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的一般功用与特殊功用
——以玄言诗的兴起和《登幽州台歌》的沉与浮为例
2015-03-16潘丹丹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陈 洪 潘丹丹[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项目呈现
论文学的一般功用与特殊功用
——以玄言诗的兴起和《登幽州台歌》的沉与浮为例
⊙陈 洪 潘丹丹[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对文学的功用的理解也在变化着。文学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文学的一般性是指文学在当时时代的功用;而它的特殊性,则是作者所不能预测到的,即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作品对于整个作家群体、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发生了超乎寻常的影响,而这方面的功用,是需要几十年或数百年的印证才能显现出来的。
文学 一般功用 特殊功用 玄言诗 沉与浮
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章通常是不分的。二者之分,约始于南北朝“文笔”之论,对于文章的功用,则以为是多元的。《论语·阳货》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①这里,孔子强调了学“诗”对个人和国君的重要性,由小及大,由社会到自然的视角定位了“诗”的功能。“陈诗以观民风”(《礼记·王制》),诗被当作了解民风的重要工具;“诗言志”(《尚书·尧典》),说明诗也可以作为教化的载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又可以看出文章具有感化、修饰作用,对人的心灵有很大的塑造作用。
魏晋之后,文学的重要性得到推崇,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人墨客也在关注文章的修饰性辞藻和对自身性情的抒发,比如“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典论》);陆机曰:“诗缘情而绮靡”;萧绎说:“至如文者,惟须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等等。鲁迅认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对文学的功用的理解也在变化着。现代学者刘永济先生在他的著作《十四朝文学要略》中对文的作用给予六种分类:一者,经纬天地也;二者,国之礼法也;三者,古之遗迹也;四者,文德也;五者,华饰也;六者,书名也,文辞也。美国学者韦勒克先生则认为:
文学的一般性(此处的一般性意指文学作为一个type的一般性)或它的特殊性孰轻孰重呢?文学理论和辩论往往强调前者或者强调后者,因为文学可以说比历史和传记更具有一般性,但比心理学或社会学又具有特殊性。然而,不仅在文学理论上侧重面有所转移,就是在文学实践中,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比重也随着作品的不同和时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③
社会价值取向的不同也在影响着文学“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比重”,我们认为这是很有概括性的卓识。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对文学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也作了解释:“文学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④所以,概括来说,文学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在我们看来:文学的一般性是指文学在当时时代的功用,而它的特殊性,则是作者所不能预测到的,即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作品对于整个作家群体、整个社会、整个时代,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影响,而这方面的功用,是需要几十年或数百年印证才能显现出来的。如中华民族的元典《诗经》《论语》《庄子》《楚辞》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此不赘述。
一、逍遥论与玄言诗的兴起
魏晋是一个浪漫风流却又血雨腥风的时代,风流是因为有“竹林七贤”那样的逍遥人士,血腥是由于它有着与战国时代相似的动荡不安和频繁的战争祸乱。曾在汉代占一尊统治地位的儒学思想在魏晋时期失去了它的统治作用。随着时代价值的变化,老庄思想渐渐成了文人清谈的理想依据,引起世人的共鸣,诗人们用此来寻找思想的栖息地,老庄思想也就慢慢地渗透进诗文里。
嵇康善于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体玄悟道的工具。诗意的生活是需要诗意的心去体会和诗意的眼睛去发现。享受垂钓的自娱自乐,陶醉于琴弦的音妙之间,却始终有“游心太玄”“游心于玄默”“游心大象”之玄意。嵇康向往庄子的怡然自得与了无牵挂的淡然,正是融进了“逍遥”的精神,而处于成熟玄言诗之前孕育阶段的嵇康诗可以说是以大量的具体意象入诗,但自始至终玄味萦绕:谷风、素琴、兰圃、长川、山鸟、朗月之流,然而其背后之意蕴在于用此扩大玄远的意境,述说玄理,体悟玄理。
蜩鸠飞桑榆,海鸟运天池。岂不识宏大,羽翼不相宜。招摇安可翔,不若栖树枝。下集蓬艾间,上游园圃篱。但尔亦自足,用子为追随。⑥
诗中翻飞于蓬艾间和园圃篱的蜩鸠,与庄子之“任性自足”的逍遥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阮籍早年时期曾有“志尚好《诗》《书》”的儒家积淀,也有“超世发奇声”的凌云壮志,但司马昭对于士人的桎梏,使得阮籍在儒道之间徘徊、苦闷,钟嵘《诗品》载曰:“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连嵇康都称赞阮籍:“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但事实真如世人所见吗?在玄学滥觞的时代,阮籍诗中带有浓厚的玄理趣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之事,在其内心思想的强烈冲击下,以玄解儒成为他超脱于世的重要工具,以庄子的玄意入诗,或以庄子中曾有的意象入诗,这无疑让阮诗拥有“响逸而调远”的玄味。逍遥论也成为名士清谈的重要题材,在《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有许多篇段关于世人对“逍遥”的热衷和喜爱:
《庄子·逍遥游》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议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得,后遂用支理。⑦
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⑧
很多名士因好老庄而注《老子》《庄子》,使得谈玄、论玄盛极一时。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说》对此也有记载:“岂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也。”⑨当诗渐渐成为世人谈玄论道的载体和精神寄托时,也就促进了玄言诗的兴起,即“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但因玄言诗“理趣”太浓,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之嫌,最终成为导致其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魏晋诗人不仅好逍遥论,养生、哀乐、言意、形神也是时常被吟诵的。养生是道家中常常讨论的题材。嵇康在他的很多诗文中也都提到他注重养生。如在《养生论》中论证养生要注重引导和养神的结合:“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身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⑩再如《答难养生论》:“顺天和以自然,以道德为师表,玩阴阳之变化,得长生之永久,任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朽。”⑪可见,嵇康相信神仙存在,对“颐性养寿”的生活充满着无限的向往之情,他认为神仙的修成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更要注重养心,“形侍神以立,神须形以存”。这样才能使“形体相亲,表里具济”。阮籍对养生的描写更多的是强调要顺应自然,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如《大人先生传》云:“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神者,自然之根也”,“盖陵天地而与浮明遨游无始终,自然之真也”。名士们因为倾心养生、向往神仙生活而咏诵游仙的诗句是非常普遍的。“阮、嵇诗是有意识地谈玄,是时代玄学思潮深刻浸润的结果,他们的诗在总体上洋溢着老庄的超迈精神。”⑫如嵇康的《幽愤诗》《游仙诗》,阮籍的《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之其十、其二十二、其二十三、其三十二、其五十等,都是吟咏游仙的名句。
嵇康、阮籍的诗大多带有逍遥论的“无所待”精神,追求一种俯仰自得、优游容与、了无牵挂的境界,发自内心深处向往老庄,向往隐逸者垂钓之举和琴诗自乐式的闲适,诉说着“与造物者通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同成,变化散聚,不常其行”的大人形象,抒发着对现世乱离的不满,而《庄子》的“无所待”“任自然”让魏晋诗人找到了心灵的皈依。名士由好逍遥而养生,因而倾心游仙诗,神往游仙也是为了实现“逍遥”,围绕的中心是逍遥论,因此由逍遥展开一系列的论题。故而,因时代价值的不同,逍遥论在魏晋时期大放异彩,促进了玄言诗的兴起,影响了魏晋世人的心态。
二、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沉与浮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诗,现当代的许多学者对它的评价大多都是极高的:
陈子昂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满腹牢骚,一腔愤慨的,但它的表达确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它豪壮而并不悲痛。⑬
它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⑭
《登幽州台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陈子昂的著名诗作,现今一些文学史著作和评论都把它誉为“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标识着诗人艺术上的成熟”,“唱出了盛唐之音的序曲,预示着诗国高潮的即将到来”。⑮
但是,关于这首诗,在明代杨慎的《升庵诗话》中却有着不一样的记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辞简而直,有汉魏之风,而文集不载。”⑯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在《陈氏别传》中记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知之也。”⑰
在现当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受到众多人追捧,而在古代为什么却是“时人莫知之也”“文集不载”呢?吴承学先生曾说:“一篇作品写得好与不好,取决于作者个人的才能,但它能否成为经典,却不仅仅是作家本人所决定的。”我们认为吴承学先生的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时代价值观念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流传和世人对作品和作家的评价。“中国古代许多文学经典由于各时代文学风尚的嬗变而地位升浮不定。”⑱一些偶然因素也可能转变为必然因素。价值的转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我们现在视作原始的历史其实也是不断生成的”⑲,“比如陶渊明、杜甫的地位就是经由后人的读解方才凌云而上高踞于诗国之巅的,苏东坡之酷爱陶诗,从中阐发一种寄至味于澹泊的美学意向,即显著地影响了此后中国诗歌的发展路径。至于杜甫被解读为诗圣后,其覆被整个诗国的影响至今我们还有深切的感受”⑳。在中国古代还是不乏像陶渊明和杜甫这样经过后人解读而发掘其价值的。谢ffff6b即为一例,在唐代,时人争相模仿他的诗句。诗仙李白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ffff6a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甫曰“谢ffff69每诗篇堪诵”(《寄岑嘉州》)。不同的社会,不一样的朝代对同一部作品的倡导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对诗经中《雎鸠》的评价,《论语》:“《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毛诗大序》云:“《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对于一首诗,一部作品,一个文集,一个作家的评价有时是很难把握准确的,其沉与浮受到时代价值的影响。
① 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77页。
② 钱理群,叶彤:《鲁迅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230页。
③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④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2—53页。
⑤⑥ 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第244页。
⑨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27页。
⑪⑫ 夏明钊译注:《嵇康集校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第70页。
⑬ 陈洪:《玄学的诗化与诗的玄学化——关于玄言诗的发展、特征和价值的再认识》,《东方丛刊》2001年第1期,第162—177页。
⑭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⑮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⑯ 四川省射洪县陈子昂研究联络组等编:《陈子昂研究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年版,第214—215页。
⑰ 罗时进:《〈登幽州台歌〉献疑》,见《陈子昂研究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年版,第214页。
⑱ 韩理洲:《陈子昂研究》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9页。
⑲ 吴承学:《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⑳ 王锺陵:《总集与评点——兼论文学史运动的动力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作 者:陈洪,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潘丹丹,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项目“《易林》故事诗研究”(项目编号:2014YYB012);江苏省高等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代文学的文化阐释”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10JDXM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