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民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思想
2015-03-16魏永贵内蒙古大学呼和浩特010070
⊙刘 璐 魏永贵[内蒙古大学, 呼和浩特 010070]
三少民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思想
⊙刘 璐 魏永贵[内蒙古大学, 呼和浩特 010070]
三少民族是对聚居在内蒙古东部的三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的简称。世代零距离触摸自然的山林生活,使三少民族对于生态有着自己特殊的认识与独到的理解和感悟,积淀成深深植根于他们集体无意识之中的一系列生态思想,并投射在了他们的民间故事中。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观照三少民族民间故事,从而探究其独特的生态思想,期待给当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快速发展的社会以警示和启迪。
三少民族民间故事 生态思想 天人合一 万物有灵
三少民族是对聚居在我国东北边疆的三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的简称。这三个民族不仅杂居在一起,而且历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从事狩猎,住在用桦树皮、兽皮搭建的帐篷——“仙人柱”里,信仰萨满教,以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浩瀚无际的大兴安岭林海里和一碧千里的呼伦贝尔草原上延续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
正所谓“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穷者歌其哀”,三少民族用孩童般奇特的文学艺术想象力,将这种零距离触摸自然和对自然无限依恋的山林生活吟诵成了淳朴、浪漫的民间故事。由于只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因而三少民族民间故事都是口头文学,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集体创作,使其不断丰富和衍变。有反映莫日根在与莽盖(人间和自然恶势力的象征)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英雄故事;有存留着母系氏族痕迹,有关民族起源以及山神、太阳女神、牲畜神等神灵的神话传说;还有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爱情、寓言故事等。夸张手法的普遍运用也使其形成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俨然一幅色彩艳丽的民族风情画。
零距离触摸自然和对自然无限依恋的山林生活,使三少民族对于生态有着自己特殊的认识与独到的理解和感悟,世代遗传积淀成深深植根于他们集体无意识之中的一系列生态思想,并投射在了他们的民间故事中。所以我们可以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观照三少民族民间故事,从而探究其独特的生态思想,期待给当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快速发展的社会以警示和启迪。
“针对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迅速做出反应,作为自然与灵魂之间精神通道的文艺也迅速做出反应。”①生态文学20世纪80年代在英美初露端倪。“由于生态文艺作品的异军突起,文学批评家们开始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文学研究的批评视角。”②相较于西方生态文学研究历史以及取得的成果,中国生态文学及批评视角在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开枝散叶,并逐渐拓展到民间文学的研究领域,如《贵州侗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意识研究》《布依族民间文学的生态解读》和《生态伦理学视野下的满族民间故事》等。而对于三少民族生态思想的研究还停留在观念上,如《呼伦贝尔“三少民族”的山神崇拜与自然观初论》和《浅谈北方三少民族传统生态观》等,并未上升到文艺批评的高度。因此,用生态文艺批评方法观照三少民族民间文学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天人合一”思想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天,在不同的哲学家具有不同的涵义。大致说来,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③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三少民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思想,所以所论“天人合一”侧重于张岱年先生所说的第二种涵义,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时代,而这个成语则出现较晚。”④在“天人合一”这一名词正式被提出之前,中国古代两大主要思想流派——儒、道,在天人关系方面都有过自己的论述。儒家有“三才”说,三才者,天地人,语出《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家有“四大”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四者应遵循的关系。而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是宋代大儒张载,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
了解了源起,下面我们将阐释“天人合一”的具体涵义,以及它在三少民族的民间故事中是如何体现的?
大地伦理是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生态思想。“在他看来,大地是一个共同体,人和各种生物、自然物,同为这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的成员……所以人和大地是唇亡齿寒的伙伴关系,而不是主宰和被主宰、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⑤这与我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内涵不谋而合。《庄子·达生》有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张载曾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语录·上》)“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意思就是人与万物同源,都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推行的“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思想则恰与之相悖。季羡林先生也如是说:“钱老说:‘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的补充明确地说,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西方近二百年以来,对大自然征服不已,结果就产生了我在上文第一章里补充的那一些弊端或灾害……这种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思想……是东西文化思想分道扬镳的地方。”⑥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从三少民族民间故事的一些文字中就可略见一斑。鄂温克族民间故事《天地的传说》中有这样的话语:“地是母,天是父……世界上不管什么东西,都离不开大地,都是大地所生。”⑦这与前文《庄子·达生》中对“天人合一”的表达——“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如出一辙。上文说过三少民族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因此他们以猎人——莫日根为尊,许多民间故事都反映了莫日根们的生活,而这些故事中都不约而同地会出现会说人话、拥有超自然能力的神马。达斡尔族民间故事《德洪莫日根》中,德洪莫日根虽勇猛异常,但只懂用蛮力,战斗到只剩最后一支箭,也只是击退了剑队,并未伤及国王。他的花马在这时带着他“跑到一棵高大的白桦树下停下……开口说道:‘千万留着你的最后一支箭!那个国王的灵魂,是一颗红蛋,就在这棵桦树上的鹰巢里!你只要拿到了它,国王就活不成啦!’”⑧后来德洪莫日根打碎了红蛋,国王于是死掉。鄂伦春民间故事《小红马》中,小红马水泡子大战莽盖,主人公昆克乌娜吉因为帮不上忙,“焦急地在岸上直转”。当小红马身受重伤,命不久矣时,“昆克乌娜吉抱住小红马血淋淋的头哭起来:‘你被莽盖咬成这样,我多心痛啊!’”后昆克乌娜吉为小红马取水归来,“发现小红马躺在尖树桩上戳穿肚皮死了,于是,她又痛哭起来,守在那里,不吃不喝”。⑨小红马不顾生命危险从莽盖的魔爪中救出昆克乌娜吉,最后受伤死去,昆克乌娜吉痛哭流涕,不吃不喝。从这样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三少民族民间故事中,人与马并不是简单的主人与受驱使的牲畜那样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而是像默契配合的战友、牵肠挂肚的亲人。这折射的正是三少民族先民希望与动物、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思想。
二、“万物有灵”思想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详细阐释了“万物有灵”观,他认为“万物有灵”观的理论可以分解为两个主要的信条:“第一条包括着各个生物的灵魂,这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灭之后能够继续存在。”⑩而且蒙昧人“关于灵魂的一般概念具有广泛性和彻底性”⑪,他们“不仅把不死的灵魂或精灵加之于人身上,而且也加之于植物和动物身上”⑫,甚至“我们看来没有生命的物象,例如河流、石头、树木、武器等等,蒙昧人却认为是活生生的有理智的生物”⑬。对于“万物有灵”的“灵”,泰勒是这样解释的,灵魂“赋予个体以生气的生命和思想之源,它独立地支配着肉体所有者过去和现在的个人意识和意志,它能离开肉体并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⑭。
以上阐释的“万物有灵”观,在三少民族民间故事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民间故事中为数众多的类人的动物形象,表面来看,是拟人创作手法的产物,实则是三少民族先民“万物有灵”观的外化,“灵”使这些动物们会说人话,有着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甚至智慧过人。如达斡尔族民间故事《叭儿狗帮助穷人》中,叭儿狗能辨善恶,穷人因欠债遭富人毒打,它便救下穷人,当穷人为债务犯愁时,它先后变成马和骡子帮穷人抵债,还杀死富人。当穷人表示感谢时,它说:“直到现在,我只是帮助你报了仇,以后我还要帮你的生活好起来。”⑮第二天穷人的破房子真的变成了非常漂亮的屋子。
叭儿狗身上的“灵”要由它的意识和意志体现,一些民间故事中对灵魂有相对明确的描写:灵魂能从肉体飞出,并附到其他肉体之中。如达斡尔族民间故事《巴列金的悲欢》中,八脚马告诉巴列金点燃烧死莽盖的火,“然后拉弓搭箭吧,如果他的灵魂要化鸟飞出,你就把它射下来!要是让它逃了,那就少不了后患啊!”⑯莽盖的灵魂化成了三只鸟,但巴列金因为紧张,只射掉了两只,剩下的那只白鸟灵魂就化身成了苍狼来挑拨巴列金夫妇的关系。
“另一条则包括着各个精灵本身,上升到威力强大的诸神行列。神灵被认为影响或控制着物质世界的现象和人的今生和来世的生活,并且认为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引起神灵的高兴和不悦,于是对它们存在的信仰就或早或晚自然地甚至可以说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它们的实际崇拜或希望得到它们的怜悯。”⑰三少民族一些民间故事就详细描写了山神、天神和火神等神灵。鄂温克民间故事《山神“百纳查”的传说》中,在猎人们围猎时,有一个从森林中走出的其貌不扬的老头,准确地说出了围住的野兽的数量,猎人们都说这个老头就是山神百纳查。“打这以后,每逢人们上山打猎,就在山上找一棵大粗树或者一块石头,在上面画一个山神‘百纳查’,然后用各种兽肉祭祀,祈求山神保佑,能打到许多野物。”⑱
三少民族民间故事中所谓有“灵”的自然万物,都拥有超自然的能力:叭儿狗能杀富济贫,山神能保佑猎人多打猎物。但如果你为富不仁,如果你不敬山神,自会受到惩罚。正如柳宗元所说:“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这些情节背后蕴含的其实是受生产力限制的三少民族对自然能力既害怕又崇拜和依赖的复杂心理,也就是说,先民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才是“万物有灵”观的真正内涵。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有意识地控制自身行为,在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维护生态规律。三少民族民间故事中并没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明显体现,但我们仍可以从一些情节中找到蛛丝马迹。如达斡尔族民间故事《小燕子衔来南瓜籽》中,穷人救治了一只摔断腿的小燕子,于是小燕子伤好后为穷人衔来一粒南瓜籽,种出了一个里面满是金子的南瓜。听说后,“贪心不足的富人……抓出他家燕窝中的一只小燕,折断其腿”⑲。被折断过腿的小燕子也给富人衔来一粒南瓜籽,种出的南瓜却冒出一股烈火,把富人家连人带房全给烧成灰烬了。富人贪婪,不惜弄伤小燕子来换取金南瓜,最终得到的却是小燕子的报复,以至家破人亡。就像我们今天欲壑难填的人类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也遭到自然的报复,落得蓝天不蓝、清水不清的下场。三少民族先民以此来警示子孙要合理地利用自然。
鄂伦春族民间故事《人为什么会死》中说,天神“恩都力”创造人的时候,最初是用石头刻的。这些石头人太坚固,只生不死,导致地上的人越来越多,能吃的东西都被吃光,只剩下了人。“恩都力”于是打死了所有的石头人,转而用泥巴捏人,泥人不像石头人那样坚固,活到一定的岁数就死了。传说反映了鄂伦春先民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
我们通过分析三少民族民间故事,探究出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万物有灵”、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生态思想,这些思想指导三少民族始终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不抱着主宰征服的态度,而是和谐地与自然共处。面对大自然的伤痕累累和无法忽视的雾霾、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信三少民族民间故事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势必给我们带来启迪。
①② 孙彩霞:《西方现当代文论要著研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版,第366页,第366页。
③④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⑤ 张冠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生态寓意》,《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第39卷第2期。
⑥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⑦⑱ 王士媛、马名超、白杉:《鄂温克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第29页。
⑧⑯⑲ 孟志东:《达斡尔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第4页,第203页,第275页。
⑨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鄂伦春民间故事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4页。
⑩⑪⑫⑬⑭⑰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9页,第408页,第388页,第390页,第351页,第349页。
⑮ 呼思乐、雪鹰:《达斡尔族民间故事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页。
[1][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 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J].中国文化,1991(1).
[3] 张慧平,郑小贤,张德平.呼伦贝尔“三少民族”的山神崇拜与自然观初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 程绍华.鄂伦春民间文学的生态主题解读[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4).
[5] 希德夫.鄂伦春人的“万物有灵”观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
作 者:刘璐,内蒙古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魏永贵,内蒙古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内蒙古大学创新基金(201404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