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时期洮河流域的城池及其防御体系的构建——以《水经注》所载为核心

2015-03-17曾桐强

关键词:水经注魏晋南北朝城池

曾桐强

(暨南大学 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32)



魏晋时期洮河流域的城池及其防御体系的构建
——以《水经注》所载为核心

曾桐强

(暨南大学 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洮河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洮河流域自秦代起即是城池与防御体系兴建的重要地区。本文主要以《水经注》所载为核心,结合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魏晋时期洮河流域的城池及其分布特征、防御体系进行探析。通过考察魏晋时期洮河流域的城池及防御体系,反映当时洮河流域的水域文化和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洮河流域;城池

水文化是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与以水为主体的自然环境之间深刻影响、密切互动的文化形态。水文化视阈下的人与自然的密切互动值得深入探讨。人们在河流两岸建造城池,世代居住,城池不仅是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防御建筑。古代河流流域的城池体系是军事防御与防洪工程的统一体。自秦朝起,洮河流域已成为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秦长城的起点就在临洮县(今岷县)。近年来关于洮河流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该流域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等自然科学研究领域①此类文章主要有张济世《气候变化对洮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中国沙漠》,2003年5月);张钰《洮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规律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9月)。,对魏晋时期洮河流域的城池研究学界还鲜有问津。本文以历史古籍文献和相关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水经注》所记载的内容为核心,对魏晋时期洮河流域的城池及其防御体系的构建进行系统考察。

一、文献所见魏晋时期洮河流域的早期城池

(一)洮河流域及其在魏晋时期的地理位置

洮河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临渭源县,北连永靖县,西靠临夏县,南与白龙江流域接壤,东南与宕昌县在分水岭交界,在东经101°36′—104°20′,北纬34°03′—36°01′,是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源出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流经甘肃省碌曲、卓尼、临洮等县,在永靖县境内汇入黄河。洮河流域地跨甘南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两大地貌单元,是河陇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洮河流域的具体地域范围随着河道变迁而不断变化。魏晋时期的洮河流域指洮水及其支流川水、蓝川水、博川水、陇水、大夏川水流经区域。根据《水经注》记载:“洮水源出塞外中羌。”[1]28《地理志》也有记载:“洮水自塞外羌人之地发源。”[2]1885这两本古籍都明确指出洮水源于塞外中羌,塞外中羌位于现在的青海省境内。另外《沙洲记》也有记载:“洮水与垫江水俱出蔃台山”[1]22,而这里“蔃台”是“西倾”的别名,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魏晋时期洮河的地理发源位置与现在的具体位置基本一致。

洮水从塞外中羌发源,流经洮阳城、迷和城、临洮、安故、狄道等城池,经过蔃台山、白石山等山脉。“洮水往东北方向流,经过吐谷浑地区。”“洮水又往东流淌,经过洪和山南面——城在四面群山怀抱之中。”“洮水继续往东流淌。经过迷和城北面”[1]27“洮水又往北流淌,经过外羌城的南面继续往北流淌,经过和博城的东面——城在山间”“洮水又往北流淌,在两岸与三条溪涧汇流,乱流,往北注入黄河。”[1]27由此可以看出,洮河循山而流,途经多个古城。这些古城依河而建,体现出魏晋时期洮河流域的城池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与水相邻的地缘特征。这种地缘特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城池自身的发展和不同城池之间的交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既保证了城池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保证了城池自身的独立。

(二)文献所见洮河流域的早期城池

河流两岸历来是人口密集聚居的地区,洮河流域作为黄河上游地区较大的支流流域,是河陇地区重要的人口聚集地。从部落到城市的兴建无一不体现出洮河流域在河陇地区的重要地位。魏晋以前就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古城。据史籍记载,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至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3]3468这是“临洮”在史籍中的最早记录。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临洮城,府西南二百二十里。汉县,属陇西郡,南部都尉治此。”[4]2865据记载:“索西城原名赤水城,又名临洮东城。建初二年(公元77年),马防、耿恭从五溪祥槛谷往索西出兵,与羌人作战,打败了羌人,筑起索西城,调陇西南部都尉驻守在这里。”[1]28“允吾城,在州西北二百里。汉县,始元六年置金城郡,治允吾是也。”[4]2872狄道,现在叫武始。“狄道旧城是汉朝陇西郡的治所,设于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1]28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有“陇西”的记载:“东方有陇坻,因此叫陇西。”[5]786又有《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狄道县,附郭。汉置县,为陇西郡治,后汉因之。”[4]2864汉代已修筑了安故城。据《狄道州志》记载:“安故古城,在临洮府南,汉置。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西羌反攻安故枹罕城。”[6]67渭源县,汉朝时期名为首阳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渭源县,府东百二十里。东至巩昌府九十里。汉为首阳县,属陇西郡,后汉因之,晋仍属陇西郡。”[4]2869还有河关城的记载:“河关城,在州西南。汉县,属金城郡,后汉属陇西郡。”[4]2873这些都是有史料记载的古城建造情况。可见洮河流域在秦汉时就已经分布有枹罕城、临洮、索西城、允吾城、狄道、陇西、安故城、渭源、河关城等城池。

洮河流域早期城池主要是沿洮水及其支流而建。早期的临洮、狄道、索西城、安故等城池分布在洮河中下游地区。洮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在两汉及以前是羌族游牧部落的主要活动地区。羌族游牧部落在这里逐水草而居,主要从事狩猎、原始畜牧和农业生产。因此,这一时期洮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的城池建筑十分稀少,而且少有记载。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为加强对青海东南地区的管理,在这一地区新置西平郡,西平郡管辖范围广阔,部分地区与洮河上游地区吻合,同时洮水的发源地西倾山也在青海的东南部,由此可以说明洮河上游地区也有城池存在的可能。

二、魏晋时期洮河流域城池的分布特征

(一)沿洮河分布的城池

洮河流域沿河的城池主要分布在洮河两岸。据《水经注》记载,洮河经嵹城过洮阳城。《水经注》载:“洮水又东北流,经洮阳曾城北。”[1]27洮水向东北流去,洮阳城在洮河的北岸依河而建。而嵹城在《沙州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嵹城东北三百里有曾城,城临洮水者也。”[7]886可以看出嵹城在洮阳城的西南方向三百里的地方,嵹城也是依洮河而建,由此可以推断嵹城在洮河的南岸。依河而建的城池还有迷和城,迷和城在洮河的南岸,“洮水又东经迷和城北”[1]25。临洮城便在洮河的南岸,“洮水又东。经临洮县故城北”[1]26。索西城在洮河的东岸,“洮水又东北流,屈而经索西城西”[1]26。外羌城和和博城分别占据在洮河的东西两岸,“洮水又北迳外羌城西,又北经和博城东”[1]27。安故和狄道城都位于洮河的东岸,“洮水又北迳安故县故城西”[1]27,“洮水又北经狄道故城西”[1]27。洮水流至枹罕城,最终注入黄河。《地理志》讲:“洮水北至枹罕,东入河是也。”[2]1886洮河从枹罕的东面流入黄河,可见枹罕在洮河的西边。沿洮河而建的的城池基本上都是在洮河南北、东西两岸,依河而建。这些城池的分布特征大体相同,少数城池还有其他的一些特征,例如和博城还体现出沿洮河向纵深的分布特征。

(二)沿洮河向纵深分布的城池

沿洮河纵深分布的城池主要是洮河支流方向上的城池,这种纵深不仅指支流方向,还有洮河干流方向。根据《水经注》记载,沿洮河纵深分布的城镇主要有步和亭、和博城、蕈川县、蓝川县、武街城、金柳城、大夏县等。步和亭在步和川水的南面,步和川水是洮河的一条支流。《水经注》记载:“水出西山下,东北流出山,迳步和亭北,东北注洮水。”[1]22在洮河的支流蕈川水和蓝川水建有蕈川县和蓝川县。《魏书·地形志》中有关于这两县的记载:“洪和郡领水池、蓝川、蕈川三县,则水池、蕈川二县并立,非以蕈川改。”[9]664因此,可以看出蓝川和蕈川二县是洮河支流纵深方向的两座城池。和博城是洮河纵深方向上的一座非常重要的城池。根据《水经注》的记载,洮河流经其西面,但城的东南两面被博川水流围绕,武街城是建在洮河支流滥水上的一座重要城池。大夏县和金柳城建在洮水的又一大支流大夏川水北岸。金柳城在大夏县的西边。在《十三州志》里面也有记载:“大夏县西有故金柳城。去县四十里,本都尉治。”[10]2846从洮河向纵深分布的城池看,这些城池大多依河而建,而且地理位置都较为优越。

(三)其他分布特征的城池

洮河流域其他分布特征的城池,据《水经注》记载主要有洪和城、厌戎郡、操虏县等。洪和城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虽在洮水北岸,但主要还是根据四周山脉环抱的地势选址建立,山形走势对洪和城的选址影响更大。而厌戎郡和操虏县的分布主要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水经注》上说:“王莽更郡县之名,郡曰厌戎,县曰操虏也。”[8]37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厌戎和操虏只是把城池更名而已。《汉书·王莽传》记载:“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吏民不能纪。”[11]546当时由于王莽新政,地方行政区划和建制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更名调整,将狄道县改名为操虏县即是这次调整的表现。因此,洮河流域的厌戎郡和操虏县在建置沿革中体现了中央统治机构的政治行为,表现出与洮河流域其他城池不同的政治特征。

三、洮河流域城池体系的防御架构及其特征

(一)洮河流域城池的集中区域及其防御体系的构建

魏晋时期洮河流域的城池主要集中在洮河中部及其下游地区,这一区域的城池有洮阳城、迷和城等,数量繁多的城池及附属的城镇凸显出这一区域的繁荣状态。

吴庆洲先生有言:“中国古代城池防御体系的特征主要有两点:1、城池是军事防御与防洪工程的统一体;2、古城的水系是多功能的统一体。”[12]142对于魏晋时期洮河流域的城池而言,大都符合以上两点特征。魏晋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分裂时期,战乱频繁,建造城池首先考虑军事防御功能。洮河流域的城池多依河而建,不仅有汲取水源为城池服务的因素,更有利用河流进行战略防御的考虑。

洮河流域的城池防御体系由外向内大体呈水平方向展开,分为三级:外围城墙—街巷通道—住户单元,三个层次相互影响,联系密切。城池的外部防御体系以城墙等建筑为主。“中国古代城池往往建有城墙、城楼、硬楼、软楼、马面、瓮城、望火楼、鼓楼等。在规模较大的城池之外,还建有羊马城、鹿脚、转射等防御性的战略工程,以及吊桥、水门、闸门等战术性军事防御性工程。在山地上大多建有山城、山寨城等。”[13]25洮河流域的城池也是如此,在城池的防御体系中不仅有人工防御工程 ,还利用天然的护城河进行防御。例如:和博城城池建在山间,洮水经过其东面,和博川水经过其左边。临洮城的防御体系不仅有防御工事,还有用来加强自身防御的要塞。“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率三十万众,筑万里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3]552可见早在秦朝,临洮城就利用长城作为要塞。洮河流域的城池大多与地形走势一致,城池选址通常是在平坦地区。其道路形状呈规则的几何图形,街巷通过道路宽窄、坡度的变化,丁字路口和小巷的巧妙设置,营造出一种迷离莫测的效果,可以有效延缓外敌入侵速度。

(二)洮河流域城防的外围设施与作用

临洮城的外围设施以城墙为主,其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城墙乃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出现了私有财产,出现了野蛮的掠夺战争,为防卫的目的而构建的。”[15]102恩格斯指出:“用石墙、城楼、雉堞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这是建筑艺术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16]56可见城墙的主要作用就是军事防御。位于洮河流域的城池的城墙还有防洪的功能。洮河流域城池的城墙高度大致在4.8米到6米之间,城墙上建有凸出的马面,或称墩台。例如:洮阳城遗址,城池东、南、西三面临江,西南临洮水,城址距水面高约20米,城墙约厚10米,明确体现了城墙的防洪作用。临洮城的重要防御工事还有护城河。临洮城北临洮河,宽阔的护城河不仅为临洮城建立了强大的防御屏障,而且也起到了一定的防灾作用。“魏晋二百年间,黄河、长江流域凡遇灾304次”[17]271,黄河的分支洮河也不能幸免。因此,护城河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军事防御上,也体现在预防洪灾、旱灾等灾难方面。

城门也是城池的重点防御部位。城门是城池建筑体系的薄弱环节,攻城往往以易于攻破的城门为目标。临洮城在城门外加筑城阙,还安排士兵射箭来掩护城门。洪和城还专门修筑了瓮城。利用四面环山的地形特意修筑了半圆形的护门小城,以加固对城门的防御。

(三)洮河流域城防体系的军事地理特征

洮河流域地跨两大地貌单元,即甘南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洮河流域的城池建筑因地制宜,高原特殊的地形对防御体系的建设和军事活动有重要意义。我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军志》中记载:“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理为宝。”[18]521可见地理位置在古代军事中的重要作用。

洮河流域的许多城池依山而建,或建在山间,或在群山环抱之中,在军事活动中占据一定优势。魏晋时期的洪和城建在群山环抱之中,四周有天然的防御屏障,地势呈喇叭口状,易守难攻。洮阳城东、南、西三面临水,西南有洮水经过,城池依山而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为城池防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很大帮助,也为相关军事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证。据《水经注》记载:“建初二年(公元77年)羌人叛临洮,犯南部都尉,车骑将军马防及长水校尉耿恭驰援,羌人各族退兵至洮阳。”[1]27可见洮阳城可以实行有效防御。临洮城位于北秦岭海西褶皱带,北秦岭、黄土高原和甘南高原在这里交汇。《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率三十万众,筑万里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3]552可以看出临洮城有长城作为依托和屏障。临洮城境内的河流有20多条,数条河流环城而流。依山傍水的临洮城军事地理位置极其优越。

因此,洮河流域城防体系的军事地理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城池依山而建,背靠山脉或在群山环抱之中,易守难攻,利用地理优势加强城池防御;二是城池有河流经过,形成天然的护城河,不仅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有利于水上交通和城池防御;三是有大型的人工防御建筑作为城池防御体系的有效补充。

四、洮河流域城防体系的区域地缘政治关系和水域文化

洮河流域的城防体系对这一区域的地缘政治关系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中有异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使得洮河流域的城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城池之间虽然政治相互独立,但是不同城池之间经常出现共同利用同一地貌单元构筑防御体系的情况,因此,某一城池若有重大政治活动难免会对这一区域的其他城池产生影响。在洮河流域的地缘政治关系中,城池的整体防御体系使得这一区域的城池在政治行为、政治制度上都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城池之间互相支持,相互帮助,使得这一地区形成了具有强大政治力量的区域城池集团。

五、结语

综上所述,魏晋时期洮河流域的众多城池在大体沿河分布的基础上具有沿干流、支流、纵深分布的不同特征。城池防御体系的构建大多考虑到洮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充分利用山脉水系等自然生态环境,结合人工防御工事的修筑,使得洮河流域的城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防体系。这一城防体系对该区域的地缘政治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

参考文献:

[1] 郦道元.水经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2] 班固.汉书地理志[M].成都:地图出版社,2008.

[3]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 应劭.风俗通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6] 呼延华国.狄道州志[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8.

[7] 段国.沙州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8] 杨守敬.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9]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 阚骃.十三州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

[11]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2] 吴庆州.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上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3] 荀平.中国古代城池防御体系探析[J].新建筑,2008(3):103-105.

[14] 亢羽.风水与城市[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5]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6]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8] 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9] 王隐.晋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责任编辑:杨华轲)

Construction and Defense System of the City of Tao River

Basin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Core of the Shuijingzhu

ZENG Tongqiang

(College of Ancient Book, Jinan University , Guangzhou 510632, China)

Abstract:Tao River is an important tributary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Tao River Basin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and the defense system since the Qin Dynasty onwards. It analyzes shuijingzhu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city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ao River Basin during the period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to reflect the evolution of Taohe River Basin water cultural and geopolitical relations at that tim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of Taohe River Basin cities and defense system.

Key words:Southern and Northern Wei Jin Dynasties; Tao River; city

中图分类号:K9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5)06—0013—04

作者简介:曾桐强(1992—),男,甘肃白银人,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2014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

收稿日期:2015-11-04

猜你喜欢

水经注魏晋南北朝城池
古城池中瓮城的起源、作用与历史发展
〈水经注〉与魏晋南北朝地理文学文献研究》简介
镜花缘(8)
唐代李贤《后汉书》注引《水经注》考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探究
锦绘:曾忆古城池
城池破,天边正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