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契约”
2015-03-16三月
【编者按】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焦心,家长揪心,校方担心;身心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被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压得喘不过气来,为数不少的学生甚至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心理扭曲。一个普通教师凭借一己之力也许无法改变整个教育现状,但你可以尝试着去做孩子们的朋友,去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以你的真诚换来他们的信任,由此舒缓他们内心的纠结,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模式,走好人生重要的一程。
三月老师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她珍藏的那些个案对众多焦虑的学生和家长不无启发。
孩子走进中学之后将面对许多成长课题,其中自我认知、情感处理、升学压力等方面的困扰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这段时间,如果孩子身边的人能够给他倾听、理解和陪伴,便可帮助他减轻压力乃至走出困扰。学校的心理咨询只是帮助他的途径之一,本人的感悟、周围人的理解尤其重要。我感觉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运用的一些方法,可以供孩子的家长、老师借鉴。因此我以自己的心理咨询经历,与读者分享一些可以借鉴的理念和方法,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出于职业的严格要求,当事人均用的是化名。
跟学生签订“契约”
“小E昨天没来上学,晚上还在网吧待了一夜,根本没有回家。”
小E的班主任找到了我,急切之情溢于言表。“您找他谈谈吧,上初三以来他的状态一天不如一天。他的学习潜力很大,家长对他期望很高。如此下去,恐怕很难顺利毕业呀!”
为此,我请小E来我的咨询室。
了解中学生的真实想法一定是从倾听开始的。他们讲述的内容也许不那么有趣,或者不合常理,但那些情况会在他们这个年龄真的发生。
我和小E的话题是从一夜没回家开始的:我早上起晚了,肯定得迟到了,很烦,干脆去了网吧。本想下午回学校,但玩游戏玩过了时间,就没有去。回家时,爸妈不在家,我进不去门,于是在街上闲逛。我害怕爸妈知道我逃学,又得揍我,干脆回网吧去了。
这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面对不良情绪时,经常选择的行为方式。如果用成人的眼光看,他的想法和做法显得那么幼稚、草率。但小E的这些表现恰恰反映出了青春期孩子的一个典型个性特点——情绪感受比较夸张,又欠缺处理事情的能力。于是,当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处理时便选择逃避,而且是逃得一时算一时。
我选择耐心倾听,选择相信孩子描述的纠结情绪是真实的,即使做法是幼稚的。当他沉浸在情绪和纠结中的时候,我能做的是努力去体会他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听到他的心声。如果此时我去和他探讨这样的做法理智与否,或者努力求证他讲述的行踪是否属实,那么我便成了“警察”,“警察”只能听到小心翼翼的描述,或被篡改过的事实。大多数人,包括家长和老师都在不知不觉中当了这样的“警察”。当我与他感同身受时,他确定我与他在同一个“战壕”,他才能思考自己面临的问题,而不是把他的精力用来对付“警察”。
这正是倾听和理解的意义。
在和小E交谈中得知他喜欢踢足球,崇拜马拉多纳,理想是当职业足球运动员,希望到现场看世界杯比赛,还想去看看马拉多纳的家。可是上初三以后,学习任务加重了,每天的作业很多,练习题越来越难。根本没时间踢球了,家长也不让他看球赛。学习占用了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他离足球越来越远了,这让他很烦!甚至想辍学去踢足球。
学习压力增大、个人爱好受到限制,使得他的内心产生了冲突,冲突上升到极点便有了这些过激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的劝说或强硬的要求都是无用甚至会适得其反的。
他的年龄、身高以及运动天分都很难成为职业球员。我在心中思量着:他是真的要放弃学业选择足球?还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用足球来逃避?我决定让他填写“比较表”,在表中逐条罗列此时选择“完成学业”或选择“辍学踢球”的各种好处和坏处,启发他尽最大可能去设想各种情况或后果。在他执笔踌躇之际,我也填写了一份相同主题的“比较表”。在合适的时机把我填写的“比较表”给他看,以婉转的方式和他交流我的想法。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非常渴望自己作决定,很难直接听进去他人的想法,这是逆反心理的一种表现。采用“比较表”的方法可以帮助他开拓思路,满足他强烈的独立意识的需要。我的“比较表”起到了拓宽思路,避免说教的作用。
做完比较之后,小E了解到“辍学踢球”的诸多难处,我又适时地与他交流“学业和爱好并不对立”的观点,他逐渐放弃了“辍学踢球”的想法。
如果小E做完“比较表”后,看到困难仍旧笃定“去踢足球”,并且可以找到一些应对困难的办法。我想我可能会和家长沟通是否能耐心地听一听他的想法,因为也许足球真的是他的人生梦想。而小E的选择恰恰说明了他,只是感受到了较大的学习压力而要逃到足球那里去,但比较完了发现,选择足球的压力更大,于是他放弃了“辍学踢球”的想法。
虽然放弃了辍学的想法,但还是对足球难以割舍。这样的状态下,即使他愿意走进教室,仍然不能期待良好的学习状态。为了使他尽早回归课堂,我必须在他的爱好和学业之间建立起一条积极的纽带。于是我想到了订立“契约”的方法,即以“可以进学校足球队踢球”为强化手段,使他最终回到学业上来。
“我来和班主任老师以及你的家长商量让你参加校足球队的事,但前提是你的学习要达到要求。如果做不到就不能踢球。我们还要签订一份契约。”我用询问的目光看着他。
他点头同意。
我分别与他的母亲和班主任作了交流,取得了大家的支持。我又请其班主任设计契约的内容。要求内容具体、可操作,便于我们日后的监督和管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渴望他人尤其是长辈给予他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因此我征得了他的同意之后,再与班主任和家长协商,且不涉及具体咨询内容,这是对他独立人格的尊重。而且以签订契约的形式代替要求命令式,给予了他信任与尊重。
签订契约的前一天,我找到他的班主任老师,“签订契约那天我们要配合好,烘托出一个气氛,让他能够感受到契约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有了这样的效果,日后才能更好地执行。总之,咱俩见机行事,唱好红脸和白脸。”
“行。”
签订“契约”那天,班主任、家长都到场了。那天的场景我至今难忘。他拿起那“一纸契约”看了很久,然后和班主任商定了期中考试的各科成绩并澄清了一些问题。
接下来他又沉默了。我开始担心他会不会因压力太大再次产生过激的想法。
“你认为什么地方有难度吗?”我打破了沉默。
“每次考试都要5﹣?”他踌躇着。
“你只要努力,应该能做到的。”班主任适时地插话进来。
“不是还有三项次(当初我看到契约时也是有些担心他会觉得难而放弃,就和班主任商量设定每周不得违反三次以上。)的机会嘛。”我提醒他,希望调动起他心中的能量。
他又想了片刻,拿起了放在桌上的签字笔。
“你想好了,签了字是要做到的。”班主任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
“没错,你的签字就是你的一份承诺。你肯定希望做一个守信的人吧?”我在这份“契约”上又加了信誉的砝码。
“我想好了。”他声音不大但很坚定。说完俯下身工工整整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看着他俯身签字的身影,我体味着他的成长——责任带来的成长。
此后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
班主任:“他不趴在课桌上了,可还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
我说:“别急,给他一些时间。他做到的要及时肯定。”
班主任:“今天的语文作业又少写一道题。这周违反三次了,我停不停他的训练?”
我说:“该停就停,严格按约定执行。”
班主任:“要是他急了,说‘我不踢了,我也不学了!怎么办?”
我说:“我会和他交流。另外这种情况可能随时会发生,我们要尽快把他的学习动力从“能踢球”转化为学习的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他的学习积极性。”
班主任:“怎么转化呢?”
我说:“及时表扬,哪怕是再小的闪光点。还可以和其他老师商量,多肯定他的进步。我也会给他一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契约”只是让小E建立一个学习的短期目标,这样产生的学习动力不会是长久的。长久的学习动力一定是来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寻,而这些绝非一日之功。
之后,小E也经历了目标未达成带来的失落,奋起直追的艰辛等。每周一次的咨询我与他一起品尝失落,订立阶段目标,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分享收获。我的咨询重点从处理爱好和学业的关系,转到对他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上。经过了十几次的咨询,小E逐渐适应了初三的紧张的学习生活,最后顺利升学。小E的母亲带着小E一起到学校来表达谢意。看着他清澈的目光,回想着数月前的情景,心中真是百感交集。自始至终我秉承了信任小E的理念,相信他的感受的真实;相信他有能力理智地做出选择;相信他珍惜自己的信誉并会为此付出努力。而整个过程中我用足够的耐心等来了小E回归理智后的思考,等来了小E艰难的决定,等来了小E的担当。
只要我们充满信任地等待,就一定能看到孩子的成长。
(编辑·宋国强)
feimi200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