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民俗文化产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刍议
2015-03-14刘爱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刘爱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中原民俗文化产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刍议
⊙刘爱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正是以中原的黄河中下游腹地为依托,逐步向外拓展,才构成了今日的中华文明。中原民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原地区人民的历史文化风貌,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构建中原民俗文艺产业教育基地,不仅可以使中原民俗文化这样的宝贵财富得以传承下去,而且形成产业还可以造福当地百姓。文章从中原民俗文化产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几大要点入手,希望对中原民俗文化产业教育能够有所启示。
中原文化 黄河中下游 中原民俗文化教育
中原虽然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但是回望历史,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有二十多家在河南建都或者迁都到此。河南省曾经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华夏文明有着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浓缩,是华夏文明几千年来的一个缩影。而中原民俗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原地区人民的历史文化风貌,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可以说研究了中原民俗文化,就等于研究了中原文化,甚至说是等同于研究了中华文明。而在历史转型期的今天,能够让当代人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有用的精神力量、提升传统文化的全面振兴,建立中原民俗文化产业教育实践基地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中原民俗文化产业教育实践基地的意义
中原民俗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根源,中原地区曾经长期为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又不断地吸收优秀的文化、丰富中原民俗文化,使之不断枝繁叶茂,成为了华夏文明的基础,有着强劲的民族精神源动力。如中原民俗文化中的女娲神话,我们民族中把大地当作母亲,那种“地母意识”“补天情结”,是中原先祖们对于精神与物质世界的一种探索成果,也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情感认同与民族意识的体现,它为中华民族的存在与强大提供了精神源起,为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强大的基石。
如著名的传说故事“愚公移山”反映的就是人们不畏惧困难、日复一日改造困难、最后战胜困难的故事,这为个人不畏艰难的品质塑造提供了生动的范本,改造了无数面对困难的懦夫,也改造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另外的故事传说“大禹治水”反映的则是舍己为公的做事原则。这些生动的民俗故事对于个人、团体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动力,最后形成一种正能量的精神追求。
另一方面,民俗文化产业教育基地也可以促进河南文化旅游的发展,河南省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无形的旅游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能够凸显它重要的人文价值,对中外游客都能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并且民俗文化旅游也是一种高层次的人文旅游,能满足旅游者更高的审美与精神上的需求。因此,中原民俗文化教育基地也可以丰富河南旅游业的发展,使河南经济更加多元化。
二、建设中原民俗文化产业教育实践基地的措施
中原民俗文化产业近年来一直颇为红火,比如现在年轻人结婚都要找礼仪公司,这背后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形成了婚庆相关产业链;在清明节、阴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的鬼节以每月的初一、十五大街小巷卖阴钞冥纸的比比皆是。这些也都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此外,各个地方每月三次的集会也是民俗文化产业产品的民示台,但这一切,都是历史形成的,是自生自长的,是人们的一种潜意识必须做的事情,没有相关专家指导,也就是说,民俗专家和基层的民俗文化产业是不相干的,没有有机融合在一起。而大部分农村没有专业的红白事主持人,都是邀请那些见过场面的、口才较好的、声音洪亮而且儿女双全、父母健在的人来担当。他们的文化水平大多不高,这些主持技能,也只是简单沿袭而已,所以不够专业。因此要想民俗文化产业代代传承下去,还必须培养接班人。
(一)依托中原高校群,建设中原民俗文化产业基地。各级学校都要建设民俗文学网站,根据所在学校的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教育活动。中原本科院校都要结合市场需要开设民俗研究所。目前据我所知只有河南大学开设了中原民俗与文化研究所,黄淮学院开设了中原民俗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假如其他本科院校,如商丘师院、南阳师院、安阳师院、周口师院等几十所本科院校都和当地的婚庆礼仪公司联合开设相关民俗文化研究,专家与市场结合,既能做好民俗文化研究,又能创收。中原职业技术院校及中专学校也应成为民俗文化产业教育基地。开设民俗文化相关专业,如婚庆礼仪专业,开设婚礼主持、新娘化妆等相关课程,也可开设现在社会需求量很大的殡葬专业。
(二)政府应开设专门的民俗学校。北京的明园大学国学院、济南的民俗文化学校都办得有声有色,可诺大的中原却没有一家民俗专科学校,所以建议政府多开几所民俗专科学校,可开设编中国结专业、豫剧专业、中国画专业、面雕石雕专业、篆刻专业、剪纸专业、中国书法专业、民俗摄影专业。
(三)政府每年应主动在不同地点承办民俗文化节若干次,这样每个活动场地都变成了民俗文化产业基地。这些民俗文化节结束之后,在百姓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长大,从而代代相传。
(四)建设节俗文化体验基地。建议把节俗文化产业体验基地建在历史展览馆、博物馆、公园里,不仅要有相关图片展示,也要有相视频资料,但这些仅仅是资料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设置节俗活动区如春节体验区,可设置书写春联处、生活民俗体验区,可设置纺花机、织布机,打水井、压水井、水桶、井绳、推磨等一应俱全。当然要有真材实料如棉花絮、纺花、经线、染线、梭子等,而且可让游客亲自体验,当然这是要收费的。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特别是中年有钱有闲一族,想回味过去,而小孩子好奇感更强,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让孩子体验一下古老的民俗文化,培养民俗文化的接班人,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对民俗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是增加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民俗文化不因历史变迁或者改朝换代、社会政治变革而中断,反映出了它强大的延续性与生命力,说明了民俗文化是广泛存在于民族内在的一种精神事务,对于民族道德与民族价格观有着强力塑造的功能。中原民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反映出中原地区人民的历史文化风貌,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构建中原民俗文艺产业教育基地,不仅可以使中原民俗文化这样宝贵财富得以传承,而且形成产业还可以造福当地百姓。因此建立中原民俗文化教育基地是大势所趋,也是极富意义的。
[1] 张丹卉.论中原民俗文化传播中的媒体责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8).
[2]袁建琴,曹建民,徐勇等.论中原民俗文化的价值与创新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6(1).
[3] 魏崇周.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J].新闻爱好者,2010,11(4).
[4]张振犁.中原民俗文化的缩影——推荐《中原民俗丛书》[J].寻根,2010,37(4).
[5]韦杨波,彭恒礼,马晓静.论民俗文化开发与民俗文化主体的参与[J].中州大学学报,2003,4(2).
[6]焦金英.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SWOT模式分析和开发体系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
[7]萧放,张勃.中国民俗学会与国家文化建设——以传统节日的复兴重建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15(1).
作 者:刘爱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及汉乐府民歌。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二零一四年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中原民俗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0647