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材料作文审题指导应突出“四性”

2015-03-16周红阳

关键词:四性审题角度

周红阳

无论“你准备好了”没有,如今新材料作文已经“全面接管”了语文高考写作,因而积极应对这种写作题型便成为近年备考复习的重要任务。鉴于新材料作文题型的独特性,如何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审题,就是当前语文备考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的关键问题。

根据新材料作文的考查宗旨,在其初始阶段(2006—2008年),既可以“中心”立意,也允许“边缘”立意,审题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但到了2009年,为了提高审题的区分度,提出了“选准角度”的要求,审题难度突然提升了,只有“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是“符合题意”的,而“次要角度”“沾边角度”则规定为偏离题意。尽管过了两年,即到了2011年,将“选准角度”修改为“选好角度”,又适当放宽了审题要求。近年各省市高考作文常见的就是这一标准。我省在2009年就尝试过新材料作文题型,可是未等广大师生引起重视,便又匆匆改弦更张,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标题作文”变式。不过自2012年开始,新材料作文便重新“亮相”于我省的高考语文试卷,而且三年“不易其志”,步入了新材料作文时代。

上述新材料作文的发轫和发展轨迹表明,我省关注和应对新材料作文至少也有三四个年头了,应该已经过了“普及阶段”而进入“提高时期”了。因而,审题指导不能停留在“有没有”,而需要致力于“会不会”,即能够根据新材料作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进行恰切而有效的指导。只有“会”指导的教师才能胜任高三复习备考教学。然而,据笔者了解,目前新材料作文审题指导标准缺失,无“规”可循,无“矩”能蹈,只能管窥蠡测,各行其是,乱象丛生,实在不容乐观。教学现状在“倒逼”,如何妥善实施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指导,亟待我们想方设法,认真研究,努力尝试,积极探究,寻求途径和方法,争取备考效率和质量的最优化。

经过对新材料作文多年的追踪研究,同时也观摩分析了大量此类题型审题指导的备考课堂,笔者觉得新材料作文审题指导,应当突出指导的针对性、把握(理解)的精准性、教法的多样性和操作的有效性,简称“四性”。兹略陈如下,祈教于诸同人。为避免阐述过于抽象和空泛,拟着重结合2014年全国大纲卷作文题稍作展开。

【2014年全国大纲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了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疗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指导的针对性。就备考复习目标和性质而言,名副其实的“指导”并不只是一种随机而简单的口头提示,更多的还是一整套解题方法(包括策略)的介绍和传授。因此,指导的“针对性”显得非常重要。新材料作文审题指导的“针对性”,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首先是策略(运思)层面,要重视考题的基本特点。由于这种写作题型“脱胎”于“话题作文”,又跟旧材料作文极为“形似”,故不但既有“话题作文”的明确性、多样性、发散性等,又具旧材料作文的规定性、指向性、思辨性等,而且还有不少明显的个性,如材料的贴近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主题的层级性(同一主题可以出现不同层级的立意)、角度的价位性(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和沾边角度)、整体的开放性(角度、题目、主题、文体)等特点,只有充分了解和熟悉这一切,才能在审题指导过程中紧紧锁定目标,尽量规避不得要领甚至南辕北辙的失误,切实做到不出现根本性偏差。全国大纲卷就完全具备了新材料作文考题诸多基本特点,“选好角度”“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等凸显这种题型的要求。其次是操作层面,要着力突出三大要素。新材料作文不仅“新”在特点,也“新”在要素。笔者认为,内容、含意和角度就是这种题型的三大要素。有效的审题指导必须正确理解材料内容,准确把握材料含意,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角度(既符合命题要求,又切合考生自身实际)进行立意和写作。三者紧密关联,缺一不可。简言之,“内容”属于语面信息(材料的浅层信息),“含意”是语里信息(材料的深层信息),而“角度”则是写作取向(视角定向、认知层面、情感倾向等)。

“农民工老王”发病、医院救治、老板送钱、“老王”做了陪检员等,都是材料“内容”;而对这些“内容”经过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和探究,得到“友善”“担当”“诚信”“质朴”“公正”“平等”“文明”“新常态”等信息,则是材料的“含意”;从“内容及含意”切入立意——如“用友善谱写新常态”“身体力行,彰显诚信”等,便是“角度”的选择。新材料作文审题的总体难度之所以并不大,是因为着重体现了在审题上尽量不设“关卡”的新高考命题理念——既允许撷取“内容”立意(重要角度),也鼓励深入“含意”立意(核心角度),近年还特别欣赏能够从“平滑文本中潜藏的‘断点‘褶皱”[1]处细读、解析出的言之成理的独到发现确定立意(核心角度),如从“老王”的“鼓起勇气”找医院说出“打工抵债的心思”中洞见“自尊、质朴、智慧”等。尽量让写作基础不同的考生都有发挥和展示的足够空间。因而,审题指导就一定要紧扣内容、含意和角度有序展开,不能生硬照搬和机械套用一些以前轻车熟路、得心应手的“技法”,如抓关键词(句)、因果推理等。尽管这些技法并非一无是处,审题时仍可以有选择地灵活运用,但“切准”三大要素则是技法“运用”的必要前提,否则难免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指导的针对性也就无从谈起了。endprint

2.把握的精准性。如前所述,新材料作文区别于旧材料作文明显特征之一,就在于审题要求的适当放宽,但这主要是从命题意图考虑,不等于实际考查中的审题立意便可以“自降身价”,“退而求其次”,置精准性而不顾了。从全国范围看,高考写作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已有多年,审题要求几经修改、调整,2009年开始采用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将审题立意定为4种角度,即核心(中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其他)角度和沾边角度,并明确认定“核心角度”和“重要角度”都是符合题意的,且两种角度之间不再区分高低佳拙,但并非所有角度一视同仁。在笔者看来,“评分标准”做出这样的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拓宽新材料作文立意和写作的角度,并不意味这种题型的审题立意不存在区分度和分辨率,因为审题的“门槛”高度不降反增。而最近有论者认为“对无论是从表层意还是从引申义切入,是从整体意义切入还是从部分意义切入,都没有优劣之分”,[2]这种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模糊了“角度”之间客观存在的价位(层级)差异,是对新材料作文的严重误读。任何材料至少有内容和含意两层意思,从“内容及含意”立意,就必然会出现偏重于“内容”或着眼于“含意”等不同取向,即使某则材料的“内容”与“含意”是完全相同的,通常也会存在主次之分、深浅之别,不可能“没有优劣”的;况且不少材料的内容与含意本来就并不吻合或一致,倘若据此立意必定形成不同的价位和档次,也许很少有人会相信这些立意不分伯仲、等量齐观吧?

例如“农民工老王”的材料,从理解“内容”到把握“含意”,可以有不少立意“角度”,这些“角度”并不处于同一层级,其“价位”自然也不一样。假如以“知恩图报”为角度进行立意,也没有“脱离”材料“内容”,“老王”自己就明确认为“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但这一“角度”只是截取材料的“边角料”,勉强扯上“次要角度”而已,既肤浅又边缘,并非“核心角度”和“重要角度”,因为无论从“内容”还是“含意”,这则材料的重点都不是“报恩”。而如果能够把握“诚信”“公正”“文明”等角度,也就扣住了“核心角度”和“重要角度”,落实了审题的深刻性和精当性。需要特别申述的是,注重把握(理解)材料的精准性,并不是“穿新鞋,走旧路”,不恰当地强调和追求审题立意的“唯一性”,而是遵循“取法乎上”的求知准则,适当加高审题(立意)的评判标准,着力培养学生立足于“含意”、切准“核心角度”的审题意识和分析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将新材料作文的4种角度比喻为“光谱的连续而渐进的存在”,[1]但只有其中“核心角度”和“重要角度”两个频(波)段是符合审题要求的。可见从“含意”切入,努力把握“第一频段”——核心角度,就是审题精准性的重要体现。

故笔者认为,以“精准性”衡量,以上全国大纲卷整体把握的“核心角度”既不是“友善”“平等”“和谐”,也不是“诚信”“公正”“文明”等,更不是“爱心”“爱国”“贫富”等,而应当是“(生活)老问题显现(社会)新常态”——人们(“老王”)犯病和医院救死扶伤都属于生活的“老问题”,而这一系列过程所反映和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则从多个侧面显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新常态”。许多成功的新材料作文审题指导实践表明,把握“核心角度”具有一定难度,并非唾手可得,轻而易举。唯其如此,平时的审题指导更需要迎难而上,勇于突破,抢占审题的“制高点”。那么,在考查实战中即使出现一定误差,也能够大致保证立意在“重要角度”的有效范围之内。

3.教法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仅是思维发散性、变通性的重要反映,更是教师的工作态度,对教学内容的了解、钻研、领悟程度,以及有效操作的直接表现。可见,教法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形式,应该还综合体现了诸多教学因素,实在理当高看一眼。据笔者调研所知,目前新材料作文审题指导的教学方法大多比较单一,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选择什么考题,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呈现题目—学生思考(讨论)—提问发言(板演)—教师点拨(讲析)—明确结果(呈现答案)”之模式和流程。不是说这种教法本身有多少缺陷,而是教法一旦固定与僵化,千篇一律,不思变通,多种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了。笔者以为,要改进和丰富新材料作文审题指导的教法,可以根据这种题型的特点和要素量体裁衣,因势利导,例如不妨事先“预设”一些审题结果(答案),利用讲义、课件、板书等传统与现代形式“有形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结合指定材料和审题技法,分别采用多项选择、正误辨别、举手抢答、填充补全等方式,一方面能够创新和丰富审题指导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激励全体同学的参与热情和兴趣,让原先单调呆板、四平八稳、索然寡味的写作(审题)指导变得有波动有意味有理趣,既活跃了课堂,又锻炼了思维,也提高了效果。成功的教学实践证明,一些体现教师智慧和匠心的审题“预设”,可以提供一些正确而清晰的解题思路,往往能给头绪纷繁芜杂、茫然不知所措的学生一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顿悟和欣喜,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迅速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根本用不着杞人忧天、患得患失,那些钳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担忧与说辞,都是一些不接地气的“有理论假设而无实践验证”的“美丽的谎言”,我们可以领会这番殷殷善意,但不必接受此类想当然的“谆谆教诲”。

譬如全国大纲卷的审题指导,鉴于命题材料内容、含意的丰富性,我们不妨拟定如下一些审题角度(结果),在课堂上直接呈现出来——1.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绿色通道”让生命更有尊严;3.帮助别人,快乐自己;4.友善让社会更加美好;5.应当加大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的力度;6.平等——造就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7.勤劳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8.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9.做事需要考虑,也需要勇气;10.人穷志不穷;11.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12.农民工的保障制度亟待加强;13.以实际行动构建新型的医患关系;14.诚信,人类永远不可缺失的品质;15.爱国之情渗透在生活点滴之中;16.用公正彰显社会文明;17.为质朴和担当点赞;18.“老问题”显现“新常态”;19.国之富强,实惠百姓;20.推己及人,尽心尽力(因为“懂得”,所以“特别”)……这些审题角度的深浅准偏不同,有的完全符合题意,有的基本符合题意,有的则明显偏离题意,可以让学生分析、辨别正误优劣,也可以让学生选择(多选)、归类,拓宽审题思路。笔者认为,体现教学行为的各种“教法”属于人类认知活动的一种特殊外显形式,其多样性的内因与驱动在于施教者的知识管理和策略运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指导不仅需要指引正确思路,还应当特别注重“堵截”错误思路,将可能出现的偏误“逗哏”出来,如以上1、2、3、5、7、8、9、10、15、20等审题角度,就是需要辨析和“堵截”的典型偏差。笔者通过课堂观摩和调查交流发现,目前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仍存在多种偏差,常见的就有“遗漏、添加、放大、缩小、拔高、转移、沾边、游离”等,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属于“放大”,“‘绿色通道让生命更有尊严”“爱国之情渗透在生活点滴之中”皆系“拔高”,“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则属“添加”,“应当加大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的力度”可视为“遗漏”,“勤劳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便是“游离”,而“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应当是“缩小”,“做事需要考虑,也需要勇气”“推己及人,尽心尽力”都是“沾边”,“人穷志不穷”则属于“转移”,点到即止,具体理由恕暂不一一阐述。endprint

4.操作的有效性。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指导不能只凭夸夸其谈的嘴上功夫,更需要落实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的具体操作。那么审题指导如何操作,才能更好地体现其有效性呢?笔者以为至少应当把握以下若干要旨。

(1)点拨得当。“点拨”是多数复习课堂的起始环节(步骤),新材料作文审题指导也不例外。就课堂教学而言,点拨,不只是在学生疑惑之际指点迷津,于学生迷惘之时拨云见日,还应当“先入为主”地给予必要而正确的梳理、指点、引导、强调和提醒等。譬如面对“农民工老王”这个材料,就应当告诉学生,尽管“老王”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人物”,却不是“领衔担纲”的施事者,而是庶几处处“被动”的受事者,因而仅从“老王”的层面难以“过滤”出材料主旨,唯有将思维的触角伸展开去,并综合几个层面的要素进行必要而恰当的逻辑分析,真正的主旨才能水落石出。这样的点拨,既是指点,给学生正确思路;又是提醒,让学生避免迷失。所谓“得当”,指的是既要恰如其分地将新材料作文的特点、要素、注意事项等逐一点拨清楚,还需要介绍方法,明确要领,警示常见偏差等,让学生“未入其门,先识其道”,以求事半功倍之佳效。笔者认为,根据复习备考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实际需要,教师的点拨应当由“基础”逐渐向“技能”转型,不能老调重弹,止步不前。在给学生介绍必要的知识概念和审题方法后,点拨的重心转移到帮助学生探析偏差产生的深层原因上,如全国大纲卷的“应当加大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的力度”为何不当,究竟“遗漏”了哪些重要信息等就值得认真考量一番。如果我们能够妥善解答这些学生不甚了了却渴望了然于心的重要“节点”,点拨的“得当”性便自不待言了。

(2)示范到位。根据教学要求,此处的“到位”有两层含意:一是“就位”,在方法(理论)的“此岸”与运用(实践)的“彼岸”之间,存在巨大跨度,这个环节教师不能“缺席”。以“选好角度”为例,教师已经向学生解释清楚,所谓“选好角度”,大致有两层意思:一是选择符合命题要求(题意)的角度,二是选择切合自身实际(认识程度、生活体验、文化积累、写作能力等)的角度。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具体命题材料,进一步明确从“老王”、医院、老板等“语面信息”切入都属于“重要角度”,如“友善让社会更加美好”等;而透过这些分析出“语里信息”,就可能会是“核心角度”之一,如“国之富强,实惠百姓”等。有了教师“活学活用”的现场“示范”,于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但体现了有关思路、方法的应用价值,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可以移植的解题“范式”,他们会有跃跃欲试的冲动。二是“规范”,无论是审题意识、思路勾勒、内容梳理,还是含意分析、要点把握、角度确定、答案呈现等一系列操作,都必须正确、简明、具体、务实、完整,不可随便与残缺。如“审题意识”比较抽象,难以“明示”,需要借助具体的行为方式予以演绎和佐证,故审题指导的“规范”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对题干、提示语、写作要求、注意事项等逐一仔细审读、知晓外,还必须着重示范如何一字不落地“读(看)完”材料的“全部”信息,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到审题意识就是这样体现并“凝固”而成的。

(3)操练足够。也许操练并非万能,但没有“操练”则万万不能,因为任何能力的形成均离不开足够的操练。注重操练是新课程理念在复习课堂的重要体现,教师“示范”之后,趁热打铁,紧接着便鼓励学生尝试操练,促成从“懂”到“会”的实现。“足够”既是量的指标,也是质的要求,必须兼顾量的适度和质的精当。要防止滑入“过度”和“不足”两种常见误区,“过犹不及”,多而无益,但又不能流于形式,浅尝辄止。笔者以为,只着眼于“量”的操练容易设计,便于掌控,但不够合理和科学。任何操练的根本目的绝对不是“量”的多寡,而是“质”的高低。就“量”而言,一堂课设计1~2个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操练足矣。即使试题选用的是一些陈述性(理性)材料,文字量相对较少(如2013年、2014年浙江卷),也不等于材料信息不丰富、审题难度不高而可以降低审题要求,简化审题步骤。其实这种理性材料的解读并不容易,由于可供立足的信息支点不多,而且“支点”之间的内涵“跨度”较大,倘若“定点”选择失当,在写作过程中重新校正、“暗度陈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同样需要按照审题要领认真对待,细细斟酌,层层夯实。而文字较多、内涵丰富的叙述性、描述性材料则更是如此。以“质”论之,操练材料的选择务必精当,大致应当考虑以下若干:一是符合现行新材料作文题型规范,二是材料内容的“三贴近”,三是材料信息的丰富性、角度的价位性、立意的发散性、主题的层级性等。

(4)呈现合理。关于课堂“呈现”,通常有两种不同形式——有声呈现和有形呈现。这里强调的是后者。迄今为止,不少语文复习课堂依然热衷于师生“口舌之劳”,“有声呈现”普遍过多,而“有形呈现”则明显偏少,显然很不合理,“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故“有形呈现”亟待重视和强化,新材料作文审题指导尤其如此。体现“有形呈现”合理性的方法和途径较多,择要言之,关键在于注重和落实“呈现”的明确性、即时性、真实性、典型性、多样性、比照性、完整性等。这里的明确性,指的是什么材料和写作要求的试题、具体形成了哪些答案(审题结果)等,都应当清晰地呈现出来,不能仅呈现试题而不呈现答案,只呈现正确答案而不呈现错误答案。所谓即时性,是指尽量同步呈现课堂上当场“生成”的各种答案。真实性,就是将有关答案的“原初形态”呈现出来,这些答案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历时的,只要不经加工而具有“真实性”即可。典型性,主要是指所呈现的内容(试题和答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至少能够反映某种共性,可以是正面肯定的,也可以是负面警示的。多样性,指的是各种答案的呈现能够“折射”与“还原”思维的发散性、穿透性和独特性等,有意识地选择呈现从不同角度(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产生的答案。比照性,是指呈现的答案需要有正误、有优劣、有精粗等,构成“比照”,以互见瑕瑜,自显高低。完整性,特别强调将审题结果(答案)的全部信息呈现出来,以便讨论和评析,努力减少“掐头去尾”式的要点(词语)呈现。

参考文献:

[1] 余闻.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J].语文月刊,2014(9).

[2] 胡家俊. 改变观念,跟上新材料作文的精神步伐[J]. 语文月刊,2014(8).endprint

猜你喜欢

四性审题角度
神奇的角度
“三招”学会审题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人大工作要体现“四性”
一种民机四性指标论证辅助系统设计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新材料作文有效教学应把握四性
“五统”、“四性”是怎样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