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2015-03-17常宴会
常宴会
底线思维是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方式之一,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底线思维的强调,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更加认识到底线思维的重要性,纷纷针对自身情况,讨论着如何运用底线思维。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尤其应该重视对底线思维的运用,这是由高校的特点、意识形态博弈的规律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形势共同决定的。
一、底线思维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理解底线思维的基本内容是正确运用底线思维的前提。底线,在现代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如球场、国际象棋的纵向边界。人们通常使用底线的比喻意义,指人们在博弈过程中心里可以承受和认可的下限、或对某项活动的最低期许和基本要求。底线思维作为一种指导实践的思维方式,就是必须充分估计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工作基点放在可能出现的最大风险上,准备好对策。坚持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凡事找准底线、守住底线,在此基础上争取最好的结果。
底线思维的提出是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的体现。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底线思维,在做出决策时、基于当前的形势感到不安时、面临威胁和挑战时等等情境才需要运用底线思维。底线思维通过做好最坏的打算、并制定应急预备方案等方式,实际上减轻了决策主体的焦虑,为下一步的工作创造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底线思维有丰富的特征。首先,它是一种防守式思维。就是在做一件事之前,先考虑最大的困难和最不能承受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争取可能的最好结果。人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会设定最理想的状态,但同时也知道制约最后结果的因素有很多。运用底线思维,考虑到种种制约条件,将工作的基点建立在最大困难上,这样才能够将心态放平,正确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和不足。其次,底线思维中的底线是预先设定的。人们在活动开展之前设定了最低预期和不能再让步的界限,这个限度是根据活动的总体目标、现实条件等因素确定下来的。比如,我国在城市化进程的起步阶段即提出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就是说,无论继续开发将带来怎样大的收益,都不能突破这个红线,它反映的是对三农问题的深刻把握,充分地体现了底线思维的前瞻性。而如果恶果发生后再设定底线,不仅不能收到期望的效果,甚至还会影响设定者的信誉。最后,底线的强反馈性意味着对任何触碰底线的行为都会给出及时有效的回应。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偶尔遇到底线被打破的场景,小到一次交易的失败,大到国家之间的战争,在这些情境中,底线以设定者的反馈能力为后盾,从拒绝交易的能力,到回应战争的能力,都是如此。
底线思维并不是一种单独运用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应该讨论底线思维同其他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及治国理政的思维方式,主要有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创新思维等。历史思维将形势的发展放在历史过程中,发挥评价历史和指引方向的功能,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形势,提前设定各个领域的底线;辩证思维主要通过矛盾分析的方式,分析矛盾转化的临界点,本身与底线思维有交叉的部分;战略思维从全局着眼,跳出局部、从整体看局部,更能把握住底线,不做无谓之争;法治思维强调依法治国,使得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并对违法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体现出底线的强反馈性;创新思维能够转变我们对底线的单一认识,底线不仅是最大的风险,也是最大的机遇。综合运用底线思维和其他思维方式,才能充分发挥每一种思维的积极作用。
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运用底线思维的必要性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包括大学日常的宣传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传播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引入底线思维,体现了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维方式的具体落实,反映了我们对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竞争前沿地位的领会,也反映了我们对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意识形态斗争规律的深刻认识。
首先,高校是意识形态竞争的前沿阵地,它的地位决定了我们应该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运用底线思维。每一次剧烈的社会转型都会产生大量的社会思潮,这反映了人们对时代问题的不同解答方式,对发展方向的不同设想。几乎每一个成规模的社会思潮都以高校作为发源地。高校中有两千多万的大学生,接受这各个层次的教育,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毕业进入到各个岗位上,他们是中国的知识精英,他们的价值观走势对国家的未来有着巨大的影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成效如何,关系到党的教育政策的落实,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关系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运用底线思维,就是要充分估计新形势下这项工作面临怎样的困难。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最根本问题就是如何赢得青年。正反两方面经验表明,执政的最大优势是赢得青年,执政的最大风险是失去青年,赢得青年就能赢得未来。”因此,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上,“要宁可把问题想得复杂一些,把形势想得严峻一些,拿出综合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有效的实施方案,决不能以文件落实文件,走过场,走形式”。[1]
其次,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决定了底线思维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形态有很多种,社会思潮指的是那些在社会生活中有一定活跃度的意识形态。我们通常谈论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等概念,但这些概念内部还存在一定的结构。意识形态由学理基础、时代框架、价值核心和外围观念共同构成。[2]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理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框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核心,一切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立、并在社会建设中能够为我所用的意识形态都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外围观念。从上述对意识形态内部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意识形态的博弈从根本上说是话语权的争夺,其背后是不同的理论之间竞争。大学是一个社会的知识生产部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和广泛传播,有赖于大学教师的尽职尽责。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最根本的底线。人文社会科学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代替各个学科的研究,但人文社会科学都不可能非意识形态化,不可能价值中立,新闻学有新闻观、文艺有文艺观、历史学有历史观,只有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作为知识生产的底线原则,才能够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学理基础、时代框架、价值核心和外围观念各个方面不动摇。
再次,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十分严峻,决定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运用底线思维。应当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不断强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布,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形势明显向好。高校宣传思想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广大师生对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对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这是我们从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有利条件,也是我们展开其他工作的基础。但是,不能因此忽视思想领域出现的一些消极性的苗头。比如,以考证历史为名,削弱国家意识、嘲讽领袖模范人物;以专业分析为名,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学术辩论为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表知识分子进行围攻和讽刺;以信仰自由为名,在高校中从事传教和民族分离活动等等。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运用底线思维,就是要正视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种种风险,将工作建立在对最大困难的估计上,守住各项工作的底线,保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最后,从底线思维的科学性上来看,运用底线思维有利于理清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路。中国社会处在深刻的转型期,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一方面使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加剧,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这是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的,而在各个层次的具体化中,要保持理论体系本身的开放性,吸纳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思想资源。两者并不矛盾,却充满张力,坚持底线思维,就是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在宽松的文化氛围和统一的思想之间达成动态平衡。底线思维要求我们从意识形态工作的全局来分析某些具体事件,从战略高度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矛盾,不做无谓之争。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保持警惕,但也要在保证底线的同时,增强宽容度,相信人民群众的辨别力和社会思潮自净力。
三、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对底线思维的具体运用
科学的思维方式推动实际工作的科学化,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对底线思维的具体运用有如下普遍要求:要树立原则意识,责任意识,采取有力措施;要树立短板意识,找准工作的薄弱点,保持“本领恐慌”;要树立创新意识,从各个方面理解底线,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底线出发进而争取最好结果。针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具体分工,不同主体运用底线思维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下文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决策管理部门和基层教师两个层面来讨论底线思维的具体运用。
(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决策管理部门对底线思维的运用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决策管理部门要树立原则意识。原则意识,即在各个层面讲原则讲立场。决策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全面的分析,预估今后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态势,提前画出底线,才能真正发挥底线思维的作用。从宏观层面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思潮的多元多样多变将是今后意识形态领域总的发展态势,要求我们在指导思想上画出底线: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重点阐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绷紧意识形态工作的弦。从中观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规范课堂纪律,挖掘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协同创新。从微观层面来看,底线思维强调防微杜渐,要将主流意识形态贯穿于日常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中。对此,守住意识形态的底线,就要出台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办法,如规范课堂纪律,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校园活动中严把审批关等等。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运用底线思维,不能以文件落实文件,而必须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台理性的、具体的管理措施,依法进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管理措施首先要是理性的,即经过对国家大的意识形态工作方针的深刻领会,同时针对自身实际情况,画出的意识形态管理的底线。这条底线既要反映出对发展趋势的把握,又要符合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管理措施还应该是具体的,即不仅要在国家层面上出台文件,各个高校也应该制定针对本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底线,措施则要尽量具体。[3]意识形态工作是针对人心的工作,相比经济、社会领域更容易打擦边球,底线不具体,等于没有底线。管理措施树立之后,要保证它能够及时有效的反馈,即对触犯底线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回应。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对反腐工作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关键就在于强反馈性,无论何人,触犯了八项规定就会受到惩罚。意识形态领域划定的底线,也要有明显的惩罚措施。最后,管理措施的制定要立足法治思维。意识形态关于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以法治思维制定管理的底线,要求我们将管理对象严格限定在产生社会效应的行为上。这样,运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整合智力资源,既保证大家心往一处想,又能够形成“严肃活泼”的思想环境。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决策管理部门要树立短板意识。短板意识就是预估最大困难,在此基础上争取最大限度地引领高校意识形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这些经验在新时期的总结和应用能够解决相当多的问题,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运用底线思维,就是要充分估计自己的弱项,树立短板意识,早做准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短板目前看来主要有:部分地方和部门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够重视;校内外联合工作的协同性不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等新媒体运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课堂、讲座、论坛、出版、社团等阵地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等等。运用底线思维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从这些相对薄弱的环节出发。以网络空间的宣传思想工作为例,网络舆论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大变量,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短板之一。对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切实把网络舆论引导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重中之重,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服务,把高校师生打造成为清朗网络空间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汇报研判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校园网络使用实名登记制度和可追溯制度,形成迅捷、管用的高校网络信息内容监管机制。校园网络和社会公共网络对高校师生的影响甚广,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由主要领导负责,建立教育、网信、公安、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网络监管的合力。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决策管理部门要树立创新意识。底线思维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树立创新意识,就是勇于和善于打破常规,形成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运用底线思维是将工作的基点建立在对最大风险的估计上,千方百计追求可能的最好效果,后者才是底线思维的根本目的。创新意识就是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敢于突破常规,开拓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在树立原则意识、短板意识,采取一系列措施守住底线之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就开辟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创新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
创新意识在这里体现为对高校宣传工作的创造性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政治工作,但政治的内涵在这个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说,四个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问题。而在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政治问题不仅体现在对政治话题的讨论中,学生对就业、升学乃至娱乐事件等热点问题的讨论都会蕴含着政治认同问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守住底线,就应该敏锐地把握各种事件的意识形态效应。底线思维还意味着不仅要守,更要“以攻为守”,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既要从事意识形态的管理,也要积极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丰富广大师生的精神生活。比如,将主流意识形态分主题、分层次地同校园学术、文艺活动联系起来,让广大师生从中获益,主流意识形态的入脑入心同师生的个人成长联系起来。文化资源的供给能够产生分流作用,使舆论热点从其他思潮的话题中转移,这是对各种社会思潮“釜底抽薪”式的回应。
(二)高校教师对底线思维的具体运用
高校教师树立原则意识,体现在时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教师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教师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质量。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教师能否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能否将各种问题讲透彻,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还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任。目前,一些高校教师还存在着精神懈怠、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估计不足等问题,懒于同其他各种思潮展开对话。课堂上、写作时的立场、言论,有的还不符合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对此,高校教师应该时常反思、不断提升政治素质和学术素养。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有底线意识,应该在课堂上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等,将私人事务、个人情感和课堂教学区分开,保证主流意识形态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高校教师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难免有生活上的困难和消极情绪,但既然选择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情绪带进课堂,甚至将自己生活中不如意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联系在一起,误导青年学生。
高校教师树立短板意识,体现为要时刻保持“本领恐慌”。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表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竞争根本上是知识的竞争,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如何,决定了与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竞争的结果。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到:“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我们干部的‘进货’,就是学习本领。”[5]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行的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也说,本领恐慌在相当一个时期都存在,方方面面的工作对我们的本领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时代不同,本领恐慌的意识不能丢,今天高校教师虽然都经过了良好的理论训练,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学生在选择信奉的理论时,以该理论对生活的解释力作为最重要的评判指标。因此,高校教师运用底线思维,就是要不断提升政治素质、学术素养和人格修养,及时“进货”,为学生认知提供充分的指导,让青年人真正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高校教师树立创新意识,体现在要辩证看待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风险往往是机遇的征兆。当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效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时,正是它调整结构,发挥更大功能的机遇期。以主流意识形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为例,以往我们以为这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而现在,我们充分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在具体措施上,也在逐步探索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遴选一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专业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此外,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高校教师不仅应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应该同时深入到公共空间当中,通过报纸、杂志、网络发文等方式同社会各个领域的思潮进行辩论。这既能拓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辐射面,也符合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也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立足底线,追求最好效果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