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长江大学为例

2015-03-16蒋四华黄群俊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创新型成员人才

蒋四华 黄群俊

(长江大学 人事处,湖北 荆州 434023)

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工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型科研团队是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建设高水平的地方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有利于发挥团队优势和凝练学科特色,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近年来,创新型科研团队在国内科技管理理论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如辛琳琳(2011)[1]探讨了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组织行为模式;李志宏等(2012)[2]对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进行了系统动力学分析;许治(2015)[3]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程度的影响因素;冯海燕(2015)[4]结合PDCA循环理论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绩效考核的管理框架,并阐述了该框架在实践中的应用过程。尽管对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是从现有理论文献来看,还缺乏对“如何将这些理论研究用于指导现实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这一问题的关注,因此有必要进行研究。

一、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概念、特征及运行机制

(一)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概念及特征

对于团队和高校科研团队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界定和阐释。如 Robbins(1990)[5]认为团队是一种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陈春华和杨映珊(2004)[6]将科研团队定义为,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王怡然和陈士俊(2007)[7]认为高校创新团队是为了创新而组建的团队。综合以往学者们的定义,笔者认为,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是指在高校中,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根本目的,有着共同的愿景或科研目标,由为数不多的具有高度协作性和技能互补性并且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正式群体。

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主要包括以下特征:一是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科研项目是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依托,通过项目申报和实施获得科研经费保障科研团队的有效运行;二是以科技创新为根本目的,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一个没有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团队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创新是创新型科研团队的核心;三是有共同的愿景和科研目标,共同愿景是凝聚科研团队成员的前提条件,科研目标是科研团队成员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一般而言,团队成员对共同愿景和科研目标的认同度越高,团队创新的绩效水平越高;四是具有高度协作性和技能互补性,科研工作越来越体现为高度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这要求团队成员加强协作和沟通,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具有互补性,共同协作才能有效解决科研难题;五是相互承担责任,由于科学研究具有高度的专业协作性和关联性,每个团队成员所承担的科研工作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其他成员的工作,因此,团队成员只有相互承担责任,才能建立团队信任关系,保证团队共同目标的完成;六是由为数不多的科研人员组成,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人数根据科研目标或任务的不同会有差异,但对一个创新型科研团队来说,并不是成员越多越好,保持适度的规模对于提高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绩效更有利。

(二)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运行机制

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组织管理机制、协作沟通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这些机制的有效构建和运行对于高校创新型团队的绩效产出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组织管理机制。组织管理机制是指为实现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目标,对团队成员及其行为的系统性设计和安排。主要包括团队目标的明确、团队领导的选拔、学术梯队的打造、团队文化的建设、团队成员的职责分工等。

第二,协作沟通机制。由于团队成员在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成员对团队愿景、目标和工作任务等方面的理解偏差,往往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此,要建立关于团队理念和目标、团队知识和信息、团队工作和任务等方面协作沟通的制度,并选择良好的沟通方式,以增强科研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和协作意愿。

第三,激励机制。要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在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运行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地采用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危机激励、民主激励、爱心激励等正向激励措施,同时也应建立适宜的约束机制和惩罚机制,以强化团队成员的组织意识、纪律意识和合作意识等。

第四,评价考核机制。对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绩效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是促进团队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改进团队建设和管理方式和方法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和筛选关键指标,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团队创新性科研成果进行系统评价,可为团队激励提供重要依据。

二、长江大学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团队目标不明确且缺乏前瞻性

科研团队的共同目标和方向对于降低团队冲突,促进团队成员的合作,提高团队合作绩效和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创新型科研团队的项目主管缺乏学术前瞻性,不能对科学研究活动起统领作用,团队中科研工作目标和方向不统一,科研资源未得到有效的整合,团队成员凝聚力不够,影响团队创新的绩效。

(二)团队内部缺乏管理活力

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研团队的学术水平和管理活力。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部分学术带头人在学术研究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水平,但在团队管理方面还缺乏相应的能力,使得创新型科研团队缺乏规范化的管理,计划不合理、沟通不通畅、协作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进而制约了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绩效产出水平。

(三)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

创新型科研团队成员的构成要求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方面具有较高的互补性,通过知识共享和协作创新来促进团队目标的实现。但由于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院系建制、单一学科壁垒和保护主义,使得跨学科团队的构建受阻,以至于大部分创新型科研团队中成员的知识结构相似,成员梯队结构不合理,进而导致创新活力不足。

(四)团队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对创新型科研团队绩效的科学、合理和有效的评价,为激励团队成员提供依据,还可促进团队提高创新能力和改进科研工作。但由于学校现行考核制度、职称、工资福利等评定的主要依据仍然限定为科研成果的量化指标,使得团队成员合作意愿降低。同时,对团队创新绩效的考核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的方式,也使团队成员在科研中出现盲目追求科研成果数量忽视科研成果质量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长江大学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推动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力度

承载和实施“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青年千人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特聘教授”等团队和人才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原创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围绕领军人才配备学术平台和学术助手,形成以领军人才为主导、相关人才为补充和配套的人才集群,培养和建设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顶尖创新团队,并相应地设立“创新团队基金”。同时,对优秀团队要采取确定方向、自由选题、持续支持、重点突破的措施,在政策上要有所倾斜,给予相对独立的体制环境和运行机制。

(二)加快创新型科研团队人才建设步伐

依托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加大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团队人才梯队。重点学科要有进入国家杰出人才计划的人选,各个学科要有进入省部级人才计划的人选。加大组织实施“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楚天学者计划”等力度。深入实施“长江人才计划”,长江人才分为长江杰出人才、长江领军人才、长江菁英人才三个层次,每两年组织一次长江人才的遴选和聘用工作,其中长江杰出人才、长江领军人才聘期为4年,长江菁英人才聘期为3年。通过该计划,力争在5年之内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提升创新型团队科研水平,优化创新团队人才梯队结构。

(三)增强创新型科研团队内部管理活力

创新型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是团队中最有话语权的成员,常常在团队中扮演领导角色,其对团队科研及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团队资源的调配、团队目标的定位和分解都会影响到团队成员的创新活力和合作意愿。因此,学校应不断推动对科研团队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对创新型科研团队领导的选拔机制,不断提升创新型科研团队负责人的管理水平。在增强团队内部管理活力方面,还应全面推行目标管理,以增强团队目标的引导性、自主性。从学校层面建立科学研究目标管理体系,将学校总体科研目标分解为各科研团队的目标,并将团队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团队成员的科研工作或任务,进而将责、权、利进行明确和统一。

(四)建立和健全创新型科研团队考核评价机制

要确保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取得成效,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和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要制定创新团队遴选、支持和考核办法,探索在年度、聘期考核中引入团队考核机制,团队考核与年度绩效和聘期考核结果挂钩;在比较成熟的学术团队中试点人事、薪酬体制改革。在评价机制中,一是要对团队实行动态考核管理,建立动态评价机制,进行定期评价,使创新型科研团队在竞争环境中成长,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改进科研工作;二是评价指标的设计应考虑学科差异性,体现全面、客观、公正和公平原则。

[1]辛琳琳.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组织行为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11(1).

[2]李志宏,赖文娣,白雪.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管理学报,2012(10).

[3]许治,陈丽玉,王思卉.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程度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5(5).

[4]冯海燕.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绩效考核管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5(1).

[5]Robbins.S.P.Organization Theory:Structure,Design and Application[M].San Diego:Prentice-Hall,1990.

[6]陈春华,杨晓姗.科研团队运作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王怡然,陈士俊,张海燕.高校创新型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8).

猜你喜欢

创新型成员人才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