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日本小说《千只鹤》的死亡意识与民族性的关系

2015-03-16金顶立聂君婧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名作欣赏 2015年17期
关键词:川端康成意境美的

⊙金顶立 聂君婧[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0]

浅析日本小说《千只鹤》的死亡意识与民族性的关系

⊙金顶立 聂君婧[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0]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坛的杰出代表,他在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审美内涵的基础之上,又融合了西方文学的现代意识,“架起了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精神桥梁”。他以超然淡雅的笔触,冷艳幽玄的风韵为其文学作品奠定了忧郁的基调。他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意象之美的极致追求,营造出日本古典文学“余情美”的特征意境,传达出对生命哲学的探索和超越物质层面之上的对美的价值的深切感悟。本文立意于《千只鹤》的独特审美视角,解读小说中蕴含的“虚无”的审美意境和小说所反映的日本民族性与死亡意识的关系。

审美内涵 审美意境 自然意象 民族性 死亡意识

一、川端康成小说独特的审美内涵

川端康成文学之美形成于作者对日本文化的深层解读与创造上,并形成深厚的审美意蕴。首先,“物哀”是继承了平安朝以《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即包含着悲哀与同情的意味。而这种哀叹、同情的色彩大多从小说中众多女性形象身上体现。如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中运用爱怜的笔触对舞女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刻画,描写了舞女酒醉后的美丽:白皙的皮肤中透露着一抹艳丽的绯红,低头含笑、娇羞柔媚的女性之美跃然纸上。作者这种近乎于哀伤之感的表达常常与柔和的女性之美相连。作者感叹她们不幸的命运,爱怜她们的纯真与质朴,就像欣赏易碎而又名贵的瓷器,因为作者认为世间无永恒之美,所以对待美的事物是带着一种近乎于绝望的哀伤将自己的同情、爱怜融化于一种朦胧意识之中,若有似无,深沉而纤细。其次,川端文学的审美内涵继承了日本传统的风雅精神。如果说物哀之情是带有哀伤怜爱的意味,那风雅则是一种情调气韵,体现的是空洞虚无的寂寥之感。川端文学之美向来都是如一脉清流,淡雅无尘。这种在幻想中编织的超脱于现实生活的美,是日本美的一种象征。作者有意识地淡化故事的情节和对人物的现实性刻画,通过一种近乎于风流甚至于颓废的模糊性笔法传达出无框架感的人物神韵,借此达到对人性中最深层次情感的体会,小说《千只鹤》就是这种美的意识的最好体现。

二、《千只鹤》中死亡意识的体现

在川端康成的艺术思维空间里,死亡意识与美的追求是紧密相连的。无论是对自然意象之美的寄托,还是生死哲学的探索。这些独特的美学思想中死亡都被浸染了神秘幽玄和如梦似幻般的美学涵义。《千只鹤》中所体现的死亡意识就是日本文学悲美意境的折射。

1.自然意象中蕴含的死亡意识。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对自然景物之美的描绘随处可见。川端曾经这样说过:“自然,是我的感受的借助之物。”对自然景物之美的深切体验引发了作者强烈的创作情感,而小说《千只鹤》所强调的不仅是自然意象之美,更是一种情怀之美。如作者在描绘菊治得知太田夫人自杀身亡后,在归途的电车上看到夕阳西下,“通红的夕阳恍如从森林的树梢掠过”。夕阳西沉放射出最后的光芒,绚丽的色彩跃动在梢头,迷离而凄惶。这强烈的色彩意境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梦幻之感,这里的夕阳饱含着一种静美解脱的力量。作者有意识地淡化了死亡的恐惧,更多传达出的是自然意象内包裹着的生命无常与虚无。夕阳是美丽的,但它是黄昏最后一道风景,它绚烂而又短暂的生命传达出的是对死亡意境的勾画,也象征着小说人物通过死亡获得了生命的极致之美。在川端的艺术创作思维中,无论是春之绿叶、夏之细流、秋之明月,还是冬之白雪都是至纯至美的自然之物。这些自然意象中蕴含着多层次的审美表达。首先,它们不仅美于形,更加美于神。通过对自然之物美的体验净化的是心灵神韵,能勾起作者对万物之爱的广博之情。其次,蕴含于其中的更深层次的涵义是:万物之美,美在它与死亡紧密相连。美的最高价值是它的短暂和虚无,是死亡成就了这永恒之美,使自然之美的神韵留于世人心中。正如作者在《千只鹤》中写道:“那色调好似褪色的口红,又像枯萎的红玫瑰。”充满了古旧而富有春意的冷艳情怀。

2.生死轮回中的死亡哲学。小说《千只鹤》从情节上来看,写的是一个乱伦的悲伤故事。茶道师与他的儿子菊治都与太田夫人有染,而太田夫人因充满负罪感自杀后,其女儿文子又在与菊治的接触中延续了母亲的角色,继续对菊治作了奉献。《千只鹤》的名字也是立意于雪子手中织有千只鹤图案的包袱皮。“作者的心底仿佛有一种观赏千只鹤在暮色中飞舞的憧憬。”小说中几次描写了死亡,尤其是对太田夫人的死亡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小说对古典茶道器物赋予强烈的象征意义,创设出一种圣洁精致之美,而这种美无疑是与死亡相连的。太田夫人的死在作者看来是与自然、生命的融合,死是纯粹的灵魂净化,它消灭了原罪,因此是美的。但它并不代表着结束,而是新生的开始,它是丑与美的转化,死即生的延伸。在太田夫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死亡哲学:作为女性人物的肉体已经走向死亡,它代表着无意义的过去,而她的美却走向了永恒,被保留延续了下来。这是存在于精神世界的一种美,是纯真而不可即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抛弃了过去,获得了新生,尤其小说在描绘太田夫人死后,菊治在品茶时抚摸着艳丽的志野茶碗的肌面,就如同太田夫人细腻的皮肤,而残留在碗口的唇印更加透漏出美丽的魅惑,读者不仅感慨死让人宽宥了一切,升华了一切。

3.“虚无”的审美意境中蕴含的死亡意识。川端小说的情调正是基于幽玄精神和古典余情。作者擅长用淡然的笔触描绘空幻之感。《千只鹤》也正是基于“空洞一切”的审美意境上所创作的。整篇小说给读者的人物形象是模糊的,情节我们也只了解大致的轮廓,而作者所着力的是通过细微情感的表达,对情绪的变化加入幻想,创造出以“虚幻美”为中心的文学意境,而这种“虚无”的审美意境是与死亡意识紧密相连的。这种虚无寂寥压抑的情感在文中透过环境烘托呈现给读者。菊治在进入茶室独自收拾茶具时,夜里刚刚下过雨,整个茶室中弥漫着幽静的气氛,作者除了对茶具的描写外还写到一幅小画,仿佛有清香溢出。这段描绘阴郁天气里茶室的氛围,透露出寂寥孤独的情感意识,这种情感与死亡意识是一脉相承的,虚无之美是来自于死亡的力量,它更好地为死亡做了诠释,同时在这种空洞一切的体验中读者体会到的是死亡意义的本真,死生皆是空虚。这种意境已经不受任何现实之物的羁绊,超脱于物质世界之上,而连接着精神世界的桥梁便是死亡。《千只鹤》中的菊治、千加子、太田夫人对情爱的追求直至最后的幻灭,都是以自杀来了结心中的情缘,其实就是通过死亡达成对虚无意境的诠释:有即无,无即有,万物皆空洞,只有美存在于心灵之中。

三、在民族性的语境下探寻死亡意识的根源

在日本民族意识里,习惯透过死亡与黑暗观察人生。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死灭意识才是对美的终极追求。人生的基调是悲凉的,悲剧才是永恒的主题,只有死亡才能最终洁净过去的一切,开启未来的新生。从《千只鹤》中的畸形之恋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如何透过死亡探索人性与生命的真谛。

1.日本民族意识中的矛盾性衍生出了死亡的内涵。这种民族矛盾性主要体现在对灵与肉的欲望与压抑中,川端文学作品中不乏这种灵肉挣扎,欲念交错的情感。《雪国》中的驹子既沉迷于对岛村的爱意又对自我现状不满,同样《千只鹤》中菊治先后与太田夫人和其女发生了不伦之恋,他心中悲苦但同时又不断想起雪子小姐包袱上那千只鹤的图案。这里的千只鹤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代表着菊治对至纯至美的向往,而雪子便是这至美的化身。太田夫人一方面沉溺于欲望之中,另一方面又羞愧自杀。就是这种根植于日本民族意识中的矛盾性滋生出了以死亡升华灵魂、消灭原罪的文学思想内涵。

2.强烈的回归意识。从日本传统文化的解读上我们不难看出回归本我、回归自然是日本文学中的重要思想内涵。川端在其文学作品中一方面探寻了精神道德的内质,另一方面又赞扬回归本真的情感,这也是作者文学创作的困惑。作者在描写太田夫人与菊治旅馆过夜的情节中,细腻地刻画了菊治的感受,他在这种环境下已经将太田夫人看作是超脱于世俗以外的角色,进入了一个本源的世界,她只是一个纯粹的女人,这是出于本真情感冲动的原始之美。在文明道德的发展下,人类离“自己的故乡”越来越远,这份乡愁只有在文学的语境下才能得以释放。回归向何处?最终的答案是回归生命的纯粹,而作者认为只有死亡才能达成这一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是对生命最高的礼赞。将所有的原始的情感尘世的杂质、污垢和所有牵绊都在死亡的升华中抛离,回归到一个崭新的、本我的生命状态。《千只鹤》无疑是对回归意识的继承和创新。

四、结语

通过对《千只鹤》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川端康成文学的独特审美内涵和美学视角,对自然意象的迷恋和其小说中蕴含的死亡意识都是其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物哀”“风雅”的文化精神的表现。川端康成在对日本文化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入自我的审美感知,增加了其文学思想的丰富、美学意蕴的深度、文学哲学化的体会和崇高的艺术表现力,创造了独特的文学之美。

[1] 川端康成.千只鹤[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2] 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叶渭渠.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 周逸.川端康成传[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5] 叶渭渠.日本文学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6] 长谷川泉.长谷川泉日本文学论著选·川端康成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作 者:金顶立,浙江万里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日语;聂君婧,浙江万里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日语。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川端康成意境美的
打破平衡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向作家借钱的年轻人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爱情观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为中心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