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厂甸春节
2015-03-16刘景文
刘景文
上世纪70年代末,经过十年的动乱和禁锢,人们早已厌倦了运动和斗争,北京人重又发现亲情的可贵,企盼一家老小灯下团聚吃年夜饭、守岁,共度大年三十的幸福。人们记忆中的春节是这样的:大年初一清晨,儿孙给爷爷奶奶磕过头,老人笑眯眯地派发红包,换上新衣的孩子们拿了压岁钱结伴逛庙会。
而作为北京人集体记忆的春节,少不了要说说厂甸。
北京的春节历来有逛厂甸庙会的风俗。“厂甸庙会”因庙得名,明清厂甸官窑烧制琉璃砖瓦,既求窑火旺盛,又要避免火灾,大约在清乾隆年间建火神庙以祈禳吉祥(今琉璃厂东街29号)。厂甸庙会因文革一度中断,2001年由市政府主导正式恢复,春节民俗活动移至北京陶然亭公园。其实早在“文革”结束后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有过一段春节“逛厂甸”,日子不变,仍在正月初一到十五,地点改在了南新华街路东的一座灰色砖楼中。上点年纪的老北京都还记的。
先说规模上的变化,过往的“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外师大附中门前,南至五道街、梁家园,南新华街两侧密布年货摊贩,绵延两华里,庙会的核心区是东西琉璃厂十字路口。举凡京城小吃、吹糖人、捏面人、烟花爆竹、风筝空竹、玩具刀枪、虫鸟笼罐、年画旧书,应有尽有,还有平时难得一见的娱乐杂耍,拉洋片、变戏法儿、耍中幡。劳碌一年的北京男女老少尽可以在这儿放松身心,那叫一个好玩!
而恢复后的“逛厂甸”,被微缩在一座五层楼中(今南新华街58号,顶层和角楼是后加盖的)。夹壁墙隔出一间间货位,出售各色年货。这不又是一个百货大楼吗?叫老北京人一时难以适应,似乎缺了点什么。人们还停留在骆驼祥子、虎妞边嗑瓜子边闲逛的情境,习惯了在厂甸街头坐在大板凳上露天哧溜哧溜喝上一碗茶汤、豆汁什么的。而今这只是一座商品大厦,这里有不成文的规矩,一踏入商场不由得你不拘着点儿;嗑瓜子、吃大糖葫芦随地吐皮核不行,得讲点卫生不是。连唱带说的拉洋片、古彩戏法等,当然也没有了表演场地。多了点现代文明,少了点传统民俗的韵味,年节庙会的气氛没了。
沉寂十多年的春节厂甸毕竟恢复了,楼前张灯结彩敲锣打鼓,一改昔日海王门可罗雀、冷冷清清的素颜。记得正月初一的清晨,城近郊区的人们步行,或乘公交、地铁(当年只有一号线),从四面八方赶来,那势头像是蓄久了的湖水,一下子开闸泄洪。进入商厦倒没有过分的拥挤,更无争吵和小偷小摸。当年“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还没提出来,起作用的是老北京谦让古朴的民风。看看人们的衣饰,尽管蓝灰两色依然是主调,间或也有那个年代时髦的绿色军大衣,留意一下,小伙脚下已是三接头的皮鞋,少女多了一条红色的围巾,少妇看似不经意地露出罩衣内棉袄的一角鲜艳,不啻一枝枝遮不住的报春梅花!男女老少脸上个个洋溢着兴奋,那是久违了的轻松、卸掉重负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