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015-03-16高华唐山广播电视大学开平分校063000
高华(唐山广播电视大学开平分校063000)
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华(唐山广播电视大学开平分校063000)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公正、客观透明的评价,选择恰当的载体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评价很重要。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的几种方法。
一、用观察法和巡视指导法,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基本的操作方法是否掌握,学习方法是否正确,是衡量学生是否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标准。在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观察法、巡视指导法等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个评价的结果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成A、B、C三个等级。一般是进行基础知识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巡视指导,根据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作品的完成情况的观察,将那些具有端正学习态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够迅速且按要求完成作品的学生记为A等;将那些具有端正学习态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够按要求完成作品的学生记为B等;将那些具有端正学习态度、但学习方法不够合理、不能按要求完成作品的学生记为C等。将考量的结果进行简单的记录,再将记录结果进行积累后,对于获得C等的学生就要采取加强指导,成立互助小组等措施进行帮助,改善他的学习方法,提高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二、用分组评价法,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有了评价标准,就可以进行评价了。我们在组织学生评价的时候,可以选择自评和互评两种方式,我一般采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在分组时我会结合基础内容评价时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尽量每个小组都有不同评价等级的人,然后根据他们的能力不同取长补短,分工合作。分组完成后,学生都会为自己的小组取名,每个小组只选取一个参赛作品在全班进行评比,每个小组都会领到一个小组活动记录单和一个小组活动评价单,每个小组都会选出一个小组长,然后由组长组织填写小组活动记录单,设计自己小组的活动内容,填写完成后,我会对小组活动记录单的内容进行审核,合格后,小组活动就开始了。小组活动的目的在于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用所学知识自己创作作品,达到复习提高的目的。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有任务,都要有职责。尽量激发每个人的长处。
经过一课时或两课时的小组活动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每个小组会领到一张小组评价单,进行评价的时候,由各小组轮流展示作品,并由一名小组成员进行讲解,小组作品为什么这么做,小组成员都各有什么分工和作品有什么等等进行说明。评价的方式为每个小组一张作品评价单,由全组学生集体讨论填写,但不评价本组作品。教师一张作品评价单,对所有小组进行评价。最后将每个小组所得的教师和各小组给出的分数进行汇总得出的平均分为本小组的最终得分。为了防止小组成员中有坐享其成的情况,每个小组成员均要求有分工,有职责。确保每个学生均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在小组活动中能够取长补短,有所收获。最后根据各个小组的最终得分,对于得分最高的小组给予奖励。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地巡视,观察小组合作及完成情况,并适时地对各个小组进行指导。
在评价环节,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就是有的小组在展示过程中不会“推销”自己的作品,对作品渲染得比较少,也没有对自己的小组成员和各自的职责进行详细介绍,造成了失分。还有的小组在打分过程中不够公开公正,打分有失水准,没有反应出作品的真实水平。对于每次活动的结果,我都以Excel表的形式进行了记录,对于我的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积累。虽然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方法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改进,但是通过课堂实践,也展现出了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对所学内容掌握也更加牢固灵活,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我认为是可以继续推广的。
三、用罗列数据与描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
在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后,为了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有所认识,在最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仅仅采用罗列数据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在组织学生进行最终评价时,会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小组合作能力、个人表现等方面进行描述性评价。描述性评价的语言不必很多,但是要求必须要反映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必须对被评价对象有所帮助。在这里,我借用了英特尔未来教育中的“3+1+ 1”的描述方法,即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语言性评价时,必须要描述出被评价对象的三个优点,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一个实用的建议。在最初的描述性评价时,学生不太了解如何界定作品的优劣,很多学生不知道要说什么,或者在评价过程中没有站在公正的角度去看,导致整个过程都不是很顺利。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站在一个公平公正的角度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给学生建议,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由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想法,然后由组长组织大家总结,最后由发言员来最终说出评价结果。或者让每个小组在对评价对象进行评分时,说出评分的理由等。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学生已经由不敢评价、不会评价到说得头头是道,被评价对象也能够通过别人的评价找到自身的问题所在,便于提高。
总之,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反映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发展状况,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水平,采用灵活的、多样性的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同时,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遵守四个原则:导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还要注意不但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但是,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距的。承认这一点,教师就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评价标准,采用更加灵活的评价方法。后进生的进步会比较慢,幅度比较小,我们就不能以所谓的“统一标准”来作评价,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很容易达到最初的“统一标准”要求,如果就此停止,不作更深层次的要求,就可能埋没了他们更多的个性发展,同样也会打击其学习积极性,扼杀其创作能力。因此,不能以某种“统一标准”来评价所有学生,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来使用不同的个性化标准进行灵活而有效的学习评价。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