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科普教育*
2015-03-16翁伯琦张伟利
翁伯琦张伟利
试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科普教育*
翁伯琦张伟利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特色现代农业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抓手,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职业农民,而农村科普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该文通过阐述特色现代农业与农民科普教育的关系,探讨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中的科普传播,提出以农民科普教育促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特色现代农业 科普教育 关系 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来闽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福建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多样性特点突出,要围绕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上新步伐。这一重要讲话精神,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新论述与新要求,不仅对福建今后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对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农民是主体。在当前阶段,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要从依靠生产要素驱动或投资驱动转变到依靠创新驱动和劳动力素质提升上来,更加注重农业高新技术与现代经营理念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支撑作用。提高农民的整体科学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离不开农业科普教育。
1 特色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现状
特色现代农业是以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的最佳综合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强化创新驱动,做大农业产业,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应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1)地域性。环境和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输入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是特色现代农业的基础支持系统。(2)多样性。就是要体现品质差异、时间差异、季节差异和营销服务差异。独特还包括祖传的部分,祖辈们在各个不同的区域,在种植、养殖、加工方面创造有自身优秀的特色和绝招。(3)规模性。要通过种养加有效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经营、贸工农一体化管理,将特色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特色农业的稳定、持久的规模经济。(4)创新性。强调现代农业技术的引领和支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引领产业发展作为目标导向,把服务农村农民作为根本要求。(5)效益性。特色现代农业是针对市场需要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特色现代农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的经营收入,增加农民收入[1]。
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牵动“三农”工作全局,是区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可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可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大幅度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壮大农业实力;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带动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就福建而言,耕地面积少,人均不到0.55亩,作为粮食调入省份,粮食自给率不到40%,供求缺口比较大。“十二五”以来,福建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挥各地独特优势,构建以“一区三带七群十四基地”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空间格局,围绕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打造七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14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①。目前,全省十大特色重点农产品的产值占全部农业产值的比重已经超过八成,2014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产值3522.31亿元。以茶叶为例,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永春佛手、福州茉莉花茶誉满海内外,现有茶园面积348.4万亩,2013年福建茶叶产量34.7万吨,毛茶产值180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500多亿元,均居全国第一位[2]。另外,食用菌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林业产值居全国首位,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三位,人均水产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鲍鱼、牡蛎、大黄鱼、海带、紫菜等产量居全国首位。
2 特色现代农业与农民科普教育关系解析
2.1 特色现代农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转化、应用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根据向福州、漳州、龙岩、三明等地242户农户的调查,2013年福建农村农业劳动力情况如表1[3]。可知,农业劳动力年龄在40岁以下、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上的占比,明显低于农村劳动力。可见,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多是年富力强、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农业劳动力以50岁以上、小学程度以下的农民为主。因此,服务农业产业的科普任务艰巨。从调查结果看,有67.1%的农户近五年使用过农业新技术,其中:新肥料、新农药为51.3%,新品种使用率为43.6%,而新栽培技术及施肥技术、新病虫害防治方法分别为15.4%、15.8%,远低于二者,说明农民学习能力不足,更倾向于选择操作使用难度较低、易上手的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
表1 2013年福建农村农业劳动力情况(%)
注:基于242个农户的调查。
2.2 农业科普应该服务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农业科普是整个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科普是以广大农民为受众,以现代农业需要的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传播渠道和手段,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科技应用水平和农业生产能力的活动[4]。其中,传播新技术是其一个重要方面。从调查结果看,242户农户中,32.9%的农户近五年未使用过农业新技术,其中,50.6%是由于经营规模较小,33.8%的是文化程度和自身学习能力制约,26.0%的是没有获取农业新技术的途径,19.5%是配套设施不足。可见,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和没有获取途径而未能使用农业新技术的占了近60%。这显然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制约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的发展最终需要产业支撑,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面向农民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是农民获取新技术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举措。这需要加强农业科普工作,加快农村“五新”技术的推广。
3 农业科普促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着力发展“新三农”,即现代化的新农业、城镇化的新农村、职业化的新农民。培育职业化的新农民,需要发挥农业科普教育的作用,而农业科普不仅是科协组织的职责,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3.1 加强农业科普教育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和职能单位,必须提高农业科学素质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科协部门与农业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将其纳入本地区农业农村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省级有关部门出台农业科普规划或者计划,市、县、乡镇、村逐级制定适合地区经济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普规划,同时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逐级保障经费,落实责任,实施考核。特别是要重视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农业产业大县的科普教育建设,加强科学教育和普及力度。
3.2 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扶持和鼓励高校、非政府机构、企业开展农村科普活动。通过巡回宣讲农业科技知识、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组织技术培训、印发科普资料等等途径,使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服务于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根据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增强农民工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养培训规模。整合现有农村人才资源,将农村各类能手纳入培训服务队伍。
3.3 创新新媒体等科普形式
建立以电视为主、省级农业台为核心的基础农村科普平台,以各地区、各县市电视台针对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实际需要等为主要力量的特色平台。依托互联网,做好远程教育培训,把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的数字化媒体应用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通过“12396”信息平台,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借助手机平台,将远程培训模式——移动学习引入农民科技培训中来,农民随时随地可利用手机平台,进行交互式的技术培训、信息交流等,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3.4 加强农业科普队伍建设
农业科普教育工作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才队伍。依托国家省级科技园区,加速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作用,加强农业科技人员培训。推动农村信息化与农技推广服务有效结合,健全完善农业专家服务团、乡镇农技人员和村级信息员三支队伍,增强农技推广效能。细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引导有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科技人员在农村创业,通过科技创业行动计划实施,把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知识等现代科技要素引入农村。
3.5 发挥农技协等组织的作用
加强组织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科普工作更要靠有组织的网络来推动。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在普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农村实用技术中的作用,引导会员和农民依靠科技进步,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会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注释:
①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是:闽西北绿色农业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七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是:构筑果蔬加工产业集群、茶叶加工产业集群、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花卉加工产业集群;14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是:粮食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花卉生产基地、商品材生产基地、笋竹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油料生产基地、烤烟生产基地、中药材生产基地、畜禽生产基地、水产品生产基地、种业繁育基地。
[1] 刘荣章,吕姗,李建华,郑百龙,翁伯琦. 特色农业视角下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5): 544.
[2] 陈荣凯. 加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闽茶千亿产业集群[J]. 调研内参, 2014(10): 7-10.
[3] 福建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2015年福建经济和社会发展白皮书[R], 2015.
[4] 束春德,蒲艳春,刘福恒. 山东省农村科普的新变化及对策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32): 20177-20179.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14B15)、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2012NZ0007)、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CXTD1-05)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