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福建省农村金融发展对策

2015-03-16

海峡科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农村信用农村金融福建省

黄 辉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福建省农村金融发展对策

黄 辉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经济新常态下,围绕福建省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梳理政府在推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路径选择,从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加强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方面,发挥政府、农村金融主体以及信息化技术等的作用,破解农村金融发展难题。

经济新常态 农村金融 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象,这是同一阶段出现的状态,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下行压力,对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联系福建省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破解发展难题,以期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1 新常态下福建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进入“新常态”后,随着福建省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5年前三季度,福建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98.67亿元,同比增长9.0%,第一产业增加值1220.50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8735.91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6442.26亿元,增长9.4%。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农业增长率与第二、三产业增长率相差将近6个百分点,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农业生产成本也不断上涨,农民增收缓慢,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也受限于此。

1.1 农村资金供需存在不均衡,山区、沿海区域差别明显

农村金融在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4年,福建银行业快速发展,总资产额达5.97万亿元,其中存款总额为3.07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84万亿元(见表1)。全省共有15家农商行、51家农信社、40家村镇银行和20家农商行异地支行,农村金融体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65.68亿元,仅占全省贷款总额的8.9%,人均贷款余额为6488元,农村中小企业有庞大的贷款需求,却缺乏相应的资金供给,很难满足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同时大量的资金涌入城市寻求更高收益,加剧农村资金供求失衡,农村资金缺乏进一步加剧。山区和沿海经济发展也不均衡,大量的金融网点设置在沿海及城市区域,而山区和农村和金融网点相对较少,区域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表1 福建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和贷款余额(2010-2014年)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15). http://www.stats-fj.gov.cn/tongjinianjian/dz 2015/index-cn.htm

1.2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受到挑战,经营风险进一步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和市场资金谨慎将引发农村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原有的信贷资产增速下滑将促使农村金融机构盈利增长进一步放缓,新开展的林权、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将面临更多挑战,农业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将进一步显现,信用贷款风险敞口加大,并可能导致信用违约行为高发。同时,随着人民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业务增长有限,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等产品进一步导致优质资产分流,原本薄弱的业务结构也面临利差收窄、负债资产减少的问题,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和资产管理业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粗放型的业务扩张将面临重重挑战,势必影响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和稳定。

1.3 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信用系统建设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虽然农村金融机构对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但营业网点的优化裁撤调整导致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农村金融研发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缺少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专项业务和产品结构。农村信用系统建设发展较慢,个别部门对农村信用系统建设积极性不够,个人征信体系存在部门化、碎片化的现象。农民对信用采集和信用档案体系建设认识不足,心存疑虑,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2 福建省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扶持政策

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民合作金融权益,拓宽农村抵押物范围,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林权、宅基地等作为贷款抵押物,破解融资担保难题,逐步完善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法律体系。要建立农村金融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沟通协作,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规范和引导,吸引更多金融要素进入农村市场,并对金融机构投资“三农”贷款比例提出要求,使金融要素和农业生产、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相融合,促进农村产业体系发展。要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有效利用财税政策,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促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

2.2 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进一步放宽农村金融主体设立门槛,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农村金融领域,积极支持设立村镇银行、农民互助基金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农村民间借贷行为。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推进商业银行和农村保险机构合作,积极开发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三农”服务新业务品种,提高农村金融需求与服务的切合度。大力发展农村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允许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积极开发符合农村需要的农作物保险等产品,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

2.3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逐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协调公安、民政、税务等相关部门建立农户诚信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农户家庭收入、贷款偿还能力、信用程度等资料,分析农户信用等级,提供差别利率和额度信贷,推动农村信用认证、信用评级、信用咨询服务商业化应用,构建守信受益、失信受惩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信用担保制度,并开展农户信用互担互保,积极发展信用担保中介组织建设,激发基层金融信用中介组织活力。

[1] 徐松兵.农村金融需求及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探讨[J].现代金融,2010(8): 19-20.

[2] 刘英基,杜传忠,刘忠京. 走向新常态的新兴经济体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2015(1): 117-121.

[3] 王浩.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福建省数据为例[J].台湾农业探索, 2008(3): 65.

[4] 王辰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任重道远[J].农村金融研究,2009(2): 28-30.

[5] 张占斌,周跃辉.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J]. 经济体制改革, 2015(1): 34-38.

猜你喜欢

农村信用农村金融福建省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山西省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平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制方向浅析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