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2015-03-17叶宝忠
叶宝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新型技术的发展,创新创业成为一个国家经济保持活力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在此背景下,大学的功能也发生了转变。高等教育是培育社会所需人才的重地,为了适应创新创业的社会需求,国外许多高校不仅在其大学或研究所设置有关创业的课程,并且每年还举办学生创业竞赛等相关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形成了独特的创业教育模式和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当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新的时代背景,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践行者,大学生既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对高校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由此推动大学生创业做出了重要的指示。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还不长,高校在推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在理念、方法和模式等方面上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并结合自身特征加以优化应用。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业教育的概念最早由日本神户大学的Shigeru Fijii教授于1938年提出,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Shane etal.(2003)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是发展与提升大学生创业基本知识与能力的教育,也是为了让大学生于未来中方便从事某项事业或商业规划,进而培养其事业心、上进心,并且使之具备开创与冒险精神的一种教育。[1]周春美(2005)认为,创业教育除了能引导受教者具备良好、健康的心理与个性,也能培养受教者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相关技能,使受教者具备多元的适应力和应变力,进而成为社会所需人才。[2]Binks等(2006)认为创业教育是使个人具备商业机会的认知能力,并使其具备创业行动所需的洞察力、自负、知识与技能的过程。[3]Jerome和Katz(2008)认为,为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创业教育不仅能赋予大学生有关创业相关素质,使之具备实际工作能力与操作能力,并且养成其开创、冒险和创新的精神,和积极、勤奋与进取的态度,以及多元的适应力与学习力等等,以协助大学生在毕业后在各行各业皆能创造其优势,进而迅速适应与应变社会体系的变迁。[4]董旖旎和徐阳(2013)认为创业教育是有结构性的传达创业能力,即概念、技能和心理意识会在开始新事业时被使用,且创业学习是个人主动认知的过程。[5]基于学者们的观点,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创业教育是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态度,学习创业相关实务知识与技能,以积累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相关经验,让大学生学习以积极、冒险和创业的精神面对未来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过程。
二、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经验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与经验
美国的高校创业教育是伴随着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开始,到目前为止,经过60多年的发展,美国高校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包括三大类:创业课程、创业活动和创业组织。
1.美国高校的创业课程设置
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有高校开设创业课程的记录。到1975年时,美国高校约有100所商学院(Business School)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1991年,开设创业相关课程的商学院增加至351个。目前美国已有160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并且开设的主体并非商学院,还包括工程学院、经济学系、医学院和艺术学院,有的大学甚至还将其列为主修、辅修专业课程或培训要点,甚至有学校成立创业学系,如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等。[6]在内容上,美国高校创业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涵盖的领域相当广泛,包含了策略和竞争分析、成长管理、发现和产生创点(idea)、风险管理、财务、创造力等与创业所需知识与能力相关的主要课程;除此之外,还包括跨领域的知识技能课程。
2.美国高校的创业活动
除了创业课程之外,美国高校特别注重各种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如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哈佛商学院商业计划竞赛(HBS business plan contest)、宾夕法尼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Wharton)的商业计划竞赛(The Wharton 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巴布森大学(Babson College)的巴布森商业计划竞赛(Babson 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s)以及世界知名麻省理工大学(MIT)的麻省理工大学10万美金杯创业大赛(MIT$100K)等。通过这些竞赛不仅能给大学生提供机会实际展现其能力,使大学生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增加大学生的创业资源和吸引其它创业投资人,而提升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的机会。
3.美国高校的创业组织
美国高校还注重通过各种社团等形成创业组织,用以培养学生课程之外的创业技能,如人际沟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除此之外,学校通过创业育成中心统筹资源,有效结合厂商、技术、资金和专业知识,不仅能系统性的发展创业课程,还能协助新创企业的发展,如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设有亚瑟创业中心(The Arthur Rock 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创业社团的成立,让大学生不仅能在课程中学习,也让大学生在课后能更加紧密、自主的学习,且社团还会配合学校的创业课程举办相关活动。
(二)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经验
英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1990年。英国政府感受到中小企业在其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因此于1990年初开始鼓励新创事业,并且注重新创事业的学习措施,由此开始逐步在高校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1998年5月英国首相Tony Blair提出信息时代是政府愿景等看法,同年12月英国政府发表《我们竞争的未来:标杆管理数位经济》报告书,提出政府与企业必须合作,共同塑造企业创新与创业的环境,以提升经济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英国政府于1999年资助剑桥大学成立创业中心(University of Cambridge Entrepreneurship Centre),希望能藉由合作促进大学生的创业热潮,进而提升其竞争力和生产力。2000年伦敦大学(University Collegeof London)成立独立伦敦商业创业学院(Entrepreneurship at London Business School),其目标是成为国际创业管理领导中心,提供教学、研究和企业实务等。还有,英国小企业服务局(Small Business Industry,DTI)于2002年12月推出创业相关策略,主要政策包含补助大学、公共部门与非营利机构开展相关活动,推广创业教育以及培训师资。在创业研究和课程教育之外,2005年9月全英中国大学生学者联谊会在政府的支持下举办首届全英创业大赛,其目的在于为留英大学生建立一个创业的机会和环境,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6]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英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第一,政府方面,政府以积极的态度推广创业教育,对于学校推动创业教育所需等资源和指导尽其所能的提供与支助,提供相当优越的发展条件;第二,学校方面,通过剑桥大学等老牌的英国大学形成发展创业教育的优良条件,形成创业精神培养的创业教育环境和文化;第三,创业平台,目前,英国高校的创业平台还相对有限,主要是通过对外交流的方式展开创业竞赛等途径来培育创业的氛围和创业文化,较少独立地开展创业教育相关活动。
(三)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经验
德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始于1970年,科隆大学(University of Cologne)成立了德国第一个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计划和教学课程。1990年东西德合并,在德国统一之后其首要任务为提升东德人民的竞争力。1994年政府采纳针对终生学习的第三次建议,除了重视终身教育外,也重视学校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及同等看重普通教育与职业训练等发展。另外,欧盟推动建制企业大学(Entrepreneur University),以便重视大学生需求、与产业界保持良好关系以及建置整合性的企业文化等。1996年更是成立欧洲创新大学协会(European Consortium of Innovative Universities,ECIU),身为欧盟的成员德国也跟进参与。1997年德国举办第一次商业计划竞赛。1998年德国大学校长会议曾提出要使高等教育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并于1999年开始推动社会参与大学生创业等计划,为大学生接受创业训练提供环境和平台。比如:波鸿鲁尔大学(Ruhr Universitat Bochum)创新技术中心推动产学合作以及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clberg)对兴建海德堡生技园区的支援等,都是塑造大学生创业的平台与环境。而后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德国政府更是鼓励高等教育或研究等机构与业界的产学合作,对于大学生还提供了创业教育(education for entrepreneurs)的课程帮助他们了解并塑造德国企业的文化。除此之外,德国政府以及银行还通过提供奖励和扶植创业项目等途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直接支持。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德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第一,政府积极推展,奖励措施多;第二,企业和教育界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支持。虽然德国拥有许多创业的发展优势,并且给予高度重视,然而创业教育在德国的热络度较低,其原因在于:一是教育体制上引起的问题,如精英化的高等教育、重研究轻教学及大学生修业时间过长等;二是缺乏培养创业精神的文化,文化背景致使德国的创业多出于非自愿的创业;三是工作时间的受限,如开业时间、超时工作需受罚以及加班被征较高的税率等,而形成的态度与观念让人们难以培养不断努力积极向上的精神,因而影响人们对创业的看法与态度;四是优越的福利政策,在社会福利的保护之下,德国大学生较缺乏需为求未来生活安定而努力不懈的激励因素,进而也会阻碍创业的发生。
(四)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日本政府为了能重建经济和恢复收支平衡,开始采取干预方式培育该国的工业发展。在此背景下,大学与研究机构往往只能待命于政策的指示,其保守的做法成为日本企业与研发界创新的障碍。这一状况直到1995年日本《科学技术基本法》及1998年《大学技术移转法》(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TLO)等法令陆续公布后,日本的大学开始慢慢地改进其产学合作的关系。在此背景下,创新和创业开始成为日本大学重视的焦点。2002年在京都举办第一届全国产官学合作促进会议,会中强调研发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产官学合作的必要性,由产业落实大学的智财、大学本身的行政改革、及政府对大学管辖的变革,日本政府甚至希望通过TLO、育成中心和产学合作机制,在三年内由学校制造出一千家大学创业分析企业(University Spin-off Venture Business,USVB)。大学也开始培育日本大学体系高科技新创事业,如京都大学成立国际创新中心(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Center),就是为了弥补目前大学所欠缺的功能,以开发开创新产业的创新科技贡献社会,并由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大学生创业竞赛方面在日本以早稻田大学最为著名,该校于1993年成立早稻田创业研究组(Waseda University Entrepreneurial Research Unit),其目的在于发展教育并支助亚太洋地区未来的创业计划。1998年开始举办第一届创业理念竞赛(Entrepreneurial Idea Contests),以帮助创业者磨练其创业构想及寻求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支持者,在竞赛评比完后,校方会再举行会议,并且请业师给予参与的队伍建议,使其构想能经得起市场的需求与考验而实际进行。其竞赛类别有材料生物化学、金融通路、软件类、电子产业信息业和医疗环境等五类,参加竞赛的对象为大学生、研究生,但此竞赛仅维持至2002年第5届后即不再举行。早稻田大学还举行早稻田创业论坛(Waseda Venture Forum)以募集创业计划书,而此竞赛可分为两阶段,且经过四次以上筛选,此活动至今每年仍定期举办,至2006年已经举办至第九届。在大学生创业的融资渠道上,尽管2004年日本政府修改法令建立了创业及相关支持体制,但日本大学生创业主要向金融机关融资,而要想从政府创业资金中取得相对不易。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综上对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分析可以看出,美国从创业教育的综合课程设置、英国从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与创业大赛、德国从创业教育的平台搭建、日本从创业教育的融资支持等等方面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在我国,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在此之后,我国高校开始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基本构建了系统性的创业教育体系,并呈现如下方面的特点:第一,政府不仅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甚至与学校合作共同推动竞赛活动的举办;第二,随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计划竞赛被举办,各省与各学校积极推动;第三,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态度是肯定且积极参与的,创业相关活动的参与人数不断增加;第四,创业平台多样化,除了自办的创业竞赛,还有与其它国合作办理的创业平台;第五,开始注重国际交流,与其它国共同合作推展创业教育,以深耕、持续并拓展创业教育的视野。然而,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与先进国家相较仍属于萌芽期,还存在诸多问题[7],需要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具体而言,国外经验对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主要体现为如下方面:
(一)建立多元性、整合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推进与实施,在课程上要借鉴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中从认知到知识再到技能的全方位创业课程设置的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教育模式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多元性、整合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要围绕如下目标方面来构建:第一,掌握与创业有密切关系的知识,指对于一些领域或学科学习知识、概念及技术,例如商业机会的替代方法、确认资源或限制及新创事业的本质等;第二,在分析业务状况和整体行动计划时,需掌握技术的使用,主要是促进技能分析与运用整体知识,例如会计、财务、营销和管理的方式;第三,辨识和促进创业家精神的驱动力、人才与技能,主要是提高个人对于新事业的意图,并支持创业者对于创业的兴趣、能力与潜力;第四,加大对于创业弱势者的支持力度,鼓励个人能主动去了解与学习有关创业的概念[8];第五,刺激情感社会化元素,此目标是指灌输的态度、价值观、观念及必要采取的策略对于创业者的影响,而想创业的人会将创业训练订定目标,希望学习创业相关知识并获得相关技巧。
(二)成立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正式组织
一个活动或政策要能稳定、长期的推动需要一个独立的组织来推行,正式组织的成立能让成员具备向心力,且其聚集的能量才能相互鼓励。教育是百年树人,尤其创业教育在我国仍是萌芽期,更需要组织成员彼此相互激励、切磋,一起克服推动和发展时所遇到的难关,在共同认可的信念下一起将创业教育深耕于校园中。因此,当前,我国要高效地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除了政府层面的组织推广之外,还需要借鉴德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注重从政府、企业、学校社团对各个层面来设计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组织的先进经验,由各个高校成立专门的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正式组织体系。其中,高校要在整体的组织层面成立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组织体系,并给予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学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在此过程中,应配合社会所需,不论是一般大学、科技大学甚至是任何系所皆应该结合其该系所课程,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让大学生养成以积极、上进与冒险的精神面对未来。同时,积极发挥企业和学校社团组织的自治作用,通过企业与学校社团的能动性来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学习团队精神与合作
英国发展创业教育的经验表明,各个层面的创业大赛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要在构建大学创业课程的基础上,高校应举办校内创业竞赛,以激励大学生们的参与,并奖励大学生参与校外、国外的创业竞赛,以积累大学生实际操作的创业相关知能。可由团队合作的方式,让大学生学习团队中的角色扮演,并矫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大学生独立、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其将来就业或创业。另外,在参与的过程中也能让大学生摸索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开启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在此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通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带动创业教育的推行。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规划也受教师的背景以及所学影响,校内单位更应该培训教师有关创业教育的知识,以及提供更多产学合作的环境和机会,让学校培育出来的大学生能符合社会所需,而教师也能由此提升其专业能力、拓展视野与其它专业能力,让学校与社会的脚步能共同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