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情就这样释放:再读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所感

2015-03-16何申英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名作欣赏 2015年17期
关键词:勃朗特呼啸山庄艾米莉

⊙何申英[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激情就这样释放:再读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所感

⊙何申英[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艾米莉·勃朗特的成名作《呼啸山庄》不但故事曲折、情节离奇,而且在写作手法上更是独具一格,用尽笔墨书写人间激情。这种激情不但隐于景、表于情,而且贯穿在全书之中,演绎着一部酣畅淋漓的激情曲。本文从时代、作家背景及作品本身来阐述狂放的激情。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 激情

像《呼啸山庄》这样的经典名篇,世人研究颇丰,如何找到突破口或者新的欣赏点很难。但本文试从“激情的释放”这一视角切入,来探讨艾米莉·勃朗特怎样呈现一部堪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相提并论”①的激情曲。

关于“激情”,古往今来的文论家有不少论及:柏拉图视激情为神灵附体;亚里士多德认为雄浑的演说应该是富有激情的;郎加纳斯把激情与崇高联系起来,把其看作是崇高文学的来源之一;席勒认为激情是通过审美教育得到恢复和培养的,从而丰富了激情的内涵。②笔者认为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缩印本)第993页对“激情”的定义相对具有概括性: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具有猛烈、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那么,艾米莉·勃朗特是怎样通过《呼啸山庄》向读者演绎她那内心的激情呢?

一、时代催生激情的释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生导师李银河研究员在她的博客文章《论激情》中把激情分成了三类:第一是来性欲的激情,第二是“指向他人的精神上的激情”,第三是创造的激情。“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所有的成功艺术家都是性欲冲动强烈、在原欲受阻的情况下最终得以升华的人。得不到宣泄的性欲得以升华,在精神领域得到释放,创造出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③

虽然艾米莉的生活经历很单纯,除去她四次饱受思乡之苦的短暂离家外出之外,一生基本上都活动在她家的宅第——封闭而与世隔绝的霍渥斯牧师公馆和附近的荒原上,甚至在短暂的生命中还没有经历过尘世的恋爱。她性格虽内向,但却倔强且充满诗意和激情。在面对不稳定的英国时局、劳资矛盾日益尖锐化的英国社会以及失业、贫穷、死亡等带给中下阶层的无尽恐慌与折磨时,艾米莉受阻的原欲不得不升华;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强硬的高压政策,压迫和破坏民主革命、工人运动时,她升华的原欲不得不释放。她希望有一个充满激情的“英雄”狂放地“整治”世间的邪恶,为受压迫者好好地出一口怨气。于是作者选择用文字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发出了对维多利亚时代扭曲人性的呐喊声,抒发了她沉默的内心那狂放的火山般的激情。

在《呼啸山庄》中,辛德雷对父亲老恩萧在利物浦捡来的弃儿希斯克利夫的折磨就反映了资本社会雇佣童工、折磨童工的现象。老恩萧在世时,希斯克利夫的日子还算过得去,可老恩萧离世后,他被新庄主老恩萧的儿子辛德雷贬为仆人,甚至老仆人纳莉都与他过不去。对于希斯克利夫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如果真的没有“复仇”的欲望,那只能是没有血性的“懦夫”。希斯克利夫只是暂时把仇恨埋进更深的心灵。他忍受着,尽量“抑制住自己激烈”的激情,收拾好与命运对抗的决心与勇气。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衣锦还乡的希斯克利夫此时有能力“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激励自己融入这个社会,向上层社会进军,为的就是向曾经压迫过他、奴役他、藐视他的一切复仇。在他狂放的复仇下,他的爱人凯瑟琳、妻子伊莎贝拉、夺走他爱人的埃德加·林顿(以下简称埃德加)及奴役过他、折磨过他的辛德雷都凄苦地一一死去。他独霸了两家的庄园,还要将这种仇恨延续到他们的后代身上。可见,对于曾经被压迫、受伤害的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没有人认为是贪婪,评论界一直认为他就是为了复仇,不仅对凯瑟琳感情的背叛进行报复,而且把压抑过自己、伤害过自己的人的具体仇恨抽象化为对人性和社会制度的狂放的报复行动,他的复仇是对于社会不公的狂放反抗,是对社会的抗争,这种抗争不仅猛烈而且富于激情。

艾米莉·勃朗特用她那埋在心里的激情诠释着她对仇与恨的理解,用富于抗争的激情方式渲染着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她酣畅淋漓地释放着自己被压抑的内心激情。难怪英国著名小说家兼评论家弗吉尼亚这样评价说:艾米莉的《呼啸山庄》“有爱,然而却不是男女之爱”,她的小说呈现的不仅仅是夏洛蒂的“‘我爱’‘我恨’,而是‘我们,整个人类’和‘你们,永恒的力量’”④。

二、孤寂的少女释放着激情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一线忧虑,一个快乐的微笑。在秘密的欢乐,秘密的眼泪中,这个变化多端的生活就这样滑过,十八年后仍然无依无靠,一如在我诞生那天同样的寂寞。……”⑤这是艾米莉·勃朗特少女时代的一首诗,全诗伤感而孤寂,充满了对情感的渴望。性格内向的艾米莉在诗中“淋漓畅快地发出自己的心声,倾吐埋在内心深处的激情,以更自由、更全面的形式表达完整的自我”⑥。

同诗歌一样,《呼啸山庄》狂放的激情正是艾米莉·勃朗特内心深处孤寂的释放,是原欲受阻时激情的宣泄。作为呼啸山庄继承者的辛德雷,自私、贪婪,对待自己的妹妹都可以不留情,对待被父亲领养的弃儿希斯克利夫更是无情。但希斯克利夫荣归后,却成了他庄园的座上宾。金钱、地位在辛德雷眼里远比亲情、朋友显得重要。同样,当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进入画眉山庄时,画眉山庄的主人林顿夫妇(埃德加的父母)知道凯瑟琳是呼啸山庄的小姐,便热情地留下她,而把希斯克利夫当成坏小子赶走,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凯瑟琳调教成了真正的“小姐”,使希斯克利夫看到了他和凯瑟琳之间的阶级差别。在上层人士的意识里,地位、身份决定了人性的好坏,强烈的阶级观念使林顿夫妇对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态度天差地别,好像身份卑微的孩子从出生那刻起就注定要受屈辱。艾米莉·勃朗特是一个很善良、很有正义感的人,她对劳动者充满了关爱与同情,对这种金钱与地位的关系,显然是她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她让希斯克利夫把自己的激情、理想、郁闷、缺憾充分地张扬和展现了出来。

三、作品释放着激情

1.“画眉”凸显激情

在《呼啸山庄》中,读者不难发现两个山庄对立的意象群。一个是以“画眉”为代表的“文明世界”:宽敞明亮的客厅、象征财富地位的窗户……营造了虽明晰却苍白,虽温文尔雅却毫无生气,甚至窒息人性的氛围。然而,以“呼啸”为代表的另一个山庄有象征了主人翁爱情梦幻的套间式的橡木床;有象征了主人翁倔强峥嵘静态格的盘尼斯吞岩;有象征了主人翁动态性格的终年躁动不安的风;有象征了爱情坚贞不渝的飘荡不散的鬼魂,这些象征使呼啸山庄神秘、忧郁又充满原始人性,既让人狂放又令人充满激情。⑦正是艾米莉选用“画眉”“这一文明世界”的反衬,《呼啸山庄》才显得激情四溢。

2.荒野狂放激情

《呼啸山庄》的开篇是这样来描写环境的:“呼啸山庄”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闹,是个终年北风不停的荒野。在这里,“终年不断的猛烈的北风,不容许山庄的树木向天穹挺伸,强迫它们都向一边倒去,那萎靡不振的树失去了原来的那种发育良好的优美的体形。‘树性’被狂暴的猛风扭曲了。”⑧

在这片荒野中,人性也被世俗的丑恶扭曲和压抑着,内心的激情更易于得到释放。当希斯克利夫还是个少年,他与凯瑟琳的爱被这片原野融合了,弃儿和庄园小姐的爱情故事就在这里狂放地展开。庄园上的娇小姐凯瑟琳充满激情地爱上了穷小子希斯克利夫。面对哥哥辛德雷的皮鞭,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一起承受,一起反抗,尽情地释放青春的激情,狂放地享受着违背世俗的情爱。和希斯克利夫在荒野的日子里,凯瑟琳也由“小姐”变成了“野孩子”,荒野狂放地释放着她的激情。在这里,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的感情也是狂放的,想爱就爱,想恨就恨,爱得有多浓烈,恨得就有多狂放。这也是艾米莉·勃朗特最终想看到的,受苦的人挣脱压迫、奴役,无拘无束,获得了激情的自由释放。她希望在暴风雨后人们都能够看到明朗的晴天。因此,她期望这暴风雨来得猛烈些、疯狂些,洗净灵魂的悲惨,洗尽社会的丑恶,让美好幸福的生活早日降临。

3.爱与恨情感交织释放的激情

在《呼啸山庄》中,狂放的爱与恨是情节发展的主线。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没有好人和坏人,有的只是“爱”和“恨”的交织和纠缠。首先,《呼啸山庄》中的人性是富有激情的。故事一开始就演绎着男女主人翁在狂野、反抗中的狂放而浪漫的激情。被呼啸山庄老主人恩萧先生收养的弃儿希斯克利夫的性格里充满了狂放的激情。面对凯瑟琳的爱情他没有犹豫,敢于去爱。他的这一品质不由得使读者心潮澎湃,希望这两个人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面对辛德雷的压迫和人生的残酷,希斯克利夫狂放地向命运挑战,努力地反抗这些不公。随着神秘消失又返回的希斯克利夫成为庄园主人,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和凯瑟琳的女儿小凯瑟琳(埃德加和凯瑟琳的女儿)相爱了,就像当年的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一样相爱着,但两人身份、地位的巨大差别却没有把他们分开,即使希斯克利夫千方百计地阻止也无济于事,他们对爱情是那么坚决、那么自信。因此,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没有应在他们身上,他们最终结为了夫妻。

其次,《呼啸山庄》中爱得狂放,恨得也疯狂。被仇恨蒙蔽双眼的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是疯狂的。他用尽各种手段折磨她的爱人凯瑟琳,甚至在她即将离世时也不恋旧情。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说:“要是我做下了错事,那我为此而付出了生命。这就够啦!你也曾把我抛开过;可是我并不想怪你。我宽恕你,你也宽恕我吧!”⑨然而,希斯克利夫却回答说:“……要宽恕你,真难啊!”“……你对我的所作所为我就宽恕了。我爱我的谋杀者——可是害死你的那个人!怎么能叫我爱他呢?”⑩他们就这样疯狂地拥抱着,互相怨恨。相爱的人在社会文化背景的压抑下最终因爱生恨,希斯克利夫在狂放的复仇之中寻找曾经的激情,却变成了被社会同化了的冰冷的行尸走肉。虽说凯瑟琳希望希斯克利夫放下仇恨,然而,他那狂放的恨却以凯瑟琳的名义扩展和蔓延着,连下一代都逃不过,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当然也在复仇对象之中,他被希斯克利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养成了“野孩子”。复仇不惜殃及凯瑟琳的女儿和希斯克利夫自己的亲生儿子,此时的这一种恨比作品中的爱要来得更猛烈得多。狂放的激情就这样在仇视中继续绽放着。

爱与恨的狂放激情贯穿于《呼啸山庄》的全部篇章,成就了艾米莉·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伊莎贝拉选择默默地承受、逃避和死亡,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懦弱?现实生活中性格内向、交际不广的艾米莉·勃朗特正是利用这些懦弱的反衬,才使《呼啸山庄》的诗意和激情更显张力。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激情诠释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的不满与愤怒,突破了世俗的观念,激情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底层劳动人民的挣扎,是作者自己内心激情的释放。艾米莉·勃朗特以她沉默背后的激情谱写了文学史上暴风雨般的华章,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时至今日,重读这本名著,依旧能被书中的狂放激情所震撼,让人心潮澎湃。

四、懦弱之下释放的激情

假设一下,如果凯瑟琳一心只想和希斯克利夫结婚,只想和埃德加做朋友,生活也许会清苦,但不会孤寂,那么故事将会是另一个结局。爱情虽不会这样激情地狂放,但必将沉淀成幸福。然而,面对阶级观念和优越生活的诱惑,凯瑟琳的爱动摇了,这一摇摆难道说不是一种懦弱吗?面对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和埃德加“突如其来”的评价,受到“强烈刺激”的希斯克利夫软弱了。他不是为了争取爱情而奋斗,而是选择离开。他那不辞而别又何尝不是一种懦弱呢?面对希斯克利夫对自己爱的冷落及折磨,伊莎贝拉凋谢、枯萎,最终死去。

① 冯茜:《英国的石楠花在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② 陆兴忍:《论席勒的激情观》,《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0期。

③ 李银河:《论激情》[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3d53360102f74o.html?tj=1.

④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版,第33页。

⑤ 范岳、吴明明:《勃朗特姊妹》,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15—16页。

⑥ 常耀信:《英国文学通史》(第二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87页。

⑦ 智量等主编:《比较文学三百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75页。

⑧⑨⑩ [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方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58页,第126页,第126页。

作 者:何申英,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与研究。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勃朗特呼啸山庄艾米莉
如果回忆即遗忘
从审美角度剖析《呼啸山庄》中悲剧的崇高性
Analyses of the Roots of Protagonists’ Tragic Love in Wuthering Heights
艾米莉?勃朗特的贡达尔诗歌初探
“黑压压的恐怖感”:《呼啸山庄》中复仇者的形塑与爱情悲剧的书写
Gothic Elements in Wuthering Heights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
赏析《呼啸山庄》背后的爱与宗教
天鹅的前身是鹌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