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积极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015-03-17董立人
董立人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1000)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董立人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1000)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以全球视野、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观科学分析了本国发展与他国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力图谋求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共生共赢与和谐发展,并在各种不同场合深刻阐释如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赢得了世人的高度认同与积极响应,是一种新的国际发展观,是一种符合世界和平进步潮流的重要战略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放包容;共生共赢;和谐发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视野和高度的责任使命感、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观科学分析了如何正确对待本国发展与他国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以及如何谋求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共生共赢与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场合讲话中强调了“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命运共同体” “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合作共赢”等符合世界和平进步潮流的重要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赢得了世人的高度认同与积极响应,是一种新的国际发展观,是一种符合世界和平进步潮流的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随着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科技日新化、社会网络化、信息媒体融合化的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前主要问题,由于国家之间、国际社会组织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各国领导人也普遍认识到各国应按照国际惯例和规则办事,应齐心协力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为竭力推动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合作,共同倡导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号召所有国家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展开合作,建设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这是习近平第一次向全世界传递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习近平多次在国际重大会议中提到要积极构建新型和谐的国际关系,比如在讲到中国与东盟、中国与周边国家、中欧、中非、中俄、中美、中越、中新加坡等关系时,在参加G20峰会、上合组织13次首脑峰会时,中国提出倡导“一带一路”国际发展路径、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等国际活动时,从倡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到“弘扬万隆精神”,再到拒绝“零和博弈”都在国际舞台上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了世人的热切拥护。2015年11月6日,习近平在越南国会所做的题为《共同谱写中越友好新篇章》的演讲中,指出要竭力打造“利益相融、目标相同的命运共同体。[1]”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做的题为《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的演讲中又指出:“致力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2]”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会见“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指出:“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推动发展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同世界各国建立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3]”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接受了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书面采访,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完善全球治理结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2015年11月15日,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在关于世界经济形势所做的题为《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发言中又指出: “营造高标准国际营商环境,打造利益共同体。”[5]从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到2015年11月15日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广泛倡导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6]。习近平通过对命运共同体的深刻阐释,深刻把握了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努力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屡次向全世界人民阐明了中国政府履行大国义务和责任的决心,进而表达了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维护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为此,由中国国家领导人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组织的热切关注与积极响应,同时也表明了全世界人民谋求和平发展的共同心声。
二、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含义及其特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与社会的“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维护人类利益的世界视野,表达出一种旨在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体意识。这体现了共同体观念在当代社会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与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具有理论契合。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在社会学词汇中,“共同体”是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是人类共处的一种组织化形式”。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共同体”是国家之间关系的存在方式,即“由若干国家在某一方面形成的统一组织”。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科技日新化、社会网络化、信息数字化、媒体融合化等深度发展的今天,合作、发展、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各国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
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范围的胸怀美好愿望、拥有福祉梦想、期待和平发展、憧憬合作共赢、共谋共治安全的人们。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交融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包含着当今人类追求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价值目的,也包含着世界各国所必须遵循的共同的交往准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征非常丰富,包括互信、尊重、分享、合作、共治、共生、共赢等。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不分国家大小、国体政体、民族区域等,是需要“共同体”的各成员国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正所谓习近平强调指出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因此,我们需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内化到心灵深处,并把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相互包容、学习借鉴等理念转化为各国的自觉行动。
三、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
(一)要坚持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
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追求。2015年9月10日,在“2015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所致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愿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同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一道,为促进共同发展、增加各国人民福祉而努力。”[7]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大家的必然选择。各国应在共同发展中寻求各方利益的交融点,让每个国家的发展都能同其他国家形成联动效应,共同应对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挑战。
(二)要坚持共治的安全观
和平与安全既是经典问题,又是当今常议常新的重要话题。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的新观念。”[8]当今世界,安全与稳定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强调: “要完善全球治理结构,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独自掌握。”[4]“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围既包含了经济上的“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等利益观;又包含了“安全共同体”的含义与内容,即“既要重视自身安全,又要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习近平曾经引用欧洲的名言“一棵树挡不住寒风”,来说明共同体内部协同治理的重要性[8]。
(三)要坚持包容互鉴的文明观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文明多样性之于人类社会,就如同生物多样性之于自然界一样,是一种客观现实。不同文明应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文明交流互鉴应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包容互鉴的文明观。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9]
要尊重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化与多元化,加强交流,增强各国文明的活力和动力。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和发展出了多姿多彩、各有千秋的文化。古人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些文化长期以来共存共生,互不干扰,正是世界上不同文明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才构成了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对于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现实采取什么态度,考验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智慧,还有这一国家的胸襟气度。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在多样化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我们应该推动各国文明交相辉映、竞相绽放,激发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10]37。我们要努力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促进实现公平、开放、全面、创新发展,这是共同的道义责任[5]。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共同谱写中越友好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5-11-07.
[2] 习近平.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N].人民日报,2015-11-08.
[3] 刘华. 习近平会见“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N].人民日报,2015-11-04.
[4] 习近平. 坚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 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9-23.
[5] 习近平. 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N]. 人民日报, 2015-11-16.
[6] 习近平. 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
[7] 艾福梅. 习近平致贺信2015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开幕[N]. 人民日报,2015-09-11.
[8] 习近平.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 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 人民日报,2015-09-29.
[9] 李海龙.“命运共同体”理念论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6):1-7.
[10] 邵发军.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王兰锋)
To Build the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and Actively Promote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DONG Liren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Zhengzhou 451000,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concept proposed by the report of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 Jinping as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new party central leadership collective with global vision and high responsibility mission, and to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alysis of Marx, correctly treat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and seek the world wide range of human symbiotic win-wi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a variety of different occasions to explain how to create a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Xi Jinping’s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thinking to win the world's highly recognized and positive response, is a new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ncept.This is a kind of important strategic thinking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world peace and progress, fully embodies the Chinese positive and the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alue concept. Marxis “community” thinking of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Marx i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china.
Key words:human destiny community; open and inclusive; symbiosi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5)06—0033—03
作者简介:董立人(1960—),男,河南郑州人,河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公共政策。
收稿日期: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