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重我们的职业 做幸福的新闻人

2015-03-16宫喜祥

中国记者 2015年2期
关键词:稿子日报理想信念

□ 文/宫喜祥

敬重我们的职业 做幸福的新闻人

□ 文/宫喜祥

编者按:2014年,贵州省被中宣部、中国记协列入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试点省市。在实践过程中,贵州省进一步加强新闻队伍建设,使其与“走转改”活动和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扎实有效地推进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本期特约请本刊特邀顾问,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宫喜祥同志撰文,请他介绍相关实践和经验,以期给各地推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参考。

宫喜祥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幸福感是最好的内生动力,敬重自己的职业、感受到职业幸福的新闻人,往往是理想信念最为坚定的,也是最具创造力和积极性的。

面对诱惑,他们会坚守着自己的新闻理想,坚守着职业操守和行业道德高地。他们深怀职业敬畏,将不断进步、不断拼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让自己更有能力为党和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忙”着,“忙”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常态,而伴随着“忙”的,常常是“累”“苦”“烦”“躁”,如果没有强大的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作为支撑,有些人则会走“偏”、走“失”。

刚刚过去的2014年,一些知名媒体人在反腐败声中倒下,拷问着新闻人的职业道德;还有一些媒体人因抑郁而自杀,映射出新闻人的压力和焦虑。他们的走“偏”、走“失”对新闻界来说是伤痛,也需要我们去反思,反思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我们的职业、坚持我们的信念。

梁启超先生有一篇演讲,名为《敬业与乐业》,文中提出了“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的观点,我是十分推崇并且受用的。从事新闻行业20余年,吹过风淋过雨、有过痛有过泪,但我享受这些,因为为自己所忠诚、热爱的事业付出努力和辛苦,即便再累,也会感到幸福。同时,我也希望可以带领身边的同事、伙伴们敬重自己的职业,做幸福的新闻人,让幸福感成为我们不悔坚持、不断探索、不倦创新、不停前进的内生动力。

幸福的前提: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而当一个新闻人将“有通稿吗?用材料编吧!”作为口头禅,用“搜索、复制、粘贴”代替“采访、调查、思考”,满篇报道只有“指出、强调、要求”时,他精神上的“钙”流失了。当一个新闻人忘记自己的责任担当,不顾事实真相,炮制假新闻、进行新闻炒作、新闻敲诈时,他就得了“软骨病”。当一名新闻人为了利益,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媒介权力做违法乱纪的勾当,他就得了“骨癌”了。

“缺钙”就要“补钙”,而且要常进常补。要补精神上的“钙”,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对采编人员采取个人自学与小型读书班、大型集中授课、榜样示范带动等方式进行培训,补员工精神之“钙”。

集团每个部门组建读书班,按照每周一次的节奏开展活动,每次集中时确定一位主讲人,围绕中央和省委精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采编实践中的体验心得、近期所看书籍的思考感想等展开自由讨论,营造勤于读书、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氛围。在集团层面,则按照每月至少一次的频率开展全体采编人员业务培训,邀请资深新闻工作者、高校教师作为主讲人,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职业道德、采编业务技能进行教学。帮助和引导采编人员坚定理想信念,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习培训工作中,我们还特别注意邀请资深报人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2014年5月15日,新华社贵州分社原社长、高级记者刘子富到《贵州日报》授课。课后,一位刚进报社的年轻记者感慨:“刘子富老师讲述当年自己走进海雀村,却看到茅草房、杈杈房,不避风寒,人畜同居,无米下炊的情景的时候,眼角是闪着泪光的,这种心系群众的赤子情怀真的让我感动”。还有人说:“刘老师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跑遍了全省88个县市区,多的去过10余次,少的也有三四次,最多的时候,一年在外采访200多天。跟他比,我们一点也不苦一点也不累,甚至可以说我们还不够苦不够累”。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同的新闻人对新闻理想的诠释也是不同的,邵飘萍追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穆青崇尚“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挖掘新闻价值,全面反映群众生活的问题”。

而恪守真实、呈现真相、倡导正义、宣扬美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职尽责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尽心尽力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则是广大新闻从业者必须坚定的理想信念,只有牢固树立了这样的理想信念,从事新闻工作才会有幸福的前提。

▲ 两图均为《贵州日报》记者在海雀村采访村民。

幸福的基础:奋斗、创新、实现价值

新闻工作干久了,很多记者会习惯电话问一问、材料收一收等取巧的采访方式,也会习惯精神摆一摆、事件套一套等八股的表达方式。当记者对世界的认知越来越小、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并逐渐形成懒散平庸、浅尝辄止的工作习惯,新闻采访就会变成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无趣的机械劳作,那么这样的工作是不可能幸福的。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只有通过不断奋斗和创新、不断挑战和跨越,才能激发无限潜能,才能得到别人认可,才能达成内心的成就,才能体会工作的幸福,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而对于新闻人来说,“走转改”无疑是达成幸福的捷径。

2014年4月,《贵州日报》采访分队深入毕节赫章县海雀村采访,挖掘了文朝荣先进事迹。而后,《贵州日报》深入挖掘文朝荣精神,在5月15日,推出万字长篇通讯《村支书的楷模——文朝荣》,掀起了“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宣传报道的热潮。从贵阳到海雀村要坐至少8个小时的车,尤其是从财神镇到海雀村的通村路,要翻过两座山,爬过山顶,总是滑坡伴着浓雾,而且路窄弯多,险象环生。但为了完成这篇报道,我们先后三次进村,最久一次在村里住了7天,走村入户采访村里的干部和村民;回来后连续一天一夜写稿,吃了一顿蛋炒饭、抽了整整一条烟。稿件完成后,年轻记者马刚倒头就睡了一天一夜,想起采访的艰苦,他总是说“半个月我差不多瘦了十斤”,但这样的经历,也是一名记者一辈子的财富,“当看到稿子见报,老支书的精神在人们面前展现,激励着感动着鼓舞着大家的时候,我觉得真的很值得”。的确,8个小时的车程不短也不长,却考验着一名新闻工作者有没有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的事业追求,这一步看上去很艰难,但当你真正跨出去的时候会发现,原来“难”才会更让人感动、更让人快乐。

2014年10月17日,以首个“全国扶贫日”为契机,《贵州日报》推出了特别策划《那山 那水 那些父老乡亲——走进特困村寨·直击精准扶贫2013-2014》连版报道,引起各界强烈反响,并获得中宣部《新闻阅评》的表扬,而报道成功的背后是记者两年的追踪和付出。为出色完成报道任务,记者朱邪在贵阳街头与一位当“背篼”的大姐攀谈,跟着她回到大方县大山深处的娘家;采访途中山路狭窄陡峭,报社驾驶员不敢再往前开车,记者赵勇军硬是坐着农用车进了村。在报道中,他们留下了这样的职业感悟:如果没有这次采访,也许我们永远不会走进这样的山村,这样的居所,遇见这样一群陌生的父老乡亲——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顽强地与贫瘠的土地抗争,不悲伤,不气馁,始终孜孜不倦地勤奋劳作。他们或茫然或愁苦的表情让我们揪心不安,他们或坚毅或期冀的目光让我们感动折服。从他们被大山阻隔的期冀眼神中,我们读到了渴盼,读懂了责任,前进的步伐也更加坚实而不可动摇。

幸福的保障:完善的体制机制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但我们在要求每个人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时候,是不是也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呢?

长久以来,媒体的考核分配机制都是一个难题,却也是我们不能逃避的责任,只有通过平等、公正的考核分配机制,才能保障采编人员的基本利益,才能让他们更加无所顾虑地敬业与乐业,感受到作为一个新闻人的幸福。

多年来,《贵州日报》的考核形同虚设,分配也一直是“吃大锅饭”,不管干没干工作、工作干得多还是干得少、干得好还是干得坏,每个人都可以拿到属于自己的工资,甚至出现干得多错得多、错得多扣钱扣得多的局面。这样的机制下,导致一些采编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慵、懒、散”等不作为、慢作为现象。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全面的绩效考核制度改革。

《贵州日报》版面上曾经出现过很滑稽的事,一幅图片的署名有3个人,我打趣地问过那位记者,是不是一个人扶着三脚架、另一个人把着相机、还有一个人去按快门呢?虽然是玩笑,但我却对记者的职业作风感到深深的担忧,因为记者不到现场,拿通讯员的稿子挂个名字就发往编辑部的事情比比皆是,一个人除非是有分身术,才可能一天同时写了不同市县的稿子。在考核中,我要求特别注意打击这样的做法,不到现场的稿子、直接挂通讯员名字的稿子,不但不给稿费还要倒扣,屡犯不改的通报批评。风气正则作风优,这样严厉的制度,让记者正视了自己肩上的责任,端正行为,认真工作。

好稿子是需要花时间的,需要从容的心态和不计成本的付出,也造成了好稿子“投入产出比”不高的事实,调整考核重点则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办法。不看数量看质量,是《贵州日报》绩效考核的最大变化,以前的考核要求每个记者每个月必须完成15条稿件,认真的记者受制于任务数量而没有心思和余力静下心去策划撰写好稿;马虎的记者就钻了制度的空子,一个材料分成几段用,就是不同的几篇稿子。而现在的考核则是,一个记者一个月可以只写那一篇好稿子,可以完全静下心去采访写稿而没有顾虑,而且只要是好稿会有多重奖励,稿费翻倍,阅评好稿、新闻奖推荐也会优先,写好稿的记者可以获得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双丰收,工作也会充满乐趣和生趣。

严格的考核机制,增强了采编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因为工作要求严了、压力大了,只有扎扎实实地工作,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科学的考核机制,激发了采编队伍的活力和热情,待遇提高了,工作更有吸引力了,感受到职业幸福了,大家都争着干、抢着干、比着干。

幸福感是最好的内生动力,敬重自己的职业、感受到职业幸福的新闻人,往往是理想信念最为坚定的,也是最具创造力和积极性的。面对诱惑,他们会坚守着自己的新闻理想,坚守着职业操守和行业道德高地。他们深怀职业敬畏,将不断进步、不断拼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让自己更有能力为党和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目标。他们勇担时代重任,始终做到心中有梦想、笔下有人民,在书写时代、服务人民中体现人生价值,绽放生命光彩。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稿子日报理想信念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浅谈如何撰写电视新闻中消息类的稿子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