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武陵山区民族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探索——以土家族文化为例
2015-03-17尹波
尹 波
(长江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部,重庆涪陵408100)
当前涉及到文化方面的英语教育教学主要是引入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的介绍比较少,涉及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更是少之又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对于英美国家的文化产生兴趣,一方面,有利于自身的英语修炼;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会影响中国学生的思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英语教学中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工具,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因此,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在英语教学中应该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还是以传承英语文化为主,学术界尚存争议。在英语教学中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解读。
(一)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文化通过教育一代代传承下来。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技艺的传承主要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背景知识是人们在异地民族地区生存和繁衍之本。即使是英语教学也必须要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密切联系区域民族日常生活实际,才能达到中西文化合璧,弘扬本族文化之精髓,才能提升少数民族学生修炼英语的热望与兴趣,从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质量的飞跃。
(二)构建以英语为工具,民族文化为载体,凸显民族文化特色的英语教学平台
很多人学习英语多年却不能用英语表达最简单的日常生活需要,根本原因是当前的英语教学背离了中国实际情况,盲目的与国际接轨,迎合发达国家的标准,照搬照抄他国外语教学的做法和经验,却很少关注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导致英语课堂空洞无趣,脱离实际。
英语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的内容,能够将英语和民族文化很好的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外语的学习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强化民族文化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欧美文化在人民的文化选择中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甚至欧美文化是很多领域是文化的主流,代表着流行文化的发展方向。由于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尚未完全确立,欧美流行文化对于他们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落后文化和弱势文化都会有被先进文化和强势文化侵蚀、消解和同化的担忧和危险”[1]。要应对这种文化上的挑战,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1.民族文化自觉。何谓文化自觉?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我们认为文化自觉指的就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觉醒,是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理性认知,是对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正确把握和对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3]。对于民族文化自觉的问题,在武陵山区显得尤为突出:有很多当地的老百姓认为自己的文化不是文化,是愚昧、落后和过时的东西;认为本地域没有文化,是最贫穷和落后的;很多人对于本地域和本民族的文化遗产缺乏自觉,也缺乏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
2.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文化自信与自觉,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更应该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4]。在英语教学中,只有树立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在文化交流中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将民族文化和外国文化摆在平等的地位上,既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盲目排外,也不会一味的崇洋媚外,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3.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5]。地域内文化区别于区域外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地域差异性。具体到武陵山区来讲,就是武陵山脉所覆盖的区域内的文化与区域外的文化的显著性差异。武陵山属于褶皱山,是面积约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山脉,并且区域内山脉的海拔一般都在一千米以上。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区域内地理环境的相对独立和稳定。武陵山区主要是指重庆的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湖北恩施州;湖南湘西州;贵州铜仁地区。武陵山区虽然分属于渝、鄂、湘、黔,但区域内生活的主要民族相同,文化相通,习俗相近,交往频繁。由于武陵山区内部这种经济、文化活动的频繁交流,使其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这种区域经济文化体由于文化的相似、习俗的相通、地理环境的相近等因素,便具有长期的稳定性。
武陵地区具体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俗[6]。
4.土家族文化。武陵山区生活着八百多万土家族人民,这里是土家族群众的主要聚居区。因此,土家族文化是武陵山区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土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及民俗[7]。
二、土家族文化的现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勤劳善良的土家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当前土家族文化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一)土家语发展空间被弱化
语言是民族的四大基本特征,土家语是土家族的民族语言,也是土家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最显著性的标志。特别是在土家族被确认为单一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土家族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土家族的总人口已超过八百万,但会说土家族语的不足五万,其中湖南龙山县约有四万人会说土家族语,其余各地总数不到一万[8]。
(二)哭嫁习俗濒临失传
哭嫁是土家族十分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它的传承现状令人堪忧。由于现在婚礼习俗的变迁,城市人的婚礼都是酒店里举行的西式婚礼,城市里已经见不到土家族的哭嫁习俗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哭嫁习俗也越来越少了。
(三)摆手舞传承遇到困难
在来风原有的大摆手,现已失传,仅在百福司镇舍米糊村还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小摆手。来凤县总人口三十二万,百福司镇仅有三万一千人口,宣恩总人口和来凤差不多,但跳摆手舞的人数更少,而恩施州总人口是三百九十万,如此看来,整个恩施州跳摆手舞的人不足10%,形势不容乐观[9]。摆手舞传承困境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上,摆手舞具有祭祀(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军事(鼓舞将士的作战勇气)、农事(庆祝农业的丰收)等功能。随着时代变迁,摆手舞的祭祀、军事、农事功能的土壤已经消失。现实中,由于现在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现代化的网络游戏、KTV唱歌、体育活动等占据了人们休闲娱乐的主流。
(四)西兰卡普技艺传承步履维艰
原来的龙山县土家织锦工艺厂,苗市织锦厂,民安土家织锦厂都在经济和环境的压力下,已经相继停产了。部分专业织锦艺人重新又回到民间,而大部分艺人迫于生活环境投入外出打工的热潮中,现在从事专业织锦的艺人很少了,兼事打花的比较多,只在农闲时候才织[10]。
三、土家族文化濒临失传的原因分析
生产方式的变迁压缩了一些文化活动的生存空间。例如薅草锣鼓,是由两个人在前面敲锣、打鼓,并轮流对唱来鼓舞大家的劳动热情和保持统一的薅草进度。但是,现在的田间一般是一个家庭的成员去薅草,如果都去敲锣打鼓了,谁去薅草呢?
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或者是大学生去外地读大学。由于很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活跃在本地区,这两类人生活的地域不同,造成了传承上的地域障碍。
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只能通过口头传授,而无文字记载,加速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
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冲击了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用手机上网、听音乐等方式来消遣,而传统的土家族山民歌、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的曲艺等文艺形式,在网络上并不多见。这样也阻隔了年轻人接触土家族文化的机会。
外来文化冲淡了年轻人的民族文化积淀。现在年轻人往往被欧美大片、日本动漫、韩剧、韩国综艺等吸引,对于外来文化的激情远远高于民族文化的热情,如果长此以往地持续下去,后辈人对于民族文化的积淀就会越来越淡,越来越薄弱。
学校教育的缺失。由于在学校教育中,土家族文化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只是在某些学校中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学习,课时少、师资力量薄弱、缺乏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导致学校教育对于土家族文化的传承是零星,碎片化的。
四、土家族文化融入的原则及措施
为了使土家族文化能够代代传承下去,有专家提出了通过立法进行传承并且提出了立法的基本原则。即“传承人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原则;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相结合原则;教育传承内容的可选择性与濒危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优先教育传承相结合原则;原真性与可解读性相结合原则”[11]。
作为学校教育来讲,新的课程改革为土家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平台。“新的课程改革给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这就为传承乡土知识、民族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研究如何把乡土知识、民族文化融入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当中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12]。
(一)坚持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土家族文化融入武陵山区英语教学中首先要解决融入实现传承的素材。土家族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英语教学中首先要传承土家族文化中最为优秀和经典的东西。同时要坚持与时代发展相统一。例如,对于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土家族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祭祀功能,与广场舞相结合,现代摆手舞动作更加舒展优美,其节奏更加明快,富有韵律,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英语教学中,通过介绍摆手舞的起源、摆手舞的形式和内容及摆手舞的最新发展趋势,可实现践行《摆手舞·Waving Dance》,贯彻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二)坚持有选择性的融入
首先,少数民族英语教学中要融入和传承民族经典和濒临灭绝的文化。例如,土家语现在已经处于深度濒危状态,大多数土家族群众已经不会讲土家语。为了挽救这种危局,在英语乡土教学中应该首先选择传承这一类的文化。例如,在《土家语oTujia Language》授课中,引入采用土家语与英语互译的方式,介绍一些简单的土家语的词汇,以此来激发大家学习土家语的兴趣。
(三)英语乡土教材的开发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英语乡土教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教材开发中应坚持专业与乡土相结合的原则。教材的编写队伍中既要有对教材编写十分熟悉的专业人员,又要有熟知土家族文化的文化传承人。只有这样才能编写出适合武陵山区土家族文化教学实际的教材。因此,联手武陵山区土家族聚居区的地方教育部门进行教育协作,联合起来编写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英语乡土教材,并在教学中推广使用。
(四)师资力量的培训
在土家族的文化传承中,仅仅有好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能否将教学搞好的关键就是师资。由于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很少接触到民族文化,民族专业的大学生又不熟悉英语教学。为此,可以采取招聘的方式,选择那些英语语言面貌较好又喜欢土家族文化的大学生、研究生充实到英语教师队伍中来。同时,需要对这些教师进行土家族文化方面的培训,使之达到教学要求。为了能吸引并留住人才,还需要最大程度的提高待遇,使之能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地区英语教学中融入土家族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当地群众的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自豪感。在土家族文化融入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相统一,同时在英语教学中融入的土家族文化的内容选择,英语乡土教材的开发,师资力量的培训等方面都应有具体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土家族民族文化精髓传承,传播和发扬光大。
[1] 桂翔.文化的挑战与文化的自信——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2):67-71.
[2]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32-233.
[3] 谷少杰.文化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实事求是,2012(2):88-92.
[4] 范晓峰,苏醒.达斡尔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浅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4):65-66.
[5] 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63-66,127.
[6] 胡萍,蔡清万.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7-315.
[7]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20-21.
[8] 曹毅,胡经寻.从土家语保存的现状看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土家语区访谈摘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11.
[9] 牟容霞.摆手舞的传播困境探析——以恩施土家族摆手舞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4.
[10] 刘霞.西兰卡普技艺之启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11] 覃美洲,谭志松.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教育传承立法的基本原则[J].民族教育研究,2010(5):20-24.
[12] 顾明远.弘扬传统文化需要走出一些误区[J].中国教育学刊,201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