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的变奏曲
——试析不同价值观下的《致青春》

2015-03-14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

名作欣赏 2015年18期
关键词:林静赵薇价值观

⊙洪 晓[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广东 潮州 521041]

爱的变奏曲
——试析不同价值观下的《致青春》

⊙洪 晓[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广东 潮州 521041]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改编的过程中,编导出于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必然会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致青春》小说表现的主题是选择爱我的人;电影则表达了主人公对纯洁无私的爱的追求。两者体现了巨大差异,这是不同时代人不同的价值观和爱情观的体现。前者的价值观体现出的是个人主义和对现实的妥协;后者的价值观则充满了理想和浪漫主义,也更具女权主义色彩。

《致青春》 小说 电影 不同价值观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致青春》)是由赵薇导演,作为其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它以中国内地青春爱情校园为题材,由编剧李樯改编自辛夷坞的同名小说。电影创下了7亿元的票房奇迹,“致青春”也成为了2013年的一个热门词,引起了人们共同的青春记忆。此外,它也被央视等主流媒体热捧为“内地十年来最好的青春片”,叫座又叫好。但辛夷坞的同名小说早已在网络流行并于2007年出版纸质版,在触电前已拥有大量的书迷粉丝。由于先入为主的缘故,大家不自觉地将电影与小说进行对比,引发了很多诸如“电影不如小说精彩”、“改动太大”等争执之声。面对这些争议,我们应看到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而且在改编的过程中,编导因为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等等,必然会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造,从而呈现出与原著不一样的风貌。对此,导演赵薇就说过:“小说,我觉得它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看的言情小说。但当时我一直有一个小小的念头,我觉得它不能表达我全部的态度。因为那些事件对于我来说太简单了,因为我个人体验过更深刻、更加复杂的一种感受,或者是人生的一种历练。可能书迷看完,会觉得为什么会把小说变成这个样子,觉得非常不满意。那我觉得如果是不满意的话,就应该看小说。因为我觉得小说就是小说,电影就是电影,你可以尊重原著的精神,你可以保留它的内涵,但是你也可以给它换很多东西。”①毋婀幸在《论〈致青春〉电影改编的独立风骨》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影片对小说的背景、情节和人物的改编,最后认为“小说《致青春》属于辛夷坞,而电影《致青春》属于李樯和赵薇。”②而笔者认为,在这些背景、情节、人物等的改编背后,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作品的主题变化。《致青春》小说表现的主题是选择爱我的人;电影则表达了主人公对纯洁无私的爱的追求。两者体现了巨大差异,这是不同时代人不同的价值观和爱情观的体现。前者的价值观体现出的是个人主义和对现实的妥协;后者的价值观更传统,充满了理想和浪漫主义,也更具女权主义色彩。

一、小说主题:选择爱我的人

小说采用一群大学生从入学到工作的线性叙述方式讲述他们的青春、理想和追求、奋斗的过程。主线是女主人公郑微的爱情故事。郑微是一个活泼开朗、敢爱敢恨的女孩,她追随青梅竹马的邻家哥哥林静来到其所在的城市上学。但林静因为父母的缘故选择了不辞而别远赴美国深造。大学期间,郑微拒绝了富二代的追求,喜欢上了性格内向、成绩优异的陈孝正,展开了一段女追男的爱情。但毕业之际陈孝正在爱情与事业之间,选择了后者,争取到公费留学的名额抛弃郑微也去了美国。三年后林静和陈孝正先后又出现在了郑微的生活中。虽然林静来找郑微解开两人的误会,但郑微开始心有不甘于林静当初的恩断义绝和杳无音信,虽然她对自己刻骨铭心地爱过的陈孝正有更多期待,但知道陈孝正现在的位置是利用欧阳老板的准女婿身份而上位之后,彻底对其死心,感觉到最可依靠的只有林静。特别是自己的舍友兼闺蜜阮莞这位完美的女神义无反顾地爱着自己的小男友却最终死在了追爱的路上,这给了郑微很大的刺激,最终投入了爱自己的林静的怀抱,之后享受着小女人般被人照顾呵护的快乐生活,并感到“快乐是多么容易的事情”,“那就一辈子吧,何须伤感”。

小说写出了小女孩郑微涉世不深时对爱的一往情深,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也写出了被所爱之人陈孝正抛弃之后的痛苦和流泪。而且小说中勇于追求爱情,为爱而奋不顾身的还远不只是郑微一人。阮莞和赵世永、施洁和林静、曾毓和陈孝正、朱小北和她的暗恋情人就是第二对、第三对、第四对、第五对郑微和陈孝正。其中尤其以阮莞最为惨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实际上也是大多数女生的心路历程,在爱之初懵懵懂懂,辨识不清,但充满了满腔的理想和热情,执着地去追求自己的所爱,为爱痴狂。但你爱的人未必会付出相应的回应,“谁先爱了,谁就输了”。她们在冰冷的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才幡然醒悟。“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爱情很浪漫,现实很骨感,作者蒋春玲自述小说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残酷的青春故事:“爱情和面包的抉择,理想和现实的拉锯,成长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这些都是我试图在这部小说中与读者分享和探讨的。”③

小说揭示了女孩爱自己所爱之人的悲惨结局和残酷现实之后,爱情该如何抉择?出路在何方?小说的答案是选择爱我的人而非我爱的人。我们可以看到在小说中,有作者原型并代表作者理想的女主人公郑微最终选择了岁月静好,选择了与爱自己的人过快乐的日子。这中间有一个小插曲也非常能突出主题。小说中的施洁比郑微漂亮能干,且“豁出了整个人整颗心来爱”林静,甚至因为与林静的分手而寻死觅活,但她爱的林静心里爱的始终是郑微。施洁主动来找郑微说明情况,面对着这个过去的自己的翻版,郑微的回答是“你就应该去找那个男人”,“做决定的那个人是他,我什么都帮不了你”,并以自己当初的“愿赌服输”经验安慰她。虽然唏嘘于林静对另一个爱他的女人的冷酷无情,郑微只是将其总结为:“林静之于施洁,就像陈孝正之于郑微,总有一天,她的阿正也会变成另一个微微的林静。或许每个女人年轻的时候都曾遇到过她的陈孝正,然后才会找到林静;而每一个男人都曾是陈孝正,当他终于成熟,就变成了林静。”郑微或多或少应该是庆幸自己找到了爱自己的林静。于是施洁走后不久林静也出现在海滩上并向其求婚,郑微最终答应了。

二、电影主题:追寻纯洁无私的爱

在电影中,前半段的故事情节基本与小说一致,拍出了年轻人的青春浪漫和炙热的情感,但毕业后成熟的郑微面对两位昔日情人的再次出现表现出与小说不一样的态度与选择。对于结局的处理,电影与小说表现出强烈的反差。电影完全改变了小说的原有主题,在批判“爱自己更胜过爱爱情”的观念的同时表现了主人公对无私的爱的执着追求。电影中,郑微虽然有过被人抛弃的惨痛经历,但她并不抱怨后悔,认为陈孝正“教会了我去爱”,获得了爱的启蒙,她也没有如小说中一样向残酷的现实妥协,她需要林静的拯救,甚至向林静宣言自己“还会不断地去爱”,将执着地将爱进行到底。可以说电影中的郑微更成熟,更有理想。所以,面对七年后功成名就、试图回来重新爱她的陈孝正,郑微“很庆幸自己已经不爱了”,没有丝毫犹豫、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在拒绝了陈孝正之后,郑微主动地来找与她消除了误会的林静,并在阮莞死后,主动请求林静与其结婚。但在结婚之前林静说了他与施洁的故事,这仿佛是第二对陈孝正和郑微。郑微被施洁为爱以死相拼,片甲不留的精神所感动,惭愧于“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再次选择了主动放弃并劝林静好好珍惜施洁这一“被忽视的花园”。郑微在最后离开林静时说:“爱情应该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可以说是充满了理想主义情怀。虽然在影片最后,郑微也没有与陈孝正再续前缘,但从他俩对往昔在海洋馆的美好回忆中,我们得知在当时陈孝正是有想过向郑微求婚的,剧终郑微与海豚亲热的温馨画面似乎也预示着郑微的美好追求并不是没有希望的。

为了表达追寻纯洁无私之爱的主题,影片不仅是对主人公郑微的形象和命运进行了改写,而且电影对其他人物的形象塑造大多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的。为爱付出生命的阮莞的故事和为爱以死相拼的施洁的故事在电影中基本保留。曾毓这一形象则进行了改写,以与电影主题相呼应。小说中,院长女儿曾毓在郑微出现之前,一直以陈孝正的准女友自居。对于郑微的横刀夺爱怀恨在心,以为爱情就像做选择题,没有了郑微,陈孝正就会喜欢她。陈孝正的出国与其在背后的鼓动有密切关系,但没想到两人一起出国了,陈孝正也没有爱上她。而到了电影中,曾毓的爱并没有因为陈孝正爱上郑微而中止或扭曲,而是继续默默地关注、帮助着陈孝正。她向自己的爸爸求情,将出国的名额让给了陈,这是何等广阔的胸怀和无私的爱。当然在片尾她也收获了完美的家庭和幸福的生活,而非小说的形只影单。除了曾毓,电影还改写了张开这一人物。在小说中,张开就是阮莞的一个普通朋友。电影中,张开虽是一个丝的代表形象,但他暗恋阮莞多年,甚至毕业后变成传记作者每天守在墓碑前,他的爱是默默无言的,彻底埋藏在心底而不求回报的,李樯认为“他才是整部戏中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④。

电影不仅塑造了这一系列的正面人物形象,还重新塑造了一个反面形象,就是郑微的舍友黎维娟。小说中这一人物很普通,而电影中却改成了一个来自小地方,崇尚拜金主义的女孩。跟陈孝正一样,她愿意抓住一切飞黄腾达的机会,从家乡来的穷酸男友不愿让人知道,最终甘愿嫁给比自己大很多岁的富豪,成了两个孩子的后母,在饭桌上算计着生几个孩子挣多少房子。

三、不同价值观的影响

同样的素材,在不同的创作者那结出了不同的果子,映射着这五彩斑斓的世界,也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不同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小说作者辛夷坞1981年出生,2000年就读于广西师范学院,2004年毕业后供职于一家电力国企做秘书,2007年创作了该小说。小说的背景也是2000年左右的大学生活,从女主人公身上可以找到很多作者的影子。小说折射的是80年代这批人的人生和价值观。80年代人出生于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成长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熟于剧烈的社会转型中。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使其更多以个人为中心而少付出;商品经济的社会氛围使其习惯于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传统教育的缺失让他们身上没有背负那么多崇高的理想,不必再经历那种身心、灵肉的拉锯战,没有那么“愤青”,可以轻装上阵,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现实主义的怀抱。表现在爱情观上,这一代的人会更爱自己,就像书中陈孝正所说的“人首先要爱自己”。而两个人的爱情如果大家都爱自己,不愿为对方付出,又怎么能相处呢?于是,在这种商品交换,寻求利益最大化的逻辑下,也就有了小说中的爱情观,选择爱我的人而非我爱的人来确保自己少受伤,多享受。这种观念实际就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但是在这样一个人人都“爱自己”的环境中,找到一个爱他人超过爱自己的人,郑微能找到林静是多么困难。小说并没有通过女性的悲惨遭遇来批判负心汉,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不合理的现实,而是掩盖了矛盾。小说中的主人公郑微将爱情看成是一场赌注,愿赌服输。她不仅以此来安慰自己,也以此来安慰同样受伤的施洁。这种观点无疑充满了机会主义,也是对现实的无耐选择和妥协。而这种对现实的妥协,也是有其文化土壤的。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自幼娇生惯养,好不容易考进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却迎来“就业高峰”,工作之后面临高昂的房价,身上背负的包袱是沉重的,更容易与现实妥协。对于现实中的冲突,他们一般会采取逃避甚至反抗的姿态。

与80年代人的个人主义和对现实的妥协不同,六七十年代的人更传统,更充满了理想和浪漫主义。因为他们幼时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理念的灌输,虽然物质生活相对匮乏,但精神生活却是非常丰富,充满了燃烧的激情,充满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远大理想,有着强烈的道德观和是非价值观。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提供的机会,更是让他们的社会舞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编剧李樯出身于60年代,他写这个剧本就是为赵薇做嫁衣。导演赵薇是1976年出生,1996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正是为赵薇考虑,编剧就将剧本的背景从2000年改到了1995年左右,这与赵薇的大学时间是相符的。李樯在采访中说“因为我不是和辛夷坞签的创作协议,而是和赵薇。……电影更是赵薇和我之间的景象。”⑤电影反映的就是60年代和70年代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他们追求纯洁无私的爱,批判不合理的现实,充满了理想主义情怀。特别是片末郑微离开林静时说:“爱情应该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这句台词遭到不少人的质疑,但这是李樯的理解:“爱情不是等价交换的结果,这是一种情怀,尽管这种情怀有点理想主义。”⑥

除了受到时代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女权主义思想的有无和浓厚对作品也产生了影响。辛夷坞与赵薇同为女性,在作品中展现了女性特有的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但比较而言,小说的女权主义色彩还是稍微弱一些,辛夷坞虽以一个女性的角度和眼光去审视和描写,写出了女生特有的恋爱、工作和成长的心路历程,但也写出了她们在这一男权社会生存、发展的不易、挣扎和妥协。大学时代勇于追爱的郑微在成熟之后选择了岁月静好,选择了爱自己的林静,婚后还辞掉了国企的秘书工作;女神阮莞在彻底地对不断背弃她的男友失望后选择相亲嫁人,之后放弃了工作专心在家相夫育子,想再看一眼初恋情人却死在了赴约的路上。小说中的男生则在社会上如鱼得水,成功如陈孝正、林静和许开阳等等。小说主题认为女性选择爱自己的人而非自己爱的人更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屈服和投降。

李樯的剧本从《孔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到《立春》都非常富于女性主义视角,并获得了不同奖项的肯定。导演赵薇是一个对自己的个人价值观有着强烈自信的女性,内心带着浓厚的女权主义色彩。两者的合作使得电影《致青春》中的女性主义色彩随处可见。影片中的郑微并没有被现实打倒,反而越挫越勇。她不仅在与陈孝正的恋情中处于主攻的姿态,包括成熟后与林静的恋情也依然如此,主动求爱,主动放弃。已经有观众感觉到这个敢爱敢恨的郑微就是一个现代版的“小燕子”。除了个别人物,整部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基本写得光彩照人,男性形象却差不多集体坍塌。主人公郑微不用再说,女神阮莞为爱忍辱负重,如飞蛾扑火,最后死在为爱情赴约的路上;施洁少了小说中的算计,更自称要做“阁楼上的疯女人”;重构的“假小子”朱小北为了自我尊严拒不道歉愤然退学,最终成为成功的教育者;曾毓因为惜才将自己的出国名额让给了旧爱等等。相反,影片中的男性形象则显得比较暗淡,比如小说中比较完美的形象林静在剧中的戏份大幅度缩减,少了对其成功和成熟的渲染,多的是对其狭隘的心胸和冷酷无情的批判;阮莞的男友赵世永既经受不住诱惑,又缺乏责任和担当,白白蹉跎了青春岁月;小说中单纯温柔的富二代许开阳变得仗势欺人,颇像黑社会的老大。戏份不多的宿舍管理员、学校保卫处负责人等等则拍得不敢让人恭维。

① 《独家对话——专访〈致青春〉导演赵薇》[EB/OL]http://news.mtime.com/2013/04/27/1510949.html.

② 毋婀幸:《论〈致青春〉电影改编的独立风骨》,《新西部》2013年第8期。

③ 张临军:《钟情心灵的漂泊——小说〈致青春〉作者蒋春玲的青春故事》,《黄河.黄土.黄种人》2013年第9期。

④⑥ 秦川玺:《李樯与〈致青春〉:没他就没电影》[EB/OL]. http://yule.sohu.com/20130506/n374899592.shtml,2013-05-06.

⑤ 朱美虹:《青春本质殊途同归,无关时代》[E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3/05/06/.

作 者:洪 晓,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暨南大学2013级文艺学博士,研究方向:文学批评和大众文化。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韩山师范学院2012年青年科研项目“大众文化视野下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价值观研究”(WQ20120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林静赵薇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穿越青春的奔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大叔控”赵薇
爱情杀毒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