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师范院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2015-03-15陈小妹林春光陈晓波
陈小妹,林春光,陈晓波
(琼台师范,海南 海口 571127)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与支持的教育板块,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中国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虽从未忽视职业教育,但基于特殊历史和文化,导致职业教育在发展上呈现局部空白。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对应于现今世界复杂的职业环境,开展职业教育,在许多教育理念与方法上仍存在众多的不解与误解。而在众多教育方法探究中,“工学结合”模式教学是当前热议的职业教育改革话题。
师范院校拥有其独特的职业教育使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提出无疑为师范院校培养人才开拓了一个新的教育视阈。但教师技能不等同于一般的技术与技能,“工学结合”模式对于师范院校教学的开展到底意义何在?这一模式能否促进各个师范院校有效地培养合格的师资?究竟“工学结合”对于师范院校的而言是出路,抑或死地?思考这一系列问题,必须要站在比较的纬度,在对比一般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师范培养目的,方可提出不为偏颇的有效而又有益于师范院校开展的具体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一、“工学结合”——一个百年不衰的职业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推广始于2005年,而这一教育模式其实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and TechnicalCollege)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两系于1903年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而2000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理事会将此模式正名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learning)。工学结合即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2005年8月中国教育部在天津市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自此,全国高职界开始探讨“工学结合”话题。2006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明确推广“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职教育体系认识逐渐深化,不少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上下工夫,产生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被不少教育学者认为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当前,海南各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教育上,更是对“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极为推崇。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其“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规划时,就明确学生在校学习——“学”的时间为一年半,实习——“工”的时间为一年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在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中,充满着生产气息、社会气息、功利气息和现实气息等,这些职场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能促使学生很快走向成熟。高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工学结合”具有多维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现阶段我国各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相关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此处不便赘述,但盲目性是其主要问题所在。
因此,对于师范教育的“工学结合”教学培养模式,更应该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深思。师范教育拥有特殊职业培养对象——“准教育工作者”。这样的职业教育开展是否需要“工学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如何借鉴才是有意义的借鉴。若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结合师范教育本身的特点出发去寻找答案。
二、师范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使命。”在总理的一声号召下,各地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步伐,系列涉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并举推进。在这股职教改革潮中,师范教育的职业性亦受到重视,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其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发展契机。毋庸置疑,师范教育的使命即为社会教育开展提供合格的师资力量,职业性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工作者是师范教育的成果。但我们必须看到,教育工作者与一般的职业工作者完全不同,由于其主要教育对象为“准教育工作者”,师范教育不等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职业教育。
一方面,师范教育要求对“准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引导及灌输教育理念。老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凭借以“理”服人,更需要以“德”服人。“德”是师之魂,而师爱是师德的灵魂,“热爱学生,是一种心态,一种责任,一种智慧”。在师德教育上,师范教育要求对“准教育工作者”进行必须的思想引导,开展系统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教育学、教育心理、教育史等基础教育学教育。这就要求师范教育必须安排足够的校内学习时间,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育职责,明确教育使命,端正职业态度。只有了解教师职业本身,才能引导每位“准教师”端正品德,意识到认真做好学生楷模的重要性;只有了解教师职业本身,才能使“准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对学生有足够的爱心、耐心、细心。教育工作不等同于一般的简单机械工作,与一般技术性职业工作的“拧螺丝”、“按按钮”完全不同。百年教育,讲的是积淀,讲的是智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这个特殊客体,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有教育技巧,还必须了解教育本身,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
另一方面,师范教育尤其要求对“准教育工作者”开展系统的知识教育。教师是人类文化传递的使者,承担着推动和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重任。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必须要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如果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不够深入,一知半解,必将误人子弟,贻害后代。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根据国家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为各专业师范生一般设置以下五类课程:①政治课,包括中国共产党历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课等;②外国语课;③教育课,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各科教材教学法、教育见习和实习;④体育课;⑤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五类课程中,第五类——专业课,教学安排的时间最长。无论是本科师范院校还是专科师范院校,无论是四年制还是三年制,都注意到师范教育教学任务的特殊性,确保为教育事业输送合格的教学人才。合格的教学人才要求是一个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尤其是必须具备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准教师”必须对本专业广泛学习、深入钻研,学科课程要按要求达到一定的了解和识记程度,并能够初步建立起一个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惟其如此,才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否则“教”将无所教。
据此,我们明确师范教育有别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其特殊属性注定成功的师范教育必须包括两块内容:一是思想和教育科学知识,二是专业学科知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对于一般职业教育采取的“工学结合”模式,师范院校莫不可简单地抄袭、机械地援用,若简单地套模子,势必将师范教育置于“死地”。当前教育活动进行中的主客体双方都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工学结合”为师范教育有效开展确实指明了有效的“出路”——改进教育实习的内容和方式。这条“出路”是“工学结合”对于师范院校教学设计的新启示。但“工学结合”为教育实习带来了哪些建设性的意见,教育实习应该如何开展,则应该从师范教育的职业特色出发,使师范院校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协作。在具体教学设计上,使“工”(教学工作)与“学”(学习)在内容上实现全方位的结合,在时间上实现机动灵活的结合,在教学管理上实现有弹性的结合。
三、“工学结合”为教育实习提供的新思路
邓小平曾经谈到:“师范大学要办好。……不办好师范教育,教师就没有来源。”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师范教育水平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全民教育水平的高度。因此改革师范教育,确实提高师范教育质量,乃是教育改革之首。教育部文件曾指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对于高校师范专业而言,这个要求也就是要高度重视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加强这方面的实践教学。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是师范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其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师范生从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进行角色扮演和转换的重要过程。
在师范院校的教育改革中,“工学结合”为师范教育有效开展开拓了新的教学思路,为教育实习带来了新的启示。众所周知,随着师范院校的扩招,学生数量大增,如何安排如此多的学生完成教学实习,是当前师范院校教学开展中遇到的难题。尤其是目前存在不少中小学不愿接纳师范生实习,很多师范院校只好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见表1)。
表1琼台师范中文系学生2012-2015届毕业生实习情况表
表1数据显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自主实习生占实习人数的情况:2012年为70%,2013年为65%,2013年为39%,2013年为68%。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没有顶岗实习这样的地区教育政策,学校统一安排落实实习任务的学生所占比例非常之少。结合实际效果而言,自主实习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不少学生本身具有惰性,对其放任自流,无相对应的指导与管理,有的学生甚至只是应付实习任务,仅提供相关证明,人实际并不到岗,因此实习效果并不理想。而顶岗实习与随校实习便于教师管理,能监督到位,是最有效的师范生实习途径。
当前,主客观条件的不成熟致使我们的教育实习开展受到影响,导致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下降,师范生教育教学方面的素质下滑。据此,“工学结合”的理念为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带来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工学结合”让我们注意到教育实习基地和附属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让我们意识到在时间上实现学生学时机动性的重要性,并催促教育实习管理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推进导师制开展。
(一)建设教育实习基地和附属学校为“工”(教学工作)与“学”(学习)在实现全方位的结合提供了理想空间
基于师范教育的特殊性,一般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强调学生、学校和工厂三者的关系,而师范院校强调的“工学结合”则是学生、学校和教育实习基地(或附属学校)三者的关系。其中,师范类教育实习基地绝对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工厂,建立教育实习基地的过程,必须是一个审慎的过程。
现各个高校师范院校都意识到实习基地建设意义重大,一般有自己的教育实习基地,但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基地在建设与作用发挥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有的高校师范专业教育的实习基地流于形式,领导虽口头上说重视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学生的实习,但平时疏于与实习基地学校领导的沟通与交流,只是有实习任务时才去基地学校拜访一下,负责实习的教师在实习期间也鲜见人影,基本上将实习指导与管理的任务全盘交给了实习基地学校。可以说,这样的实习基地无法使学生达到培养目的,无法完成学生的教学培养任务。
因为教育实习基地是教育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的主阵地,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目标要求我们要加快建设教育实习基地的步伐。实习基地的建设,最好能与学校在管理上实现完整配套,基于此标准,师范院校建设附属学校就是最佳建设实习基地的途径。“学校像企业又不像企业,校长像企业家但又不是企业家,课堂像车间又不是车间,教师像师傅又不完全是师傅,我们的学生暂时像员工但暂时还不是员工。”这五点正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要突出的特点,而运用到师范教育中,就是我们所设想的——“我们的学生暂时像老师但暂时还不是老师”。
除了建设实习基地外,建设附属学校是师范院校有效推进“工”(教学工作)与“学”(学习)在内容上实现全方位的结合的有效途径。当前,部分师范院校与附属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上完全脱节,这虽然有益于附属学校自身的发展,但是附属中小学毕竟是师范院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师范院校学生最为理想的教育见习与实习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庄辉明副校长曾就建设附属学校谈到,“华东师范大学自建校之日起,就明确地把附属学校作为教育实验基地,一些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首先在附属学校进行。附属学校历史上一直与大学建立并保持着紧密联系,大学为附属学校的办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附属学校也始终是大学重要的教学、科研、实验和实践基地。”可见,附属学校能够及时根据师范院校的培养要求配套提供相应的学生见习和实习条件。基于此点考虑,笔者认为当前各附属中小学应回归各师范院校。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在财力、物力以及其他方面为各个师范院校建设附属学校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实行弹性学制是使“工”(教学工作)与“学”(学习)在时间上实现机动灵活性的前提
在工学结合模式之下,要求职业院校在学生教学制度上实行弹性制,根据专业合理安排“教”、“产”、“工”的比例。目前,不少职业学校采用学分制,严格执行学分制是职业院校成果推进弹性学制的前提。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学习成效,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学分是计算学生完成课业的必要时间和成效的单位,是学生获得学业证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依据。当前国内各院校普遍都采取学分制进行衡量学生学业的标准,但是在学分认定上,由于教学压力过大,为了便于教学管理,普遍存在批量化认定学分的做法。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很好呈现出学分制的弹性。弹性学分制是教育教学制度的一种创新,建立弹性学分制,使学分认定落实,既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也有益于学生个人发展。
师范院校培养的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系统的专业技能以及必须的教育技巧和知识,这就要求学校在对学生教学制度上要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尤其是专科院校,学生生源本来就差,专业知识底子非常薄,在学生的教学制度安排上,决不都能简单地一刀划,规定两年半学习专业知识,半年进行教学实习。甚至为了强调师范技能,统一规定两年学习专业知识,一年进行教学实习。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选择学习内容。师范院校实行学分制,有利于推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
(三)落实导师制度是使“工”(教学工作)与“学”(学习)在教育实习管理上实现有效教育管理的途径
“工”(教学工作)与“学”(学习)过程中,如何管理实习生是当前师范院校学生教育实习过程中普遍遭遇的问题。目前,各师范院校基于学生实习压力,往往对实习生缺乏严格的管理和具体指导。一般把学生送到实习学校之后,就把学生交给了对方学校的教学老师。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指导存在不定性。因为教育他的学生是他的职责,但是指导实习学生并非他的职责。因此各个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并没有严格地要求实习生,甚至有不负责图省心省力者,压根就没有对实习生进行必需的教学指导。这样的指导,对于实习生来说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定性,实习效果因人而异,差别很大,总体质量难以保证。
落实导师制度,让师范院校在学生自入学始即安排学生的导师,是使“工”(教学工作)与“学”(学习)在教育实习管理上实现有效教育管理的途径。提前落实导师,能够让导师与学生充分沟通,交流促进了解。指导学生是师范院校交给指导老师的任务,指导学生是他的职责,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能够保证实习生得到必需的引导和严格的实习管理。学生在导师的管理和指导下进行实习,不但要认真备课、编写教案、组织试讲、下班辅导、相互听课,还要实习(或见习)班主任工作,参加教研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其他集体活动,因此能够在多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简而言之,教育实习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是师范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形成教师个性的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枢纽性作用。教育实习作为师范院校的一门必修课,必须进行严格的全面改进,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要有所突破。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带来了新的启示。在高职师范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的新出路。这种模式帮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系列教育成果让我们注意到教育实习开展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学生培养上,师范院校需要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协作,在具体教学设计上,使“工”(教学工作)与“学”(学习)有全方位的结合的空间,大力建设实习基地与附属学校,并在学生教学时间上真正实现学分制,体现弹性教学的机动性,最后在教学管理上要能够有效地推进导师制,实现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据此而言,“工学结合”模式为师范教育实习与实践指明了“活路”,但如果师范院校不正视师范教育自身的特殊性,而简单化、机械化依据普通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照搬照抄,势必将国人教育引入“死地”。为政执教,办学管理者,请慎而选之!
[1]韩玉麒,赵雪利.“工学结合”与“产教结合”教学模式[J].知识经济,2011( 14):131.
[2]王瑛.教师品德的力量 [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66.
[4]董泽芳.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教育话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 2):40.
[5]林岚.服务基础教育辐射优质资源——华东师范大学俞立中校长、庄辉明副校长谈大学附属学校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8( 20):70.
[6]陈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1( 19):434.
[7]唐正荣,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师范院校教学团队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1( 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