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陈与义词对令词的继承和发展

2015-03-17董秋月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陈与义词人

董秋月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试论陈与义词对令词的继承和发展

董秋月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词人。虽然其《无住词》存词仅十八首,且皆为令词,但在北宋后期受到慢词冲击令词式微的情况下,陈与义的令词创作自有其独特的价值。陈与义词不仅继承了唐五代以来令词的含蓄委婉,并在令词的题材、语言及运用“以诗为词”手法作令词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无住词》;令词;含蓄蕴藉;以诗为词

陈与义词数量虽不多,但古人对其词的评价颇高,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亦称其“清婉竒丽”。《四库全书总目》亦称其“仅十八阕,而吐言天拔,不作柳亸莺娇之态,亦无蔬笋之气。殆于首首可传,不能以篇帙之少而废之。”[1]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令词名家辈出,到了北宋后期,慢词发展迅速,在它的冲击下,令词渐趋式微。在这种环境下,陈与义仍然坚持作令词,既继承了令词的特色又有所发展。

一 对令词含蓄蕴藉继承

《无住词》采用的是北宋以来发展成熟的令词形式,而令词经过大量实践已形成含蓄蕴藉的风格。在南渡之后,令词其实已经开始突破传统的风格,呈现出宏大和雄浑的风格。但是陈与义却依然坚持宋以来令词的传统,无论写内心的感慨还是日常生活的闲情都是婉转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陈与义的令词的含蓄蕴藉风格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其词的主题。陈与义认为诗词各是一家,词是私人文体,仅抒发个人情愫而已。坚持诗言志,词言情。诗多抒发爱国深情,感慨时事,所以在词里主要是抒写个人的内心感慨,和日常生活的闲情逸致,写到感伤国事这一类多曲笔表之,或深隐或含而不露。

如《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2]

这首词是陈与义避乱湘南时所作,通过端午节凭吊屈原来感伤国事。高咏《楚辞》来凭吊屈原,在避难南奔中时光匆匆而逝。词人触物生情看到湖南的榴花想起以往汴京的歌舞,盛衰之感油然而生。“无人知此意”包含了词人最沉痛的感慨,由榴花想到“舞裙红”并不只是感慨昔盛今衰,更是认为由于徽宗荒淫而造成的国破。词人希望像屈原一样导夫先路,却无人理解。下阕词人老而自伤,举杯酒洒下桥希望江水在端午这天把酒送到汨罗江。词人通过凭吊屈原来表达自己赤诚之心。再如《虞美人》: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2]

词题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此词是在南渡之后与席大光遇于湖南衡山,在席大光的送别宴上所作。上阕主要写词人与席大光诚挚的友情及不忍离别的感情。下阕从酒转到离别的歌声,更添离恨。词人与朋友离别与相遇都与国破有关,夹杂着时代的凄怆感,更显友情的珍贵,所以并不是单纯写友情。

陈与义对词体的坚持,诗词各是一家,这是北宋大多数文人所持的观点。词在陈与义心中大多用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因此题材只是局限在个人的生活之内,并没有更为广阔的内容。如《菩萨蛮·荷花》:

南轩面对芙蓉浦,宜风宜月还宜雨。红多绿少时,帘前光景奇。绳床乌木几,尽日繁香里。睡起一篇新,与花为主人。[2]

这首词描写词人闲适的生活,词人居住的地方“宜风宜月还宜雨”,还有红花绿叶相伴,尽日沉醉在繁香里,醒来写首诗,多么地诗情画意。从词中完全看不到南渡之后的困顿与忧愁,《虞美人·邢子友会上》同样也是如此,描写与朋友在超然台上对饮至夜,踏月而归的情景。

陈与义对词体的观念不仅和其词皆为令词的形式有关,并且也和其词继承令词含蓄蕴藉的传统有关系。陈与义的词虽然没有直接写国破家亡这种时事,但是由于时代、社会的冲击,总是会在词中有些许的体现,主要体现在词人对心态的描绘中。

二 陈与义对令词的发展

在北宋后期,慢词发展迅速,小令渐趋式微。陈与义作为南北宋之际专注小令的词人之一,其词对令词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陈与义对令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令词题材的突破,以诗为词上。

1.对令词题材、语言的突破。

自唐五代以来,令词的主要题材多描写儿女情,而陈与义的令词抛弃了这些传统的题材。陈与义的小令并不是娱宾遣兴的即兴之作,而是描写个人内心的情感,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种情感又代表了当时南渡后士大夫的普遍心理。陈与义用小令来记载南渡后词人的心理,这是对令词题材的一个发展。

陈与义的词集名《无住词》,“无住”是他居住绍兴间奉祠寓居湖州青敦镇僧舍之名,取《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意。并且陈与义认为词是私人文体,所以陈与义的诗多描写时事,而其词则多写个人的内心感慨。陈与义的这种心态,却在不经意间拓宽了词的题材。如:

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独无樽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2]

(《忆秦娥·五月移舟明山下作》)

寒食今年,紫阳山下蛮江左。竹篱烟锁,何处求新火。

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愁无那,短歌谁和,风动梨花朵。[2]

(《点绛唇·紫阳寒食》)

前首是词人南渡后至湖南恰逢端午所作,“兴亡离合”点明当时大的时代背景,国破家亡恰逢端午,“独”“白头孤客”都表现出词人年老孤独、颠沛流离的痛苦,在节日中却更显凄凉。后一首表达了词人流落江左,却不解乡音,害怕被人嫌弃的落寞之感。这恐怕是南渡词人大多都有的失落与孤独,在经历国破家亡之后而特有的敏感心灵。还有《定风波·重阳》中“江海满前怀古意,谁会,栏杆三抚独凄凉”等,都是描写词人在乱离的社会中深深的悲痛及忧国之情。

陈与义的词不仅在题材上对小令有所发展,在语言上同样也有所发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其词“吐语天拔,不作柳亸莺娇之态,亦无蔬笋之气”。而胡薇元《岁寒居词话》亦说“其词吐言天拔,无蔬笋气。然山谷词利钝互见,后山则勉强学步,迥非与义之敌”。[3]可见陈与义的词清新自然,毫无脂粉气。

陈与义的《无住词》多用口语,极少用典故,即使运用典故也都是与词意契合,浅显易懂的。徐度《却扫编》卷中曰:“陈参政去非少学诗于崔鶠德符,尝问作诗之要,崔曰,凡作诗工拙所未论,大要忌俗而己。天下书虽不可不读,然甚不可有益于用事。”[3]这对陈与义的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忌俗”和“不可有用于事”的师训在其诗词创作中都得到体现。正是因为坚持了这些原则,所以陈与义的词用语自然,多以意为主。如上文提到的《菩萨蛮·荷花》,全诗语言非常简洁,明白如话,但无一丝一毫的俗气,读罢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不用典,娓娓道出自然的美景,以及感受到词人内在的诗意。陈与义的代表作《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同样的简单自然,但是在平淡中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上阕回忆二十年前洛阳朋友相聚的情景,用精炼的话语表现出当年的欢乐与诗意;下阕写流落江南的感慨,“二十年如一梦”将词人和读者拉回现实,而“古今多少事,鱼起唱三更”从更广阔的时空来看,说明世事交替衰歇是历史的必然。彭孙遹评论这首词说:“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3]可见在追求自然方面,陈与义对令词的脂粉气是有所发展的。

2.以诗为词。

陈与义的词大多人“谓其可摩坡仙也”,在其词中也能看到学苏的痕迹,化用苏轼的词及对苏轼词风的追求等。以诗为词,是词的发展趋势之一。苏轼和陈与义都有以诗为词的实践,而陈与义专注于令词,对令词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缪钺曾说过:“将作诗的方法运用到填词中去,而又能保持词的情韵意味,那么,这些作品,虽然缺少许多词作中的那种隐约幽微,烟雨迷离之致,然而疏快明畅,也自有其可取之处。苏东坡在这方面的尝试是很有效的,其他诗人也是这样做的,陈与义就是一个。”[4]陈与义的以诗为词不仅是以诗法入词,并且在词中保留诗意的同时又保留词的隐约幽微,烟雨迷离之致。

(1)以诗法入令词。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亦称陈与义词佳处亦如其诗,以诗法入词使陈与义的词有了新境界。江西诗派对陈与义有重要的影响,陈与义在词作中也不免有所表现。在《南宋词史》中认为陈与义“将江西诗派瘦硬之体吸收于形象的捕捉,句式的安排与语言的锤炼等方面”。[5]陈与义将这些方面用于词中使其词有了新的面貌,富于变化。

方回在《桐江集》中说:“陈简斋诗两句景即两句情,两句丽即两句淡。……又有一句景对一句情者,妙不可言。”[3]而这同样体现在其词中,如《虞美人》: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清秋。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2]

这首词上阕所写的词人在乙卯岁从南宋首都临安回到青墩时沿途所见所感,下阕先回忆过去后转到现在。上阕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重抒情;下阕也是一句情,一句景,而末句“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把情与景融为一体,表现了舟行时词人欢快舒畅的心情。这种讲究情景的搭配,浓淡合宜,使词疏落有致,富于变化。

陈与义不仅在结构上把诗法运用到其词中,对字、词的运用同样也增添了词的韵味。如数词的运用,动词的运用。《南柯子》的:“矫矫千年鹤,茫茫万里风。栏干三面看秋空,背插浮屠千尺冷烟中。”[2]前两句读着就如诗般对仗工整,“千年”“万里”都给人一种悠远苍茫的感觉。一个“空”字,一个“冷”字不仅描绘出秋天的明净与浮屠高高伫立的冷峻之感,更写出词人内心的落寞空虚及忧伤。此词如诗一般炼字,也同时使词富于变化。陈与义受到江西诗派诗法的影响,那么在其词中同样有所体现。如《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开,做长短句咏之》:

十年花底承朝露,看到江南树。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燕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心情虽在只吟诗。白发刘郎孤负、可怜枝。[2]

这首词在短短的篇幅中就引用了多首诗: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6]和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6]及苏轼的《送刘攽倅海陵》“君先去,几时回。刘郎应白发,桃花开不开”。[7]这首词所引虽多,却并没有牵强附会之感,自然流畅,将词人流落到江南的感伤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悲叹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些引用也符合了江西诗派的“无一字无来处”原则。

(2)将晚唐的绵邈风神纳入令词中。

陈与义的以诗为词不仅是以诗法入词,并且将晚唐的绵邈的风神纳入令词,这样就使得陈与义的词含蓄蕴藉又情深意长。这也是陈与义词风格含蓄蕴藉的原因之一。陈与义的词多是抒发内心感慨和日常生活的闲情逸致,他对诗词的观念使得他在词中少有描写现实,反映时代的作品。陈与义只能在词中委婉表达对现实的态度,曲笔言之,故将晚唐绵邈的风神纳入词中,更显其情意深长,令人动容。

《虞美人·张帆欲去仍搔首》《临江仙·高咏楚辞酬午日》两首都是陈与义在这方面的实践。第一首通过写词人与席大光的相遇与离别之情,暗喻国破家亡才造成这样的局面,友情在患难中更显珍贵。第二首通过凭吊屈原,触榴花想到昔日汴京的歌舞,感慨昔盛今衰,通过对屈原的凭吊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词人的赤心与希望。这两首都没有正面描写现实情况,但是词中暗含着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忧伤和忧虑,这是词人委婉向我们表达的,这样更显词余味悠长。

虽然说陈与义把晚唐绵邈的风格纳入了词中,但是陈与义并没有摒弃词原有的烟雨迷离的特色。以诗为词,却保留词原本隐约幽微之致,这是陈与义对令词做出的发展。在《清平乐·木樨》:“黄衫相倚,翠葆层层底。八月江南风日美。弄影山腰水尾。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无住庵中新事,一枝唤起幽禅。”[2]上阕主要写景,写木樨优美的样子,下阕抒情,以屈原不收木樨入《离骚》为憾事,然而作者却被木樨唤起参禅的心思。全词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词人恬淡的心境,在词中却并不缺少词所特有的那种朦胧美,在美丽景色中传达词人幽微曲折的心境。

(3)令词雅化。

经历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这时的词风就发生了变化,多慷慨任气。论词的内容也多为国家之念和经济之怀。陈与义的词却并没有直接描写这些内容,同样没有描写儿女情的内容,摆脱了北宋令词的倚红偎翠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词的范围,在含蓄委婉的主要风格中又呈现出清新明快和超旷豪迈风格,呈现出高雅的士大夫气。

在北宋时已有“雅”“俗”之辨,到南宋初,许多词籍都以“雅词”为名,如曾慥《乐府雅词》、张安国的《紫微雅词》、赵彦端《宝文雅词》等,这些都反映了南宋初词风转变的趋向,倡导雅词。陈与义的《无住词》对令词雅化作了有益的发展。

陈与义对令词的雅化首先是在词的内容和风格方面。《无住词》的思想内容主要是描写一己的内心感受或者是描写闲适生活及怀人之作,但是词人在这些作品中或隐或显都表现出了忧国伤时、抚事念乱的主题。词人拓宽了令词的表现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令词的思想内容。

南宋词人张炎评价《无住词》:“自然而然”,除此,陈与义的词还多清新明快超旷豪迈之作,使得陈与义的词大气而优雅。陈与义的词风颇近李后主的明白晓畅,风格清丽明快,多用白描,自然却深切感人,这在陈与义的词中是可以发现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8]陈与义词既近李后主,自然也多为士大夫之词。

在陈与义词中,其物象多为具体的事物,有着高雅的人文性,并不像北宋的词多取其外形神韵,而是取其人文意蕴。如《临江仙·高咏楚辞酬午日》这首词写端午时节凭吊屈原,以酒祭因国事被贬的自投水的屈原,来展现词人自己的伤感和对国家深深地担忧。如《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中的荷花,词人写摆脱官场后闲适的心情,却独独选取荷花这一物象,是因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性正是词人所向往的,词人以荷花来激励自己。正因为如此,词人视荷花为知己,对荷花甚为多情,“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长恨,可见词人对荷花的深情。词人通过这些物象人文性的意蕴,更让我们体会到《无住词》高雅的士大夫气,高雅的人文性。

陈与义的词以其独有的特色,对令词做出了创新。这种创新是词人受时代影响而不自觉的产物。陈与义以诗为词等,使得传统的令词在南渡时期在题材、语言、主题等各个方面有了创新,有了新的活力。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98《无住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1813.

[2]陈与义.陈与义集[M].金德厚,吴书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491,491-492,498-499,,490,492,494,499,489,496-497.

[3]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M].白敦仁,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1081,1042,857,1057.

[4]缪钺.灵谿词说——苏、辛词,《庄》、《骚》;论陈与义词;论张孝祥词[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102.

[5]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68-69.

[6]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46,843.

[7]苏轼.苏轼诗集[M].王文诰,辑注.孔繁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242-243.

[8]王国维.人间词话[M].腾咸惠,译评.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25.

[9]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10]史仲文.两宋词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1]薛砺若.宋词通论[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

[12]黄海.南渡词坛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Contribution of Chenyuyi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hort Song-poem Style

Dong Qiuyue
(School of Liberal Arts,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 363000,China)

ChenYuyi is a famous poet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ong Dynasty,but also a famous Ci writer.Although There are only eighteen pieces of Ci in his book Wuzhuci and they are short song-poem style.However,in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Manci,The writings of ChenYuyi has its unique value.Chen's writings not only inherited the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writing style but also develop the short song-poem style in the theme,language and the way of composing Ci as poetry".

WuzhuCi;short song-poem;connotation;composing Ci as poetry

I207.23

A

1672-6758(2015)10-0122-4

(责任编辑:宋瑞斌)

董秋月,在读硕士,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Class No.:I207.23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陈与义词人
“深入”还是“转向”?
——从陈与义生平解读其佛禅作品
词人的职业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二十一世纪以前的陈与义诗歌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与义诗歌研究述评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孤馆寒窗夜无寐
林逋梅妻鹤子
除夜二首(其一)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