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创设

2015-03-17李幼美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创设课文情境

李幼美

现在的小学生阅读课文常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对课文无法读深读透。要使小学生达到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深切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所谓阅读教学中的创设情境,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创造具体生动的场景,让学生与作者同情、同境,并力求同感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言、形、情”融为一体,观念寓于其中;它的精髓是学生的学路、教师的教路与作者的思路“三路”有机地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展现妙趣横生的生活创设情境

生活之树使教学永远常青,也使语文教学由课堂封闭型走向开放型。语文学科必须从小课本、小课堂中走出来,树立开阔的教学视野,走入生活,让学生在宽广的心境中、活跃的状态下、开放的思维空间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将课内外阅读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才会有孩子们那一串串的童言稚语,一个个的奇思妙想。

如在教学《燕子》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我带着学生去公园找春天。沿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我们欣赏着春天的美景,这时,我趁机提出:“小朋友,春姑娘来到了我们的身旁,快去找一找,看一看吧。”学生瞪大明亮的眼睛:“老师,你看,路旁的小草长出来了。”“老师,小草露出了脑袋。”“老师,我找到了春天,瞧,柳树睁开了眼睛,嫩芽长出来了。”“老师,迎春花张开了笑脸,多像在欢迎我们。”“老师,我想到了一个学过的成语‘鸟语花香,春天多美呀!”“看,各种各样的花儿开放了,真是春色满园,百花争艳。”……学生七嘴八舌,完全融入了大自然中。此时,天空中飞过一群燕子,学生齐声说:燕子报春来了。在这样的境界中,学生非常容易将情境中的声、色、形这些浸染着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沟通,所谓“灼灼壮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喈喈逐黄莺之声,嘎嘎学草虫之韵”,词语伴随着形象,带着感情色彩进入他们的意识,这些词贮存在他们大脑的词语仓库里,是那样的活跃,那样的灵动,那样的鲜明,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用这些词句去描绘情境,可谓“呼之欲出,挥手即来”。

二、运用形象感人的语言创设情境

有时学生受到年龄、阅历、生活经验等限制,对一些生疏的事物、景况、情感难以置身于内。语言,是情感交流的最佳武器,也是情感迁移的最美凭证,只要运用得当,一个引子,一个情节,就能把学生带进既定的情境。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由于学生阅历浅,对课文所描述的那种送别的情景不熟悉,总找不到感觉,缺乏真情实感。为了使学生忘掉自我,加入送别的行列,在教学之始,我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这样的一段话:“我曾经访问过参加抗美援朝的一位志愿军叔叔。他含着激动的泪花,向我讲述了当年志愿军回国,同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情景……”

教师用一段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创造了一种感人的语言环境,创设了一种催人泪下的氛围,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把学生的感情引入了当时送别的情景之中,为深入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临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怀奠定了基础。

三、渲染动人心弦的音乐创设情境

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有时可以运用听音乐的方法制造气

氛,一首动听的歌曲或一段悦耳的音乐,有其独特的魅力,能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

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我让学生听一听《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曲。那优美的歌声,那淳朴的情感,将学生带到了灯光下老师的窗前。虚幻的情境,熟悉的故事,每个学生心头为之一动,这时是引导他们体会如何关心老师的最佳时刻,我紧扣此景追问:夜深人静,只有紫丁香陪伴在老师窗前。小朋友,如果你就是这株紫丁香,此时,你会对老师说些什么?为老师做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相发言:“老师,很晚了,您睡觉吧!”“老师,您歇一歇,明天再批吧!”“老师,天气冷,您披件外套,喝杯茶吧!”“老师,您累了,我来帮您捶捶肩,揉揉腿吧!”更有学生说:“老师,我来帮您批作业吧!”……多么可爱的学生啊,多么真挚的情感,这就是情境创设的效果。

四、再现具体形象的图画创设情境

不少诗文本身就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如果在教学后,让学生借助诗中语言的描述,绘成一幅画,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已经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画笔融为一体了,如教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后,我一改往常的教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不是分析全诗,而是让学生按诗中的描述绘画,学生都兴趣盎然。绘完画我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全诗的分析,所提问题学生对答如流。这种教法,为学生潜在的想象力的驰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提高,并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效果很好。

五、借助直观生动的实验创设情境

有些知识性的课文阐述的是科学小知识或介绍的物体是学生非常陌生的,学生在学习中,如果只凭教师简单的语言描述是理解不了的。为了突出某一重点,突破某一难点,配上一个小实验,以此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那效果就不同了。

如教学《称象》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动手演示了一个小实验:①将一只小船放于盛水的水槽中;②将事先准备的石头放入小船中观察小船下沉的情况,再用笔在水淹到的地方做上记号,拿出石头;③再把天平的砝码放入小船中,直到水淹到刚才的地方用笔做记号的地方;④把石头和砝码放入天平中观察两边是否相

等。这个实验印证了文中曹冲称象的办法,学生经过亲手实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受到曹冲小时候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感染。

总之,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紧紧地被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伴随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自觉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我们只要不断深入地探索教学情境的奥妙,努力创设各种动人的教学情境,定能导演出一幕幕令学生神思飞扬、回味无穷的教学“活剧”来。

参考文献:

马宁.创设学生参与情境,导入语文教学活水.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9).

猜你喜欢

创设课文情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