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中心主义伦理观对医学模式转变的思考

2015-03-16李德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24期

李德华

[摘要] 传统的伦理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高级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对人、社会和自然的负面后果将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伦理学研究对象扩大到人与社会、生物、非生物及人工制品方面,《尊重自然》一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物中心主义伦理学体系,从“尊重自然的道德态度、生物中心主义自然观及实现尊重自然态度和信念的一套伦理标准和规则”三个方面论述,他为理解环境伦理学的宗旨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为环境伦理学实践指明了方向,生物中心主义伦理观对医学模式的转变有了相应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环境伦理;生物中心论;医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24-140-03

Thinking about biocentrism ethics on medical model transformation

LI Dehua

Department of Nursing,West China Second University Hospital,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ethics was to deal with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science applied advanced technology,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high technology on human,society,and nature will endanger the humanity 's survival,therefore,ethical research object has extende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society,biology,non-biological,artifact and so on.A complete range of biocentrism ethics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book of respect for nature which was wrote.Biocentrism ethics system,which has discussed the ethical standard and rule from three aspects:moral-attitude of respecting nature,biocentrism natural view,and the attitude and belief to realize respecting nature,has provided good idea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im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ha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th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ethics.Biocentrism ethics has homologou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on medical model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thics;Biocentrism;Medical model

1 中西方生物中心论环境伦理学基本思想

美国环境伦理家保罗·沃伦·泰勒在阿尔贝特·史怀泽的思想基础上作了严格的理论论证,使生物中心主义伦理学能够立足在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他所建构的一套完整的生物中心论伦理学体系被称为《尊重自然:一种环境伦理学理论》,并于1986年第一次出版,此后他在采纳各方意见后进一步完善了生物中心主义伦理学思想,他的中心论点是:“在环境伦理领域中,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尊重自然,而不是尊重人类”[1]。把尊重人的价值与自然实体的相互和谐的“伦理思想”作为环境伦理的基础。

中国古代道家的“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以人力施加于自然的行为;儒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珍惜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活资源的环境伦理思想;佛家善待万物、尊重和保护生命,集中体现在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上,这些产生于古代的生态伦理智慧具有跨时代的永恒环境伦理历史价值。

2 环境伦理学实践对医学伦理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伦理学一直关注环境伦理实践问题,尤其是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后,环境伦理学就力图实现将环境伦理理论与环境决策与实践结合起来。被誉为理性医学开端的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医学,把健康视为一种处于环境影响中的平衡。同样,与此同时代的祖国医学也把人与环境的协调和平衡作为理论系统的基础。健康的个体与健康的社会是一个大模型化的秩序必不可少的部份,疾病是个体和社会水平上的失调,这种以平衡为核心的医学传统,十分强调疾病和预防以及个体对健康的责任,这时期的医学模式以朴素的唯物论、整体观和心身一元论的哲学观为基础,即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随着历史进程,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和细致,在近、现代以机械生命观和还原论的分析方法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中,使人们忽视了健康与环境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忽视了疾病与健康的相对性以及人的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生物医学模式寻找疾病产生的生物性原因与机理的途径,是从人的自然属性方面去追寻,他把疾病视为自然界的产物,却忽视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整体性。他认为要找到控制与征服疾病的技术手段,必须能够对疾病所处的解剖位置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认识的角度来看,这一模式本身也存在着内在缺陷,并在医疗实践中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生物医学模式对技术干预原则的盲崇以及彻底征服疾病的理想,是近、现代人类企图征服自然的一个缩影。endprint

3 生物中心论观点对现代医学模式的启示

《现代环境伦理》中所提出的伦理观点—“协同作用”[2],“既考虑了人类中心主义者的立场,也考虑了非人类中心主义者的立场,它超越了两者间的对立”,列举了“事例涉及全球经济扩张和将消费主义作为所有人的生活方式的总趋势给环境造成的损害”,“这些趋势产生的结果不仅引起环境的退化,也违背了尊重人的环境政策和实践,同样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与健康”[3]。以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为生物中心主义留出了生存空间。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与防治疾病过程中产生了对医学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即医学模式,其发展经历了原始形成的天命观念,即人类早期对疾病与健康的理解,形成了神灵医学模式,公元前古希腊运用水、火、土、风,与同时代的东方中国运用金、木、水、火、土来理解人类生命,形成了自然医学模式,近代随着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运用这一定律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包括人类生命,形成了机械医学模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产生,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20世纪70年代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于近、现代的医学模式主要是以生物学过程解释健康和疾病,将生物学手段作为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模式,这是经验医学转向实验医学的产物。它过分强调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特点,忽视了人的心理特性,并主要依靠医疗技术为动力和依赖硬件设施来指导医疗卫生实践,虽然创造了大量的医学奇迹,但导致的医源性与药源性疾病,致使医疗资源日趋紧张,医疗费用持续增长,这是医疗改革成为世界性难题的主因,这将阻碍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自1977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以来,不仅关注人与疾病的关系,还包括生物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及卫生服务等,从单纯的生物因素扩大到人的社会和心理因素,更深入地揭示了医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们往往对自然环境因素的认识只局限于个体周围环境,而忽略了大自然环境对医学的影响。因此,未来医学目的应努力使其以现实状况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力提倡和采用适宜技术。在有必要发展和应用医疗高新技术培训时,也应充分考虑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时限性,从长远看,现今的卫生战略必须确保人类健康状态的可持续性,并顾及未来子孙的健康。

从生物中心环境伦理中得到启示:医疗要着重扩大和丰富健康概念的内在涵义与以及个性特征,认识健康的重点要以环境伦理道德作为基础。WHO健康的定义是“健康(Health)是肉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随着社会科学发展及经济生活变化,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改变及精神生活多样化,人类的疾病普也发生了变化,健康的概念也随之发展,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指疾病或病弱”。这一概念不仅涉及到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还包括道德健康的整体健康概念。道德健康主要指有辨别善恶、真伪、美丑、荣辱等是非观念和能力,并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研究发现,心地善良、心怀坦荡,则会心理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反之,违背社会道德伦理,违法乱纪,则会产生情绪紧张、恐惧不安等情绪,对健康十分不利。对于终日睡不安枕、食不安味人诚惶诚恐者,很容易发生内分泌系失调与神经虚弱,身体免疫系统功能降低,人的内环境被破坏,在外环境的稍微改变下则不能适应,易导致疾病与死亡。人类要健康长寿,就要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份,爱护并尊重自然生命与自然界是人类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道德要求内化所在。

4 医学模式转变的思考

近300年来,人类过度的工业化发展导致自然生态环境恶化,随之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与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医学的发展客观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从而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日常医疗过程中的废物处理不当对环境的污染,医疗卫生需求的膨胀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性利用等等,这些现存事实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碳排放过多、臭氧层变薄、酸雨、雾霾,水源污染等各种环境污染已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4]。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的生活已发生重大变化:“居民收入和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2%”随着经济发展,基础建设极大改善,人们生活方式与出行方式也发生改变,由此带来的身心疾病,依靠现阶段的医学技术手段难以完全干预与彻底解决。20世纪末以来,医学面临的困难重重,促使人们将优先战略从治疗疾病的高科技转移为公共卫生战略目标,即是预防疾病和照料那些不能治愈的人们,使他们获得躯体和情绪上的安康,这强调了对有限卫生资源的公平与公正利用的医学目的,这一目的的实现,有赖于依赖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用较低的成本维护了人们的健康,它客观要求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保护人类健康的根本措施,因为人本身是大自然一部份。

医疗改革几十年来,现阶段“看病贵、看病难”,仍然存在“这主要是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矛盾由供给不足转向分配公平性不足和医疗成本控制不力时候,医疗政策‘放权让利未及时得到调整”,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医患矛盾突出,且日渐恶化,伤医事件数量与性质方面不断升级,因此未来医学在伦理学方面,应进一步扩大价值指向,将生态环境作为道德关怀的对象,在这一过程中,环境伦理学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规范值得医学伦理学借鉴,把医患及各相关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人类健康生存之道,及作为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保罗·沃伦·泰勒.尊重自然:一种环境伦理学理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2] 彼得·温茨.现代环境伦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4,389-408.

[3] 刘远明.环境伦理学对医学伦理学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80(6):22.

[5]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R].2014:3.

[7] 李玲,江宁,陈秋霖.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我国医改30年[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2):7-8.

(收稿日期:2014-1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