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状元坊

2015-03-16陈典松

广州文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状元广州

中国人有状元情结,广州人也不例外。在传统文化的因子中,状元是成功的象征,是荣耀的代名词。古人中了状元,家乡乡亲或者其子孙后代常立牌坊,一为纪念,二为激励往后的青年子弟。广州状元坊之得名,也是这样的缘由。

我家就住在状元坊的附近,这里可以说是广州旧城的中心,属于广州市正在推进的北京路文化核心区起步区的范围。向东,离北京路不远,往西,紧邻着上下九路步行街,挨着西关和沙面,北接惠福路的五仙观和净慧路附近的光孝寺,南面隔着一德路和仁济路的骑楼可望珠江。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实并不输于广州的任何一片街区。附近的大新路曾是广州对外贸易传统工艺品的制作和交易中心,尤其是以牙雕为代表的雕刻艺术作品一度享誉世界。长堤一带是近代广州商业的发祥地,作为广州,甚或中国近代百货商业鼻祖的先施公司、大新公司皆在这里发脉创业;长堤还是近代时尚的领潮地,模范理发厅里留下过民国时期许多名媛和达官富商的身影。广州人称为石室的圣心大教堂是清朝末期中法战争清政府不战而败后法国人修建的,是一段民族痛史的印迹,但其“东方巴黎圣母院”的神韵还是在广州这座自古以来即具包容性的城市里保存至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有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名称——博济医院,这里不仅是中国近代西医的发祥地,更因“孙逸仙博士初始学医和革命的圣地”而声誉远播;海珠路上有众多老字号商家的根脉;仁济路是广州十三行早期商家的云集之地;文化公园曾是华南土特产交易中心;周边还有广州宾馆、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旧址、五仙门发电厂旧址、爱琴大厦……

这里的每一条街巷,每一栋古旧建筑,都可以发掘出深厚而精妙的历史文化内涵或者给人以无限遐想的典故来。

广州状元坊的牌坊还在,一个年轻英俊的状元塑像立于那牌坊之旁,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民国时期的民居保留了不少,但这里已经没有了古时耕读传家的书卷气韵了,完全商业化了,广州状元坊早就变成了年轻人潮流饰品的集散地。

早上,状元坊的街巷特别安静,商家们还没有开业,走在麻石街上,皮鞋踏出的声音清脆震耳,确能给人古代这里曾有的屐声帆影的画面想象;晚上,十点钟前还能见到灯火通明的夜市情景,随着现代都市人的夜生活的丰富,状元坊的商家们常常到很晚才打烊。

最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当是状元坊的白天了,白天的状元坊是绝对繁荣而忙碌的。只要你在上午十点至傍晚的这个时间来到广州状元坊,热闹是永远看不够的。绝大多数的少男少女们,或三五成群,或一对对情侣,或信步漫游,或牵手而行,有的口里喝着饮品或叼着小食的串串,有身上背着背包的,也有手上提着购物袋的,完全空着手瞎逛的人似乎不多。尤其到了周末,这里人头涌涌,用摩肩接踵来形容是一定不为过的。

现在来状元坊的人们也许无暇或者根本无意关心状元坊的历史和文化,因为那些古老的东西似乎离他们太远了,他们来状元坊,或者是来讨个好的意头,沾一沾这“状元”名称的喜气,更多的人还是认为这里的物品价廉物美,有他们需要的东西,至于慕名而来看热闹的可能也有,但应该不属于多数。

其实,广州的状元坊是真有历史底蕴的,它的存在与一个有历史文献确切记载的有名有姓的宋代状元有关。这个状元的悲喜人生,还是很能给人以深思的。

那是在南宋时期,有一个叫张镇孙的少年住在当时的南海县通泰里,也就是现在的广州状元坊。(古代,今天的广州城区由番禺、南海二县分治,所以古代很多南海、番禺籍的人就是广州人。)据史料记载,张镇孙出生于平民之家,父亲是个读书人,有很好的家教。张镇孙从小苦心读书,博学强记,在五岁时即能对诗,八岁时能背诵唐代王勃的腾王阁序等古文名篇,十五岁(公元1250年)时参加县里的童子试,考了第一名,一时名冠乡里。

考上秀才意味着开始走向政途,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当官,要想青云直上,还需继续参上更高级别的考试,古代秀才考试是全县性的统考,考了秀才之后就取得了参加举人考试的资格,举人考试为全省统考,又称乡试,考上举人之后才真正有了做官的资格,只有参加了三年一试的由朝廷主持的全国性统考,那才是真正的荣耀。令人遗憾的是张镇孙参加乡试却此屡试不第,考了二十年举人都没有考上,加上家境困难,各种嘲讽和打击接连而来,他曾经陷入过深深的痛苦之中,但他很快振作起来,发愤图强,博览群书,并深入社会生活,研究现实,思想很快得到了升华,学识大大提高,终于在三十五岁时考取了乡试第五名,中了举人。

考中举人后,张镇孙精神大为振作,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日夜潜坐书斋,钻研各家书著,把历代先贤圣人的至理名言融会贯通,做到了能够运用自如,举一反三,思想上独树一帜。第二年,告别妻子儿女前往南宋的首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赶考。

张镇孙终于踏上了赴京的路途,这是他为之奋斗了数十年的追求,所以暗下决心,这次一定要考好,以报爱妻的一片真情。在临安休息几天,很快到了考试的日子,他和其他许多应试者一样,怀着志在必得的心情走进了考场参加由朝廷礼部主持的会试,当他拿到试题的时候,试卷上就只有一道题目,要求考生针对社会现实,给当政者提出有效的对策,马上在脑海中涌现了当时许多现实情况,当时正是宋金对立时期,而许多贪官污吏,不将精力用在励精图治,振兴国威方面,却为了个人的利益搜刮民脂民膏,结党营私,使国家积重难返,作为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他对此非常不满,同时他非常明白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只有此时才能通过应试者的文章了解民情,但妻子临行时的泪眼又再一次在他眼前显现。他明白,要想保险一些,写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是最好的,可这样违背自己的良心,睁着眼睛说瞎话,他实在于心不忍。于是挥笔疾书,一下子写了洋洋一篇七千字的《廷对策》,针对当时国家的积弊慷慨陈词,提出了“国家以民为命脉”的著名观点,大胆提出了严惩贪官污吏以平民愤的建议。文章写好后,他如释重负地把卷子交给了主考官。

走出考场后,他一下子回过神来,心想,这下可考砸了,算了,还是准备捡包裹走人吧,写得那么直露,不给妻儿惹祸已是万幸,还指望什么考上呢。不过他又想,既然来了,那就等放了榜再走吧,看看这次考上的都是哪些人。

出人意料的是,当发榜这一天,张镇孙躲在人群后面大气不敢出一声,等人差不多走散后,他上前一看,居然自己榜上有名,且排名在前,他半信半疑回到旅馆,心想,是不是另外一个同名同姓的考生呢?就这样,别的人看到自己高中后都呼朋唤友庆祝去了,他却一个人躲在旅馆不出来。两天后,官府派人来旅馆报喜,他这才相信是真的。

原来这次主考的是一位求贤若渴的正直考官,当看到张镇孙的答卷时,觉得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入理,虽有针砭时弊之语,更有挽救时弊之策,是一篇很了不起的政论文,于是定为一等之列,但在排名时,怕放在第一位会过于招人耳目,所以排在了第二位,因为最后的名次还要等皇帝廷试后才能定,这并不是最后的名次。张镇孙得到准确消息后,深感自己遇到了好考官,他相信,现实中毕竟还是有不少正直之人,这更坚定了他立志投身现实社会的决心。更为出人意外的是,在接下来由皇帝亲自主考的廷试中,他竟被皇帝钦点为殿试第一名,高中状元。他觉得自己得遇明主,精神大为振作。

张镇孙以他出色的才华和精辟的政见深得当时的南宋皇帝赏识,并被授予秘书正监、校书郎等职,他本来以为可以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挽救危局,但是当时整个社会积重难返,就是皇帝想有所作为,也无力回天。在旧时朝廷,有这样一个习惯,新科状元常成为某些帮派拉拢的宠儿。有一次当朝宰相贾似道对张镇孙说:“状元公,今科高中,老夫实有举荐之功。”贾似道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希望张镇孙领情,能够登门感谢他。张镇孙知道贾似道虽贵为宰相,深得当时皇上恩宠,但在朝野名声不好,对这样的人,自己实不愿与之为伍,因而表面说声感谢,事后并未到贾府登门,为此贾似道对他的使用,横加干涉。

张镇孙最后被安排当了浙江骛州(今浙江金华市)的一个通判,是个六品小官,这与以往的状元相比,那是有很大差距的,因为身中状元,一般都会授予学政之类的官,学政多为三品或四品官员。为国为民服务的理想就这样被人人为地挡住了,于是张镇孙将妻儿、父母接到浙江,以尽家庭责任,也指望将来有新的机会再展鸿图。

不久,时局变化,元军迅速南下,并占领了骛州,南宋官兵纷纷逃散,张镇孙也带着家属回到家乡广州避难,有人告发他临阵逃跑,他因此被罢官。很快元兵又攻到了广州,南宋皇帝也到了广东,宋军节节败退,形势异常危急,这时新的皇帝在朝臣的提醒下,想起了广东状元张镇孙,于是在这国难深重的时候,皇帝在惠州召见了张镇孙,任命他为龙图阁侍制,皇帝亲自赐予佩剑,受命统辖广东的军政大权。

张镇孙临危受命,知难而进,重整军政,安抚百姓,亲率宋军与元兵作战,一举收复广州,群情激奋,一时军民士气大振,与当时收复梅州的文天祥、收复潮州的忠臣陆秀夫相互呼应,广东全省局势为之大有转机。

无奈当时宋军的败局大势已定,各路宋军经过短暂的振作后,很快被元军打败,广州再一次陷落,张镇孙知道自己无回天之力,为了不给元将屠城找到借口,只得向元军投降。元军抓住张镇孙后,将他和两位夫人押往京城向皇帝请赏,张镇孙行至南岭的大庾岭时,看见满山梅花盛开,激起了心中无限心事,他想如果过了南岭,自己就离开了家乡,而当初投降,并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不想家乡百姓遭祸。可这对自己是不公平的,自己身为南宋朝廷命官,食君之奉,实应死君之事,现在皇帝不知身在何处,家乡广州又沦落元军之手,而自己却苟且偷生,家国破碎,只有以身许国了,这开满梅花的山岭正是自己的葬身之地,趁看守军士不注意,拨刀自刎而死,他的两位夫人见丈夫已死,也都撞墙而亡。

张镇孙在广州原来住的那条街名叫通泰里,他中状元后,乡人在那里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牌坊,并将通泰里改名为状元坊。这个牌坊曾在明末毁于战火,后来又多次重修重建,这就是现在状元坊的来历。张镇孙本人死后,遗体被人运回广州安葬在广州的郊区三元里一带,并在那里建了一座张镇孙状元墓,该墓在清军入关后围攻广州时被毁,现已无踪可考。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特别注重名节,常有士可杀而不可侮的气概,张镇孙在权臣贾似道面前可以做到,或者也算是洁身自好,而到了敌军压境的时候,带着全城人殉城以保住自己的名节,还是放弃抵抗而让百姓生存下来,这是一个审时度势的问题,张镇孙选择了后者。在梅岭,张镇孙独自完成了自己殉国的最后一程。古代知识分子复杂而沉重的历史使命在张镇孙身上矛盾地交织着,他无法如文天祥那样成为威武不屈的忠烈英雄“留取丹心照汗青”,但他的家乡人民对他包容而理解,因而广州状元坊数废数建,一直保持至今,而且成为年轻人喜欢光顾的商业街区。

如今,来状元坊的年轻人如能了解一些有关张镇孙起伏沉浮的人生故事,或许也能激发一腔家国情怀的思考呢。

历史和文化终究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责任编辑 刘志敏

陈典松  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广州市青少年科技中心专职作家。

猜你喜欢

状元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状元饼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状元“隐身”,高考报道更新“第一步”
广州路壹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