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与女性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2015-03-16陈海兰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陈海兰,高 宇☒(.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2.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血脂异常与女性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陈海兰1,高 宇2△☒
(1.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2.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女性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因心血管疾病在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表现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如在Framingham Heart及INTERHEART的观察性研究中均发现,在全世界的诸多国家,男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平均年龄较女性早10年,且在动物模型试验中也得出相同的结论[1]。但是对于女性2型糖尿病这种特殊的人群,这种性别差异则显得很微不足道,女性随着绝经后体内雌激素的分泌减少,使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紊乱(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疾病的发生率均较绝经前提高。研究表明,在校正了其它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后,2型糖尿病使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3-4倍,而使男性只增加2-3倍。因此,如何降低女性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一直是国内外临床医生的实验研究课题。英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单独降低血糖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为体内诸多危险因素参与了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且最常见、最重要的是血脂紊乱。本文针对血脂异常与女性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做如下综述。
1 性别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9.7%,以此数据推算,我国成年人中就有九千多万人为糖尿病患者[2]。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精神压力、肥胖、不良的生活习惯(高酒精、低水果、低纤维的摄入)等,其中糖尿病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性增加2-4倍。虽然女性与男性糖尿病的发病率大致相同,但女性糖尿病患者较男性有较高的危险性发生心血管疾病,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胰岛素抵抗程度、性激素水平及年龄差异等。文献报道,年轻女性有较低的危险性患心血管疾病,但当患有糖尿病后其危险性明显增加。在“护士健康”研究中发现,女性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较非糖尿病女性高8.7倍,对这种现象的发生,目前还没有合理的解释。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在近几十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女性糖尿病患者[1]。
高血糖、胰岛素抵抗、游离脂肪酸增多被称为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三大主要机制,主要通过降低对NO的利用率、激活体内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增加糖基化终末产物的产生及相应受体的激活等,使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受损。对于女性糖尿病患者,雌激素被称为心血管疾病的保护因子。研究表明,雌激素具有使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加、防止血压升高、保护血管内皮的稳定性、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抗炎及抗血栓形成等多方面保护作用,所以,阐明了绝经后女性患心血管疾病风险性增加的病理学机制[3]。国外的一项长期临床调查发现,对绝经后女性而言,血浆雌酮水平小于15pg/ml时,可作为一个独立的患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4]。国内关于绝经后女性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女性糖尿病患者不仅存在高血糖、高体重指数等方面的代谢紊乱,还存在性激素的紊乱,如高睾酮、低雌二醇。临床试验表明,雌激素及生理剂量的雄激素是胰岛素的刺激物,超出或低于生理剂量的雄激素均产生胰岛素抵抗。女性年龄超过40岁后,体内雌激素的分泌量会逐渐减少,间接导致雄激素的增多,所以,在中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体内有较强的胰岛素抵抗,并且可以在很长时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保持体内高血糖环境,加速糖尿病的发生、发展[5]。国外文献已证实,空腹血糖水平稍高的女性较男性有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预见性,有更高的预见性发展成糖尿病,所以,有人提出是否应该将女性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水平调低,对这一问题目前还未有明确的答案。在欧洲心脏调查发现[6],与男性相比,女性有普遍性的血糖不正常;对有冠状动脉疾病的男性、女性患者进行糖耐量试验时,仅有19%女性和27%男性患者的血糖值在正常范围;而且女性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塞后比男性患者预后差,认为与女性合并心血管疾病后临床表现较男性不典型、就诊率低、误诊率高有关。
2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血浆中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这种血脂异常的出现与胰岛素抵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⑴在生理状态下,脂质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存在于血液中,并以脂蛋白形式将TG运送肝脏中,在肝脂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再作为底物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通过肝脂酶的诱导形成低密度脂蛋白。因胰岛素能抑制肝酯酶的活性,故胰岛素抵抗时,肝酯酶的活性会升高,导致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引起VLDL和LDL-C的升高[7]。⑵胰岛素抵抗时,使体内的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LDL受体功能降低、胆固醇酯酶转运蛋白活性增强。脂蛋白脂酶的活性降低,使游离脂肪酸的再酯化降低,出现游离脂肪酸增多。正常情况下,血液中LDL-C的清除主要是通过与LDL受体结合,当出现LDL受体功能减低时,则会使LDL-C清除减少,出现LDL-C升高。胆固醇酯酶转运蛋白起着平衡TG及HDL的作用,使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与载脂蛋白B中的甘油三酯迅速发生交换。当出现胰岛素抵抗时,CETP的活性增强,使体内产生大量的TG及低水平的HDL-C[8]。⑶胰岛素抵抗还可增强脂肪细胞中的激素敏感性酯酶,促进脂肪细胞中的TG分解产生大量的脂肪酸,进一步引起体内VLDL、LDL-C升高。此外,胰岛素抵抗可使胆固醇流出调节蛋白(ATP结合转运蛋白A1)的功能减低,抑制体内胆固醇从细胞内流出,抑制HDL-C的形成,降低血浆中HDL-C。⑷胰岛素抵抗使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一直处于高血糖的环境,产生大量的糖基化终末产物,此过程会生成大量的氧自由基,使LDL-C被氧化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9-11]。通过临床观察,女性糖尿病患者常具有肥胖体型,特别是腹型肥胖,加重胰岛素抵抗,使体内的糖不能正常代谢而发生糖-酯转化,产生大量的甘油三酯,出现脂代谢紊乱。绝经后女性由于失去了雌激素对脂代谢的保护作用,更易出现血脂异常。
3 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特点及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在“INTERHEART”方面的研究分析表明,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少运动锻炼)对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性明显高于男性,而且高血压、吸烟与青、中年女性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高于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可以正常,也可以呈现高LDL-C、低HDL-C和高TG水平。高LDL-C对男、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性无明显的差异,但是低HDL-C和高TG水平对女性血管疾病的风险性明显高于男性。在“女性健康研究”中报道[12],当体内的载脂蛋白B100<0.9g/L时,女性有较低的危险性患心血管疾病,此时,HDL-C的水平与心血管疾病无明显的相关性。女性中只有少数是糖尿病患者,但是这些患者常常具有心血管疾病。通常,绝经前女性比同龄男性体内有较高的HDL-C、apoA-I和低LDL-C水平,但是,绝经后女性血浆的LDL-C水平明显高于男性。至今为止,糖尿病患者脂质代谢在性别方面的差异还未完全揭示,尽管如此,为了减少男性、女性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一些通过干预脂代谢或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一期、二期项目已在实施[6]。
4 前景与展望
众多学者提出了能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治疗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死亡率。女性2型糖尿病有其特殊的特点,因为雌激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学者提出能否用雌激素替代治疗预防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过去,糖尿病被视为该疗法的禁忌证,因为它使正常育龄妇女出现糖耐量减低。随着对雌激素的深入研究,有文献报道[5],生理剂量的雌激素能提高绝经后女性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但超出此生理剂量则又会增加胰岛素的抵抗。目前,应用雌激素的药物替代治疗在临床上仍存在争议,因为在女性生育期的不同阶段及患者亚临床血管损伤的程度不同,雌激素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异,研究发现,对绝经晚期(大于10年)应用此疗法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性。对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应临床随诊,因为她们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则可以有效降低女性2型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发生。
调脂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首要且重要的措施。经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被称为调脂的一线药,它通过抑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减少了胆固醇的生成,同时还具有上调LDL受体、改善和恢复血管内皮、稳定粥样斑块、减少氧化应激、抗炎及抗血栓形成等多种作用。但是有临床研究发现,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并未减少,可能是因为其只降低了LDL-C的浓度,并未升高HDL-C的浓度[13-14],但高LDL-C和低HDL-C均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而贝特类药物则能双管齐下,可以通过PPARα减少VLDL的生成,提高脂蛋白酯酶的活性,在减少LDL-C生成的同时,还升高HDL-C水平,故能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15-17]。
国内外学者正在不断探索防治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新方法,由于发现去除脂联素受体的糖尿病患者体内出现了大量的泡沫细胞[8],于是就出现了脂联素疗法。还有学者还提出激素受体调节剂及基因治疗等措施。由此可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任务是长期而艰巨的。
[1]Dantas AP,Fortes ZB,de Carvalho MH.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ic women:Why do they miss the female protection?[J].Exp Diabetes Res,2012,2012:570598.
[2]孙晓红.不同病程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J].临床进展医学,2013,22(2):100-101.
[3]张维明,梁宪宏,孟庆文.老年女性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血脂代谢异常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9):1063-1064.
[4]de Padua Mansur A,Silva TC,Takada JY,et al.Long-term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inf luence of estrone levels on event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or at high risk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Scientif ic World Journal,2012,2012:363595.
[5]杜丽婵,区洪炎,王小霞.女性糖尿病患者绝经后性激素保护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指南,2013,11(13):174-175.
[6]Norhammar A,Schenck-Gustarsson K.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J]. Diabetologia,2013,56(1):1-9.
[7]Su J,Hua X,Vikström M,et al.Low levels of IgM antibodies to oxidized cardiolipin increase and high levels decreas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60-year olds:a prospective study[J]. BMC Cardiovasc Disord,2013,13:1.
[8]Arthur FK,Adu-Frimpong M,Osei-Yeboah J,et al.Predic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postmenopausal Ghanaian women using obesity and atherogenic markers[J].Lipids Health Dis,2012,11:101.
[9]Musso G,Cassader M,Michieli FD,et al.Effect of lectinlike oxidized LDL receptor-1 polymorphism on liver disease, glucose homeostasis, and postprandial lipoprotein metabolism in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J].Am J Clin Nutr,2011,94(4):1033-1042.
[10]Akalin A,Temiz G,Akcar N,et al.Short term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on endothelial functions and oxidized LDL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Endocr,2008,55(5):861-866.
[11]Matsuda M,Shimomura I.Roles of adiponectin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obesity-associated metabolic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Rev Endocr Metab Disord,2013,10(3):101-102.
[12]Mora S,Buring JE,Ridker PM,et al.Association of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with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women,by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apolipopro-tein b100 levels:a cohort study[J].Ann Intern Med,2011,155(11):742-750.
[13]Miyares MA, Davis K.Patient considerations and clinical impact of 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 inhibitors in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emia:focus on anacetrapib[J].Vasc Health Risk Manag,2012,8:483-493.
[14]Sugimoto K,Rakugi H,Nihon Rinsho.Standard control for diabetes in older adults based on practice guidelines-the target values of blood glucose,blood pressure and lipids[J].Nihon Rinsho,2013,71(11):1913-1920.
[15]Kigawa Y,Suzuki T,Oba K.Overview of drug therapy in elderlydiabetic patients[J].Nihon Rinsho, 2013,71(11):1982-1986. Simonyi G.Statins and the risk of diabetes[J].Orv Hetil,2013,154 (43):1691-1695.
[16]Sasaki J,Miwa T,Odawara M.Administration of highly purifi ed eicosapentaenoic acid to statin- treated diabetic patients further improves vascular function[J].Endocr J,2012,59(4):297- 304.
[17]Tian L,Luo N,Klein RL,et al.Adiponectin reduces lipid accumulation in macrophage foam cells [J].Atherosclerosis,2009,202(1):152-161.
R587.1
A
1004-6879(2015)01-0065-03
201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