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名士嗜财如命及其原因
2015-03-17张艳霞
张艳霞
西晋名士嗜财如命及其原因
张艳霞
(湖南城市学院学术期刊中心,湖南益阳 413000)
西晋名士表现出赤裸裸的钱财占有欲,可谓丑态百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产生这种现象有魏晋名士反传统、自我意识觉醒、金钱万能的影响以及门阀世族本身的特点等多方面的原因。
西晋名士;嗜财如命;门阀制度
一
名士本是十分清高的人,但西晋名士有些特殊,他们并不清高,而是赤裸裸地醉心于敛财,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占有钱财的欲望,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
最著名的守财奴要数王戎。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早年因父丧而拒收亲故的赙赠,并因之而显名于当时,但他后来却完全变成为一个唯利是图的人。《书钞》引臧荣绪《晋书》谓其在伐吴之前为荆州刺史时,就因为派下属为自己修园宅而被劾奏。平吴之后,他便因南郡太守的行贿而声名受到影响。南郡太守刘肇送给他细布50端,他虽未接受,但回书厚谢,因此为时人所讥议。后来,随着地位的上升,他利用手中权势,通过贪污勒索,巧取豪夺,广占田园,积累了无数钱财。为了避免钱财错漏,他常常亲摆筹码,与妻子一起不分昼夜地计算,好象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史称他经常不带随从,一个人出去巡视他的田园资产。王戎虽极其富有,却克己俭朴,特别吝啬,甚至对自己的亲人都极为计较,关于他吝啬的记载很多。女儿出嫁时向他借钱数万,较长时间没有归还,以后女儿多次回娘家来,他都不给女儿好脸色看,直到女儿把钱还清,他才释然,脸色由阴转晴。他的一位侄儿结婚,王戎送给他一件单衣作礼物,过后不久觉得后悔心疼,婚后又要了回来。更为荒唐的是,他家有优良品种的李树,果实个大味鲜,自己舍不得吃,拿出去卖钱又怕良种流失,于是就把李核一一钻破之后,再拿到市场上去卖。[1]因此而常遭人讥笑。
当时有名的爱财的名士,还有和峤和庾敳。《晋书·和峤传》曰:“峤家产丰富,拟于王者,然性至吝,以是获讥于世。”杜预以为和峤有“钱癖”。《世说新语·俭啬》及注引《语林》说,和峤家有好李,而诸弟食之,皆计核收钱。妻弟王济求之,与不过数十。王济一气之下,趁和峤不在家的时候,带领一班喜欢食李的小伙子,在园中一顿饱食之后,用斧子将李树统统砍倒,然后给和峤送去一车树枝,故意气恼和峤,以泄心中怨气。庾敳生性俭吝,善于敛财。一次一个叫刘舆的人想陷害他,就怂恿东海王司马越向庾敳借钱千万,假使庾敳有所吝惜,刘舆就乘机构陷他。于是司马越就当众向庾敳提出了这一要求。这时庾敳醉意朦胧,头巾掉落在矮几上。但他一边戴头巾,一边慢吞吞地回答说:“下官家有二千万,随公所取矣。”庾敳是个聪明人,自然不会为一千万钱而丢掉自己的性命。在关键时刻,庾敳可以舍钱财以保身,但他聚敛的本性却并没有改变。《晋书·庾敳传》称他“聚敛积实”,为时论所讥。他由于聚敛,还曾被温峤劾奏过。
山涛也喜聚敛,他因占官田而被弹劾。《颜氏家训·勉学》说,“山巨源以蓄积取讥”。裴秀也占官田,潘岳还经营山庄。石崇聚敛,则更是一种公开的抢夺,他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在荆州任刺史时,“劫远使客商”。[2]通过多方聚敛,他积累了无数钱财。《世说新语·汰侈》注引《续文章志》曰:“崇资产累巨万金,宅室舆马,僭拟王者,庖膳必穷水陆之珍,后房百数,皆曵纨绣,珥金翠。而丝竹之艺,尽一世之选,筑榭开沼,殚极人巧。与贵戚羊琇王恺之徒竞相高以侈靡,而崇为居最。琇等每愧羡以为不及也。”石崇后来为人所害,就是有人图谋其家财。收执他的人说:“知财致害,何不早散之?”“崇不能答”。[2]在西晋名士中,王衍被认为是不爱钱的人,他从来口不言钱字。他的妻子郭氏要试他的真假,便让婢女在他床的周围放了一圈钱。他早上起来,见钱绕床,无法行走,便唤婢女说:“举却阿睹物”!连“钱”字都不愿说,似乎他确是一个不爱钱财的人。其实并非如此。王衍虽口不言钱字,但不能说他不贪财。《世说新语·规箴》引王隐《晋书》论及此事,甚有见地:“夷甫求富贵得富贵,资财山积,用不能消,安须问钱乎?而世以为不问为高,不亦惑乎?”
在西晋,不论是爱财如命而守财吝啬的名士,还是贪财聚敛而肆意挥霍的名士,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追逐金钱毫不掩饰的坦然心态。它说明,钱财在名士心目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
西晋名士如此贪财好利,其原因何在?
(一)反传统
在儒家看来,贪财嗜利是有悖于君子的作人准则的。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故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培养浩然正气。荀子明确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重义轻利、先义后利,是儒家对待财利的基本观点,在财利的积聚与仁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舍钱财而取仁义。魏晋名士是一群离经叛道者,他们企图以极端的方式来破坏和摧毁礼法,并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追求人性的自由,一切皆反其道而行之。在义利观上,他们与儒家背道而驰是可以理解的。
(二)自我意识觉醒的产物
汉魏以来,士人个体走向自觉,向内发现了自我,这同时也意味着个人欲望的膨胀。建安前后,敢于言利的思想相继出现,如刘廙等人。西晋时期,整个社会出现了一股贪财嗜利的风气。时人成公绥著《钱神论》云:“路中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唯钱是求。朱衣素带,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能已;执我之手,托分终始;不计优劣,不论能否;宾客辐凑,门常如市。”鲁褒也写有一篇《钱神论》,《晋书·鲁褒传》说:“元康之后,纲纪大坏,褒伤时之贪鄙,乃隐姓名,而著《钱神论》以刺之。其略曰:……京邑衣冠,疲劳讲肆,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凡今之人,惟钱而已。”特别是官场的贪污已普遍化,不贪倒成例外。《晋书·山涛传》曰,鬲令袁毅以贪污所得贿赂公卿,也送山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晋书·王戎传》也说,南郡太守刘肇贿赂王戎筒中细布50端,被监察官发现。鉴于王戎并未接受,故未受处罚。可人们还是议论纷纷,晋武帝便对朝臣们说:“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一个是“不欲异于时”,一个是“不欲为异”,都形象反映了当时贪污受贿已司空见惯。而皇帝的默许甚至纵容,更促使贪官污吏们肆无忌惮地巧取豪夺。西晋名士毫无顾忌地贪恋钱财是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私欲高涨的社会风气的产物。
(三)金钱万能的影响
西晋政治在门阀世族把持下,黑暗腐败,吏治败坏,贿赂公行,金钱具有神奇功效。如地方中正选官,大多“不精才实”,“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3]在京都同样如此,王沉《释时论》曰:“京邑翼翼,群士千亿,奔集势门,求官买职。”[4]当时“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5]对此,时人鲁褒专著《钱神论》,有更深刻的揭露:“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拔;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问笑谈,非钱不发,谚曰:‘钱无耳,可暗使。’岂虚也哉?又曰:‘有钱可以使鬼’,而况于人乎?……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在无钱一筹莫展,有钱鬼使神差的社会,名士们不爱钱财才怪。
(四)门阀世族本身的特点所致
肆无忌惮地争夺和占有,是门阀世族本身的特点。西晋皇室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代大官僚,西晋的大臣和高级官吏也大多出身于东汉、曹魏以来的世家大族,他们共同构成了西晋门阀统治集团。由于西晋门阀世族势力的恶性发展,导致门阀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大爆发。太后与皇后、皇后与太子、中央与诸侯王、诸侯王与诸侯王之间,为了争权夺势,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除了政治上的拚命争夺外,在经济上,他们又广占田园山泽,控制了大量的部曲佃客,积聚了无数钱财。当时这种追名逐利、争权夺势的情形,王沉在《释时论》中也有所描述:“百辟君子,奕世相生,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指秃腐骨,不简蚩伫。多士丰于贵族,爵命不出闺庭。……心以利倾,智以势惛,姻党相扇,毁誉交纷。当局迷于所受,听采惑于所闻。京邑翼翼,群士千亿,奔集势门,求官买职,童仆窥其车乘,阍寺相其服饰,亲客隐参于靖室,疏宾徙倚于门侧。时因接见,矜厉容色,心怀内荏,外诈刚直,谭道义谓之俗生,论政刑以为鄙极。高会曲宴,惟言迁除消息,官无大小,问是谁力。”[4]总之,门阀世族本身的特点就是占有。在西晋名士中,极少有寒门出身的,故嗜财如命的心态也可以由此得到说明。
参考文献:
[1] 刘义庆﹒世说新语·俭啬[M]. 上海: 上海书店, 1986: 102.
[2] 房玄龄﹒晋书·石崇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112.
[3] 房玄龄﹒晋书·刘毅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96.
[4] 房玄龄﹒晋书·王沉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85.
[5] 房玄龄﹒晋书·惠帝纪[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75.
(责任编校:彭 萍)
Addiction to Money of the Learned Celebrities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and Its Reasons
ZHANG Yanxia
(Academic Journals Center,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The learned celebrities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displayed an undisguised possession desire for money and they put on an abominable show, which was widely known in the Chinese history. The reasons for that were varied.
the learned celebrities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addiction to money; reason
K 237.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4.028
2096-059X(2015)04–0122–03
2014-12-15
张艳霞(1969-),女,湖南桃江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