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方法策略 促进有效学习
2015-03-16王少莲
王少莲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大多以教材的专题体例为基础,以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对章节内容进行系统而详细的复习。经过这样的第一轮复习,学生对高考内容有了全面感知并形成较为系统的陈述性知识,同时拥有了一定的程序性知识。进入二轮复习后,学生的学习任务发生转变,主要体现为如下三个方面:(1)对已经掌握的陈述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形成历史的通感。(2)对所应掌握的陈述性知识查漏补缺,提升历史的质感。(3)进一步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提高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完成这三个主要学习任务的主体虽是学生,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借用“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复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阶段教师可借用哪些“学习策略”?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例谈深层加工、反馈调节、检索应用等策略的使用,以就教于广大同人。
一、运用深层加工策略 引导学生形成历史通感
深层加工策略,是一种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组织、归纳、整理和系统化的策略。系统化知识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核心主干知识形成历史通感和“大历史意识”,有助于学生对大跨度命题的解答,而大跨度命题是浙江高考文综历史卷的一大特色。第38题,2011年考查政治文明的演进,从中国古代秦汉考到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2012年考查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从古代中国、古希腊考到近代中国维新变化运动;2013年考查中国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从古代考到近代国门洞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014年考查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更是明确指出“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第39题,2013年考查1750—1850年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着重考查这一时段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2014年将中法关系置于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中立题思考,有机联系新中国外交、法国文学成就、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等诸多内容,贯通核心主干知识。
以2013年浙江文综第39题第(2)问为例。
39.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11分)
这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命题,解答这道命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学生拥有“近代世界”的整体架构。怎样能让学生拥有“近代世界”的整体架构?运用深层加工策略,借助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取核心主干知识,归纳整理完成架构。在二轮复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三步走”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这一架构。
第一步,学生快速翻阅教材目录,找出涉及“近代世界”这一主题的专题。涉及这一主题的专题共有6个,分别是:必修1专题七“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必修2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必修3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等。以主要内容分类,这6个专题可分为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
第二步,学生翻阅课时标题和课时子目,师生共同提取核心主干知识,按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归类叙述。政治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1640—18世纪中叶);美国:独立战争(1774—1781)、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大革命、巴黎公社(187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俄国:十月革命(1917);欧洲: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等。经济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开始)、殖民扩张(16—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等。思想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14—17世纪文艺复兴、16世纪初开始宗教改革、17—18世纪启蒙运动等。科技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16世纪末)、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1687)、进化论(1856)、蒸汽动力技术(1783)、电气动力技术(1861)等。文学艺术方面的核心主干知识有:浪漫主义文学、音乐、绘画(18世纪末19世纪初)、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期)、民族乐派(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绘画(19世纪中期)、印象主义绘画(19世纪后期)等。
第三步,学生对提取的核心主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制作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架构图式。
在这一步骤中,有的学生制作成表格,有的学生制作成大括号图,有的学生制作成时间轴,还有的学生制作成树状结构图,虽然图式的表达方式各异,但是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知识内化,建立了“近代世界”这一主题的系统化知识架构。拥有这一系统化知识架构,学生就能有效地解答2013年浙江文综第39题第(2)问这一命题。以1750—1850年这个时间段为标尺,筛选出“近代世界”知识架构中的核心主干知识。政治方面:英国代议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789年大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等;经济方面: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等;思想方面:启蒙运动等;科技方面: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进化论、蒸汽动力技术等;文学艺术方面:浪漫主义文学音乐绘画、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民族乐派、现实主义绘画等。再依据题干要求从这些核心主干知识中概括出这一时期西方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西方民主政治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创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经济:生产力极大提高。文化: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发展(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兴起。社会:城市化加快、无产阶级显示伟大力量。生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endprint
二、落实反馈调节策略 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质感
反馈调节策略,是一种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和结果,及时调整和采取补救措施的策略。反馈调节策略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与属于认知策略范畴的深层加工策略不同,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调控手段的作用,即计划、准备、预学、课堂学习、课后学习等学习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运用这一策略。在二轮复习阶段,要有效完成对所应掌握的陈述性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这一学习任务更需要反馈调节策略的运用,尤其在课堂学习环节,更需要教师正确、大胆地落实这一策略,以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质感。以必修2专题五《蒸汽的力量》中“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一课堂教学片段为例。
教师的课前设计意图:学生在回顾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上,完成2009年浙江文综历史卷第39题第(1)问,即(1)依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课堂教学片段第一部分)
师:教材93页第一段叙述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PPT),这里所说的“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指的是什么?
生: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圈地运动、手工工场的技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有另外的学生说,不是三个吗?怎么说了四个啊?)
笔者依据教材的叙述在课前设计中运用了“英国工业革命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什么?”这一问题,但是在课堂学习环节中,学生不仅将三个条件回答成了四个条件,而且回答的是这些条件出现的具体史实没有明确指出条件本身,这是笔者在课前设计时未曾预料的。面对学生的这一反馈,是按照课前设计继续推进?还是根据反馈进行调整?要调整又该怎么做?基于学情才能促进有效学习,发现学生知识系统的缺漏并对之进行弥补正是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在这一环节选择了反馈调节策略。
(课堂教学片段第二部分)
师:是啊,怎么说了四个呢?你会去掉哪个?(教师再次追问)
生:去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个好像是政治保障。
师:那么,去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不是答案就准确了呢?(学生思考)
师:我们暂时不看这个问题,先回到本课的标题。本课标题是?
生:蒸汽的力量。
师:蒸汽作为一种动力技术,大家知道它在生产中主要用来干什么吗?
生:用来开动机器。
师:机器生产与手工劳动相比主要的优势在哪里?
生:(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陆续回答)
师:更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能为市场所消化吗?
生:能,英国有广阔的市场。
师:哪些事件促成英国拥有广阔的市场?
生:殖民扩张、掠夺和圈地运动。
师:好的,那么我们现从最后一个问题往回看,你会看到什么?
生:殖民扩张、掠夺和圈地运动促成英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市场扩大,产品的需求量增加。需求量增加,需要人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需要人们采用机器生产。
师:市场扩大需要什么采用机器生产,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学生思考)
师:关注教材94页的叙述。
生:传统的以水力、畜力、风力为主的动力却严重制约了机械的推广和使用。
师:人类需要自己创造的,受自然限制不大的动力。这就是?
生:蒸汽动力技术。
师:关注教材95页表格中的“动力”类别,蒸汽动力技术在历经近百年的传承与改良后最终在瓦特手中收获成熟。
师:瓦特的成功改良带来了高效的机器生产,除此之外,开动机器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需要钱(资金),没有钱(资金)就不能购买机器。没有人(自由劳动力)也不行。(学生陆续回答)
师:资金、自由劳动力,加上市场和技术的不断改进,这些都成为了开动机器不可或缺的条件。
师:这些不可或缺的条件英国具备吗?如何具备?
生:通过殖民扩张、掠夺获得大量资金,也扩大了海外市场;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劳动力资源并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师:在这一过程中,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其提供了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稳定的保障。
反馈调节策略在这一课堂学习环节中的落实,虽使笔者的课前设计毫无用武之地,但是学生对“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一问题回答的反馈结果,恰恰暴露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理解的缺陷,三个条件学生为什么会说成四个?要求回答条件为什么学生只回答了具体史实?这不仅是学生陈述性知识系统的缺陷,也是学生程序性知识的缺陷,笔者在这一环节所运用的调节策略是充分利用教材,借助教材知识体系与主要内容,采用层层设问、步步递进的方式,调整出一个既符合学生认知逻辑,又能帮助学生获取程序性知识的课堂学习环节,真正帮助学生提升了历史质感。
三、借助检索应用策略 推动学生进行知识转化
检索应用策略是一种正确提取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策略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较为系统的陈述性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程序性知识,但是高考不仅注重对陈述性知识的要求,更为侧重对程序性知识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提高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是高考对二轮复习提出的重要学习任务。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J. R. 安德森认为,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检索应用策略正是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把学习内容转化成问题,学生通过提取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挑战,更让学生掌握了问题解决的程序性知识,而拥有这些体验的学生将能更顺利地解决新的问题。以必修3专题一第一课时《百家争鸣》的课堂教学为例。endprint
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对本课的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孔子”。教材在本课开始的第一段中这样叙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依据学科指导意见、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叙述,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请作一简单描述。
2.这一批杰出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有些谁?
3.他们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分别有哪些?请列表分类叙述。
4.依据他们的主张,请举例说出他们相互争辩的焦点有哪些?
5.他们的相互学习又体现在哪些内容上?请举例说明。
6.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这组问题的设计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第1问主要涉及百家争鸣的背景,第2~5问主要涉及百家争鸣的内容,第6问主要涉及百家争鸣的影响,背景、内容、影响构成了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三大基本要素,这三大基本要素实际上是学生基本了解历史事件的程序性知识。
其次,就背景层面而言,第1问着重要求回答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背景的三个基本角度,它们构成了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背景的程序性知识。就内容层面而言,重点落在第4和第5问上,即内容理解的核心在“争辩”和“学习”上,这一处理恰恰反映了对本课标题的理解和核心主旨的把握。理解教材标题,把握核心主题,亦是学生进行二轮自主复习时所需要的程序性知识。就影响层面而言,第6问侧重于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虽然影响角度的叙述侧重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方面,但是历史事件的影响通常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不同的问题解决和设计情境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不同的角度侧重,以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影响多角度认识的程序性知识。
“知识是因为应用之需而产生的,只有在应用中才能被确切理解。”学生灵活运用陈述性知识获得问题的解决,并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形成相应的程序性知识,再通过练习和变式练习来实践程序性规则的“做事”功能并获得其具体意义,最终规则达到熟练运用并被纳入图式结构的相应位置中,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这也正是二轮复习使用检索应用策略的重要性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 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7).
[2] 张林,张向葵. 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3(7).
[3] 卢宁,赵俊华. 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转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0).
[4] 李亚云. 高三学生学习策略调查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07(11).
[5] 刘艳萍. 历史程序性知识教学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