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化研究

2015-03-17李亚青王丽娜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周 燕,李亚青,王丽娜,孙 亮

(河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北保定 071001)

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教育总体目标实现的有力思想保障,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培养的创新人才,不仅要拥有高知识水平及创新能力,还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民族和社会责任感,应该是集知识水平、创造能力、社会责任、民族精神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1]。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视角探索教学的新特点,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方法,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科学化和系统化,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促进创新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的发展。

新时期,应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作一个多维立体的供给体系,全方位地提供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有形或无形的资源[2]。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从协调教育有效性关系的角度,根据创新人才核心性成长目标,以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通过集成多类教育资源、多元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时空的延伸和层次考评方式等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多维立体供给系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一、基于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目标的课堂双主体教学模式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双主体,首先应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使各自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河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倡导教师发挥引导性、指导性、辅导性、督导性的前提下,充分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与创新性地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在过程中达到感悟、认识、思考和创新,最终使教学内容内化于学生的心灵(思想),外化于学生的行为(习惯)。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教育理念必须要有配套的创新教学模式,以“基础”课为例,我们的做法是要求教师把根据每一章的重点知识内容与创新素质培养目标相结合共同设计“教-学”一体教案,充分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方式。在知识传授教学中,采用启发-探索式、问题-研究式、任务-驱动式等创新教学模式,其中启发、问题、任务体现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的主导性,探索、研究、驱动体现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的主动创新性;在素质培养教学中,采用情景-体验式、疏导-对话式、案例-问诊式等,其中情景、疏导、案例体现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的主导性,体验、对话、问诊体现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的主动创新性。这些教学模式的使用协调了“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关系,充分促进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基于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创新教育的两翼,实践教学为课堂理论知识教学创造了实现的条件,课堂理论知识教学又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指导思想,二者的紧密结合促进了创新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提高。河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根据自身学校的条件和资源,基于学生创新能力目标的实践教学活动,针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了课内环节、校内环节、校外环节、提升环节等4个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探中学”、“在评中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一)课内实践环节

以往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常常是“台上侃侃而谈,台下昏昏欲睡”,创新课堂实践是要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让学生走上讲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团队或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小品和情景剧等方式,使学生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能力,增加拓宽了视野。这种师生和同学间的交流、学习经验的分享,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的积极性。

(二)校内实践环节

校内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孝道、敬业等问题开展调研,也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大学生婚恋观、消费观、幸福观现状进行调研,还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开展调研。要求学生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或者论文,既以书面形式,也可以座谈、交流等形式进行交流分享;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竞赛式主题创新活动,将课本知识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和层面上扩开,使学生在创新体验和感受中提高创新能力。

(三)校外实践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既涵盖了思维的普遍规律,又涉及到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还包括了社会生活价值准则和基本规范,只有把学生从校园课堂带进广阔的社会空间,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经历和体验,才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定位自己、实现自我,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我们的做法是与校团委、院团委合作展开校外社会实践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直接走进企业、农村、社区或者其他单位进行参观考察、调研分析等,了解国情、社情,体验社会生活。外部教育和内部教育资源的有效结合,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做到知行统一。

(四)提升实践环节

建设创新实践教学的网络平台,开发网络创新的主题教育,把握学生创新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建立融知识性、思想性、生动性、时代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如: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网),设立学生创新栏目,让学生参与网络创新建设。一方面,由学生亲自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成长的栏目内容,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体会、去反思、去教育自己的同伴;另一方,展示学生制作的微作品、微电影、创新作品和创业作品,这既是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激励,又是学生互相学习和提高的好机会。

三、建设立体开放式网络教学课堂

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基于这一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配合以教学形式的创新,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开发与完善网络资源,使传统的教学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相结合。立体开放式网络教学具有扁平化、创新性以及提供个性化教育的特征,是一种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体现空间、环境、资源的开放性运用。河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正在通过微博、微课、移动课堂等手段搭建创新“数据课堂”,面向师生共建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构成开放式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体系。

(一)微课堂

“微课”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传统教育无法实现的广阔时空,发挥了人与环境交互融合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课”,要在重点与难点上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在题材的选题、主题的把握、讲课的质量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微课”的主题要尽可能地通过一个简短的设疑或悬念,通过新颖的话题切入画面并快速进入内容,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和生活化,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界面友好、音画感染力强,表现形式多样化、技术手段丰富。“微课”短小凝练、直观生动,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微课”开发不追求问题研究的系统完整性,但具有问题研究的探索性、过程性、结果性等特征,这一特征使“微课”具有“探究”功能,学生作为主体根据自身的经验和需要选择创新思考、制定开发方案、得出研究结论,自觉地获取知识,提高创新素养。

(二)移动课堂

以手机为载体,突破学习环境、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方便、快捷,一个随身相伴的移动学习课堂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提升学习质量,在宿舍、在学校、在路上,随时随地都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移动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提炼生成更精确、更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同时设计更多的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讨论环节。例如“基础”课程的主讲教师,提前布置好课前在线课堂作业,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深入了解事件的原因和动态过程。有时还需要走出课堂和校园,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这些热点问题往往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也更贴近了社会生活,更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对党和国家发展的信心,然后再回到课堂并通过研讨、辩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理论观点有深入的体会,真正体现“入脑”、“入心”。“移动课堂”全面提升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中,主动内化知识,教师也走下讲台指导学习,甚至进行个别辅导。从长远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是很有好处的[3]。

四、基于创新人才心理与人格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坚定大学生成就的自信心教育。自信心既是成功的基石,又是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助力,是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理想信念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及成功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理,在成功信念的支撑下,相信自己的创新能力水平,进而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最后达到创新人才所要求的心理品质标准。

环境与人的心理状态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环境刺激人心理状态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心理状态又通过行为反作用于环境,人的创新能力的突破,必须要激发创新潜能,形成创新能力的心理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对客观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纠正大学生认知的偏差,及时矫正处理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协调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形成内外结合的心理引导效应,帮助大学生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创新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心理环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只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更要侧重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创新不能简单视为单一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素质品质培养,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促进大学生形成完备健全的人格。创新人才所应具有的良好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强烈的好奇心和怀疑批判的科学攀登态度、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勇于挑战自我极限的坚强品质、团队协调合作精神等。大学生成为创新人才的一个内在因素就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不断给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试,用积极正面的思想道德来培养大学生的品质,促进大学生向创新人才转化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创新人才全方位发展。例如,创新创业实训项目的完成,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不断增强,需要不同学科的学生交流与合作。思政课教师指导的创新团队学生,通过创新实践锻炼提升了学生的意志品格,增强了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耐压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导他们在探寻的道路上战胜艰难险阻,找到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五、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与考评

为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河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对本科和专科学生从课时安排、教学设计、期末考评形式等都做出不同的要求,如果可能的化,还对不同专业学生有一定的微调和侧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尽管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仍存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考核成绩应该是模块式构成,具体包括:理论知识模块考核和创新实践模块考核。理论考核主要看学生有无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模块的考核,考核内容应该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考核方式可以是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合,重点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参与度及实践效果,提高创新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

(一)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

即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如:演讲、讨论、辩论等形式就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展开探讨。

(二)形式上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查

将学生的创新学习态度、教学活动参与情况、操行表现、社会实践情况等纳入考评体系。学生成绩由创新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创新实践成绩包括课堂活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创新作品等方面的综合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采取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占总成绩的60%,总成绩以百分制计算。

(三)管理上兼顾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考核

既注重过程行为表现,又注重设期末考试;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同学互评和学生自评的方法,也有结合辅导员的评价,使考核既有成长过程的评价,也有教学阶段的终结性评价。

六、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合作平台”

在当今的实际情况下,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学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双重管理之下进行的,这两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和衔接,这样的管理机制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与教育成果的最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及学生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互相交流,协作发展,共同承担起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降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为创新人才的茁壮成长提供良好的机制保障,搭建全方位创新育人的“合作平台”。

“合作平台”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构建的。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合作方式方法的探索,结合各个学院专业的特点,通过专题化研究项目、创新团队定期督导等手段,努力将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至新的水平。“合作平台”的提出和搭建,强调双方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沟通与协作的责任感,及时对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这也将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这项工作中,要努力建设教科研协作、创新竞赛协作、交流培训协作、新媒体互动等多种合作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充分合作,形成全校范围内创新育人的新格局。

七、基于对教师主体的创新性要求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创新的主体,是搞好创新教育的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与系统的工程,教师要善于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创设性地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挖掘行之有效的具有创新性的方法,并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把科学知识创造性地转化为学生的智能储备[4],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

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创新成长目标服务,河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这将有利于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内外的教学,使教师更好地为学生的创新教学服务。为了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我们提出了“挖教材、求转化、扣应用、谋创新、促发展”的五项要求,注重课本知识的二次开发,结合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方案,不断把新知识及技能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谋求教学创新发展。

八、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应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河北农业大学改变原有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不只是以发表论文的多少、科研项目的多少来评判一个教师的水平高低,还要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鼓励更多的教师成为创新型教师,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导师,对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支持;对学生运用激励机制,对取得优秀创新成果的学生,在保研和物质方面给予奖励,鼓励他们继续参加创新活动,为创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才能。同时,重视创新人才的榜样示范作用,充分依靠媒体、宣传典型的优秀创新人才,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才的成长,用崇高的精神塑造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创新人才培养视野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遵循学生主体创新性原则、实践创新性原则、课内外相结合原则、时代性和科学性原则,进一步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从提升创新意识、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环境等方面着手,实现创新育人大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发展。

[1]王宇.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128-129.

[2]袁莉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1(11):24-27.

[3]朱琨.翻转课堂:组织深层次探究性学习是难点[N].中国教育报,2015-4-1(9).

[4]王宏斌,李向红.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J].中国电力教育,2010(6):22.

(编辑:王 佳)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