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岭玉矿与良渚文化玉料来源再探
2015-03-16曹昕运
曹昕运
(溧阳市文化广电体育局 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 常州 213300)
一、小梅岭玉石矿简介
1982年江苏省地质矿产局区域调查队钟华邦工程师在溧阳小梅岭地区发现了透闪石软玉矿床。1990年,考古和地质工作者在溧阳小梅岭联合调查,正式发现了产于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与下二叠纪栖霞组镁质大理石岩接触带玉矿,这也是迄今在江浙一带发现的唯一玉矿。小梅岭玉石矿为典型的透闪石,种类有白玉、青白玉、青玉和碧玉。当今考古界普遍认为,良渚文化所用玉料的硬度与此矿石相当,良渚文化玉器来源于溧阳软玉,但还有一些争议。
杨伯达先生在《丁沙地遗址出土“玉角”考——溧阳小梅岭玉及句容茅山石即瑶琨》中表示,战国时期的《禹贡》中所载“东南之美玉”瑶和琨,说的就是溧阳梅岭玉和句容茅山石。闻广先生在《中国古玉地质考古学研究的续进展》中确认梅岭玉石矿是南京市浦口营盘山崧泽文化和江南不少崧泽、良渚文化玉器的来源。蒋卫东先生在《良渚玉器的原料和制琢》中也认为“可以初步判断,太湖流域的史前玉料的原料应当产于本地区的天目山脉、宜溧山脉及茅山山脉的个别山体中。”但中国地质大学李晶等在《江苏溧阳软玉与良渚文化庄桥坟遗址出土软玉的特征对比研究》一文中认为良渚文化庄桥坟遗址出土玉器与溧阳软玉样品不同。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溧阳市普查办在溧阳市天目湖镇梅岭村西北约300米处的采石宕口发现小梅岭玉石矿。该采石矿洞已废弃,仅存100平方米左右的水池,大宕口长18米,宽9米,小宕口长6米,宽2米。其GPS坐标为北纬31°11'00.9,东经119°24'30.9,海拔115.2米。该采石矿是最近几十年的采石矿坑,至于是否有新石器时期的采矿遗址,目前还未发现。最近,在与小梅岭一脉相承的安徽广德下寺境内的庙西山上也发现了玉石矿,是梅岭玉石矿脉的延伸,已小规模开采。可见,小梅岭玉石矿的矿脉勘探还不全面,在良渚文化时期甚至更早,肯定比现在的分布范围大得多。
二、古沙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存简介
(一)古沙河简介
古沙河,发源于安徽省广德县的仙人、木子两岕,与溧阳县境内的石龙岕、李丰岕、西塘岕等山岕峻岭,总计48条涧溪汇合而成。古沙河干支流全长46.5公里,其中钓鱼台山以下(即今水库以下)8公里。不包括钓鱼台山以下,集水面积148.5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今天溧阳市天目湖镇、戴埠镇,还包括安徽省广德县新杭镇的部分区域。沙河水系属戴埠河的一大支流,向东北7公里与戴埠河(旧称戴溪河)汇流于新桥上游,再向东北延伸,至百家塘再分注宜兴市厔屋溪、溧阳市南河(旧称胥溪河)入太湖。
沙河流域,地形由南向北倾斜,山高坡陡,地形狭长,下游为平原圩区,河道狭窄,洪水易于集中,常遭洪水侵袭。每年汛期骤降暴雨时,山洪暴发,洪水瞬时直泻而下,常酿成洪涝灾害。1958年9月7日,为解决沙河水患,在沙河流域开工兴建沙河水库,1961年主体工程竣工,古沙河的中游和部分支流都淹没在库底。1972年12月15日,从沙河水库溢洪闸开始,对古沙河的下游以老沙河为基础,进行全线拓浚,并裁弯取直。
(二)东陵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地层和遗物
东陵位于古沙河下游,位于沙河谷底中,上世纪70年代这里曾开挖砂矿,揭露出厚达8米左右的全新世中晚期沉积,其中②—④层属于良渚文化时期,时代约4700—5000a。东陵砂矿剖面显示,良渚文化时期,古沙河流域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并有较多竹子生长,气候温暖多雨,略好于现代。在第②黄色中粗砂中出土了石斧、石锛及三足陶鬶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在第③黄色砂,含带柄斧、有段石锛及陶器。
(三)溧阳市文管办库藏文物统计
据统计,溧阳市文管办库藏的,除了考古发掘物以外,历年采集的溧阳地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共有82件,其中骨角器3件,陶器3件,玉器2件,其余为石器。其中古沙河流域采集新石器时代文物53件,占到了总数的64.6%。
(四)古沙河上游新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
2009年11月—2010年3月,在溧阳抽水蓄能电站考古发掘中,南京博物院在对溧阳市天目湖镇吴村村委桃园村的刘家山土墩墓的发掘中发现,此墓的人为堆积用土是从附近搬运而来的。在此墓第①层—⑤层都出土了较多的夹砂红陶片,特别是在第③、④层出土了一些器形可辨的陶片,属典型的良渚文化时期陶器,有鬲口沿、鬲足、鼎足、支座等,说明在2009LWLD1附近地区存在有良渚文化时期的遗址类遗存,并且内容较为丰富。
三、溧阳古沙河流域与小梅岭玉矿关系探究
(一)从地理位置来看
从图1可以看出,古沙河的上游支流徐家园河就起源于小梅岭玉矿所在的山区。古沙河的另一条重要支流中田舍河则源于安徽省广德县的仙人、木子两岕,然后南、西两面呈半圆形环绕小梅岭玉矿,距离徐家园河最近的处仅有1.3公里左右。此外,中田舍河源头仙人岕东侧约6公里处的安徽省广德县新杭镇砖桥陈家边村上严坞岕村。1985年11月,村办采石场在此采掘花岗石料,于地下1米深处出土大型有段石锛3件。石锛之大,制作之精致,实属罕见。1994年,三件有段石锛被鉴定为新石器时代一级文物。
图1
中田舍河与徐家园河汇合于山丫桥附近。山丫桥民国24年(1935)有山丫桥乡,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此桥为“三丫桥”,现已沉入沙河水库。天目湖镇吴村村委刘家山附近的良渚文化遗址,就位于山丫桥西边不远处,距离小梅岭玉矿直线距离仅6.5公里,两者之间可以通过水路联系。该遗址的出土器物见表1。
表1
在古沙河的下游,新石器时代文物采集地点有洋渚、东陵、桂林、茶亭、小桥头、鲁里、杨家边、黄家湾、孙家头、姜家边、河南东队、漩水搪12处,另外古沙河道和沙河水库溢洪道采集的文物有10件。现将溧阳市文管办库藏部分具有良渚文化特征的文物记录如表2。
表2
这些遗址、遗物的发现表明,小梅岭古玉矿所在的古沙河流域上游在良渚文化时期甚至更早,已有人类居住生活;而古沙河的下游地区,新石器文物发现的地点多达13处,有些就直接出土于古沙河道中,说明这一时期古沙河下游两岸人口居住更为密集,古沙河已经成为联通上下游的水路通道;古沙河的中游,因为沙河水库的建成,未能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物。总之,从地理位置来看,在新石器时代,小梅岭古玉矿所在的古沙河流域已经成为人类聚居的区域,即使是古沙河流域的源头处的宜溧山地平均海拔也只有200-300米,因此,人类发现并开采梅岭古玉矿是非常容易的。
(二)从石器制作来看
宜溧山地的西侧和西北侧,有马家浜文化的神墩遗址和秦堂山遗址,目前出土了二三十件玉器,其中就有透闪石-阳起石类软玉,颜色多为青绿色或青白色,与小梅岭玉石料质地、颜色相符。同时出土还有多件砺石器,为磨制石器的工具见表3。此外,1984年8月25日在小梅岭玉矿西北约30公里的原汤桥乡采集到一件新石器时代石磨具,现藏于溧阳市文管办。该文物高7厘米,宽9.5厘米,槽口深3厘米,也为磨制玉石器的工具。可见,从石器制作来看,无论是玉器成品还是制造工具,都说明溧阳地区早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就已经采石制作玉器,其玉石料来源应为附近小梅岭所在的宜溧山区。
表3
(三)从小梅岭玉石向外运输来看
小梅岭玉矿地处良渚文化的边缘地区,而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域在浙江余杭和太湖流域的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是如何将数以吨计的玉石产品进行长途运输的,根据古沙河的出土遗物和地形,试做如下推测。见图2。
良渚文化时期,古溧阳人利用古沙河运输采掘后的玉石原料,或者就近加工制作成品后再外运。外运路线可分为2条,北线经由徐家园河或中田舍河到古沙河,再到戴埠河,再经厔屋溪或南河,运输到太湖,进而运输到浙江余杭和太湖流域等良渚文化中心区域。南线经由苏皖山间松岭、李家园等地的古道,再经水阳江或徽杭古道,运输到安徽、浙江等良渚文化中心区域。考虑到水利运输的便利性,北线应该是运输小梅岭玉石矿的主要通道。古沙河经常爆发洪水,运输玉石料有时是件相当危险的事情,这也许就是古沙河河道和河边砂矿中经常采集到新石器时代文物的原因吧。
良渚文化时期已经掌握使用船来运输的技术。早在马家浜文化时期,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遗址就出土了完整的木桨和体型硕大的木橹,常州圩墩马家浜遗址也出土了木橹木桨,说明那时江浙地区的居民已能驾驭大型水上交通工具。在良渚文化的兴化县蒋庄遗址曾发现用一整根巨木掏挖成的独木船棺,长度超过2.5米,宽度超过1米。
图2
总之,溧阳古沙河流域,无论从地理位置来看,从玉石器制作来看,还是从向外的运输途径和技术来看,在新石器时代,尤其是良渚文化时期的溧阳人已经具备了生产、制作、外运小梅岭玉石的可能和技术,这再次印证了小梅岭古玉矿为良渚文化玉料产地一说。
[1]邹厚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0.
[2]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2010年年报[R].2011.
[3]肖梦龙.试论石斧石锛的按柄与使用——从溧阳沙河出土的带木柄石斧和石谈起[J].农业考古,1982(2).
[4]林留根.骆驼墩文化初论[J].东南文化.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