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伦理的终极追求和逻辑与结构*

2015-03-14

关键词:伦理逻辑理想

郝 文 武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知识伦理的终极追求和逻辑与结构*

郝 文 武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知识伦理是形成、应用知识的价值和道德理想追求、根据及其逻辑。不同社会和时代的社会道德和个人品德都有许多层面,但以核心价值为一元根本追求。全面建构理性基本善和物性底线善等不同层面统一的善,是自古以来人类道德理想和知识伦理的共同追求。知识伦理有由国家、民族的道德理想、规范结构决定的逻辑和结构,有由科学文化知识等结构和形成、应用目的决定的逻辑和结构,有由知识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决定的逻辑和结构。

知识伦理; 终极追求; 逻辑; 结构

文以载道是知识的基本特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古今中外教学的基本规律。知识伦理是形成、应用知识的价值和道德理想追求、根据及其逻辑,是在各层面知识中蕴涵的道德理想追求、道德规范和要求。知识伦理逻辑与思维逻辑的统一是知识科学性的重要保证,知识伦理的内在逻辑决定其外在结构。不同社会和时代的社会道德和个人品德都有许多层面,但以一元核心价值追求为根本。全面建构理性基本善和物性底线善等不同层面统一的善,是自古以来人类道德理想和知识伦理的共同追求。知识伦理有由国家、民族的道德理想、规范结构决定的逻辑和结构,有由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或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宗教神学知识等结构和形成、应用的目的决定的逻辑和结构,有由知识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形成的逻辑和结构,也有由不同层次的教育决定的逻辑和结构。结合知识伦理的目标、方式和过程特征来研究知识伦理的逻辑和结构,对人们在形成知识中充分重视知识的伦理性,在掌握和应用知识中充分重视知识的道德追求和依据,在教育过程中有效发挥知识的德育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知识伦理的终极追求和逻辑特征

伦理与道德都是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伦理学和道德学是相同概念,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和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以及善恶、权利义务、理想使命等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学说。具体而言,伦理主要指天伦、人伦和人际关系的客观法则和他律性。道德是指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明显主观性和自律性。符合伦理的行为也是符合道德的行为,有悖伦理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行为。把关于知识、制度道德依据和追求的逻辑称为知识伦理、制度伦理,含义明确,易于接纳和理解;而称其为知识道德、制度道德,则易生歧义,让人费解。

道德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及其理性和圣性有密切联系。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征,神圣性是道德的最高追求。社会道德和个人品德都有许多不同层面,但以一元核心价值追求或价值取向为根本。全面弘扬公而忘私等圣性崇高善、人际间互惠互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性基本善与利己不损人即源于本能的物性底线善等不同层面统一的善,是自古以来人类道德理想的共同追求。

元的本意是开端,根源,本源。受后现代哲学影响,有人把它泛化为与层面、种类等同的概念,结果产生了许多问题。复杂性理论强调全面整体、深入认识和处理事物的复杂关系,反对机械化、简单化。但如果忘却或否认复杂中的根源性和规律性,那也无法真正形成全面深入和整体的认识。合理性理论既强调全面深入认识复杂关系,又重视在一与多、不变与流变、确定与不确定、永恒性与时代性中寻找核心和规律,构建层次清晰、整体优化和全程优化的认识。

不同民族、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决定的道德目标、道德内容和道德方式可能是多元和多层面的,但由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共性决定的,对富强文明、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和谐、爱国敬业、仁爱诚信、大公无私、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道德理想和核心价值的追求则是一元和永恒的。把道德的多层面性当成多元性,很容易甚至就是模糊道德和德育层次,把理性善和物性善与圣性善看成是同等善,甚至把理性善和物性善当作最高善,否定圣性崇高善,否定道德。①

世界的本原或第一性是物质,但世界并非全是物质。人是世界上与物具有根本区别的物质和精神高度统一的最宝贵的存在。由于人对世界认识有不同的层面、角度、方式和目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认识成果和知识、知识观。心理学、信息论从刺激反应、信息输入输出的视角认为,知识是信息、信号。哲学不仅把知识看作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类经验的结晶,而且是与人的本质、价值追求和道德理想有着本质联系的信念、信仰。虽然道德理想、规范、原则最初是来源于实践,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实践和行动,道德文明的最终标志是大众的德行或个人的品德,而不是道德认识和知识,但道德认识和实践现实基础是知识形态的道德观念、理念、理论和规范。虽然并非所有知识都与价值观、道德追求有本质关系,但忽视、轻视知识的伦理性,把具有伦理性的知识也看作是与主观性、价值追求和道德无关的信息,不仅不能全面揭示知识的本质,解释知识的来源、目的和作用,也不利于人对世界的全面深刻认识,不利于发挥人的认识和知识的作用,不利于形成人的价值观、道德观。

关于知识与伦理关系的认识,从古至今不断地深化着。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即美德)就与知识的伦理性有密切关系。休谟指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科学不论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即使数学、自然科学也是这样。②康德指出,自然法则是关于感性直观对象及其因果性的法则,自由法则是以无条件的善为概念的法则,所有理智的东西,除了借助道德法则的自由之外,对我们都根本没有实在性。③舍勒认为,“我主张构成哲学这种特殊认识方式本质上所必须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一种道德立场”。“只有作为信仰‘自觉自愿的婢女’,哲学才能保持作为一切科学女皇的尊严;如果哲学胆敢充任信仰的主人,那么它必须成为‘一切科学’的婢女,甚至奴隶和妓女。” 爱始终是认识的催醒女、精神和理性之母。④现代生物学家莫诺首次提出知识伦理学概念,认为“价值和知识在行动时就像在论述时一样,总是而且必然是相联系的”,“因为真正的知识定义,归根到底是建立在一种伦理假定之上的”。“行动是使知识和价值同时发挥作用,或同时成为问题,一切行动都意味着是有利于或有损于某种价值的行动;或构成了,或企图构成对价值的一种选择。”“很清楚,以客观性原理作为真正知识的条件的论断,构成了一种伦理学的选择……在这种随意选择以前,是不可能有任何一种‘真正’的知识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知识的伦理学也是‘伦理学的知识’。”⑤古今中国一直坚持文以载道、真人和真知相统一的认识。许多科学家非常关注科技的伦理性,科技伦理已成为现当代伦理学和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知识不仅有思维逻辑,也有伦理逻辑。规律不为目的而服务,但为目的而选择。知识的思维逻辑是根据或为了既有目的而探求规律,是关于不断努力提高人类全面深入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思维,是如何提高知识和科学技术形成、传授、传播、应用效率的思维。知识的伦理逻辑是在不违背规律的前提下,探求价值追求和道德理想及其形成的思想和实践根源的思维;是关于人类为何这样认识和改造世界,是否应该这样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是为何和是否应该这样形成、传授、传播、应用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思维。伦理知识是关于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知识,知识伦理是形成和应用知识的价值和道德理想追求、根据及其逻辑。知识伦理的本质是文以载道,德性奠基;内容是展示和体现人类良知和核心价值追求;目的和任务是弘扬良心,形成良知。知识伦理学是以伦理性知识为对象,研究知识的价值追求、道德理想、规律、原则及其逻辑的学问。知识伦理逻辑与思维逻辑的统一是知识科学性的重要保证,知识伦理的内在逻辑决定着知识伦理的外在结构。知识伦理有许多层面和不同结构,有由爱国家、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等国家和民族的道德理想、规范结构决定的逻辑和结构,有由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或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宗教神学知识等结构和形成、应用的目的决定的逻辑和结构,有由知识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决定的逻辑和结构,还有由不同教育层面和职业特点决定的逻辑和结构。

二、由道德理想和规范决定的知识伦理的逻辑和结构

(一) 国家的道德规范与伦理知识逻辑和结构决定的知识伦理的逻辑和结构

国家的道德理想、规范是以国家名义正式明文规定和具有普遍要求、广泛影响的文字形式的知识或者观念、理念、信念形态的道德理想、规范。这种规定既是道德规范和要求,也是道德知识,具有知识伦理逻辑和结构,是所有伦理知识和知识伦理的根本依据。

中国的国家道德规范、知识和知识伦理逻辑、依据和结构在宪法和其他重要文件中有明确表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了全体公民必须共同遵循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和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的“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五爱道德和教育”的知识伦理的逻辑依据是:祖国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富强繁荣,关注和献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个人的基本良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国家的主人,爱人民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为了人民的利益奋斗,对人民的敌人无所畏惧,坚决斗争。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爱劳动就要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热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劳动人民;就要热爱劳动,勤奋好学,严守劳动纪律,充分发挥劳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要尊重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物,勤俭节约。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爱科学就要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努力学科学,用科学,钻研和创造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认识自然和社会变化发展规律,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中国近现代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具有明显优越性,爱社会主义就要懂得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的历史,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任务和美好未来,积极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其中为人民服务是核心,集体主义是基本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和2006年胡锦涛提出的“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有着深刻的知识伦理逻辑和结构。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道德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这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伦理知识和知识伦理的逻辑和结构。

(二) 由法律与制度结构和逻辑决定的知识伦理的逻辑和结构

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等,以及国家其他法律、行政和地方性法规都既是法律规范、制度规范,也是法律知识、道德知识、知识伦理与法律和制度实践、道德实践、实践伦理。制度及其法律是法律知识、道德知识、知识伦理与道德实践、实践伦理的紧密结合,是既根本、现实,又直接和硬性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不仅需要道德知识和知识伦理规范,而且需要制度及其法律规范。法律、法制、法治育人和制度育人、教书育人、知识育人一样,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知行统一是道德的实效性的基本要求,既是道德理想、信念与道德实践的统一,也是知识伦理与实践伦理的统一;既是国家、民族知识伦理与实践伦理的统一,也是社会和个人道德知行的统一。国家、民族道德的知行统一对个人道德的知行统一具有现实决定作用。道德具有道德规范和知识伦理在内的独立的知识体系,但没有专门或独立的道德实践,任何道德都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体现的道德,不存在离开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家庭等实践活动的道德实践。道德实践的实质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家庭等社会实践中遵循道德规范、追求道德理想。道德既可扬善,也可惩恶,无论是扬善还是惩恶都是通过教育、社会舆论、经济和政治等制度的影响,与伦理知识、知识伦理、制度伦理、职业道德、社会和生活道德相结合才能激发人的良心,并持续发挥作用,做到知行统一;否则不仅会使理论脱离实践,作用不能持久发挥,还会使人把它看作空洞理论而不屑一顾甚至厌烦。

好的制度不仅能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还对提升人的精神和道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而坏的制度则相反——使好人变坏。⑥好的制度必须以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公平为根本道德理想和伦理依据,必须在保证人格和权利尊严平等基础上的尊重劳动投入和能力发挥尊严。不尊重人格和权利是不道德的,蔑视人的生命权、生存权是最大的不道德,不尊重人的劳动同样是不道德的。违法的行为一定是不道德的,不道德的行为未必是违法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不仅是对法律和制度的蔑视,而且是对不道德行为的迁就、默认甚至是纵容,是为社会道德规范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如果社会制度及其法律使违法的不道德行为都得不到惩处和谴责,违反道德规范的不道德行就会受到鼓励,高尚的道德行为就会受到抑制,知识伦理、社会舆论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和对高尚道德行为的褒扬就会苍白无力。相反,法治令行禁止,不良道德行为就会受到威慑,良好道德行为就会受到鼓舞和发扬光大,知识伦理就能发挥更大作用。

(三) 学者专家讨论的道德理想和规范的知识伦理逻辑和结构

在开放、平等、多元的当代社会,道德理想和规范究竟是多元的,还是一元多层面的;是更重视道德底线或底线道德,还是同时重视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对此形成科学合理认识是形成科学合理知识伦理的基本保证。有学者认为,底线伦理就是道德底线或基本规范,是不管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价值目标的人都不能逾越的界限。每个人必须先满足这种道德底线,然后才能去追求生活理想。道德追求不能达不到最高而放弃最低。对以道德高尚、品格完美、成为圣贤作为人生最高乃至惟一精神追求的人来说,绝对不会以“底线伦理”为满足。但对许多没有很高道德追求,不想做圣人,也不伤害人,只求本分赚钱,平安度日的人来说,严守底线伦理也无可非议。严守道德底线需要得到人生理想的支持,实现人生理想也要有道德底线的限制。最小范围内的道德规范需要最大范围内的人们的共识,最低限度的道德约束呼唤着最高精神的支持。强调道德底线、基本义务与提倡人生理想、精神超越紧密联系,相互补充。⑦

还有学者认为,当代社会道德结构应当包括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三个基本要素。得到普遍承认的底线伦理处于基础地位, 经过民主商谈达成的共同信念处于中心地位, 源远流长、开放常新的终极关怀则处于反思地位。为确立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合理关系和积极互动, 社会成员在普遍遵守底线伦理的基础上, 应该努力在共同信念上形成尽可能广泛的一致, 并同时积极促使各自终极关怀之间的相互激荡, 以实现终极关怀对底线伦理的深层支撑和对共同信念的超越反思。⑧社会的道德建设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个人道德觉悟的层次提升,而是以底线伦理(法律规章)为原则保证“秩序”,以共同信念(社会伦理)为原则维护“正义”,以终极关怀(个人伦理)为原则,承担“义务”。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道德建设和教育目标经历了从坚决走下神坛,到提倡互惠互利,再到坚守道德底线,既越来越低又以偏概全的几个阶段。而自古以来人类追求的一元为本多层面善及其知行统一的道德体系和结构,应该是在坚守最低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人努力追求和弘扬人的高尚和远大道德理想,既不能因为许多人达不到最高而使所有人放弃最低,也不能因为许多人达不到最高而使一些人放弃最高。从个人道德追求讲,道德底线、共同理想是每个人都应该坚守和追求的,崇高可能是某些人追求的。但从人类发展的普遍性讲,崇高则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民族和社会追求的最高和共同目标。道德建设和教育既要防范,更要引导,正面引导是主要方式。在社会发展的某些时期,特别重视某一层次的道德要求是必要的,但过分强调某个方面,客观上必然导致轻视甚至忽视其他方面。强调坚守道德底线主要是防范,防范本身就是消极的堵,而不是积极的疏。更多地强调共同理想和崇高追求才是积极的疏,才符合道德提升的正面引导的基本原则。

三、由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和宗教神学等知识决定的知识伦理的逻辑和结构

(一)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知识伦理逻辑和结构

价值观与道德观既有本质联系又有一定区别。价值观是人对事物好坏、善恶、美丑及其意义的根本评价和稳定、持久的看法,包含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准则,信念、理想、信仰、追求等是其主要形态。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认识,是价值观的核心。价值观在根本上决定道德观,不同的价值观对应不同的道德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科学性及其知行统一是评判社会道德和个人品德文明的根本标准,但不同价值观的道德性又不能作简单评判。中国人与美国人有不同价值观,也有不同道德观,但很难说哪个更道德,哪个更不道德。有人深谋远虑,有人急功近利;有人不修边幅,有人仪表考究,这两种价值观或价值追求很不相同,但也很难说哪个更道德,哪个更不道德。

知识伦理既包括价值观中的道德观,也包括没有明显道德观的价值观。所有政治学都具有一定的知识伦理,柏拉图的《理想国》具有明显的政治知识伦理,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理想具有明显的政治知识伦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必然实现不仅是政治理想、理论,也具有明显的价值追求、知识伦理和道德观。这样的社会发展规律究竟是社会本身发展的必然规律,还是不同的价值和道德追求、伦理逻辑形成的思维逻辑、知识伦理逻辑,迄今为止有很不相同的看法。中国现当代的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理想、理论不仅具有明显的价值追求,也具有明显的知识伦理和道德观。经济与政治紧密联系,按劳分配既是经济学也是政治学的基本原则,其价值追求、知识伦理和道德观是劳动创造一切,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客观性与人类价值追求的普遍性和时代性以及不同时代的主体间性都有紧密联系。尽管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有很不相同的评价,但以一元核心价值追求或价值取向为根本,全面弘扬公而忘私圣性崇高善,建构人际互惠互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性基本善和利己不损人的源于本能的物性底线善等不同层面统一的善,是古今中外史学学者的普遍良心、良知和道德理想的共同追求,扬善贬恶也是历史研究及其知识伦理的基本任务、标准和逻辑。

哲学是人学,不仅是人对世界整体和根本的系统认识,而且首先是人对自己的认识,人对人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认识。并非所有哲学知识都有明显的知识伦理,但哲学的核心不能没有或必然具有知识伦理。人的认识及其形成知识的过程和结果不仅有思维逻辑,也有伦理逻辑,而且思维逻辑与伦理逻辑相互支撑,甚至以伦理逻辑为目标寻找思维逻辑,以思维逻辑支撑伦理逻辑。如果思维逻辑和伦理逻辑都正确就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如果两个都不正确或者其中一个不恰当都会导致思维逻辑和伦理逻辑的矛盾,都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知识就是力量”是重要哲学命题,首要的思维逻辑是知识与能力、力量正相关,知识掌握得越多能力就越高。伦理逻辑是劳动创造一切,天道酬勤。由于知识与能力、力量正相关,所以越是刻苦学习掌握的知识就越多,知识掌握得越多能力就越高。思维逻辑是知识、能力、力量与先天素质或天资无关,全部是后天努力的结果。伦理逻辑是能力低就是因为不愿意和不努力劳动,想不劳而获,盼望着天上掉馅饼。即便是知识、能力、力量与天资有密切关系,但刻苦学习就可能使天资好的人更有知识、能力、力量,使天资不好人也能掌握更多知识,不断自身的提高能力和力量。毫无疑问,知识具有明显的能力性,知识对促进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知识学习和增长与能力发展和提高并非完全一致,可能有正向平衡和不平衡、负向平衡和不平衡四种状态。能力的增长也要付出特别的学习、钻研等劳动努力。天道酬勤不仅对知识增长是这样,对能力增长也是如此,天道酬勤与天道酬能一样都是有利于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的知识伦理。如果把知识与能力、力量等同,就可能仅仅把刻苦学习和钻研知识的天道酬勤看作是道德的,就会轻视、忽视天道酬能和先天素质,甚至把采取有效方式刻苦学习、钻研,促进能力发展的天道酬能看作是投机取巧不道德的,把主要由于天资不好而导致的缺乏知识、能力、力量的人看作是不努力、不愿劳动和道德有问题的人。以这样的知识思维逻辑支撑知识伦理明显有问题,这既不是思维逻辑的实事求是,也不是伦理逻辑的实是求事。

公平是哲学社会科学甚至是人文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存在思维逻辑和伦理逻辑的统一和矛盾中。何为公平,必须从为何公平的理想和目标中去寻找,首先是实是求事,然后才是实事求是,离开公平的理想和目标不可能认识公平的本质。公平的理想和目标是共同富裕和发展,不是共同贫困和平庸。因此,公平必须是平等和效率相互促进的状态,必须把平等和效率都当做理想和目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不仅把公平降低到与效率同等的地位,甚至降到兼顾的次要地位,这样的理论及其知识既不符合思维逻辑,也不符合伦理逻辑。以这样的理论及其知识思维逻辑和伦理逻辑揭示、解释和引导公平,永远不可能实现公平的理想和目标。

追求和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是教育学中的“双主体”理论和主体间理论的共同价值取向。但“双主体”理论的思维逻辑依据是主客体理论,而主体间理论的思维逻辑则是师生同为主体,没有客体的理论。形成主体间良好师生关系的目的是提高师生主体性,达成其目的不仅要有合理的理论,还要有有效的实践。“双主体”的知识思维逻辑与知识伦理逻辑、价值追求实践逻辑的矛盾很明显,主体间的知识思维逻辑与知识伦理逻辑、价值追求实践逻辑则是统一的。

(二) 文学艺术作品的知识伦理结构和逻辑

文学思维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逻辑既有一定区别也有本质联系,不仅不能只把抽象思维看作是有逻辑的思维,把非逻辑思维的形象思维看作是没有逻辑的思维,而且文学思维的核心是人,所以其思维和知识的伦理性更加明显,思维和知识的逻辑性与伦理性的统一或矛盾表现得也更加明显。文学艺术作品的知识伦理表现形式特别丰富,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和作为各级各类教材或者课文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影视、寓言、童话等,写人、叙事、状物等内容是它们的基本结构。尽管文学艺术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不同作者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观念可能很不相同,但以一元核心价值追求或价值取向为根本,全面弘扬公而忘私等圣性崇高善,建构人际间互惠互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性基本善和利己不损人的源于本能的物性底线善等不同层面统一的善,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普遍良心、良知和道德理想的共同追求,扬善贬恶也是文学艺术创作及其知识伦理的基本任务、标准和逻辑。

优秀学术著作、文学艺术作品和活动不仅本身蕴藏着明确的道德理念、丰富和强烈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而且对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良知良能和道德意愿、道德情感也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等小说名著,“为人民服务”、“将相和”、“詹天佑”等中小学课文,《孔子》、《屈原》、《秦始皇》、《汉武大帝》等影视,“狼来了”、“灰姑娘”、“冻僵的蛇”等寓言童话,是既有高超艺术性又有深刻知识伦理性的文学作品。韩剧《大长今》、《加油!金顺》、《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不仅是使人欣赏、消遣的高超艺术作品,也是劝人积德行善、艰苦奋斗的良好道德教育作品。而《甄嬛传》的艺术性也许很高,但它的知识伦理价值则很令人担忧。

语文知识也有处理好逻辑思维与伦理逻辑关系的问题。五年级语文课文“幸福在哪里”是保加利亚埃林·波林的作品,讲的是三个牧童在森林里做好事的故事。三个牧童清理了泉水边的杂草、树叶,泉水清澈透明,他们都很高兴。这时一个美丽的姑娘从天而降,对三个牧童说:“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我非常感谢你们!并代表森林,代表森林里的动物,代表森林里飞翔的小鸟,代表生长在这里的花草和其他有益的植物感谢你们。祝你们健康和长寿!再见!祝你们幸福……”孩子们面面相觑,高兴得跳起来。一个孩子却对这位美丽姑娘说:“你祝我们幸福,但是你说说,幸福在哪里?”“你们自己会知道的,十年以后我们再到这里见面。如果那时你们还不知道幸福在哪里,我再向你们公开秘密。”姑娘说完突然就消失了。三个牧童各奔前程,去探索幸福。后来他们有的做了医生,有的做了工人,有的当了农民。十年以后,三个青年在家乡相遇,畅谈家乡的变化和各自的工作,都感到很幸福。美丽智慧姑娘又从天而降,并且问他们:“帅小伙,你们现在知道什么是幸福了吧,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这篇课文的伦理逻辑是劳动创造一切,幸福来自有益于人类的劳动。思维逻辑包含劳动、有益于动物、植物的劳动和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三层关系。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讲授习惯,从不同角度入手,采取不同方式讲授。但无论如何,只有严格遵循三层逻辑关系,才能既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又讲清楚课文主题,得出幸福在于有益于人类的劳动的合理逻辑结论,达到知识伦理的目的。本文包含的三层逻辑可以从动物、植物和人类的关系讲,因为动物、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说有益于动物、植物的劳动也是有益于人类的劳动,幸福在于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从劳动本身讲,首先,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光荣,不劳而获、损人利己可耻,因此劳动就是幸福;其次,劳动是指有益于植物、动物和人类的活动,不是损害植物、动物和人类的活动,只有有益的劳动才是幸福;最终得出有益于动物、植物的劳动也是有益于人类的劳动,幸福在于有益于人类的劳动的结论。如果不经过必要的逻辑推理,从劳动有益于植物、动物直接得出幸福在于有益于人类的劳动的结论,就不能以知识的思维逻辑支撑知识的伦理逻辑,只是简单的语言文字教学,甚至是牵强附会灌输式的思想教育,就达不到知识伦理的目的。

五年级语文课文印度文豪泰戈尔的诗《职业》,语言简洁,意境优美,通过对小贩、园丁、更夫的生活描写表达作者自己渴望和追求自由的心情。在教学中,同样有处理好知识的思维逻辑与伦理逻辑的问题。小贩、园丁、更夫的自由是他们渴望和追求的自由,还是被迫无奈、心酸艰辛的自由?泰戈尔没想这些,而是抒情道:“我愿做一个园丁”、“我愿做一小贩”、“我愿做一个更夫”。但他不仅没有做小贩、园丁、更夫,而且还有拿小贩、园丁、更夫取乐之嫌。不愿做小贩、园丁、更夫的人不仅做了,已经很艰辛心酸了,还要被别人拿来取乐。这样的现实太不公平,这样的思维太矛盾。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一般不会想到这层含义。为什么呢?没有逆向思维和辩证思维,不会反思思维的历史和现实的根源、思维与历史、现实的复杂关系,只会就事论事。培养逆向思维和辩证思维对在文学阅读欣赏和创作中,克服知识思维逻辑与伦理思维逻辑的矛盾,理顺它们的关系,提高思维的合理性和深刻性都有重要作用。

(三) 科学技术的知识伦理结构和逻辑

科技意识是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包括努力创造、刻苦学习、积极应用科技的意识与重视科技伦理的意识,以及这两种意识的紧密结合,不应该仅仅是坚守科技伦理,而缺乏科技发明创造。把科技意识仅仅看作是不违反科技伦理的意识,是国家民族和个人缺乏科技发明创造的根源。把科技意识仅仅看作是具有强大科技发明创造能力的意识,是科技泛用、滥用,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根源。科技意识强弱的显著标志和合理逻辑应该是,既重视科技伦理又重视科技发明创造,并有重大科技发明创造,积极合理推广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核心标志是为了真理、为了人类文明进步,毫无畏惧,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甚至视死如归地发明创新和推广应用的献身精神。这与语文教学究竟是先教人会说话还是说真话,还是同时教人会说话说真话一样。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大多数人甚至所有人都认为,如果技术或方式可行有效,语文教学应该同时教人会说话说真话。使人不会说话的语文教学和使人说假话的语文教学都不是好的语文教学。但是否会说话主要是语文教学问题,而是否说真话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知识伦理问题,甚至主要是社会道德状况或水平问题。

(四) 宗教神学和迷信的知识伦理结构和逻辑

(五) 生活经验知识的知识伦理结构和逻辑

四、由知识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等决定的知识伦理结构和逻辑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这是说思维的主观逻辑要以历史的客观性为基础和内容,思维逻辑应与历史逻辑相统一。但任何历史阶段都有丰富多彩复杂的事实,思维应该抛弃历史发展中的非本质和支流、偶然事件,反映本质和主流、必然的事实,不仅应追溯历史发展的源头,也应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人能通过对自身、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促进人类的发展进步是人的本性,人既通过认识自身、社会和自然确立自己的理想、价值和道德追求,又以自己的理想、价值和道德追求为标准进一步全面深入认识自身、社会和自然也是人的本性。不同时代和社会的知识伦理不仅具有坚守一元核心为本、多层面统一和谐的明显共性,也有明显的时代性,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层面都构成了明显的时代性结构和逻辑。

此外,知识伦理还有不同年龄特点和教育层面决定的结构和逻辑。学前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的知识伦理文本内容结构和教育教学方式、过程甚至评价结构,不同职业的科学知识和伦理知识,都既有共同普遍的知识伦理特征,也有一定区别和个性的知识伦理特点,这还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

注 释:

①郝文武:《多元文化发展中德育的终极关怀与多层面价值和方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0年第2期。

②[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7页。

③[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4-76页。

④刘小枫:《舍勒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221-228、226-228、740、750-751、776-777页。

⑤[法] 雅克·莫诺:《偶然性与必然性》,上海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29- 13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3页。

⑦陈泽环:《底线伦理、共同信念、终极关怀——论当代社会的道德结构》,《学术月刊》2005年第3期。

⑧陈泽环:《论道德维度、道德结构和道德价值——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7期。

⑨何怀宏:《 我为什么要提倡“底线伦理”》,《北京日报》2012年2月20日(20)。

(责任编辑 陈振华)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Knowledge Ethics and its Logic and Structure

HAO Wen-wu

(School of Educ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Knowledge ethics is the pursuit of values and moral ideals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gene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Besides, knowledge ethics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and logic of the process. Social morality and individual morality have various levels in specific societies and eras. However, it has long been the common pursuit of human moral ideal and knowledge ethics to pursue the core value as the single orientation,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ational basic good and material good as the bottom line. Knowledge ethics has its own logic and structures, some determined by moral ideals and norms of a nation, some by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others by the eras and nationality of knowledge.

knowledge ethics; the ultimate pursuit; logic; structure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教育学的专业改造与学科建设研究”(BAA100013)。

猜你喜欢

伦理逻辑理想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逻辑
创新的逻辑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