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辟蹊径的探索者
——白润生《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读后

2015-03-16刘世树

中国记者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闻史副刊报业

□ 文/刘世树

独辟蹊径的探索者
——白润生《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读后

□ 文/刘世树

由于工作的缘故,近些年来,我相继认识和接触了一些在不同领域颇有成就者,其中就包括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白润生教授。白教授1960年代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在《工人日报》当过编辑,1979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任教,他独著或以第一作者出版的教材、专著、工具书就有14部,代表作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调查报告》等,先后五次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10多年前,当白教授数十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和《民族报刊研究文集》面世以后,著名新闻史学家、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教授就评价道:“在中国新闻史学界独辟路径,成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的‘大家’。”尤为难得的是,在取得如此突出的学术成果同时,他仍然不骄不躁,为人谦逊厚道,在学术研究的土地上笔耕不辍,钻研不止,以至成果不断,新作迭出。所以无论是学术成就还是为人境界,白润生教授在我看来,都具有独特的大家气派,让人心生敬仰。

最近,我又收到他签名寄来、刚刚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作《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白凯文少数民族文化文选》(以下简称《家园》),内容厚重,特点鲜明,是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上又一部重要著作。

独特的视角

通读《家园》,感到它第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视角的独特性。这本书是作者在民族文化研究中除专著外的一些重要单篇研究成果的汇集,全书共分十辑,另外还有附录、序及后记。最早一篇发表于1986年,最晚的一篇发表于2013年底,论文大都在国内新闻业内重要报刊发表过。独特的研究视角是贯穿白润生研究历程和《家园》全书的一个突出特点。1984年前后,中央民族学院的新闻专业,在新闻科目的设置中,竟然没有一门科目能体现出民族性特点,学生们填写的新闻科目表中,没有一门少数民族自己的新闻史。在这样的背景下,白润生着急了,并非少数民族的他,感到了身上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下定决心把自己研究的视角选定为当时尚无人涉足极显冷僻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踏上了这条充满荆棘、布满坎坷、要想成功必须克服千难万险的漫漫长路。

白润生认为,中国新闻史,首先是中华民族新闻史,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家园》中《先秦时期兄弟民族的新闻与新闻传播》一文就通过研究和实证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我国在氏族社会时期,各个部族的文化艺术包括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新闻和新闻传播并无先后之别,而是共同进步,同时发展的。”这就从中国新闻史源头上确定了少数民族新闻的极端重要性,为以后的研究和观点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总体性视角之外,独特性还表现在白润生对一些重点对象和新闻现象的研究上,如《穆青、范长江少数民族新闻报道比较研究》,就把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两位新闻人共同放在少数民族民族报道这一平台上进行比较研究,并得出结论,虽然其“历史时期不同”,但“在方式上,一个是从宏观把握、高屋建瓴;一个是从实践入手,细致入微,各有不同,但都怀揣着促进民族团结的信念和繁荣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责任感,都为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付出心血。”

广远的视野

《家园》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它观瞻的广远性。我这里所说的“广远”,指的是两根线条,一条是横线,一条是纵线。横线是指白润生研究涉猎的领域。苏东坡有一首知名诗作,谓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白润生在研究中,把主攻方向牢牢钉在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同时又能拓展开来,把民族新闻传播放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样一个宏大的背景下思考,以进一步增强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家园》中《共促团结 建构民族和谐发展》《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少数民族报刊概况及发展趋势》等篇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并有诸多独特论断。另一条线是纵线,指的是作者在研究中眼光深远,顺着时间的长河把民族新闻的传播脉络梳理得清澈明晰。《家园》中《先秦时期兄弟民族的新闻与新闻传播》《秦汉至唐报状产生前兄弟民族的新闻与新闻传播》《简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中国少数民族报刊的历史与现状》等文,均表现了作者宏大的视野与深远的历史观。这些文章研究中的时间跨度上至先秦之前的原始社会,下到当下中国,令人惊讶佩服。只要把《家园》的所有篇章全部认真通读,我相信,读者会对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情况获得总体的认知与把握,在许多方面都会得到新的启示与收获。

有力度的解剖

《家园》表现出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少数民族报业发展研究上的深刻性。细读《家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白润生作为一名专家学者,以他的严谨对民族新闻传播的规律、民族报业发展的趋势与走向等方面都作了许多深刻分析与解剖。同时,又能明显领悟到他以一种拳拳之心对民族报业进步、民族新闻发展所秉持的火热激情,为之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六十年》以白描的手法,分三个阶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新闻的传播历程作了明晰的记述,既做到了见人见物见事,又有作者主观的评述,既让人一目了然,又给人诸多启迪。《“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与少数民族报纸副刊》一文深刻地论述了“五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副刊——《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对之后不同时代的少数民族报纸副刊的办报理念、功能定位、文风确立、内容取舍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少数民族报纸副刊对这“四大副刊”积极内容的学习、继承、发扬、创新的历程,其中许多观点是作者第一次提出,让人感觉新颖独到。在《2011年中国少数民族报业发展概述》中,他选取2011年这一节点,对少数民族报业进行定点解剖,指出了面临的环境、存在的挑战、发展的机遇、现实的对策、业内的观点、代表性报社的探索经验。

我与白润生教授之所认识和结缘,也是因为中国少数民族报业这个事业平台。因为我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体工作,同时又担任中国报业协会少数民族地区报业分会会长一职。2008年在福建召开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及当年年会,白润生以分会顾问身份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颇有见地的发言。会议期间,我们多次交流,虽然他满头银丝,是我尊敬的长者,但我们之间有许多的共同语言,感到为中国少数民族报业发展使劲出力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使命。尔后,联系日渐增多,团结报社成立六十周年他专程前来祝贺,我与同事撰写了一本研究新时期民族市州报发展谋略的书籍,他又欣然撰文评论,以为嘉勉,拳拳之心,切切之情,可闻可听,可感可见。最近一次与他通话时,他在电话的那一端告诉我:又确定了新的研究课题,主题还是有关于民族报业与新闻传播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说完后一阵爽朗的笑声通过无线电波传入我的耳膜。我真诚祝愿他永葆青春、活力不断,为中国少数民族报业发展与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再谱新篇,再铸辉煌!

(作者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团结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国报业协会少数民族地区报业分会会长)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新闻史副刊报业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社会历史语境下浅析《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教学中的价值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媒介生存: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的思考
新闻史教学如何贴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