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城之边:桃花源在哪里

2015-03-16曹红群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船夫翠翠边城

曹红群

环境是小说故事的背景

《边城》首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远离尘嚣、宁静祥和的茶峒小镇。茶峒地处湘西、黔北、川东交界的偏僻山区,也正因此,显示了它未曾受到畸形都市文明污染的自然美,为《边城》的情节发展提供了一个必要的环境。

小说的重要背景介绍都是在景物描写中完成的。如开头的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寥寥数语,将小说场景、人物和人物的活动环境涵盖其中。甚至主人公翠翠的名字,也是在景物描写中交代的:“为了住处两山多草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边城》景物的根源是“水”。翻开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动人的小溪。这条清溪碧流用自己淡淡的绿色,装饰了茶峒的山、树,装饰了茶峒的风光景色。酉水两岸的村镇、碾坊、筒车,小溪流上的绳渡、水磨,茶峒的街道、码头,碧溪边的翠竹,乃至山区的雾霭风霜,无不具有湘西特有的迷朦而又青翠的色调。正如作者所说:“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

这些景物描写最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就是对在大自然中生存的人类的描写,都在追求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所以自然、人文景物有时并不容易区分。

环境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小说中每每情节发生变化或结构进入下一个阶段时,便会以景物的变化来作为预示。如为了描写小城和大佬二佬兄弟,先写白河:“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在《边城》中,自然景物都具有某种“寄情”在内,这不是指主观好恶的判断,而是自然景物与人的命运的生生不息、共同演进。如“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时,翠翠“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又如美妙的情歌即将响起的夜晚,自然也那样宁静美丽:“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更明显的如老船夫去世的那一天:“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夜间果然落了大雨,夹以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旬的一个炸电。”到了天明,翠翠才发现,屋后的白塔倒了,老船夫也在雷雨将息时去世了。

环境对作品主题的烘托

很多人透过《边城》朴实的语言找到了“现代的桃花源”。在偏远的茶峒小镇,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沉稳的山载满了老船夫厚重的爱,灵动的水浸入了翠翠轻秀的美,水流有声,山却无言,山水相绕,天地相依,情真意切,其乐融融。这里的人们纯净可爱,没有任何的污染,只有真情,只有真爱。在这样一片净土上,人们忘记了城市的喧嚣与浮华,忘记了一切如“丑恶、肮脏、野蛮”这些污秽的词汇,忘记一切的压力与负担,心灵得到了释放,找回了人性本真的东西:善良。这就是环境描写的妙不可言之处。

在没有多少自由空气的中国三十年代社会,大多数进步作家作品都着重表现当时人民在反动政权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黑暗现实。但作者却以对湘西那片朴野的土地和人民的浪漫抒写,去营建民族的理想德行和灵魂,表达出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赏析完《边城》的环境,让我们回到如何解答类题的话题上来。

在小说阅读中,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常见的题型有:本文第X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第X段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本文多次出现对XXX段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以上设问形式落脚点有二:一是谈环境(景物)描写的特点,一是谈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谈特点是从对环境的呈现“态势”来说的,答题时多用形容词概括,且答案字数很少,类似填空题。如“萧瑟”“冷峻”“生机勃勃”等。谈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要复杂一些。环境(景物)描写是小说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它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主旨的表现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因此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要从人物、主题、情节三方面考虑。

从对塑造人物作用来看,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从情节方面看,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暗示人物命运,暗示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从主题方面看,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揭示主题,深化主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作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常常将几种作用揉合在一起的。

猜你喜欢

船夫翠翠边城
翠鸟的悲剧
翠鸟的悲剧
边城
哲学家与船夫
《边城之材幽之地》
船夫和风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极边城暖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