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风景名胜区休闲度假设施的建设问题与规划策略*——以四川省为例

2015-03-14ConstructionandPlanningTacticsforLeisureToursFacilitiesinScenicSpotsCaseStudyofSichuanProvince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规划策略四川省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Tactics for Leisure Tours Facilities in Scenic Spots — A Case Study of Sichuan Province

崔 珩 黄 喆 CUI Heng, HUANG Zhe

试论风景名胜区休闲度假设施的建设问题与规划策略*——以四川省为例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Tactics for Leisure Tours Facilities in Scenic Spots — A Case Study of Sichuan Province

崔 珩 黄 喆 CUI Heng, HUANG Zhe

摘 要四川省经济的持续发展使旅游休闲度假需求日益增多。四川风景名胜区资源丰富,但缺乏对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预判与定位。本文聚焦休闲度假旅游相关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问题,结合案例分析以及相关规范解读,对休闲旅游设施类型、内容、特征、主题及设置要求等进行理论探讨;基于实践调查,进一步深入分析四川省风景名胜区休闲度假旅游规划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设施类型单一,使用率低,缺乏规划统筹,建设越界,忽视地方传统与本土风貌,形式风格趋于城镇化等。结合实践经验以及风景区地理环境与资源特质,从管理体系、规划编制、功能定位、布局选址、形式风格等层面提出规划先行、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隐物于景的可持续休闲度假设施规划策略,旨在促进四川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改善。

关键词四川省;风景名胜区;休闲度假设施;规划策略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421)

崔 珩: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cuiheng yx@qq.com

黄 喆: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师

Abstract: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has triggered more leisure travel demands.There are plentiful scenic resources in Sichuan province, but the prejudging and positioning of leisure tourism is inadequat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or leisure facilities. On the basis of case analysis and normative interpretation, it studies the types, characteristics, contents, themes, setting requirements of leisure tourism facilities. Through investigation, it has found certain problems about construction of leisure tourism in scenic spots in Sichuan, such as single type, inefficiency, lack of planning, cross-border construction , neglect of the traditional and local features, urbanization style. Given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characteristic of scenic spots, it proposes the planning tactics of leisure facilities in terms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planning, functional positioning, location, theme and style. It advocates advance planning, overall consideration, strategies with local conditions, hidden object in view,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cenic spots in Sichuan.

Keywords:Sichuan Province; Scenic Spot; Facilities of Leisure Tours; Planning Tactics

1 问题的缘起

1.1 四川省风景名胜区资源概况

四川地处中国大陆西南腹地,风景名胜区资源丰富。这里高山峡谷、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江河广布,有着多样的自然植被与动植物群落。除已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的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4处风景名胜区外,还拥有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在册数量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的首位(图1)。

1.2 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

经济水平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按照国际经验,经济水平与旅游需求具有一定相关性(表1)。2013年四川省人均GDP为5250.31美元,全省21个地市州,除了巴中市、甘孜州外,其余19个地市州人均GDP都超过3000美元,其中成都和攀枝花人均GDP超过了10000美元,四川休闲度假游将迎来市场发展的旺盛期。

图1 四川省风景名胜区资源与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scenic spots resources in Sichuan province

目前,四川风景名胜区建设对市场预期及转型不足。2014年四川省旅游建设重大项目106项,而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建设重大项目仅占约10%,风景名胜区的价值、资源优势利用尚未得到重视。虽然有些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传统风景区已关注到市场的潜在变化,着手开展了结构性调整和细部完善,如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九寨沟、蜀南竹海等,但总体上看省内风景区适应市场的转型仍显不足,观光旅游设施陈旧老化、容量不足、品质不高,缺少整体规划、统筹布局和主题特色。

1.3 相关研究与制度规范

国家首次于1982年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至今相关研究已有一定积累,李敏[1]系统研究了风景园林遗产价值评估标准;朱畅中[2]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风景区的类型、保护分级、旅游设施规划的布点、规模、体量、原则;周公宁[3]调研了22个国家级风景区,系统研究了风景区旅游设施,提出旅游设施规模控制和设计原则;朱瑞[4]针对游览服务设施的建设,探索了游览服务设施的设计原则与对策;杨丽[5]探讨了生态旅游设施的分类体系,建立旅游设施生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既有研究总体基于传统观光旅游的视角,在分类、分级、分区及旅游设施规划等领域开展研究,本文拟从休闲度假游的视角探讨相关规划与建设策略,促进四川省风景名胜区应对市场变化的可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丰富,对其监管涉及的部门较多,主要包括建设、环保、林业、旅游、国土等,相关的管理规定、规划设计规范也纷繁、复杂。主要包括环保领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1)、林业部门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LY/T2005-2012),国土部门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旅游部门的《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旅游娱乐场所基础设施管理及服务规范》(GB/T26353-2010)、《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施与服务规范》(L B / T 011-2011),建设部门的《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等,四川省、江苏省、陕西省等还出台有风景名胜区实施条例。其中《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旅游娱乐场所基础设施管理及服务规范》等对旅游服务设施有原则性、纲要性要求。在风景名胜区中适度发展休闲旅游设施,国家层面并无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管理规定与规范,仅部分地区在适应地方建设需求上制定了地方标准,如上海市出台了《景区旅游休闲服务设施规划导则》(2015年3月1日实施)。

2 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设施的类型与特征

2.1 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设施的类型及基本内容

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是两大基本旅游动机,涉及的主要行为模式为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其中,观光旅游主要行为模式是旅行(行)、游览(游),主要需求是多看、多走,因此常常是来去匆匆、停留较短、消费较少。休闲度假旅游需要的是一种生活体验,换一种环境放松身心,往往会选择一地点驻扎,停留时间较长,行为模式更偏重于餐饮(吃)、住宿(住)、购物(购)、休闲娱乐(娱)等,涉及的设施种类多,附加消费份额较高。二者对相关配套设施的类型、规模、功能等方面需求不尽相同。

风景名胜区旅游设施按照传统功能可分为基础性设施和拓展性设施;按服务旅游需求可分为观光类和休闲度假类(表2)。就风景名胜区整体建设而言,各类旅游服务设施相互依存,共同支撑风景区运转。相比而言,长期建设的基础性与拓展性设施较好地满足了传统观光旅游的需要,而针对休闲度假旅游需求,拓展性设施虽有所涉及,但主要体现在逐级配置的要求上以及基本功能需求,在内容丰富性与专业化、服务类别、定位与特色等方面显然与休闲度假需求不能很好对接。

表1 经济水平与旅游需求的相关性Tab.1 cor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level and tourism demand

表2 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设施类型及内容Tab.2 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services and facilities in scenic spots

2.2 休闲度假旅游地的特征与主题

对现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分析显示,其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地理特征,主要布局于海滨、湖区和山岳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最为突出的条件(表3)。

表3 旅游度假区地理特征与主题特色一览表Tab.3 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mes features in tourist resort

对于四川风景名胜区而言,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九寨沟、蜀南竹海等自然环境优势突出,资源条件毋庸置疑,关键是特色问题。随着经济的改善,城市型休闲场所建设成为热点。成都城内的锦里、宽窄巷子、近郊的五朵金花、花水湾温泉小镇、欢乐谷以及黄龙溪、洛带古镇等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市场占有率,或依托乡村特色产业、自然环境,或体现传统地域文化,或突出现代都市生活方式,休闲主题各具特色,塑造性特征明显。风景名胜区中休闲度假设施应有别于城市型,不能自创主题。主题、定位与功能都必须服从于大环境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和景观特征,保持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并在此基础上突出特色。峨眉山佛教、青城山道教以及古蜀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休闲文化、饮食文化等构筑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主题与特色应注重因地制宜地,突出自然环境、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在避暑度假、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康体运动、野外游憩等方面有可较强的可塑性[6]。

2.3 休闲度假设施设置要求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 -1999)(以下简称《规范》)中保护培育规划要求,休闲服务设施集中建设选址应在分级保护的三级保护区、分类保护的发展控制区、且交通便利之处。规模化休闲度假设施建设同理,必须选址于发展控制区或三级保护区中。如峨眉山风景区,集中型休闲度假设施选址仅限于三级保护区的零公里、黄湾村和万年寺村及外围地区,脚盆山、王家山、万公山等二级保护区内结合实际条件可设置少量农家乐、寺庙住宿等简易旅宿设施(图2)。布局上,依山就势,结合场地的山水环境特征有机布置;形态上以低层低密度为主。

图2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保护专项规划Fig.2 protection planning for Mount Emei scenic spot

分级设置上,休闲服务设施中简易性、移动性、小型化、应急性设施,如饮食点、饮食店、商摊、小卖部、商亭、医疗诊所等,无明显建设活动和环境影响,可设置于风景名胜区内游客允许抵达的地域,但需严格限制规模和数量。而综合性、长期性、规模大、规格高等设施,如大中型餐厅、高级宾馆、商场、休闲娱乐、养生保健、康体运动等休闲服务设施,可根据建设容量、服务半径、功能定位等分级设置于度假村、旅游镇中。

3 四川风景名胜区休闲度假设施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休闲度假设施档次低、内容单一

休闲度假地主要有滨海、山林、湖泊三大类。四川地处内陆,无滨海资源,然而复杂的地形地貌赋予了四川丰富的山岳与森林资源,山林型休闲度假旅游大有作为。但现阶段开发较差,四川旅游业主体仍是观光旅游,风景区中适合休闲度假旅游设施配套不足、档次偏低、内容单一、功能设置不全,“农家乐”建设也疏于利用自然景观和追求品质,与一般城郊农家乐相似,走廉价经济路线。低端、廉价、单一、普通的度假设施适应本省、本地的低端消费。大量本省上班族黄金周、小长假等假期常舍近求远,赴海南、云南等地度假。

3.2 休闲度假设施建设越界现象突出

《规范》中明确,风景名胜区分级保护包括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分类保护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其中,三级保护区、发展控制区中可以设置休闲度假接待、服务设施,但需有序控制各类设施总量和接待规模[7]。

目前一些风景名胜区设施建设突破保护控制界限,影响了整体景观环境。剑门关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有历史悠久的剑门关古镇,紧邻剑门关关口,108国道线比邻而过。2008年5.12灾后重建对剑门关古镇进行了全面规划整治,建筑风貌与风景区环境基本保持了协调(图3)。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发展,旅游设施数量激增,新增设施并通过规划调控置于距关口10km的新县城中;加之古镇边界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新增设施沿主街、在两侧山体的狭长空间内蔓延发展,主街已由2002年的800m长增加到目前的5000m,延伸出的街道景观单调、空间乏味,单体规模、街区尺度过大,破坏了原有古镇肌理和空间秩序。与省内同为第一批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相比,剑门关旅游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

图3 剑门关古镇整治规划Fig.3 renovation planning for Jianmenguan ancient town

3.3 缺乏统筹规划,大量设施淡季闲置

近年来,游客量较大的风景名胜区新增大量自发修建设施。青城山山前区、青城后山、青城外山等地已形成环成都旅游休闲度假带中农家乐最集中的区域;九寨沟景区入口外围形成以中低端宾馆为主、长十几千米的建成区;峨眉山核心景区门禁外、主要游线通道两侧,50%以上的村民住宅都扩建有游客接待用房。自发性建设存在功能配置、规模控制等的统筹考虑,对四川休闲度假季节性的认识不足,多数风景区冬季游客量极低,大量设施闲置,不仅资源浪费,还需要维护投入。

3.4 建设“城镇化”倾向严重,影响整体景观环境

从规划上看,根据四川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特点,总体规划一般采取“山上游,山下住;景中游,景外住”的方式。从旅游特征看,九寨沟、峨眉山、青城山等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均以观光旅游定位,休闲度假旅游主要分布在核心景区的外围。位于“山下”、“景外”入口区由于可达性好、人流集散多,成为吃住、购物、休闲等设施集中的场所;但由于用地有限,上述区域往往套用城市指标,高强、高密、超高开发,风格不一,风貌趋向城市化,与环境不协调,休闲度假旅游也难有可持续性发展[8]。

3.5 旅游基地外农家乐建设疏于管控

旅游基地一般分为服务部、旅游点、旅游村、旅游镇、旅游城五级。四川以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为主,各级旅游基地通常集中规划,一般选址位于游览线上、村民房屋相对集中的地段。但仍然存在散居的山民,房址与旅游基地不重合,在面积21~500km2的中、大型风景区中更为突出。按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游览服务设施应设置在旅游基地内,而未划入旅游基地的村民住宅、生产性用房原则上不能从事旅游经营服务,但客观上村民又面临生存问题。以峨眉山风景区黄湾乡为例,黄湾下辖16个村、5000多户村民,户籍人口约1.8万。总体规划中该乡居民点多属于搬迁型、缩小型,但退耕还林后,政府并无财力搬迁绝大多数村民。在新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推动下,黄湾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乡村休闲旅游自发发展起来。发展初期,考虑到村民就业、生存等实际问题,政府干预较少;然而发展到一定规模、必须实施管理时,工作推动已十分困难了。从“社会结构维护”和“生活延续”上看,风景区内农家乐建设不可小视,更不可无视[9]。

4 风景名胜区休闲度假设施规划策略

4.1 建立清晰、有序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

与风景名胜区类似的旅游地还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国家公园、旅游度假区等。各类旅游地从管理体系上分属住建、林业、环保、国土等不同部门,有各自的规划报批程序和大同小异的编制规范,即使同一旅游地也可能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管理体制上较为混乱、低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各类具有自然资源价值的旅游地在管理上可借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模式,设置国家公园管理局,全面统筹各级风景区、旅游地的保护、规划、建设与管理,形成更加清晰、有序的管理体制。

4.2 规范风景名胜区休闲度假设施规划编制

旅游规划与风景区规划编制上各有侧重。旅游规划更注重建设开发和产业发展,但在资源与环境保护领域重视不足。相对而言,风景名胜区规划较为重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保护[10],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的原则,突出风景名胜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建设上也能落地、做实。风景区休闲度假设施规划应遵循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逻辑,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资源分析、体系规划、选址研究、功能定位、规模容量、详细设计、主题特色、设施配比、环境评价等。

4.3 合理定位四川风景名胜区休闲度假地建设

从旅游市场分类来看,世界遗产地、三亚热带海滨以及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等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其旅游资源优越性与吸引力,定位应侧重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兼顾本省旅游市场,休闲度假设施建设注重突出综合性、独特性、品质性,向信息化、都市化、高端化发展,使其能与国际著名休闲度假旅游地齐名。而省级风景名胜区应侧重于本省旅游市场,兼顾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休闲度假设施建设可强调休闲性、舒适性、实用性,向乡土化、人文化、特色化发展。

4.4 保持与风景名胜区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良好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人文内涵是休闲度假旅游地的资源特质,如三亚热带海滨、九寨沟自然生态景观突出;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四大名山风景名胜区则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兼具。休闲度假设施规划应充分利用环境景观特质,在资源利用和文化挖掘上寻找特色[11],不应添加与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不协调的项目。三亚爱心大世界景区斥资饲养大量老虎和鳄鱼,却并未吸引游客,还占据大段海滩,破坏滨海风情。20世纪90年代末乐山大佛核心景区兴建东方佛都主题公园,画蛇添足,影响了大佛文化环境的整体氛围,建设期间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住建部叫停。

4.5 选址因地制宜,避免与核心保护区冲突

休闲度假设施选址应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旅游发展规划相协调,同时兼顾环境资源保护、村民民生改善需求,坚持少搬迁、多利用的原则。有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的农家乐适应中低端休闲需求,能够促进休闲旅游层次多样化,因此农家乐可按照“景村统筹,景村相融”理念,纳入休闲度假设施体系规划统筹考虑[12]。此外,核心保护区中的自然及人文景观是风景名胜区的精华,受到毁坏将使风景名胜名不副实。规模化休闲度假设施建设必须设置在风景名胜区核心保护区的外围、自然环境禀赋良好的的地段选址,并根据环境条件确定设施规模和容量。九寨沟、峨眉山、青城山等风景区的先期尝试已取得较好效果(图4)。

4.6 加强对原有建筑及其环境的整体保护

依照《土地管理法》,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即“一户一基”,每户只有拆除掉旧房才能建新房。风景名胜区内农家乐及民房新建中,疏于对传统民居鉴定、保护等管理措施,不少尚有特色的民居逐步消失。《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对风景名胜区中一切有价值的原有传统建筑及其环境给予保护[13]。原有传统民居、村寨、古街、古镇等一切有价值的建筑及其环境是风景名胜区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休闲度假设施建设应坚持整体规划思想,关注有价值建筑的保护利用,改建与新增设施在形式风格、空间组合、场地利用以及细部、色彩、材料等与之协调,维护好原生植被、地形地貌、天然水体及路径;这也是峨眉山风景区茶地、桅杆农房改善规划中重点解决的问题(图5)。除文物类建筑保护(含各类环境小品)外,规划应进一步关注非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保护,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可通过宅基地、房屋置换调整,划归为集体或国家资产,改做他用。

图4 青城后山景区旅游镇休闲度假设施Fig.4 facilities of leisure tours in the back of Qingcheng Mountain tourist town

图5 峨眉山风景区二级保护区农房改善规划Fig.5 rural housing improvement planning of secondary protection zone of Mount Emei scenic spot

4.7 注重本土性、原真性与生态性

文化体验是旅游重要感受之一。四川各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差异大,乡土文化丰富,民居、佛寺、道观及山村、聚落、古街、古镇较多,建筑与其本土环境往往共生融合。休闲度假设施不能忽视地域特色[14],照搬他国形式,追求新、奇、怪、异,再精美的外来文化都将破坏景观和谐。蜀南竹海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设计结合本土文化,融入川南民居建筑特征。传统川南民居除穿斗结构等四川民居的共性外,具有梁柱尺寸偏小、下部吊脚、山间空透、出挑大、建筑整体更加轻盈的特点(图6)。

图6 蜀南竹海风景区游人中心Fig.6 visitors center of the Southern Sichuan Bamboo Sea

此外,休闲度假游具有停留时间长、以散客和家庭为主、复游率高的特点,所以设施的品质感和细节处理较为重要。东南亚海滨度假区、瑞士山岳湖泊型度假区等地的建筑以及户外环境常采用木、竹、土、石等当地原生材料或外观仿原生材料,讲求精工细做,在设计观念、材料运用、细部处理上值得借鉴。有别于一般城镇人工环境,风景名胜区休闲度假设施应强调“原真性”与“生态性”,强调对原生材料的利用,保持传统构造形式,精工细做,才能获得与环境的融合和宜人的感受。在条件允许时,规划自行车道与租赁点[15]、慢行交通[16],加强文化体验。

四川地区休闲度假旅游逐步兴盛。针对休闲度假需求,省内风景名胜区在资金投入和休闲度假设施规划建设上需大力改进,理顺管理体系,改善编制方法,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兼顾,布局上因地制宜,形式上隐物于景,促进新时期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敏, 袁霖. 风景园林遗产价值评估标准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3): 86-95.

[2] 朱畅中. 自然风景区的规划建设与风景保护[J]. 城市规划, 1982(01): 34-40.

[3] 周公宁. 风景区旅游设施规模控制与规划设计原则[J].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992(Z1): 11-20.

[4] 朱瑞. 风景名胜区游览服务设施规划与设计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5] 杨丽. 旅游设施的生态性评价与规划设计研究[D]. 上海: 同济大学, 2007.

[6] 林纪, 严奉天, 许顺才. 背景·主题·创意──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核心区规划[J]. 城市规划, 1999(10): 44-4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GB 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8] 张勇, 于敬, 孟娇蓉, 等. 湖山型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研究[J]. 城市规划, 2010(s1): 61-64.

[9] 汤晔峥. 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辨析与启示[J]. 城市规划, 2013(11): 39-46.

[10] 毛华松, 陈心怡. 地域视野下的近代北碚风景园林实践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6): 111-118.

[11] 赵万民. 三峡库区风景资源和旅游体系建设问题[J]. 室内设计, 1997, 12(02): 10-16.

[12] 保继刚, 刘俊. 三亚海滨度假区形态研究——以亚龙湾、大东海、海坡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07(01): 15-18.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4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Z]. 2008-07-01.

[14] 谢宗阳, 陈忠. 浅谈风景名胜区公共设施规划设计[J]. 科技资讯, 2009(16): 224.

[15] Guo T Y, Zhang P, Shao F, et al.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of bicyclesharing stations at scenic spots[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4(08): 3396-3403.

[16] 刘骏, 曾曦. 生态之廊,历史之脉,健康之道——浅析重庆南山黄葛古道景观规划设计[J]. 室内设计, 2010, 25(05): 54-58.

图表来源:

图1: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图(提供者:黄喆)

图2:峨眉山风景名胜区保护专项规划(负责人:黄喆)

图3:剑门关古镇整治规划(负责人:黄喆)

图4:作者摄制(提供者:崔珩、黄喆)

图5:峨眉山风景区二级保护区农房改善规划(负责人:黄喆)

图6:蜀南竹海西大门方案设计 (负责人:黄喆)

表1-3:作者根据资料整理绘制

(编辑:苏小亨)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50321介潇寒, 张昊.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景观廊道构建研究——以西藏尼木县吞达村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3): 108-115.

收稿日期:2015-03-05

作者简介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5)03-0101-07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TU984.181

猜你喜欢

规划策略四川省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新形势下我国民间投资的发展困境及规划
文化导向下的城镇特色规划策略研究
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平衡探析
关于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桂林乡村旅游地户外广告的空间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