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生长点探析
2015-03-17魏秀娟
魏秀娟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图书馆,河南郑州460056)
新环境除了因新技术所带来的“数字化”“大容量”“易检索性”“高交互性”这些特点外,还具有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传播行为的主动性、传播速度的高效性等特征[1]。环境的巨大变化,不仅深刻影响了读者的信息阅读行为,同时,也给图书馆工作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已经成为过去,新的图书馆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有学者认为,图书馆是通过对文献和信息的收集、组织、保存、传递等系列活动,促进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利用,实现文化、教育、科学、智力、交流等多种职能的社会有机体[2]。
一、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新环境
(一)物理环境内涵更加丰富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主要是指图书馆的物理环境。从古代的藏书楼到现代的图书馆、文献中心、文化中心,随着图书馆内涵的逐渐变化,图书馆的读者从馆内延伸到馆外。图书馆馆内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它不再单纯是读者学习的空间,逐渐演变为读者学习、交流、研究的空间。上海交大图书馆提出了“学习共享空间”和“创新社区”概念。
(二)数字资源环境发展迅速
1.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图书馆原有的物理资源(包括纸质图书、期刊等有形资源)数字化不仅是一种趋势,也已经成为可能。就中文图书而言,诸如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中原工学院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已经实现了每采购一种纸质图书,对应的就有一本电子图书。有专家预测,未来五年,出版业50%要实现数字化。
期刊方面,以中国知网为例,它的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截至2012年10月,收录国内学术期刊7 900多种,其中创刊至1993年3 500余种,1994年至今7 700余种,全文文献总量3 500多万篇。核心期刊收录率96%;特色期刊(如农业、中医药等)收录率100%。换句话说,中文电子期刊基本覆盖了各高校图书馆购买的中文纸本期刊。
2.数据库商的产品越来越精细化
几乎所有本科图书馆都已经购买的中国知网数据库,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不断创新。中国知网公司从最初的光盘技术逐渐发展为光盘塔、镜像、包库、云计算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与此同时,公司不断推出全文检索数据库、优秀硕博论文库、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标准、年鉴、专利、职业技能等综合性数据库以及经济、法律、医学等行业知识库和外文资源库,制作越来越精细,使得读者独自使用越来越方便。还有超星公司的百链云、知识发现系统等,几乎让读者在家里就可获得一切想要的学术信息。近来,移动图书馆技术的应用,更是让读者随时都可以利用到图书馆的海量数字信息。
(三)网络资源环境日新月异
网路资源的丰富和百度检索等搜索引擎的快捷高效,使得读者越来越依赖利用互联网检索信息。
1.OA资源的快速发展
“Open Access”资源是指由同行评审的期刊论文、学术会议论文,以及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工作论文共同组成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在公共因特网上免费获取文献,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发布、打印和查找,或者提供对这些论文文本的链接、对他们进行索引、将它们作为素材纳入软件,以及其它任何法律许可的应用。以上这些使用没有任何财务、法律或者技术方面的障碍,除非是因特网自身造成数据获取的障碍。OA资源的大量出现不仅对传统的出版业造成重大冲击,同时,给依赖传统出版业服务的图书馆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2.共享环境的逐渐完善打破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壁垒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打破了高校之间的壁垒,让文献信息资源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使用,提升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投资效益。此外,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还能带动自有馆藏的使用率[3]。
二、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新挑战
读者是图书馆生存的基础和根本。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无纸化社会的冲击,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读者的阅读行为和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路设备包括手机的普及和所有内容的数字化的发展,读者越来越依靠网络设备检索和阅读信息。读者自主、自助利用信息的行为在迅速增多。
(二)读者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变化
弱信息(weak information)是指问题结构模糊、知识范围不清晰、缺乏明确且系统的检索发现步骤、需要动态解构和探索大量文献内容才可能部分满足的信息;强信息 (strong information)是指问题结构清晰、易于辨别和利用、可以通过对具体文献具体内容的检索、获取和阅读来满足的信息[4]。
在数字信息和网络级检索能力的支持下,在面对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研究问题时,“弱信息”需求往往比“强信息”需求更重要,也更需要帮助。因此,人们将越来越希望满足自己的“弱信息”需求。
(三)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发生了变化
图书馆作为信息门户的作用在逐步下降,其作为存储或保存机构的作用保持不变,而作为“采购者”的作用有所上升。2011年OCLC发布的《图书馆认知2010》报告,也确认了上述趋势:已经没有人将图书馆门户作为查找信息的首选入口了(2005年调查时为 1%,2010 年调查为 0%)[4]。
(四)到馆读者持续下降
到馆读者逐渐减少,读者借阅纸本图书的册次持续下降,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事实。
三、图书馆馆员观念与行为的迟滞性
(一)高校图书馆学术研究与具体实践差距很大
图书馆界的学术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有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的大学,而且有着规模庞大的图书馆馆员队伍。与此同时,有2800多所宽敞明亮的高校图书馆工作基地。但是,高校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存在有较大的差距,笔者仅以高校图书馆热点研究中的社会化服务和学科馆员问题为例说明这个事实。
截止到2013年12月12日,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检索“高校图书馆”加“社会服务”,检索到4002篇文章。冯彦平,王碧琴《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高校图书馆对社会服务的研究一方面反映了发文质量偏低,研究层次不高,另一方面,研究成果利用率偏低[5]。
截止到2013年12月12日,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检索“高校图书馆”加“学科馆员”,检索到2274篇文章。周娟、赵玉玲在《面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设计》一文中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大多存在以下问题:服务供求失衡;重视多样化服务方式,缺乏智能性、可用性设计;偏重实现平台服务功能,忽视服务知识积累[6]。康健、李楠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大多学科服务平台从资源的规模上和种类上都更加丰富,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难以满足读者需要,虽然平台的服务方式多样化,但其智能性和可用性有待提升[7]。
(二)馆员的职业倦怠现象
据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统计,我国有普通本科院校893所、高职(专科)院校1 309所、独立学院397所、分校办学点206个,总计2 805所高校。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每一所高校都拥有各自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依附于高校,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教师和本校学生,很少有图书馆参与了社会服务。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有着自己独有的稳定的读者群。
正是高校图书馆的依附性和读者群体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学校在职称评审和待遇方面对图书馆馆员的不太重视、图书馆工作的单调重复以及馆员个人素质等因素,造成了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四、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生长点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过,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从事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8]。按照毛泽东实践论的基本原理,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既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的极大丰富,尤其是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逐渐完善;随着图书馆检索手段的不断更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主动灵活和多样化。笔者认为,在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主要有三大生长点。
(一)有计划分阶段的读者培训
随着十八大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逐步贯彻实施,在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方位的改革正式启动,必将对整个社会带来深刻的变革。在这次大的变革中,高等教育也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变,依附于高校的高校图书馆既面临挑战,也有难得的机遇。变化之中,相对稳定的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有本校教师、学生,补充的有社会读者。而占读者群体中的大多数的学生群体又有周期的流动性。高校大部分流动的学生读者,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必须在学校培养较高的信息素质,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中学会适应,不断创新。因此,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必须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内容。
1.图书馆利用培训
一方面,我们现有的社会条件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一二公里内就有一个图书馆的状况。另一方面,中小学图书馆条件还比较差,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得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十分有限。一旦进入大学,有的学生还停留在图书馆就是借还书的地方的狭隘观念里。因此,尽快让大学生新生“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是图书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网络检索,在这方面,各校有不同的做法。有“一小时讲座”、有新生入馆教育等不同形式。各高校图书馆一定要结合本校实际,形成独有特色的本校图书馆利用培训方式,使新入校的大学生尽快利用图书馆。
2.信息素养培训
大学生进入到二年级以后,接触到了专业基础课,高校图书馆就可以开设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或者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讲座。课程的设置各校都不一样,有的是必选课,有的是选修课。像四川农业大学还把这门课做成了精品课程。高职高专因为近几年“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推广,使得原本学校还重视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被其它课程挤占,信息素质教育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高校图书馆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发展适合本校要求和学生需要的信息素质教育新形式。
3.竞争情报培训
十八大的召开,把“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上升为“市场决定论”。在此形势下,竞争情报必将成为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图书馆应根据各校实际,争取“竞争情报”课程的开设,形成各自图书馆的独有优势。
在读者培训方面,中原工学院图书馆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入馆教育、信息检索与利用、竞争情报系列课程已经成为该校图书馆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在合作联盟基础上的学科化服务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始于1999年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此后,学科馆员服务、学科化服务如雨后春笋蒸蒸日上。截止到2013年12月10日,从中国知网检索,输入检索词“学科馆员”,从1999年的8条记录上升到2013年的3 430条记录。说明学科馆员服务从实践到理论,已经成为图书馆的热门话题。从服务模式上来讲,各校图书馆各有特色。清华大学模式是构建馆员、教师顾问、学生顾问三位一体多元性的服务团队;同济大学模式是构建重点学科导航和特色学科服务平台;厦门大学实施了嵌入式学科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探索了IC2创新型服务品牌,各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高校图书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从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赵志清、邹立君撰写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与对策》一文总结中看出,基本上各馆都是单兵作战,馆际协作很少。鉴于单个图书馆力量的薄弱,基于共享环境的逐渐成熟,基于同类高校学科建设具有相当高的重合度,笔者提出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合作联盟建设的初步构想:即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一定重合度的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服务合作联盟。各馆根据自己的馆藏特色和人力资源基础,形成独有的学科服务特色,通过某种方式的合作,建立一定的机制,共享学科服务成果,达到集中优势,各展所长,合作共享,协作共赢,逐渐培育出高校图书馆旺盛的生长点。
(三)面向行业的社会服务
截止到2013年12月10日,从中国知网检索,输入“高校图书馆”加“社会服务”,有4002条记录显示: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范围等方面都有多年的实践。肖烨《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研究述评》一文中统计,在现有普通高校64所的四川省,目前几乎没有普通高校图书馆开展过真正意义上的面向社会或社区的读者服务工作。辽宁省高校图书馆36所高校中只有17所在不同层次上对社会开放,尚有19所高校没有对社会开放并提供服务[8]。
目前,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处于倡导、鼓励阶段。据统计,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模式有门户网站模式、区域发展规划模式、学科化特色模式、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利用模式、行业协会模式、与社会机构的合作共享模式等[9]。但大多处在理论研究层面,研究的力度不够,缺少深化和细化的实证研究。
高校图书馆为本校服务和社会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方面。高校图书馆依靠独有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人员优势逐渐培育为社会服务的专长,形成独有的生长点。
五、培育高校图书馆生长点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校图书馆生长点的培育取决于馆领导的领导力、全体馆员的学习力和执行力。
(一)领导力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报告中说过,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9]。
高校图书馆领导的领导力直接决定着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图书馆领导的领导力包括构成领导人快速成长的学习力、高瞻远瞩的决策力、选贤任能的组织力、带队育人的教导力、超常绩效的执行力、凝聚人心的感召力。高校图书馆馆领导具备了这六种领导力,就能够做到“明势”“知务”“落实”。“明势”就是明确形势,预测趋势。明确图书馆发展的外在环境与形势,比如互联网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据库商的发展等对图书馆的影响,同时还要准确分析图书馆行业内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在此基础上,找准本馆的定位。“知务”就是明确图书馆的工作任务。“落实”就是把图书馆的长远目标与近期计划有机结合,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逐步实施。
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决策、计划、实施、反馈、纠正的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完善,直至成功。贯彻这个过程始终的是有效组织。没有人组织形不成决策,产生不了计划,没有办法实施,得不到反馈,也就无法成功。这个组织过程离不开坚强领导。即俗话说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同时,由于单个人的局限性,这个火车头必须是集体的,是一个单位或者组织的核心组织,就像细胞的细胞核。图书馆管理也一样,要想培育新的生长点,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既全面了解图书馆的所有业务,同时又能超越于具体的事物之上,时刻把握图书馆的发展动向,不断组织实施,逐渐形成图书馆新的生长点。
(二)学习力
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讲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高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10]。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先后提出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从国家角度提出了学习战略。不学习,无以创新。创新是民族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
个人的学习力,不仅包含它的知识总量,即个人学习内容的宽广程度和组织与个人的开放程度;也包含它的知识质量,即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还包含它的学习流量,即学习的速度及吸纳和扩充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知识增量,即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以及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
组织学习力是人们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能直接转化为创新成果。它倡导团队学习比个人学习更重要,团队具有整体搭配的学习能力,团体内信息和知识自由流动,高度共享,团队学习既是团队成员相互沟通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也是团队成员寻求共识和统一行动的过程,从而也是产生团队的“创造性张力”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校图书馆的馆员绝大部分都拥有了大专以上学历。据《2012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统计,高校图书馆开始拥有博士馆员,有的图书馆博士馆员占在编人员比例达到4.65%;高校图书馆拥有硕士馆员平均达8.8人,有的学校硕士馆员占在编人员比例达27.4%;平均每个图书馆拥有本科馆员20.7人,武汉大学图书馆达到了143人[11]。换句话说,高校图书馆员是有知识的人为知识人服务的。尤其是随着学科馆员的逐渐推广,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熟悉与本校学科一致或相近的学科知识。这就需要图书馆馆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在服务的实践中实现从“服务型”馆员到“研究型”馆员的成功转型。
(三)执行力
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包括完成任务的意愿、能力和程度。再好的战略,执行中出了偏差,照样没有实效。培育高校图书馆的生长点,必须要有高度的执行力。具体体现在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工作态度、个人定位、沟通协作等诸方面。如果每一位馆员都能准确理解图书馆的战略决策和整体工作思路,把握读者心理、信息需求和行为习惯,在各项具体业务工作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必定能产生合力,逐步形成图书馆的新的生长点。
[1]王英,邓朝全,苏甜,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管理模式的优化[J].图书情报工作,2013(1).
[2]柯平.重新定义图书馆[J].图书馆,2012(5).
[3]朱强.我国高等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研究[R].上海:新技术时代大学图书馆领导与管理创新国际会议报告,2012.
[4]代根兴.(现代)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新乡:2012年河南省高校图书馆馆长会议报告,2012.
[5]冯彦平,王碧琴.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述评[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5).
[6]周娟,赵玉玲.面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设计——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学科服务平台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1(10).
[7]康健,李楠.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6).
[8]肖烨.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
[9]吴江雄.毛泽东预言[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0 -10/27/c_12706107.htm,2013 -12-18.
[10]龚育之.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1]王波,吴汉华,姚晓霞,等.2012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R].教育部全国高校图工委网站,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