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姊妹节:最古老的情人节

2015-03-16文·图/金

中国西部 2015年10期
关键词:姊妹苗族小伙子

文·图/金 旦

苗族姊妹节:最古老的情人节

文·图/金 旦

台江苗族银饰

『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是《周礼》记载的3000多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先民们情爱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这种『龠舞笙鼓,乐既和奏』(《诗经》)的古老风俗,在今天的贵州省黔东南州诸多苗寨里还得以完整地保存和展现,它就是驰名中外的苗族姊妹节。

“浓嘎良”,传承千年的美好风俗

苗族姊妹节,苗话叫“浓嘎良”,“浓”即是吃,“嘎”即是“饭”,“良”即是“藏下、留下”,这句话翻译过来,便是“吃藏下来的饭”的意思。节日以苗族青年女子为策划者和组织者,以邀约情人一起游方(即谈情说爱)对歌、吃姊妹饭、跳芦笙木鼓舞、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等为主要活动内容,真实再现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及母权制度下,妇女掌管政治、经济、文化大权,统治社会一切事务的生活遗风。据专家推断,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节,是人文生态演化进程中的一大奇观。

①浓嘎良

②去笙鼓场参加活动的路上

③笙鼓场上踩鼓的姊妹们

④盛装游演的姊妹们

苗族姊妹节的前身是“坡会”(古称郊媒)。近千行的《姊妹节歌》记述了它的起源。歌中这样描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金丹,女的叫阿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投意合,长大后彼此爱慕,却遭到父母及族人反对。阿娇父母逼她嫁回舅家“还娘头”(苗族古代盛行的一种婚俗,姑妈的女儿嫁到舅家去当媳妇),她不愿嫁去舅家,信誓旦旦非金丹不嫁。每天,她借口上山干活,偷偷用装绣花线的竹篮藏着染了植物渍汁的糯米饭带去野外给金丹吃,和金丹在野外幽会,为忠贞不渝的爱情而奋力冲破原始礼教的束缚,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苗族男女青年仰慕阿姣和金丹对爱情的执着,纷纷效仿他们上坡相会,自由恋爱。天长日久,老人们既管不着又害怕青年们惹是生非,于是选定时日,让青年男女游方恋爱、自由择偶。姊妹节由此而来。

苗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五千年前,苗族先祖涿鹿败战、统率蚩尤被杀后,其后裔几经迁徙,现散居于世界五大洲的各个角落。据《苗族古歌》所唱,苗族聚居的地区过去都过姊妹节,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所致,很多苗族支系已失传或者变异,唯独黔东南州雷公山山区腹地周边的凯里、台江、施秉、剑河、黄平等县市的苗寨至今还过这个古老的节日(很多苗寨仍将这个节庆叫“坡会”),尤其是台江县,比较完整地保存着节日的文化习俗和内涵。台江县有9个苗族支系,各支系苗族过姊妹节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大都在每年农历正月至五月这段时间内举行。其中,规模最集中、最热闹、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数施洞、老屯地区过的姊妹节,时间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三至十七,程序约定俗成。

⑤施洞民间姊妹节踩鼓

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未开封的情书

三月十三,各村寨的姊妹们提着竹篮,相邀上山去采撷南烛木叶(或枫叶)、马碎木花(或密蒙花)、苋菜等植物标本,回家捣碎、煮沸后,逐一将糯米倒入渍汁中浸泡一夜,第二天清早起来蒸曝,倒入簸箕,拨水晾冷,混合搅拌即制成黑、红、黄、蓝、白等色的姊妹饭。这些色彩斑斓的姊妹饭,凝聚着苗族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每一种颜色都有其典型的象征意义。拿黑色糯米饭来说,苗家人认为黑色是生命的底色,是高雅和富贵的象征。这一文化不仅表现在姊妹饭的制作上,还体现在苗族服饰里,她们的服饰染成黑色,并在其外嵌以五光十色的绣片,显得既高贵又美丽。姊妹饭是青年姊妹们心灵和情感的写真,是多姿多彩的,它与姊妹节密切相关,贯穿于节日的始末,是姊妹节的关键元素。它的传统用意,除了用于节日期间款待前来聚会、“浓嘎良”的小伙们食用外,最重要的是于节日结束时,作为一种信物送给情侣,隐藏着丰富多彩的情爱文化。

苗族姊妹节,苗话叫『浓嘎良』 ,『浓』即是吃,『嘎』即是『饭』 ,『良』即是『藏下、留下』 ,这句话翻译过来,便是『吃藏下来的饭』的意思。

三月十四,寨上的姊妹们蒸熟姊妹饭后,轻装打扮,成群结队地背着笆篓,手拿虾筢、捞斗去田野里捕鱼捞虾、捡田螺、拾田贝。她们去的这些田野,都是前来和她们游方的男方各寨的水田,不论那水田是谁家的,也不管田主人家有没有小伙子来和她们游方,她们都可以肆无忌惮地捕捞。如若捞到了田主人家的种鱼(即正在孵化的雌鱼)而主人家舍不得,则会拿一只鸭子或几块腊肉来和姑娘们交换,再放回田里。这一天,姑娘们边走边唱,有说有笑,每到一个寨子,那个寨子的男青年都可以出来和她们做伴,时而在河里田间捉鱼戏水,时而在田头林间或河边草坪打情骂俏,相互戏谑,谈情说爱,热闹非凡。

①姊妹饭

②制作姊妹饭

三月十五,是姑娘们最忙碌的一日。她们以房族或者集体为单位,凑钱购买鸭、肉、蛋等生活用品,和着鱼虾一起于某家精心烹煮,摆设“姊妹餐”,以东道主身份宴请外房族的小伙子(本房族的男青年不参与,他们会到别的寨子去“浓嘎良”)吃喝。天黑以后,别村的、外房族的男青年们纷纷前来找姊妹们“浓嘎良”。餐桌上,喝酒对歌,打打闹闹,嬉戏取乐,十分融洽。有意思的是,大部分地区的男女青年们喝酒时不用碗——男的手拿吃光了肉的螺壳装酒敬给女方喝,女的也拿吃完了肉的贝壳舀酒敬给男方喝,同时还用手掰着鱼互相喂对方吃。因为姊妹节表现的是一种情爱文化,所以他们这样做作时都很自然,他们心里都明白,螺壳象征男性生殖器,贝壳象征女性生殖器,互相敬酒其实就表示着和对方发生暧昧关系,而互相喂鱼则希望彼此结合生衍繁殖,像鱼一样孵卵化苗,生生不息……当酒足饭饱后,这些纯朴可爱的青年男女便手拉着手,相邀出门去游方派对,聊天对歌,通宵达旦地玩耍。

三月十六,是姊妹节最热闹的一天。能歌善舞的苗族男女青年纷纷身着亮丽的盛装,佩戴华丽的银饰,相聚在笙鼓场上踩芦笙、跳木鼓舞。老人、孩子们也身着盛装前来参与,舞场上人头攒动。那些纯朴的苗族男女青年,常常一边舞蹈,一边赛歌,把场面渲染得十分热闹;而在舞蹈翻转的举手投足间,男男女女借机选择自己的意中人,或者给已相好的情侣暗送秋波。舞场上,盛装打扮的苗家女孩特别引人注目,她们头戴银角银冠,发扎银梳银簪,耳吊银环银坠,颈系银链银圈,胸挂银锁或银牌,手穿银镯,背别银泡,把自己装饰得像仙女般靓丽,把踩鼓场围了一圈又一圈,一层又一层,壮观异常。她们是广大旅游者特别是摄影爱好者竞相追逐拍摄的焦点,也是姊妹节活动中最吸引游客的亮点和热点。

三月十七,节日结束了,小伙子们将要回家去。这时,姊妹们用竹篮或新帕子盛姊妹饭,以个人的名义(也有以集体的名义)送给几天来陪伴自己的小伙子。得到姑娘送的姊妹饭,就意味着小伙子得到了姑娘的心思;若未得到姑娘赠送姊妹饭,小伙子可以向姑娘们“讨”,讨时说:“请送一团姊妹饭,以防路上被蚊虫叮咬(意思是防止空手而归,路上见到人时被别人耻笑、丢人现眼)。”这时,姑娘们会慷慨赠送的。得到姊妹饭的小伙子,日后也要回赠姑娘一定数目的礼物,以表谢意。只是,小伙子日后回赠什么样的礼物,全由姑娘定,因为在她们赠送的姊妹饭中,常常在饭里藏匿松针、竹勾、椿芽等信物。

不同的信物有不同的寓意,每一团姊妹饭都是一个谜,只有知道其寓意才能知道其谜底。一般来说,这些隐藏的信物所含的寓意大致如下:

松针或苞谷须:暗示小伙子日后要回赠姑娘绣花针或丝线,以便刺绣做衣裳。

树勾或藤勾:暗示小伙子用伞酬谢,有几个勾就回赠几把伞;若放两个相互套在一起的勾,则表示两颗心紧紧相连,小伙子在送伞的同时,希望日后经常来往,加深感情联络。

棉花:暗示姑娘会想念一起玩耍的日子,也会想念小伙子,因为苗话称棉花叫“忍”,意为想念、思念。

竹子或葱:暗示姑娘喜欢小伙子,希望经常来游方,以成双成对成眷属,因为苗话称葱为“省”,就是相信、信任的意思。

香椿芽或芫奚菜:暗示姑娘愿与小伙子成婚,等小伙子来娶走,因为苗话称香椿芽叫“娥扬”,称芫奚菜叫“娥扬奚”,“扬”在苗话中就是“引”“娶”的意思。

活鸭:一般是姊妹们以集体的名义送给某个村的小伙子们(不送单人),暗示小伙子们要回赠一头小猪崽给姊妹们喂养,以备来年过姊妹节时杀给大家吃,再度联欢。

辣椒、大蒜或树叉:暗示日后不愿来往甚至绝交。

实际上,一团姊妹饭就是一封未开封的情书,是女子情感与心愿的表露,古朴、含蓄却意味深长。当小伙子接过姑娘赠送的姊妹饭时,心里既高兴又担忧;当小伙子回去掰开饭团后,就知道自己是否同样被意中人选中,该不该继续往来?即便收到藏有辣椒、大蒜、树叉之类的姊妹饭,虽非《诗经》所描绘的“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视尔如荍,贻我握椒”那般两情相悦,但比起当面绝交而丢丑,也显得让人更容易接受。所以,当地的人们又把姊妹节称之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

③游方对歌

传统苗族节日,展露靓丽新颜

姊妹节已在黔东南苗族民间盛传了几千年,但因苗族没有文字记载,加之黔东南雷公山山区的近百个苗族支系,在清朝乾隆皇帝之前,一直属于“化外之夷地”,“不隶版图”,不受官府管辖统治,汉文化也没有记录,无法考证其真正的历史渊源。不过,从节日内容及其一些与之息息相关的活动来分析,苗族青年姊妹是这一节日的主角,男子必须顺从姑娘的旨意行事。它是原始母系氏族及母权制度下妇女主持事务、自由支配男子及其原始群婚制的遗风,很多细节充分展现了人类摆脱蒙昧野蛮时代后所表现出的那种普那路亚婚姻的残余,是对偶婚姻时期盛行的一种社会风尚,这种风尚甚至在群婚结束、单偶婚(一夫一妻)产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成为男女间情爱交往的一种最具吸引力的形式。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那种以生理快感、发泄情欲为主的狂欢放荡节日,逐渐转化成男女交际择偶乃至于群体文娱盛会罢了。

①两姊妹在笙鼓场上整理银饰

②每一套苗族盛装,都装饰着琳琅满目的银饰

③去笙鼓场参加活动的路上

④芦笙手

⑤斗牛

1998年以来,台江县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需要,充分挖掘姊妹节这一古朴厚重的节日文化资源,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间举办”的形式连续每年组织举办。台江县是世界上苗族人口高度聚集的县份,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7%,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境内的建筑、歌舞、服饰、婚恋、祭祀等苗族文化包罗万象,古朴浓郁而又丰富多彩。反排木鼓舞、多声部情歌、古歌、飞歌、服饰、银饰、刺绣等都是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经典之作,尤其是境内9个苗族支系的百余种服饰,样品丰富,折射出整个苗族淳厚的文化底蕴,让人目不暇接。每年的姊妹节,台江县在保证节日程序、原生态民俗活动得到充分展现的基础上,将斗牛、斗鸡、斗狗、斗鸟、赛马、服饰制作、服饰游演及展演、苗歌对唱、工艺展览展销等浓缩到节日中,分四天安排在县城、老屯乡、施洞镇三地进行,使之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苗族社区中民俗活动最集中、文化内涵最丰富、规模和影响最大的苗族代表性节日。如今,苗族姊妹节被冠名为“贵州苗族姊妹节”,注册国家商标,列入国家旅游局推介的中国华夏城乡游23个重大少数民族节日之一,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旅游摄影爱好者前来考察研究、旅游观光,成为大西南现代旅游经济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责任编辑/杜妮 设计/张籍匀)

猜你喜欢

姊妹苗族小伙子
姊妹题比比看——三类临界问题的变式
《Radio World》公布IBC 2019“最佳展品奖”名单
《上海诗叶》征稿启事(大型诗集《黄浦江诗潮》姊妹集)
灯泡先生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反击
聪明的小伙子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