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2015-03-17陈小环
陈小环
(闽南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福建 漳州 363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陈小环
(闽南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福建 漳州 363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晶,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高校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作用、发挥校园文化陶冶作用和实践养成作用、重视新媒体传导作用、配合家庭教育关键作用、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贯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广大学生成长。
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171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晶,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道德精粹和价值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承传统文化优良传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数千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法宝。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道理,无论是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还是教育方式上看,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很多共通之处。“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有益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爱国情感等传递给大学生,能够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的人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1]。
(一)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凭借刚毅的意志和杰出的才华,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启示意义。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资源、深刻的内涵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率先垂范、立己立人的道德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方法;言传与身教相统一、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统一的教育实施体系等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可以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植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有责任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追求融入与学生的对话当中,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来陶冶大学生的心境,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培养具有自己民族文化精神的人才”[2]。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所倡导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人格修养之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事原则;以和为贵的与人相处之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精神;“推己及人、重群克己”的集体合作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信义至诚的待人之道;贵德重义、坚守气节的义利观等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营养和道德素材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观,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出无数爱国主义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诗句。爱国主义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思想,到苏武“杖汉节牧羊”;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一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将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爱国主义的崇高气节和对国家的责任感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坚定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中还存在着方式方法单一、教育载体单调、工作实效性不强、学生认同性不高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渗透性强、生动形象,其中的文学、音乐、诗词等都是有形的文化资源,而且很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以历史典故或者是故事为支撑的,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因此,如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在教育过程中,适时的、科学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涵,不但能够让大学生接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觉意识,还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和载体,变空洞说教为寓教于乐,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灵活多样,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方法更贴近实际,从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缺失的现状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认知不高
90后的大学生是看好莱坞大片、吃洋快餐、听欧美流行音乐、玩动漫网游长大的一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对传统经典名著、传统伦理道德、传统礼仪风俗、传统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内涵的认知度不尽人意。《中国教育在线》发表的有关大学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统计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表示无所谓,20%走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关心传统文化[3]。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访美时,几位华裔教授直言不讳地批评说,中国去的一些留学生懂ABC,懂XYZ,懂美元英镑,但却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文天样、史可法,不了解《大学》、《中庸》。这虽然只是针对部分学生,却反映传统文化知识欠缺的现状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尽管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但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却很少,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令人担忧,特别是在一些工科院校尤为突出。
(二)中华传统美德在大学生群体中体现不够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仁爱孝悌、勤奋节俭、敬老孝亲、谦恭礼貌、诚信笃实、见义勇为、团结互助、崇德重义等优良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祖国的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理应将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广大。然而,当前高校中随处可见一些违背传统美德的现象。生活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的当代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价值取向功利化、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生活中艰苦奋斗观念淡薄,处处讲究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论文抄袭、各种考试作弊、请人替课替考、毕业简历造假、求职随意违约等各种不诚信行为在大学校园里屡见不鲜。此外,不少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文明礼仪修养缺乏,公共场所高声谈笑旁若无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举止亲密不文雅,责任意识淡薄、集体意识欠缺,种种言行与大学生的身份不相符,中华传统美德在大学生群体中体现得远远不够。
(三)中华传统节日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淡漠
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是传播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如今,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里颇为流行,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和追捧,而中国传统的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中元节、元宵节等节日却在高校里日渐褪色,受到了大学生冷落。不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知之甚少,不明白传统节日的由来、民间习俗、文化内涵和蕴含的意义。调查表明,在节日习俗方面,主动参加西方传统节日的学生占90%,而主动参加中国传统节日的只有25%,其中,更有80%的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如重阳节的意义一点不知[4]。“即使在民间受重视程度较高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大学生也只是局限于'器物'层面的认识,而对其中蕴涵的文化和伦理内涵了解甚微,春节吃饺子、中秋品月饼、端午食粽子,传统节日似乎演变成了饮食节,其精神层面的内容遭到严重淡化,大学生对于节日内涵的理解越来越单面和一元,对传统节日的起源、民间习俗、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知之寥寥”[5]。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淡化,从另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他们缺少对民族文化的信仰,缺少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同。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方法
新形势下,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贯融入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广大学生成长。
(一)利用课堂主阵地作用,推动传统文化进教材进教学
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提高素质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是高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首先,高校要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要充分运用好思政理论课这个主阵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自觉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核心命题或经典格言等,来解读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不仅能够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文化含量,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解或把握”[6]。其次,适时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中华诵·经典诵读”等必修课,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积极鼓励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开设国学名著导读、汉字规范书写、京剧名家、民俗文化、中国传统礼仪等结构灵活的选修课。最后,通过邀请传统文化名家来校开展传统文化大讲坛、名人名家讲堂、与文化大家对话、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诠释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发挥实践养成作用,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载体
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对大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责任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载体。高校应把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纳入学校实践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倡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充分利用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展览馆、纪念馆、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故居旧址、民俗村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组织大学生开展“追寻红色足迹”、探寻革命遗迹、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革命领导人故居旧址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踏访红色足迹、重走红军路、唱红歌、缅怀革命前辈、重温入党誓词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参观考察和耳闻目睹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民族情感。其次,要把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作为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载体,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关爱残障儿童、关爱困难家庭、义务家教等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三)重视新媒体传导作用,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
大学生是信息社会中最主要、最敏锐、最前沿的新媒体用户,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把新媒体作为引领青年学生思想的突破口,利用好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建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网上阵地,通过新媒体的途径引导大学生学习、践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要拓宽适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在易班网等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同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开展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其次,可探索开发一些和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网络电子游戏吸引大学生普遍参与,如汉字基本功大赛、象棋大赛等,通过游戏竞技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认识、接受、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可以探索推出歌曲、诗词、微电影等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媒作品,把晦涩难懂的传统经典变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最后,录制以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为主要内容的网络讲堂,通过开放的、共享的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等,结合文字、图象、声音和动画等形式,生动地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历史地位。
(四)发挥校园文化陶冶作用,丰富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首先,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景观,利用校园文化长廊、建筑物外墙、主教学楼走廊、校道、教室、宿舍等悬挂张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名言警句、历史伟人、书法语录,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感染和情操的熏陶。其次,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活动中,挖掘中华传统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的思想内涵,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认同。如结合端午、中秋、重阳、清明等传统节日,让学生体验包粽子、包饺子、制作月饼、登高赏菊的乐趣,开展民俗文化展览,将爱国思想、感恩理念、敬老孝亲等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其中,引导他们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再次,依托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爱国敬业、感恩励志、文明礼仪、传承经典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汇演、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影片展播、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熏陶中提升思想修养和文化素养。
(五)配合家庭教育关键作用,形成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曾说过:“学校可以传授道德观,但是学校的教师不能替代父母或祖父母,作为孩子最重要的模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传统文化教育合力。“家长要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体验、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7]
(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要靠人。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有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是融入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首先要有一桶水。高校应加强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等各类培训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作为高校教师,要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用优秀传统礼仪涵育自我,不断提升文化素养,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总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努力,高校要在融入工作中,坚持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1 ] 董盈盈,都晓琴.价值认同视阈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9-12.
[ 2 ] 张洪伟.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10-112.
[ 3 ] 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6-59.
[ 4 ] 齐瑾.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69-71.
[ 5 ] 肖维华,杨昭.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探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5-88.
[ 6 ] 迟成勇.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63-67.
[ 7 ]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2014-04-01.
(编辑:杨建肖)
2015-10-21
2015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思政专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编号:JAS151427);福建省高校首批思政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3D平台的建构及运行”(编号:闽教思〔2015〕26号)。
陈小环(1985-),女,福建惠安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8-6927(2015)06-00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