此打通,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这样,不同的感觉就互相沟通了”。②岳东生:《漫谈通感》,《修辞学习》1994年第5期。也就是说,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不仅会引起单一的感官感觉,而且可以通过感官感觉之间的沟通,把累积在大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彼此联系起来,共同参与信息的加工。因此汪少华认为“通感隐喻不是简单的词义特征之间的联想,而是感官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的心理联想”。③汪少华:《通感·联想·认知》,《现代外语》2002年第2期。

郭焰坤曾把汉语中的通感按照不同的心理机制性质分为四类:由心理的共感与形象夸张而形成的通感、由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由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以及由对自身生理反应的内省产生的通感。④郭焰坤:《论汉语通感的范围及其心理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这些通感类型无论其触发的具体心理机制有何不同,总的看来都是基于不同感官之间的感知联想。

综上所述,一种感官接受的刺激能够引起其它感官的不同反应,甚至激发多种感官的不同感知。这种“感觉移位”(Sensorial Transpositions)⑤Ricoeur.P.The Rule of Metaphor.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86,P.120.现象的产生有其生理和心理基础,是人类共同的感知经验和心理反映。

二、通感隐喻中的意象转换与认知

通感以某一感官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为基础,通过来自不同感官的意象的相似性组合而产生。可以说,通感是一个感官域的概念向另外的感官域的概念映射,是把某个感官意象投射到另外的感官意象的一个过程。因此通感又被称为“通感隐喻(synaesthetic metaphors)”⑥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是人们对世界认知的一种方式。

(一)感官意象

在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ICMs)中,人类的认知是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和自身已有经验的理想化有序结构,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储存在大脑中。⑦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意象(image),也叫心象(或表象)(mental imagery),它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⑧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页。人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对具体事物的意象直接来自于感官的知觉,对抽象事物的意象是对具体意象进行加工和综合的结果。意象可以长期保留在记忆中,并在心理上进行转化和变形操作,以便进行思考和推理。语言正是通过思维意象来匹配客体的,这样语言才成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和表现手段。⑨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4、131页。杰肯多夫(Jackendoff)指出:“在空间性、声音性、味觉性、嗅觉性等身体感觉性的词汇意义里显然是必须要有意象成分的。”⑩张维鼎:《隐喻意象认知与直觉感悟》,《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意象主要可分为视觉意象(visual image)、听觉意象(auditory image)、嗅觉意象(olfactory image)、触觉意象(tactile image)、味觉意象(gustatory image)、动觉意象(kinesthetic image)和抽象意象(abstract image)。法国象征派的诗人们主张“各种感觉可以默契旁通,视觉意象可以暗示听觉意象,嗅觉意象可以旁通触觉意象,乃至于宇宙万事万物无不是一片生灵贯注,息息相通,……所以诗人择用一个适当的意象可以唤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来”。①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这种不同感官意象之间的“默契旁通”就是通感。在诗句“这喧闹的声音/像簇拥在铁栏杆上的绿色藤蔓”(俞强《倾听》)中,“喧闹的声音”是听觉意象,“簇拥在铁栏杆上的绿色藤蔓”是视觉意象,由于“簇拥”在一起往往会有“喧闹”声音,于是基于这种相似联想,两个不同感官通道的意象贯通在一起,形成通感。

(二)认知过程——通感意象转换

Lakoff和Johnson通过对英语中大量隐喻表达进行调查和分析后指出:语言就其本质来说是隐喻的;我们的概念系统主要是隐喻性的;我们日常所依据的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其本质基本上是隐喻性的。隐喻通常是从一个比较熟悉、较易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②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这种体验哲学观认为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思维中无处不在,它是人类身体、大脑、心智和经验的产物,关乎着我们的思维和推理过程。

胡壮麟也认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类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projecting or mapping)于抽象的范畴概念中去。通过提供经验的框架,帮助我们处理新获得的抽象概念,进而将抽象事物具体化、简单化。③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因此,从本质上讲,隐喻的基础过程是投射过程,因为人类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发现了相似性,因而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源域)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概念(目标域)中去。④王彩丽:《通感——从修辞到认知的过程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通感是源域概念在目标域上的投射结果,由源感官域意象投射至目标感官域。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两个通感句中,前句用听觉意象“渺茫的歌声”映射嗅觉域的“缕缕清香”,后句则用听觉意象“名曲的旋律”映射视觉域的“光与影的和谐”,都是把一个感知域的认知体验映射到另一感知域,体现了从源域到目标域的经验投射。这种感官意象在不同感官域之间的转移说明通感是一种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过程。英语短语如bitter cold、soft voice、sour look、sweet melody、sharp words中,bitter、soft、sour和sweet的使用也离不开一个感官域到其它感官域的概念投射和意象转换,并且这些通感隐喻已经在语言中固定和沉淀下来,成为通感性词汇。

(三)通感隐喻中意象转换的层级性

Ullmann调查了Byron,Keats,William Morris,Wilde以及匈牙利的Vörösmarty等十几位19世纪诗人的作品,对其中的通感现象进行专门研究。他首先把“温觉”(heat)从触觉中分离出来,把感官感觉区分为六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触觉、温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统计结果发现,在2009个通感例子中,不同感官之间的感觉转移有相当清晰的方向和规律:转移总是从低级感官投射到高级感官,由较简单感官投射到较复杂感官,其中超过80%的通感例子都是呈向上(upward)的等级分布;另外,触觉作为最低等级的感官,是最主要的源域(predominant source),而听觉则是最主要的目标域(predominant destination)。⑤Ullmann,S.ThePrinciplesofSemantics.Oxford:Basil Blackwell,1957,PP.277-283.⑥Ullmann,S.Language and Style.Oxford:Basil Blackwell,1964,P.86.

这说明通感意象在认知过程中进行转换时具有层级性,感官意象投射的方向遵循由较低级向较高级感官,由较简单向较复杂感官移动的趋势。语言上常常表现为用表示低级感官的词修饰较高级感官的词,其顺序依次为: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这一认知特点与人类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因为越是较低级的感官,认知主体通过它从客体那里获得的感知和体验就越直接、越具体。

通感性意象认知转换的这一特点也符合隐喻认知过程的原则,因为“越是较低级的感官,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越直接,其概念结构的可及性越强”。①汪少华、徐健:《通感与概念隐喻》,《外语学刊》2002年第3期。在所有人体感觉器官中,触觉感官为最低级,是人类接触外部世界最具体的感官,使我们获得最直接的感官体验,因此触觉意象经常用来投射到更高级的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域,在语言中往往体现为表示触觉的概念常常描述其它更复杂感官的体验。

三、通感中意象转换的美学功能

(一)意象转换以审美体验为基础

通感隐喻是把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投射到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以某一感官意象去类比另一感官意象。这种类比是基于人类的感官的美学体验的,“共同的心理美感是通感赖以成立的美学基础。……在这同一的美感基础上,两种具体的心理表征单元才可以相通”。②李鑫华:《通感修辞格的心理与哲学依据及表达》,《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西汉《礼记》中有文: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如矩,勾如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唐朝孔颖达解释为:“‘累累乎端如贯珠’者,言声之状累累乎感动人心,端正其状,如贯于珠,言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累累乎端如贯珠”是指歌声一字一句都清脆悦耳,就像一颗颗连缀起来的珠子。这里把视觉意象——珠子的圆润柔滑、晶莹剔透投射到听觉感官,用视觉体验描述听觉感知的歌声之美妙。意象的转换把听觉体验和视觉体验极其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在听觉中同时获得视觉感受。

在朱自清先生的《绿》中有这样描写的绿色:“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把“绿”形容为“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是用触觉意象——蛋清的柔嫩光滑、吹弹可破投射到色觉域,类比“绿”色,因为这里的“绿”是“平铺着、厚积着”,激发了认知主体的触觉感受“软”和“嫩”,就像触摸鸡蛋清一样,于是出现了视觉意象和触觉意象之间的映射。

在莎士比亚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有“Here will we sit and let the sounds of music/ Creep in our ears:soft stillness and the night/ Become the touches of sweet harmony.”这样的句子。其中“creep in our ears”包含视觉和触觉体验的结合:一方面是慢慢地爬行,匍匐前进,而另一方面是爬行过后在物体表面留下的淡淡的感触。这两种感官意象投射到听觉域,描写出音乐曲调为人的听觉感官所捕获时那种轻柔缓慢的感觉。

(二)意象转换是审美想象的结果

通感的产生离不开审美想象。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审美对象时,并不以机械消极的感受为满足,而总是积极地调动和改造由于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再现出来的过去记忆中的表象,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充实和丰富审美形象,或创造出新的审美形象。③张佐邦:《文艺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

在John Masefield的作品Beauty中,有“I have seen dawn and sunset on moors and windy hills,/ Coming in solemn beauty like slow old tunes of Spain;/I have seen the lady April bringing the daffodils,/Bringing the springing grass and the soft warm April rain....”的诗句,美好的视觉意象“dawn and sunset on moors and windy hills(绿野风丘的曙光和晚霞)”让诗人感受到一种“solemn beauty”,诗人显然是通过想象,联想起“slow old tunes of Spain(古朴悠长的西班牙乐曲)”这一听觉意象,因为它也是“肃穆幽雅”的。这一通感创造出“dawn and sunset”和“old tunes of Spain”两种感官意象的相似性组合,丰富了视觉意象。

下面四个句子中,通感隐喻的目标感官域都是听觉域,映射的目标意象都是“琴声”,通感性意象的转换也都是基于“柔和”这一相似性,但是同样的听觉意象所触发的是不同认知主体的不同感官意象。

(1)琴声和歌声时起时伏婉延绵长,低缓处似乎有沙丘大漠拔地而起,高昂处却见一片高山峻岭山脉绵延,柔美处又似深邃平静的湖面,辽阔、深沉,如泣如诉。《草原》

(2)钢琴走出一串轻快的旋律,宛如温柔的手指轻轻抚摸着她的心。《文汇》

(3)这琴声,像柔和的月光,像飘荡的夜雾,像轻吟的小溪,像扑朔迷离的星星……《五月槐花香》

(4)全屋寂静了,只有柔和深情的琴声,细腻委婉,如泣如诉,像是春江的流水,像是月夜的轻风,像是动人肺腑的话语。《芒种》

(1)中是视觉意象“高山峻岭山脉绵延”和“深邃平静的湖面”向目标意象的投射;(2)中是视觉意象“温柔的手指”向目标意象的投射;(3)和(4)中分别是视觉意象“柔和的月光”,“飘荡的夜雾”,“轻吟的小溪”,“扑朔迷离的星星”,“春江的流水”,“月夜的轻风”和“动人肺腑的话语”向目标意象的投射。

目标域意象相同,然而投射至此的源域意象却五花八门、各种各样,因此通感隐喻中意象的转换是审美主体发挥审美想象力的创造过程。主体在联想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感官意象的转换,把原本属于一种感官域的审美体验投射到另一感官域,这一认知过程的语言表征就是极具感染力的通感修辞的使用,它具有鲜明的美学色彩。

(三)意象转换强化审美表达

从审美和修辞的角度来看,通感的出现借助于不同感官意象的转换,这一过程可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将语言表达形象化,从而使语言更具感染力。在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不着痒处。”由听觉感官感知的歌声通过触觉感知的“搔痒”来表达,其修辞效果之新奇令人印象深刻。作为一种美学修辞手段,通感常常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不同感官意象之间的联想和转换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这样描写呼噜声:“假如真灌成片子,那声气哗啦哗啦,又像风涛澎湃,又像狼吞虎咽,中间还夹着一丝又尖又细的声音,忽高忽低,袅袅不绝。有时这一条丝高上去,高上去,细得、细得像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不知怎么像过一个峰尖,又降落安稳下来。”呼噜声忽高忽低,高音时变得极为尖细,于是视觉意象“细得像要断的放足的风筝线”投射到听觉域,类比听觉意象“又尖又细的声音”,因为声音不断“高上去,高上去”,细得几乎没有了,这就像放足的风筝线快断了一样。这种基于相似性联想的听觉意象和视觉意象之间映射的通感使语言更具感染力,是更为深刻的审美表达。

在J.Conrad的“Heart of Darkness”中这样描写暮色:“The dusk was repeating them in a persistent whisper all around us,in a whisper that seemedtosmellmemenacinglylikethefirst whisper of a rising wind.”暮色淡淡的,人在其中仿佛就沉浸在里面,被轻轻环绕着。这里作家把听觉意象“the first whisper of a rising wind”投射到视觉域,类比“the dusk”,因为它们都是细微却就在身边的。通过听觉感官的感觉转移到视觉,用另一感官的体验来描写对视觉域感知的“暮色”的审美体验,语言的表现力自然得到增强。

四、结语

通感是一种自古至今在不同语言中都广泛使用的语言现象,它以人类的感官系统为感知客观世界的手段,成为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体感官感觉可以互相联系,彼此贯通,因此通感的产生有人类共同的生理学基础。通感的产生是以心理表征的方式来反映人对真实世界的感受,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不仅会引起单一的感官感觉,而且可以通过感官感觉之间的沟通,把累积在大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彼此联系起来,共同参与信息的加工。通感隐喻感官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的心理联想,这是通感产生的心理机制。

作为一种隐喻认知过程,通感是一个感官域的概念向另外的感官域的概念映射,它把某一感官域的意象投射到另外不同的感官域,是不同的感官意象之间的转换,并且该转换过程具有层级性,即感官意象投射的方向基本上遵循由较低级向较高级感官、由较简单向较复杂感官移动的趋势。通感隐喻意象转换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美学功能,它以审美体验为基础,是审美想象的结果,同时,意象转换的过程也是审美表达得以强化的过程。

(责任编辑:文通)

Cognitive and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Transformation of Synaesthetic Images

ZHAO Chuny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 China;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ECUST,Shanghai 200237,China)

Synaesthesia has become a universal means of cognition.The modalities are interrelated and associated,which is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of synaesthesia.The perception of an object arouses associations basedonsimilaritythroughintermodalcommunications,whichisthepsychologicalmechanismof synaesthesia.As a process of metaphorical cognition,synaesthesia is the mapping of an image from one modality onto another and this transformation of images between different modalities is hierarchical.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based on aesthetic experiences and resulting from aesthetic imagination,performs a strong aesthetic function,which enhances aesthetic expression.

synaesthesia;image;cognition;aesthetics

赵春雨(1975-),女,河南省南阳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英汉对比语言学。

H059

A

1008-7672(2015)05-0110-07

猜你喜欢

通感触觉隐喻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食的触觉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儿玩教具研究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
针对视障者的触觉图形呈现及其设计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