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目标叙写过程中的偏差和应对策略
2015-03-16张雪亚
张雪亚
课程目标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和关键,而历史课程目标又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实现。因此,设计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笔者拟就“历史教学目标叙写过程中的偏差和应对策略”展开讨论。
一、教学目标叙写的偏差
1.混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是教师要达成的教学要求。而教学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两者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截然不同,前者着眼点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后者的着眼点是学生有没有获得进步。
在教学目标的叙写中出现的诸如“提高学生……能力,让学生……培养学生……情感”等说法都是用来描述教学目的,而非教学目标的要求。
2.混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独到的优势。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例,国家教委制定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因为这一点,许多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往往会添上一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不仅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用课程目标代替了教学目标。这里并不是说要舍弃课程目标,而是这些目标大多是中程目标、终极目标,用它们来代替短期目标——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显得空泛了,没有做到具体明确。
3.没有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
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目标应从三个维度展开,就是要注重学生在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知识与能力维度、过程与方法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三维目标的确定,使传统教学中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有深远意义。三维目标本应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呈现其本身教学的价值取向,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实行整合。
但是教师在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时,往往会走入误区。第一种是过度重视“知识与能力”维度,而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由于这两者不是显性目标,不像“知识和能力”那样容易把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得不够扎实。第二种是反其道而行之,过度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反而忽略了“知识与能力”目标,感觉一旦强调了知识,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窠臼,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了。第三种是人为地割裂三维目标间的联系,为了写出“所谓”的三个维度,痛苦地做着“外科手术”。
二、应对策略
鉴于以上在教学目标叙写中出现的偏差,笔者提出下列应对策略。具体可以概括为四个化:行为化、系统化、具体化、综合化。
1.行为化
教学目标是晓之以师生:学生要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规范的教学目标由四个要素组成,即Audience,称之为“行为主体”;Behavior,称之为“行为动词”;Condition,称之为“行为条件”;Degree,称之为“表现程度”,简称ABCD型式。
行为主体。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作为开头,在书写时也可以将“学生”省略。教师只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引领者。
行为动词。学生的具体行为如何来描述,需要具体明确,易理解、可测量的行为动词,以便于评价。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我们可以采用“体会、体验、认同、感悟、感受”等词汇,用以描述这一维度的达成。
行为条件。学生通过行为条件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有四种情况:一是是否允许使用辅助手段,比如“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等。二是给出相应的提示,比如:“结合……示意图,能找出……”。三是给出时间的限制,如“在一定时间内,能做完……”四是给出行为的情景,如:“通过共同探讨,能说出……要点”等。
表现程度。每个学生针对目标所能达到的水准是不同的,这里的表现程度是指大部分学生所能达成的最低水准,是基本的、共同的标准,而不是最高标准。
2.系统化和具体化相统一
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本堂课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上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实际操作中,大家普遍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种比较抽象、非显性的教学目标感觉难以把握。这里以“罗斯福新政”为例来说明。
(1)过程与方法
通过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初步了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影响的学习,理解国家决策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概况之间的联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市场发展的弊端和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体验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两者关系上的经验教训。
3.综合化
三维目标的构成,可以用造房子来作个比喻,“知识与能力”就是给房子打地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往上加楼层,只有地基稳固了,历史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面的楼层也才能建得更高。同样,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就难以落实。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将会使历史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因此,教学目标必须是三维目标的综合化。
平时我们较多尝试的是“分解式目标”的叙写,也就是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一一叙写,每个维度分解成若干小目标。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为了更好地对三维目标进行整合,我们还可以尝试“整合式目标”,它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所写的的每一点却能把两个甚至三个维度的目标都整合进去,将“三维”的思想融合渗透进教学目标中去。这里以“宋明理学”教学目标为例来说明。
知道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通过朱熹的生平资料,了解朱熹的基本思想和人生价值观,进而了解朱熹对理学思想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
通过相关的小故事来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通过比较、讨论、探究教学等方法加深理解两者的观点和异同点;
在此基础上认识宋明理学的原因及其重要影响。在儒学发展的历程中,感受儒学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感受先哲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智慧,感受儒学为人类思想宝库作出的重大贡献。同时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启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叙写,还需在“实践”这所大学里,反复得到验证,在实践中总结实践经验,寻找捷径方法。经历山重水复,才能迎接柳暗花明。陶行知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
(作者单位:江苏锡山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