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肺炎患儿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护理干预效果

2015-03-15谢鲁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机械通气护理干预

新生儿肺炎患儿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护理干预效果

谢鲁冰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北院, 上海, 201906)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 机械通气; 护理干预

肺炎是由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及吸入性异物、放射线等各种因素诱发的终末气道、肺泡或者肺间质的炎症反应。新生儿由于脏器娇嫩,更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病,因此,新生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疾病,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10%~20%[1]。新生儿肺部组织发育尚不成熟,容易发生感染,无法排出分泌物,阻塞气道,限制通气,导致严重的肺部合并症。目前,机械通气由于能够有效缓解患儿呼吸困难等症状,成为挽救其生命的重要手段,据文献[2]报道,单纯的给予机械通气并不能降低患儿住院时间,同时还易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而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儿早期康复。本研究纳入74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肺炎患儿,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儿科医院培训期间收治的行机械通气治疗的74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标准[3]。入选标准: ① 符合诊断标准; ② 符合机械通气适应症。排除标准: ① 合并严重肝肾功能; ② 合并肺大泡、大量胸腔积液及皮下气肿。所有患儿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每组各37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6例,胎龄34~39周,平均(36.6±2.5)周。出生体质量1.8~4.7 kg, 平均(2.5±0.7) kg。足月儿25例(67.6%), 早产儿12例(32.4%), 产前感染14例(37.8%), 产后感染23例(62.2%)。对照组男23例,女14例,胎龄33~39周,平均(36.8±2.3)周。出生体质量1.9~5.2 kg,平均(2.5±0.5) kg。足月儿26例(70.3%), 早产儿11例(29.7%), 产前感染者12例(32.4%),产后感染者25例(67.6%)。2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予以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包括: ① 一般性的生活和护理指导; ② 回答家属提出的健康及生活问题。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包括: ① 体位管理:采用改良式变换体位法,即左侧30°、45°,右侧30°、45°左右侧卧时床头抬高30°,2 h变换1次体位; ② 密闭式按需适时吸痰:当患儿出现胸部有痰鸣音,或血氧饱和度(SaO2)下降2%~3%,或气道压升高,或潮气量减少,或人机对抗,或咳嗽,或者肺部听诊有湿罗音时,采用密闭式吸痰管予以吸痰。吸痰时进行严格无菌操作,吸痰顺序为气管内分泌物,口鼻部分分泌物,吸痰时间<10 s/次,控制负压,足月儿<20.0 kPa,早产儿<13.3 kPa。吸痰过程中注意患儿气道湿化情况,痰液的性状、量、颜色,同时定期做细菌培养; ③ 固定气管导管:成功气管插管后,在常规固定后并记录好端唇距离,做好交接,清理口腔分泌物,保证导管固定胶布干燥洁净,以防脱落和感染; ④ 加强呼吸机管理:每周对呼吸机管路进行1次更换保持管道清洁和通畅,如果呼吸机管路遇污染则立即更换。同时,集水瓶放置在呼吸环路最低的位置,并能够及时倾倒瓶内冷凝水。湿化瓶每天更换,采用无菌注射器直接经湿化罐进水口进水,定期消毒呼吸机各部件,同时根据患儿病情程度调整呼吸机参数,以便于尽早撤机,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⑤ 提高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在洗手池上方张贴有6步洗手法示意图,在患儿床头或暖箱旁放置快速手消毒剂,督促医务人员保持手部的干洁卫生。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疗效评估标准[4]: ① 痊愈:痰鸣音、气促等各项临床表现均消失; ② 好转:治疗7 d内,痰鸣音、气促等各项临床表现均有所改善; ③ 无效:各项临床表现未

见改善甚至恶化。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比较2组患儿各临床参数,包括: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VAP诊断标准[5]: ① 胸部X线检查呈现新的或进行性肺浸润; ② 白细胞>20×109/L或C-反应蛋白>8 mg/L; ③ 发热; ④ 经病原学检测为细菌感染阳性。诊断标准中,①为必要条件,其它3项满足2项即可确诊。比较干预前后2组患儿血气指标变化,血气指标包括:血液酸碱度(pH)、氧合指数[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血氧饱和度(SaO2)。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好转、无效、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4例(37.8%)、21例(56.8%)、2例(5.4%)、35例(94.6%); 对照组痊愈、好转、无效、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例(18.9%)、21例(56.8%)、9例(24.3%)、28例(75.7%),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

比较

观察组VAP发生率为8.1%(3/37),对照组为29.7%(11/3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2组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血气分析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H、p(O2)及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3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咳嗽有痰,检查时可在患儿肺部听到湿罗音,由于新生儿呼吸器官及功能尚不成熟,若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引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败血症甚至死亡。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治疗新生儿肺炎成为临床工作者研究

表2 2组患者血气分析比较±s)

与同时期对照组比较,*P<0.05。

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种类的增加和临床不合理应用,呼吸系统的各类病原菌多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致使治疗时间延长,效果不甚理想,同时增加其医疗成本[6]。因此,新生儿肺炎的治疗亦日趋困难。

机械通气由于能够促进有效通气及气体交换,有利于气体进入气泡、舒张支气管、改善通气和血流比例,增加肺泡与呼吸道内压,促进间质与肺泡渗液吸收的作用,有效缓解各种疾病导致的呼吸困难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文献报道,在肺炎疾病早期给予患者机械通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转归[7]。但是,部分文献报道[8],人工气道作为一种外来机械物质,其建立会立会破坏呼吸道正常解剖结构、防御功能及生理功能,同时新生儿肺脏较为娇嫩,易受其影响,导致VAP的发生,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不可纯机器操作,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操作技术及应变能力,严格按规范操作,并采取相应临床护理措施,密切监视患者生命体征、机器各项参数,记录患者各项临床观察指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医师处理,使之准确及时了解患者病情,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本研究纳入74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肺炎患儿,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效果,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综合护理干预辅助机械通气治疗有助于正确使用机械通气,全面改善新生儿肺炎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文献[9]报道,体位管理是减少肺部并发

症最简单有效的措施,本研究中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感染,从而减少VAP的发生风险,提高患儿预后,考虑与观察组加强了体位管理,通过体位降低反流作用,防止胃肠内容物反流及误吸,降低肺部并发症,并通过体位变换和重力作用,痰液容易流入大气道,排出体外,减少肺部并发症。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综合护理有助于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患儿住院时间,从而减少VAP发生风险。此外,观察组pH、p(O2)及Sa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CO2)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儿动脉血气,改善通气情况。

采用的综合护理干预卓有成效。现将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① 体位管理:采用左侧30°、45°,右侧30°、45°的改良式变换体位法,同时左右侧卧时床头抬高30°,2 h变换1次体位,能够降低反流作用; ② 密闭式按需适时吸痰: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掌握吸痰指征,当患者出现吸痰指征时,按需要吸痰,减少不必要的吸痰次数,同时吸痰时进行严格无菌操作,密切注意患儿气道湿化情况; ③ 固定气管导管:新生儿容易发生未食管反流,常规护理中使用的无套囊气管导管与留置气管插管间存在缝隙,可能导致误吸。本院在常规插管固定方法基础上加用棉带双套结固定气管导管,可防止脱落及造成气道损伤,以防感染; ④ 加强呼吸机管理:呼吸机管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位置[10],每周对呼吸机管路进行1次更换保持管道清洁和通畅,定期消毒呼吸机各部件,同时根据患儿病情程度调整呼吸机参数,以便于尽早撤机,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⑤ 提高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医护人员严格进行洗手及手部消毒有助于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提高其对经常洗手的认知,保证患儿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小艳, 周月娥, 杨喜红, 等. 新生儿肺炎患儿应用辐射台的效果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20): 1904.

[2]李春华, 陈锦秀, 胡腊先, 等. 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的营养支持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1, 26(15): 37.

[3]周旭. 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新生儿肺炎护理中的综合效果研究[J].四川医学, 2012, 33(5): 911.

[4]贺敬, 张瑞兰. 多元化信息支持系统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11): 84.

[5]孙正芳, 黄馨, 李建云, 等. 新生儿肺炎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z1): 98.

[6]张静修, 胡寒竹, 杨晓琴, 等. 多频振动治疗仪在新生儿肺炎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25): 36.

[7]缪小红.新生儿肺炎合并胃出血患儿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12): 59.

[8]王燕萍, 王素萍.家长参与技术性互动在新生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10): 1429.

[9]王铁勇.70例新生儿肺炎临床护理体会[J].中医儿科杂志, 2013, 9(3): 62.

[10]郑洪女, 简晨星, 杨妙玲, 等.情绪干预对新生儿肺炎影响的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9): 1647.

收稿日期:2015-02-26

中图分类号:R 473.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12-159-02

DOI:10.7619/jcmp.201512057

猜你喜欢

新生儿肺炎机械通气护理干预
自制叩背器在新生儿肺炎的临床应用和疗效观察
氨溴索与普米克令舒联合雾化治疗新生儿肺炎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沐舒坦治疗重症新生儿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雾化吸入结合静脉滴注沐舒坦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