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责任走上“新长征”
2015-03-17杨远航
文/杨远航
让企业责任走上“新长征”
文/杨远航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入。在面临众多的社会、环境和道德问题时,企业的关注重点不再只是盈利,而是肩负着许多的社会责任,以确保企业更好、更健康地向前发展。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推动企业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时代潮流,已经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支持,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化浪潮。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不断跟随时代发展衍生的产物,企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造时期很难有自主权,计划经济在国家统一安排下各企业按部就班地完成定量生产。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个人投资出现。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制,成为国家大市场运作下的主体,社会独立运行多元化机制,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也在从有限的管理职能向服务类的政府转化,企业对社会责任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和重视。
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之后,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逐步认识到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也是企业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途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
复杂演变史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克拉克于1916年在《改变中的经济
责任的基础》一文中提出的。直到1953年,鲍恩才在他的划时代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第一次提出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认为企业具有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确定政策、作出决策和采取行动并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从此,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50—70年代,古典经济理论盛行,此时的社会思潮受到当时亚当·斯密所倡导的“理性经济人”的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不断增加企业的利润,并使之最大化,为股东谋福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这种激进的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盲目的、无限制的、不择手段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忽略了道德上的约束,从而造成公共利益的破坏和公众信赖利益的丧失,逐渐引起了社会公众的不满,因此一种新的理论必然要应运而生。
时间进入到20世纪80—90年代,社会主流思想逐渐认识到,企业不仅要对营利负责,而且还要对与之相关的群体的利益负责,并由此提出了管理学上的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集团和个人或者是企业目标所影响的集团和个人,他们既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当地社区、媒体、环境保护主义者等,甚至还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与企业经营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客体。这种理论相较前述理论的优越之处在于,它符合可持续的企业经营理念,并且,重视人力资本。这也契合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地位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流行的是“和谐”的社会责任理念,即企业应当自觉地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环境责任、公益责任,企业不仅要对股东、利益相关者负责,同时还要对环境和社会公众负责,以此谋求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这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并且将带领我们走上“新长征”的发展道路。
持续发展论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重大的时代课题。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主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
要想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必然的选择。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纳,才能在与社会进行持续的资源交换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发展壮大。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与接纳,不断开拓发展空间。比如,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增加研发创新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培育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外部经济性,可以提升企业社会形象,获得员工、客户、合作伙伴、政府等各界的大力支持;严格遵守国际公认准则和国家法律法规,可以保证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大发展。
虽然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国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仍然面临着诸多不足。目前尚未建立完备的概念体系,国家或社会组织尚无制定明确的标准,使得社会责任效果的评估难以实现。大多数企业只看到履行社会责任给企业造成社会成本的负担,而没有看到履行社会责任给企业提供的发展机会。最重要的是,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还是局部的、阶段性的行为,并没有作为一项可持续的规划并与自身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因此,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来促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进程。
在政府层面上,加强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等监督和约束体系,并强化执法力度。
在企业层面上,首先,对企业家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培训,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内部动力。企业家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决策者、倡导者、身体力行者,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其次,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要把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竞争战略中。我国企业作为国际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要改善劳工条件,维护劳工权益,招募优秀员工,留住人才并激励员工,调整传统的企业竞争战略,打造企业新的竞争优势,这才是企业获取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再次,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的维权意识,建立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促使企业关注社会责任。
在一些公众关注和监督层面上,充分发挥舆论媒介、消费者协会和工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促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形成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共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