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5-03-17周丽华

创新 2015年6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化民族

周丽华

“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成功。”[1]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能动因素,只有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才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由于自然、经济、历史发展等多方面原因,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制约着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讨论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研究,并且已经制定了一些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但对于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还处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在研究初期,有人认为高校教师是学术职业,本身就有各自研究的专业领域,没有必要强调专业化发展;还有人认为教师专业化只需针对中小学教师,而高校教师群体社会地位较高,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不需要进行教师职业专业化。但经过研究和讨论,认同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必要且重要的观念已逐渐形成共识,并对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不同角度的理解:一种理解认为高校应通过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质量,如博伊斯认为,高校教师发展就是提高教师教学、促进教学改进的同义语;[2]另一种理解是将高校教师发展看为是一种综合性全面的活动,包括教学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三个部分内容;第三种理解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包括帮助教师完成多种角色的活动,而且包括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作为专业人员和作为学术界成员的发展。[3]综合上述理解,本研究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围绕“个人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教学发展”的四个目标,教师个体在整个从教生涯中,通过终身的教育专业训练,发展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塑造和完善教育职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4]同时,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有政府推动和学校指导、个人发展三个层面。

二、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民族地区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在高校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专业精神的缺失、专业化意识不强、专业化研究不足等情况。另外,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情况,因此显得尤其迫切。

(一)优质教师资源引进难

自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呈几何级水平递增,同时伴随着新专业的增设、院校的合并升格,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教师需求数量也迅速攀升,以致于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许多新开设的专业找不到适合的教师。[5]一些大学降低了师资要求的门槛,从而导致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下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族地区的高校发展也不平衡,一些地方性院校由于人才引进资金短缺、工资待遇不高等原因,在人才引进、师资招聘等方面更是处于劣势,难以引进和录用到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人才,有些录用的教师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一些高职专科院校还有录用本科生担任教师的情况。如广西某职业学院开设了越南语、泰国语等小语种专业,因为这些小语种专业的硕士以上的毕业生人数极少,所以只能录用本科毕业生来任教。没有较高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人是难以担当好高校教师的重任的。如果普通应届本科生都能进入大学担任教师,那么高校教师的职业地位就会受到质疑,教师专业化更无从谈起。

(二)没有完善的准入退出机制

目前,我国有高校教师资格的考试考核方法,但是执行起来各地差别很大,高校教师资格的取得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而且,我国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不是作为准入的资格,而是在高校工作的教师必须要参加的一项考试,该项考试主要考《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及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科目,一般都能通过,也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因此高校教师并无严格的准入制度。现行的高校人事制度也还存在着漏洞,比如一些教师招收进校入编后,如果无法达到授课的标准和要求,只能转岗到图书馆等教辅部门,而不能辞退。甚至一些在政治方向、师德教风方面存在失误的教师,学校也没有很好的处置办法,致使这样的一些教师还在讲台上。高校没有形成完善的不合格教师清退机制,对高校教师专业化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三)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较为薄弱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教师的专业能力也相对薄弱。一方面存在重学术科研、轻教育教学知识技能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教学科研能力较为低下的情况。前者是因为科研是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硬性指标,科研奖励的力度也较大,导致很多教师把时间精力投入科研当中,而对于教学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更不愿意投入精力在提高教学技能上面。后者是民族地区高校部分教师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在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能力方面就有所欠缺,在很难短期提高科研水平的情况下,失去了信心和勇气,不愿意去挑战自我,提升科研水平。而对于教学的基本能力提升,部分教师安于现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都不太关注,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不强、评价沟通学生能力不足等等,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厌学逃课、教师厌教,恶性循环。

(四)缺乏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培训

国际上的一些知名大学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一般都成立有教师发展培训中心或研究机构,专门为教师和职员提供各种有关教学研究方面的培训,通过课程、讨论、讲座等多种形式来达成教师专业培训。而我国高校教师一般通过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后流动站、国内外高校访问学者或短期培训班等形式进行专业能力提升,“校本培训”做得比较少。民族地区高校由于自身的教师教育资源匮乏,教师培训、进修的机会较少,达不到系统、科学安排每一位教师的培养计划。民族地区的一些高校也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但其主要任务只是对教师进修计划做经费和审批管理工作,而较少对各类教师发展的不同需求进行系统、科学设计。

(五)应对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能力不足

民族地区处于后发展欠发达地方,在信息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下,一部分高校教师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飞快。一些高校教师不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不掌握新技术的运用,在信息收集、更新、运用于课堂等方面已显现出落后的态势,“一支笔一本教材教一辈子”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沿用。现代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掌握资讯的能力很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力也很强,如果教师不重视更新知识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的隔阂日益加深,结果只能被时代所淘汰。

民族地区高校在国际交流、国际合作等领域也很欠缺。一方面是学校师资经费不足,教师出国进修、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同时由于自身经济条件限制,主动申请出国深造学习交流的教师也不多;另一方面是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外语交流能力不强,很难与国外学者直接对话交流。但从国家战略高度来看,沿海沿边的民族地区高校理应肩负起为国家外交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信息及智库的重任,因而这些高校教师、学者更应该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对其他周边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只有具备国际视野、国际胸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国际胸怀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使更多学者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具有对话的资格,才能掌握学术前沿。

(六)缺乏多元文化素养

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语言及城乡等差异,存在着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文化属性。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每天都需要面对不同的学生,并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但据调查,目前,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多元文化素养还是欠缺的,不足以应对学生中对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文化属性的需求。具体表现在大部分老师只从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水平角度考虑教育问题,而缺少从多元文化教育角度看待教育问题,从而进行统一的、普遍的教学模式,而没有个性化的、欣赏多元文化的角度实施教育教学。[6]据访问某民族院校的教师,他们大多数反映只了解一些本民族的文化,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等知之不多或根本不了解,如遇到不同民族学生的问题,一般会尽量避免或者回避不谈,甚至有些老师因为不了解民族习惯,在言谈中伤害到民族学生自尊心的情况出现。

三、新形势下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增加对民族地区经费和政策的倾斜

1.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教师专业化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高校和教师的责任,更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高校教师专业化在我们国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完善一系列持续、稳定的政策制度来落实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比如:高校教师的选拔准入、聘用制度,高校教师资格制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制度,高校教师评价考核、职称评定制度等等。重点是用政策导向来牵引高校教师专业化,使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目标更加明确,定位更加准确。

2.增加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专项经费投入

民族地区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要振兴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就要加大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各级财政要落实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倾斜政策。在教育投入中要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政府应保障教师专业化发展专项经费的投入。鼓励民族地区的教师主动参与到国内高水平高质量的进修培训及海外研修,还要帮助他们解除经济问题上的后顾之忧。

3.促进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与民族地区院校间的对口帮扶支援

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进行“国培计划”,通过集中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旨在提升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高校教师这个层面还未涉及到。但从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来看,高校教师也亟需加强教育教学方法及科研能力、学科前沿信息收集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培训和提升。尽管同类大学之间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国家集中力量支持的“985”“211”等重点高校应有责任有义务帮扶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高校。如现在推行的民族地区高校的校长到全国重点高校挂职锻炼的方式就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主管部门应多推动高水平综合大学与民族地区高校结对子,制定详细的师资培训培养帮扶计划并落到实处。

(二)学校层面:激发教师专业精神,增强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和国际交流能力

1.激发教师的专业精神

职业理想是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内驱力,是推动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支柱,只有具备职业理想的教师才能在工作中享受到幸福和快乐,才能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成长和创新,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而言,应该利用培养民族英才的理念来激发教师的专业精神,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为使命,营造一种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文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构建适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文化,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2.加强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欧洲教师教育协会1989年界定的一个专业名词,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7]民族地区高校要重视自身“造血”功能的实现,强化校本培训,使学校营造一种“爱人才、出人才、留人才”的良好氛围。校本培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素养的修成,由在教学方面有较高造诣的资深教授为职初教师在课堂组织与管理、学生评价与沟通、授课技巧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建议;二是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由学科带头人对职初教师在教学生涯规划、学科前沿信息、学术研究技能等提供帮助与支持;三是教师个体的发展,由心理学专家型教师提供身心健康、人际交往技巧、工作压力舒缓、时间管理技巧等方面的咨询和辅导。[8]

3.坚持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化办学理念

民族地区高校应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和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使教师具备“知识、清晰的文化认同、积极的族群和种族态度、教育技巧”。[9]民族地区高校应紧跟教育国际发展的潮流,利用沿海沿边的优势,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广西为例,结合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为契机,近年来多所高校开设了东盟小语种、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又通东盟语言的优秀教师。民族地区高校还要继续扩大国际交往的趋势,不仅和近邻的国家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也要将目光投射到欧美等发达国家,重视利用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强化教师的外语能力,通过互派留学生、教师,送本校教师出国培训、考察、进修等模式,提升教师的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

(三)教师层面:加强师德修养,积极进行自我反思

1.做到“德术双修”,增强专业自觉

“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10]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实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高校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对师德的认识,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只有把握了师德的善恶标准和尺度,明确自己在教学和科研的活动中可为与不可为的标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才会有明确的方向。

高校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还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这些都需要在教生涯中不断地自觉修为。教师只有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突破与超越自我,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交往中达到专业自信。

2.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反思,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发现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只有学会反思,才能激发创造欲望,才能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教师还应将“终身学习”作为自己从教生涯的责任和义务,增强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师培训,珍惜参加培训的机会,主动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自觉形成专业发展的意识,明确自身专业发展路线,并积极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总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国家应该为教师的发展保驾护航,提供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学校应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成长所需的土壤,鼓励教师在创新中成长;教师本身还应该把专业发展视为自身的责任,不断完善提升职业理想和专业素养,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专业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