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似与不似之间

2015-03-16陈大志

摄影世界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志水墨画水墨

中国的摄影人如何能创作出具有“中国味道”的摄影作品?怎样把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引入摄影这种源自西方的技术和艺术中,从而使摄影作品能够表达中国哲学的意境和体现中国文化?这是陈大志思考的问题。

2009年才拿起相机的陈大志,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便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为风光摄影添上水墨意境。而且,他的摄影方法在中国摄影界还未有人尝试过。

追寻水墨形式美

看到陈大志的水墨摄影作品,很多人会联想到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当他在台北、巴黎和北京举办个展时,不少知名摄影家和摄影评论家也在谈论这个话题。但是,细看陈大志的作品,观者就会感到,他和郎静山的方法其实不一样。

在集锦摄影中,郎静山潜心经营着自己的中国传统美学观,讲究画面的整体布局和抒情写意,借助现实生活的素材,达到模拟山水画意境的效果。在带有强烈的文人画气息的作品中,他展现了自己在中国古典绘画方面的功底,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古典绘画意蕴的热爱和推崇。

陈大志同样热爱和推崇中国古典艺术,但不会画画的他并不是在模拟中国山水画,而是希望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到山水画;虽然是借助现实风景素材,他却希望作品不完全是对现实场景的捕捉,而是借助中国古典绘画的“笔墨”形式,表现似像非像的景物,从而表达自己对意境的理解。观者可以在照片中找到水墨画的“勾、皴、擦、点、染”等效果,这种突出“笔墨形式美”的拍照技法,他认为是自己“水墨摄影”创作的核心。

陈大志这样总结:“(中国水墨山水)所有笔法和墨法经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的雕琢,凝聚成‘形式美。这些‘形式美体现在水墨画中的线条美、力度美、肌理美等,同时又成为艺术家审美意象的一种外化。”没有这种外化,水墨摄影便不存在,或者说,离开形式,意境的表达就会打些折扣。

似与不似之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陶咏白这样评价陈大志的作品:陈大志摄影用新的技巧,拍出了充满了水墨精神的画面。什么是水墨精神?陶咏白认为,水墨画黑白两色,这种概念化的色彩代表中国人深沉的心理。避开客观记录那千变万化的现象,而采取一种相对永恒与稳定的色彩观念来,也是从客观“表述”过渡到心理“表现”阶段。那种黑白、阴阳相合的过程,揭开现象世界华丽的表象,呈现出神秘、深沉、清秀的黑白之美,展现了一个宁静、纯粹的大地,也是纯粹的精神世界。

这与陈大志的摄影观点接近。他认为中国古典绘画以形写神,以神写意,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表达简拙、淡远、虚静的意境。平时喜欢打太极拳,也喜欢研究儒、释、道等各家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陈大志,便是要在照片中传达这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可是说到意境,总会多少给人玄虚之感,陈大志的表达方法在于注重“分寸”,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追求变化的,总需要找到平衡,而“中国文化就是要讲究分寸”。他说:“所谓宁静,绝不是死水一潭似的宁静,而是要静中有动才叫静,松中有紧才是松……又好比可能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但是孤独不等于不自在。”

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平衡在陈大志的水墨摄影中非常突出。知名纪录片导演张克明曾称赞陈大志的照片“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大概也是从这点出发。既然要抓本质,那在摄影中便不是“写实”还是“抒情”的问题,而源于自己如何去观看,如何从纷繁芜杂的表象中看到“本质”。陈大志喜欢用线条简化自然景物,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寻找最动人的点线面,因为他相信“所有的事情简单才是最好的,复杂一定是不好的”。所以,他在大雾天拍胡杨林,在大雪天拍山脉,在花朵凋零的冬日拍树姿。

水墨与摄影

2013年6月,陈大志的作品在台北展出,期间水墨画家周澄则为陈大志在江西三清山拍摄的作品题诗,长卷作品有了墨迹更似水墨画。而中国摄影出版社在出版他的作品集时,画册主编赵迎新也使用了宣纸作为印刷介质。除此,陈大志部分早期作品中还用了印章落款,这些细节都让陈大志的摄影看上去更具画意。

伴随着画意呈现,除了与郎静山之间的比较外,围绕在陈大志耳边另外的一个大议题便是:这些作品当真是拍出来的吗?它们看上去太不像照片了。

陈大志作品在平遥展览时,曾有一位观影者对他说:“来,小伙子,我来教你拍拍照片,你这风光影调都太不连续了……”其实除了这位观者,大概还有不少人弄不明白为什么他的照片是这样。

2014年10月,陈大志在中国美术馆再办个展时,他没有让一张照片上出现题字和印章,因为他想让大家知道,这些照片就是照片,“有些人质疑,说画面是后来画的,别说我不会画画,就算会画画,也得把我累死。”

至于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效果,陈大志开始也并不明白,只觉得“比较幸运,这个效果之前没见过”。他平时喜欢用哈苏中画幅单反相机、林哈夫617相机和禄来中画幅双反相机,胶片偏爱伊尔福Delta系列,所有照片都是自己在暗房冲洗放大。拍摄时,他遵循亚当斯的分区曝光法,在一定的光线、景物条件下,摸索“程度”控制曝光、景深,进行一次性成像;冲洗放大时,为了加强效果,他会控制显影、定影程序来加大或缩小黑白反差,但并无特殊手法。

这些“标准”的操作程序没有一步不按照“经典”和“传统”进行,但出来的照片却没有传统的样式。答案其实仍需在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寻找,就是通过“控制”来“道法自然”:控制取景、控制曝光、控制线条,也控制显定影。

后来,他自己这样总结:“我们在照片上看到的颗粒,实际上并不是颗粒本身,而是光线通过底片上各个‘颗粒团中间的空隙所表现出来的效果。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这种‘颗粒团的效果,经过加强和减弱,在某个‘程度上,会使‘团块构成的点 、线条、色块及其深浅变化,形成类似毛笔在宣纸上勾划皴擦出来的点、线和块,从而产生水墨画的效果。”

其实,水墨也好,摄影也罢,观看陈大志的摄影,并不需要去纠结特定的拍摄技法,换一种眼光观看和感受世界,或许才是他带给中国摄影界最大的创新。

猜你喜欢

大志水墨画水墨
牡 丹 (水墨画)
有情况
水墨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安静的水墨画
胸有大志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Influence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2 and strontium chloride on the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liferation and osteogenic differenta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