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大省”视野下河南地方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5-03-17郭红彦

关键词:大省河南办学

郭红彦

(河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河南,郑州450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地方高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截至2013年6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98所,其中近95%都是地方高校。地方高校不但迎合了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为适龄人口提供了更多选择,为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教育大省”河南省,近年来,地方高校发展迅猛,为河南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了不小的力量。但同时,综合实力不高、竞争力不强、缺乏发展后劲等各种问题一直困扰着河南地方高校的发展。在“教育大省”的视野下,如何采取科学的战略选择,实现河南地方高校健康长远发展,满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1 教育大省对地方高校发展的强烈期盼

1.1 河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高校发展的需求

科教兴国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战略选择。教育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引领和拉动作用,其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和风向标,[1]对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快速推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河南省委省政府对高等教育非常重视,早在1989年就提出并实施“科教兴豫”战略。2004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人才强省”战略,对“科教兴豫”战略作了进一步提升。当前,河南省正在积极推动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规划,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地方高校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众所周知,河南省没有部属本科院校和中央财政供给高校,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支撑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河南地方高校的发展无论从层次还是质量来说,与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远远不能满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快我省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迈进”,到202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1%;大力推进河南大学等高校实施省部共建,建设若干所骨干高等学校,使其整体水平或若干学科、专业进入国内先进行列。”这既是河南地方高校发展的目标,也是政府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河南地方高校的殷切希望。

1.2 河南人民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期盼

教育牵涉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河南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总数位居全国第一,但高等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却比较低,自身的高校资源十分有限,没有985高校,211高校也只有郑州大学。再加上教育部直属院校及各部属院校等高考考生热衷于报考的大学在河南投放的招生名额比较少,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高考考生来说,河南高考考生的可选择机会较少,录取比例偏低。如2012年,全国在校本专科学生有2391.3万人,而适龄人口最多的河南只有150多万人,仅占全国的6.5%,这与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高考生源大省极不相符。上大学难、上好大学更难,成了摆在河南高考考生及其家长面前的严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河南人民对本地高等教育资源的期望和需求非常高。他们期盼地方高校能够快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尽快跻身全国高校发展前列,让河南考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2 河南地方高校发展面临的发展瓶颈和严峻挑战

2.1 办学定位模糊,盲目追求高大上

准确科学定位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河南地方高校发展预期和目标规划较为单一,急功近利思潮泛滥,普遍脱离学校实际,办学定位模糊,盲目跟风,一味贪大、拔高,缺乏独特品质和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办学方向和定位同质化,盲目谋求全职能,片面追求招生规模大、校园面积大、学科门类全,缺乏对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凝练与培育,造成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功能被模糊,高校之间职能的特殊性被抹杀;[2]忽视实际办学能力,对高水平或一流大学的内涵缺乏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不切实际的以国内外一流大学为目标,将办学类型定位为综合型或研究型,一味追求硕士点、博士点、国家级平台等高大上的成果和平台,重申报轻管理,但作为教育核心因素的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甚至出现下滑。

2.2 办学水平不高,缺乏竞争力

和其他省份地方高校相比,河南地方高校总体办学水平较低、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可以说是“硬件不硬,软件太软”。受长期形成的高等教育行政化的管理体制的影响较深,办学指导思想落后,缺乏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高层次人才匮乏,师资队伍整体职称、学历偏低,高水平的领军人物屈指可数,河南本土培养的院士凤毛麟角;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标志性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较少;学科专业发展缓慢,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机制尚未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滞后,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3 办学财力匮乏,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上采取的是分层策略,高校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等级化,国家和各级政府重点扶持部属高校,造成地方高校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获取中明显处于劣势。由于从国家得到的财力支持很少,河南地方高校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投入、学生学杂费收入和银行贷款。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地方财力不足的制约,河南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投入也不多,再加上地方高校自身创收能力非常有限,使河南地方高校发展严重依赖于学杂费收入和银行贷款。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和沉重的债务负担,造成河南地方高校办学财力非常紧张,只能勉强保持运转,无力改善办学条件,影响了发展速度和发展后劲。

3 顺应“教育强省”呼唤,实现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3.1 准确定位,发挥优势,实施特色发展战略

准确的定位和鲜明的优势是地方高校实现健康持久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定位就是高校要找到不同纬度下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的正确位置,具体来说,就是对“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成为这样的大学”进行准确客观的目标设定和蓝图设计。[3]在定位时,确立和发挥自身特色对地方高校来说是最关键的环节。特色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专有性或显著性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显著特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4]特色也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更是凸显高校自身在国家和地方教育系统中独特性和必要性的关键所在。走特色发展之路,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高等教育办学多样化的必然结果。[5]

河南地方高校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工业大省的省情,紧紧围绕“服务三大战略规划,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依托河南当地的经济文化资源,理性分析自身的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和突出自身的强项或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重点、求突破,凝练优势突出的学科方向,汇集实力较强的科研团队,打造高端前沿的学科平台。取得一批原创重大的研究成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形成品牌、凸显特色,实现办学优势的优质性、稳定性和发展性,并在特色发展中实现长远健康发展。

3.2 狠抓内涵,提高质量,实施内涵发展战略

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提高发展质量成了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当前,河南地方高校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与发达地区地方高校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面对这种差距,河南地方高校要积极更新办学理念,牢固树立内涵发展意识,始终把质量和内涵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实施内涵发展战略。

改革创新是提高发展质量的根本途径。河南地方高校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打破制约学校发展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的藩篱和瓶颈,用创新的精神和发展的眼光,更新办学理念,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发展质量。要以教学为中心,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任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元、开放的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不断优化结构,在保持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前提下,培养新的增长点,努力在办学核心指标上取得突破,提升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质量和综合实力,使河南地方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以质量和内涵取胜。

3.3 根植区域,立足行业,实施协同发展战略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规律来看,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和全社会的共识。地方高校要主动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实施与区域、行业协同发展战略,不仅能够在高校间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先机,而且可以拓宽办学思路,拓展办学空间,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实力。

目前,河南地方高校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发生了错位,不能很好地服务河南发展,这与政府和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对地方高校的需求很不适应。河南地方高校要主动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这四大功能,紧密结合河南省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行业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途径和方式,搭建和地方政府合作的宽广平台;尤其是要助力全国粮食核心生产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规划实施,为粮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现代食品产业、物流管理等行业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为河南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和特色产业群做出贡献。要主动对接地方和行业重大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对学生实行分类培养,为河南发展输送急需的各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要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的合作,通过校市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要组织精干科研团队,加强对中原文化和地缘文化的研究,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贡献力量。

3.4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地方高校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积极改革管理体制和科技体制,探索建立多元协同的开放、集成、高效创新模式,实现稳定持续创新。[6]要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二级单位人、财、物、事权的大胆探索,引导和鼓励学院分类发展、自主发展、特色发展。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申报、轻建设”的科研现状,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效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督。

同时,要围绕河南发展需求,针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重大关键问题以及重点民生问题,加强科技攻关,最大限度的解放和激发自主创新念能力,产生一批重大原创成果。要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成果转化基地,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科技产业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在推动河南经济建设中实现河南地方高校的创新发展。

3.5 加强合作交流,做到强强联合,实施抱团发展战略

在激烈的高校竞争和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河南各地方高校要共同面对产业升级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主动和兄弟院校沟通,谋求支持和合作,做到互相借鉴、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抱团发展、共同发展。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发展前景和发展诉求,重点和同类型地方高校开展多元化、多样化的合作,善于在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寻找双方都感兴趣的发展点,扩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可以充分挖掘地方高校的办学优势,在特色专业、优势学科等方面联合办学;可以在教师资源、图书资料、科研条件、精品课程等教育资源上实现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节约建设成本;可以组织精兵强将,联合攻关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在服务社会中互相借力、共同进步;可以根据有优势、有前景、少而精的原则,共建高层次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学科平台,产出一批高级别教学、科研成果,扩大在学术界和业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地方高校在相互帮扶、相互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

[1] 张建初.论“教育强省”视野下的地方高校发展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9(24):47-49.

[2] 董泽芳.高等教育分流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07):35-40.

[3] 郎群秀.地方高校发展定位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49-51.

[4] 杨小竣.彰显特色——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08(1):46-49.

[5] 范成祥.特色化:地方高校发展的根本出路[J].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05(2):58-61.

[6] 焦新.大力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参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N].中国教育报,2014-06-19(1).

猜你喜欢

大省河南办学
大省担当与大国蓄力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传统农业大省如何走现代化道路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出彩河南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研究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